书城社科播音主持艺术论
3291900000015

第15章 杂记编(14)

关于人文关怀的思考——语言传播杂记之三十

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最重视“体现时代精神,充满人文关怀”。所谓“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就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当前,我们要大力宣传、认真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广播电视自身就要首先做到“三个代表”,而人文关怀不能不是一个重要方面。

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就应该在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必须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必须认识自己的责任。这责任,实实在在地表现为字字句句的一丝不苟,掷地有声,及于耳、入于心。

至今,字音的错误屡见不鲜,词语的乱用俯拾即是,难道这不是责任感不强的表现吗?有的人尽管普通话水平测试达到一级甲等,却仍然犯常识性语音错误。“窗明几净”的“几”念成上声,是“几次”呢,还是“几时”呢?其实,应该是茶几、几案、泛指桌子的意思,读作阴平声。“瑰丽”的“瑰”、“氛围”的“氛”,读作阴平声,但是在说“玫瑰”、“气氛”的时候,都是重轻格式,念轻声,如果还念阴平声,这两个词就变成了中重格式,很不自然,显得做作,听起来别扭,好像语音规范就得是这个样子,会引起对“规范”的误解和反感。语音的正误,绝不仅仅是知识水平高不高的表现,它直接影响受众的接受,干扰受众的收听收视进程。这正是我们在人文关怀方面的缺失,决非无足轻重,不可漠然对之。

有人总把字音问题看做小儿科,甚至不屑一顾。这种态度,就会使他们远离规范,并同受众产生隔阂。如“是否”的“否”字,数年来,有人一直念“fao”,汉语拼音里,从来没有这个拼法,汉字里也找不出这个念法,但是,为什么却出现在我们电视传播的有声语言里呢?难道这个音非常难以改正吗?根据一般人的经验,大概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念对,而且会成为习惯。问题恐怕就出在“不以为然”上,甚至还会认为别人在吹毛求疵。当你这样说的时候,本来一句很精彩的话,由于“一字之差”被人议论,注意力转移,后面的话就听不清了;也许主持得很出色,如果总有语音差错,这主持也就“稍逊风骚”了。

老舍先生说过,话剧的台词不好,那就是用话“锯”人家的耳朵。我们千万不要“我行我素”,不顾受众的耳朵,丢掉语言传播中人文关怀的优良传统。

人文关怀还表现在同受众的交流上。我们如何看待受众?有两种错误的观点值得注意。

其一:受众是“上帝”。这种观点是迎合、媚俗的一个重要原因,一味哗众取宠、招欢买笑,以“乞求”上帝的“垂怜”。不惜重金悬赏,公然宣传宿命,反复张扬“私语”,一再摹写“物欲”,把人民群众看做是只顾享受“一次性垃圾餐”的食客,追求重利轻义的商贾。似乎只要“受众”喜欢(其实是心造的幻影),就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说出来,什么自尊自重,都可以抛到脑后。为什么有的节目至今还在“庸俗搞笑”、“拜金主义”上大做文章,不就是因为离开这些,就会减少财源嘛。

其二:受众是“群氓”。这种观点是孤高、自傲的一种基本心态,昂着头,眯着眼,动不动启发一下;托着腮、翘着腿,时不时告诫几句,以“指点”大众的“迷津”。把人民群众看做是不谙世事、只字不识的白丁,没有自理能力、需要处处呵护的孩提。一条消息,不加上点儿作料,不加以稀释,受众就“听不懂”;一个道理,不变化点儿修辞,不换个说法,受众就“没兴趣”。新闻报道,有时事政策,只能多作浅显点拨;天气预报,刮风下雨了,必须提醒穿衣戴帽……“话不说不明”,贴近受众,一定要事无巨细地、掰开揉碎地说个“透彻”,否则,那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让受众自己去思考,恐怕是会“不理解”或者想偏了的。

这样,在语言传播中,从“过”与“不及”两方面,都遗忘了真正的人文关怀,空置了语言传播者的社会责任,浪费了语言传播的时空效率,而且,平添了语言传播的负面影响。

究竟用什么去进行人文关怀?应该摒弃小农经济的狭隘眼界,应该拒绝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应该警惕后殖民文化心态腐蚀。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我们的本土话语特质,是人文关怀的核心内容和独特形式。广播电视传播,尤其是语言传播,理应填充经验历史的话语内涵,着意讲述英雄民族的心路历程。这是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所难于描绘的景观。

为此,广播电视传播,尤其是语言传播,必须建立自己的传播体系,必须实现自己的美学理想。例如:传播观念、传播格局、传播形态等。

我们需要创新。目光短浅的追新求异、集怪猎奇的“克隆”之路走不通,跟在别人后面爬行,是懒汉懦夫的作为。虽然可以获得眼前的瞬时欢娱、蝇头小利,失去的却是文化的疆域和领土。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要舍得花费心血,付出劳动。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是否可以作如下设想:

一是坚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清除语言文字的污染。尽可能使每一个字、每一个音、每一句话都合乎规范,“不因善小而不为”,持之以恒,紧抓不放;

二是尽快建立节目专利制度,保护创新节目的传播权。鼓励节目制作群体深入生活,调查研究,发挥智囊团的集体智慧,开发崭新的节目形态,唱响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三是精心策划制作重点节目,认真倾心撰写并反复多次修改稿件,尽量达到厚积薄发,字字珠玑,悦耳动听,赏心悦目。要拣选世界文化的珍宝,弘扬民族文化的精髓,充分显示“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这就是中国的”、独树一帜;

四是吁请全国人大迅即为传媒立法,在“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方略下,以法律为准绳,维护传媒的正确导向和健康格调,限制和禁止传媒的唯利是图、沉渣泛起。给广大受众以监督权,可以起诉传媒的越轨言行,败诉的传媒必须受到制裁,赔偿受众的精神损失,直至被吊销营业执照;

五是大力培训和考核传媒的业务人员,经常从人品和作品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特别强调人文关怀,考察是否真正尊重受众,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尽心竭力引导受众,充分发挥传媒的教育鼓舞和审美愉悦功能;认真研究、借鉴国外和港台主要媒体的传播经营策略,吸收其先进经验,避免他们走过的弯路。一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争取向大国强势媒体的前沿地位奋进;

六是加强广播电视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同其他相关学科的综合研究。在研究中突出人文学科的各个层面,多种角度深入探索,开阔学术视野,开展学术争鸣,反对学术浮躁,倡导优良学风。当代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应该在理论研究中得到显现和张扬。这样,其成果就不会是拾人牙慧、邯郸学步的了。

去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出了一本《默多克传》。今年,《读书》第三期发表了张西明先生的文章:《传媒帝国的诱惑》,见解独到。有一段话很有针对性,现摘引如下:

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默多克逐渐征服了现代新闻业历史最为悠长的英国。在那里,他使曾经以高雅严肃风格著称的《泰晤士报》变成了“流行报纸”……并通过其控股的“天空卫视”(Sky)决定了全体英国人能看到什么样的卫星电视节目。最后逼迫得英国人近年来连连通过各种公益广告大声疾呼,“别再给我们(文化的)麦当劳了,还回我们的莎士比亚吧!”

张西明先生呼吁:在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持自身文化的精华与精神,不使我们的后代一天天在“大众”、”流行”之类的旗号下餐饮着“垃圾餐文化”长大,最后竟然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自己文化的“根”,实在是一个必须未雨绸缪的大问题。

其实,我国早就发表过有关的介绍和许多精辟的论述。为什么至今还需要“大声疾呼”呢?加入世贸组织,紧迫感、责任感使我们觉出了“燃眉之急”,“山雨欲来风满楼”,怎不令人严肃对之、深长思之?

“三个代表”已经指明了方向,就看我们如何“责无旁贷”、“心无旁骛”地贯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