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精品导视
3292500000037

第37章 克莱默夫妇

影片档案

出品:美国哥伦比亚影业公司1979年

类型:彩色家庭伦理片

片长:105分钟

编剧:罗伯特·本顿(根据艾弗里·柯尔曼同名小说改编)

导演:罗伯特·本顿

摄影:奈斯勒·阿尔芒都

主演:达斯丁·霍夫曼饰泰德·克莱默

梅里尔·斯特里普饰乔安娜·克莱默

贾斯廷·亨利饰比利·克莱默

本片获第5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最佳女配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奖。

导演简介

罗伯特·本顿,美国著名电影导演、编剧,从20世纪60年代踏入影坛至今,共编剧、导演了近20部影片。他早年曾在得克萨斯大学求学,并给杂志撰稿,后担任时尚杂志《Esquire》的美术设计。1966年起和戴维·纽曼合写百老汇剧本,次年,两人共同创作了电影剧本《邦妮和克莱德》,它彻底颠覆了旧好莱坞的强盗片或警匪片的类型化模式,以反好莱坞创作传统的方式而成为了“美国新电影”的代表作之一;该剧本也使罗伯特·本顿获得全美电影评论家联合会最佳剧本奖等一系列奖项,名噪一时。1978年《超人》票房成功,也证明了罗伯特·本顿在编剧上的才华。在1979年以前,罗伯特·本顿只拍过西部片《坏伙伴》和侦探片《深夜脱口秀》两部电影,且成绩平平。《克莱默夫妇》的问世,却使他一举成名,获奖累累。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在第5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该片一举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项大奖,轰动一时。其后,罗伯特·本顿又陆续拍摄了《我心深处》(1984)、《大智若愚》(1994)、《人性污点》(2003)等作品,其中《我心深处》勇夺1985年第35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剧情简介

泰德·克莱默是一位广告职员,他整日忙于工作,以为这样能给妻子乔安娜和儿子比利带来更好的生活。而将自己奉献于繁琐家务中的乔安娜,却感觉得不到丈夫的尊重,终于在一天晚上离家出走。

泰德的生活骤然混乱,他无法兼顾工作和照顾孩子两件事,经常遭致上司和儿子两方面的不满。泰德接到了乔安娜的来信,放弃了等她回来的希望,决定要做个好父亲,独自承担起照顾儿子的重任。父子俩渐渐适应了相依为命的生活,感情日渐融洽,在一次游玩中比利不慎弄伤了眼睛,泰德抱着儿子拼命地跑到医院。手术时,泰德紧紧地守在儿子身边寸步不离,他深刻意识到儿子对自己的重要。

18个月过去了,父子俩已经亲密无间,可乔安娜却突然回来,此刻她已经是收入颇丰的设计师。她这次回来就是想要带走比利,两人不欢而散,甚至将要对簿公堂。可此时泰德却不幸失业,为了留住儿子,他几经努力,终于在一天内又找到一份工作。

法庭上双方律师都咄咄逼人,两人在相互的陈述和询问中默默理解了对方。法官最终把监护权判给了乔安娜,为了避免给比利带来影响,泰德放弃了上诉,但泰德在法庭上的陈词也打动了乔安娜。在接走比利的早上,矛盾的她最终改变主意,决定将儿子留给父亲,泰德父子终于不必分离了。

影片分析

一、社会意义

《克莱默夫妇》能获得五项奥斯卡大奖,除了达斯丁·霍夫曼和梅里尔·斯特里普的精彩表演外,影片所具有的社会意义、所承载的深刻思考尤其功不可没。

《克莱默夫妇》如实面对了在节奏飞速的现代社会,个人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家庭角色的扮演之间的撕裂与挣扎,以及当艰难取舍之后所出现的家庭解体、子女教育等一系列棘手问题。影片从克莱默一家着手,起初家庭的平衡是以牺牲乔安娜的事业为代价的,可当乔安娜终于无法忍受在毫无成就感的家务中失去自我,最终抛弃家庭走向社会时,工作蒸蒸日上的泰德则开始面临极大的挑战,他不得不履行父亲的职责,并在重建父子关系中失去了工作。当乔安娜再次归来,泰德与她的位置完全置换,似乎阐明了现代社会中事业与家庭的不可兼得。而在当时的美国社会,离“婚率高达50%,每年大约有110万个家庭解体,产生了大约100万个只有单亲的孩子”。《克莱默夫妇》可谓直面美国人的隐痛,以诚恳的态度思考这一问题,并且在激烈的法庭争论中,回避了夫妻间的谩骂指责,却在相互真诚的陈述中获得了空前的理解。克莱默夫妇最终的和解可谓反映了美国人的心声,适应了美国社会的内在要求,因而得到了众多观众的青睐。

其实在此之前,关于家庭崩溃和离婚夫妇的孩子问题,电影也有所涉及。“早在1927年,好莱坞就拍过一部名叫《离婚夫妇和儿童》的影片,描写一对离婚夫妇的孩子由于失去家庭的温暖而走向堕落”。随着这一问题的日益严重,在六七十年代,好莱坞拍“摄了一系列反映美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关于婚姻、家庭的‘新观念’的影片”。但《克莱默夫妇》却另辟蹊径,罗伯特·本顿在改编艾弗里·柯尔曼的小说时,删去了大量乔安娜对家庭、对爱情玩世不恭的描写,也不像以往影片把家庭的解体归于婚外恋、三角恋等俗套,而是以立足现实的方式深入探讨了当前美国人在“个人”与“家庭”观念上的冲突,并尝试探讨男女两性关系该如何调整的问题。

同时,《克莱默夫妇》还涉及了西方社会中的妇女解放问题。以乔安娜为代表的新一代女性,同样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独立谋生的能力,她们已不甘心于只做“别人的太太”、“别人的母亲”,她们要求做“自己”。就在这种强烈的独立意识的驱使下,她们不惜放弃家庭去追求自我。《克莱默夫妇》以极为同情的方式表达了乔安娜在独立意识与现实身份错位时的痛苦,并通过最后夫妻和解的表面结局含蓄阐释了泰德对妻子女性意识觉醒的认同,从而大大超越了以往的婚恋家庭伦理剧。

二、剧作结构

《克莱默夫妇》的剧作结构,具有散文式结构和传统的戏剧式结构相结合的特点。影片几乎没有太激烈的冲突,而多是琐碎的生活,做早饭、超市购物、接孩子放学、泰德发火等,这些日常的生活流程占据了影片2/3的篇幅。影片强调通过生活片段的截取,日常生活场景的积累来反映生活,描写人物思想情感的细微变化。但在这种貌似随意截取的生活流下,还有一条比较清晰的相对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线索:即乔安娜离家出走、幸福三口之家破裂、泰德与比利重建父子关系、夫妻对簿公堂等,使影片沿着失衡——平衡——失衡——平衡的情节线索来叙事,在真实平淡中倾注了些许的起伏跌宕。这样的剧作结构既接近真实自然的生活流程,又不乏引人的看点,并为一贯追求高度戏剧化创作方式的好莱坞带来了新意。

三、视听语言

为了忠实传达对社会问题严肃的思考,《克莱默夫妇》在视听语言上力求朴实,着力再现生活本身的特色。本片的摄影师——著名的写实摄影大师阿尔芒都,充分发挥其擅长使用自然光的优势,多采用现场的固有光线,注意强调光源的单纯性,无论室内室外,都追求写实,以营造高度真实、生活化的风格。但影片的整体效果并不粗糙,反而非常精致,达到了貌似信手拈来实则颇为讲究的境界。

在色彩上,影片色调偏暖,大量采用浅褐色这一没有强烈视觉刺激的色彩,无论乔安娜的服装,还是克莱默家的家具,多用浅褐色,或者与之接近的浅灰、乳白等,显得自然温馨,非常生活化。

在镜头处理上,《克莱默夫妇》也力求生活化,避免过于炫目的镜头,但影片中也不乏极为出彩之处,如比利摔伤、泰德收拾乔安娜照片等,在剪辑上也非常出色。

四、历史地位

影片最终以克莱默夫妇的和解,乔安娜把儿子留给泰德为结局,是符合观众期待的,毕竟相比以妻子的逃离家庭,泰德的不断努力得到了观众的认同,这样的结局也表达了对传统回归的姿态。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美国社会要求回复传统价值观念的呼声开始出现,并在80年代形成一股社会潮流。继《克莱默夫妇》之后,好莱坞不断推出反映美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影片,如《汉娜姐妹》、《金色池塘》、《母女情深》、《雨人》、《爱情故事》等,《克莱默夫妇》可谓开风气之先河,实在功不可没。(安晓燕)

参考书目

《中外电影佳作赏析》,黄式宪、木艺编,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