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闻传播学前沿2007—2008
3293700000020

第20章 《人民日报》国际新闻的拟态环境解构(2)

《人民日报》与公众议程设置上的断层,还与《人民日报》的影响力变化有关,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人民日报》理应持续拥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在商业的大环境下,各种商业大报吸引了更多受众的注意力,成为了主流报纸,《人民日报》等党报反而被边缘化了,昔日的影响力逐渐流失。《人民日报》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在受众黏度上越来越不敌商业大报,在对受众的各种观念的控制和改变方面,也日益欠缺。不光是该报国际新闻议程设置断层,整个报纸议程设置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断层。

2.陌生信息疲劳

美国传播学者麦克斯维尔·麦克斯姆的研究表明:媒体制造议程设置的体现或缺失,能够通过一个基本的心理特征来解释,即我们对于方向感的需求。我们每个人天生就有对于了解我们周围环境的要求。无论何时,当我们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新的环境,往往就有一种不舒服的心理感觉,直到我们从心理上抓住了至少是地点的大约方位后才会释然。对方位的需求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重要关联和不确定性(半信半疑)。重要关联是基本的决定条件,它决定每一个人对方位需求的程度。如果一个议题被认为不相关,或者相关性非常低,那么对方位的需求就低。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对新闻媒体的报道很少或不关注,进而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议程设置效果不强。一方面,《人民日报》国际新闻报道的多是远离大众的政治信息,这就使受众感觉与自己无关,国外战争状态也与我国和平氛围有一定距离感,它就像另一个世界的事情,使我国受众有很强的陌生感;另一方面,新闻的简单叙事模式也使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有不确定性。

这种陌生感和意义贫乏更加加重了受众在接受国际新闻方面存在的“信息疲劳”现象,像中东问题等报道频度高且长久遗留下来的重大问题已经提不起受众的兴趣。所谓“信息疲劳”,是指在当前信息量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信息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的传播环境下,个人选择日益多元和接受的信息量却只能维持在一定的量的情况下,很多信息公众都无暇顾及,尤其是对于此前有过同类报道的信息。显而易见,在国际新闻中,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很多老话题的重复已经使受众麻木了。

五、范式提升空间

值得肯定的是,在近些年来,《人民日报》国际报道比以前报道量更大,报道面有所拓展,可读性也更强。但是也应该看到,它与我国时代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与广大民众渴望了解世界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新闻构建的“象征性现实”在议程设置上并没有充分全面地反映客观现实,影响了受众的视阈,受众对国际新闻关注度不大。《人民日报》国际新闻作为媒介拟态国际环境的权威载体,在议程设置上还有需要改进的空间,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变点线为版块

《人民日报》国际新闻或者只用一条新闻简单概括一件事,或者用多条新闻反映一件事,每条新闻反映事件的一个侧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件的各个侧面和发展变化都相继报道出来。我们把简单概括的新闻看做点式传播,把随时间推移相继报道的新闻看做线性传播。这两种方式都有不足之处,点式新闻不能让受众详细了解事件,而线性传播会让不经常关注国际新闻的受众看不懂事件的来龙去脉,只是看见事件的碎片,而且受众会觉得这个事件老是报道,就失去了新鲜感。所以可以把点、线传播变为块状传播,就是编辑把一定时间内发生的同质同类事件的多篇稿件,去同存异,筛选、整理、编辑出一组事件发展阶段性的动态新闻,使信息有序化。把同一事件新闻稿积累成一块详细报道,如果能配以深度分析更好,体裁可以常换常新,不光用消息,还可有通讯、特写、综述、评论等。比如中东那边的混乱状态,的确很复杂,但用不着经常性地报道,隔一段时间,从宏观的高度集合碎片新闻,把事件的点、线、面都说详细,摆脱模式化报道方式。评论也要忌空泛、宣传、偏激语调,并不是以观点为主,而是需要说明意义,解释现象,透过事件的表象,揭示背后的暗流涌动。比如把看似遥远的新闻事件与大众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可以分析中东政局的细微动荡如何带动世界油价的上涨,进而直接左右全球各地的能源消耗成本,并且影响到公众生活的诸多细节。

2.拓展议程设置

观察新华网论坛等大论坛的网友关心的国际新闻主题,其实他们对国际政治大事件还是相当关心的,他们关心的内容有外国资本与国内的博弈、外国对中国的监控和批评、霸权国家的失败、国外贪污和酷刑、政治内幕、大国战争与政治大事、国外民众生活、国外政治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对国外的影响……这些关注点与现阶段国际新闻的政治意识不谋而合,这些话题之所以没有获得更大程度的关注,信息不够详细和全面是原因之一,《人民日报》可以丰富内容、深化这些报道,提炼出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

目前的议程设置排满了过多的政治硬新闻,造成了信息环境的失衡。大众媒介构造的拟态环境应该是整个世界、整个社会的缩影,应当真实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典型画面,保证各类信息量的平衡,社会中的各群体都能在媒体中有所反映。媒体可以增加一点国外民众整体生活和文化方面的报道。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才能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媒介的作用应该集中在“检测环境”,促进公共信息的顺畅流动,社会意义的共同分享等方面。

国际新闻可以以政治新闻为坐标,兼顾经济和军事等新闻,增加文化和生活的宏观报道和分析,折射出这个地球村的方方面面。在这个受众分化的时代,国际新闻也应包罗万象,考虑受众反馈的兴趣。受众对国际名人逸事、科技、粮食危机、反常事件、国外风情也非常关心,可以加大这种报道的比例。

3.微调意识形态

随着时代的变化,对意识形态的理解也在变化着,意识形态不是总与政治挂钩,而是各种观念和认知。《人民日报》也可以随之转型,在监守“新闻作为意识形态宣传”的传统视角的同时,可以逐渐向“新闻作为公共知识”的角度靠拢。“大众媒介经常被描述为我们认识世界的窗口”,议程设置研究的奠基人之一麦库姆斯如是说。“媒介——窗口”这一比喻的具体含义是:中国的新闻媒介使公众获得变动的国内和国际环境的认知,乃至形成共识,因而已经成为社会知识的仓储。这种“新闻作为社会知识”的解释,显然与我们所熟知的“新闻作为意识形态宣传”的视角有很大的不同——这也曾是冷战背景下海外的中国媒介研究中主导的观点。

我国的国际新闻一直受政治意识形态语境影响,政治意识形态大量关注如何划分权力,以及这些权力应该被运用在哪些目的上。然而除了政治,新闻还需要其他要素做支撑,即各方面的知识。对于中国的新闻媒介来说,知识社会学在“新闻作为意识形态宣传”的传统理论模式之外,为媒介重新建构对自身的理解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试图通过“知识”这一概念在媒介与社会之间搭建一个共同的语义框架。可以适当增加非事件性软新闻的比例,报道外国在经济、科技、文教、艺术等方面的新成就、新经验、新问题等,报道社会生活中的突出变化、新气象、特殊人物等,以及各种趣闻。

也不要害怕报道西方的先进之处,而要正视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在我国与国外的经济博弈中,我国并不是占便宜的一方,可以从很多细节揭示这样的现实,警醒国民。民族话语是值得继续发扬的,但是要从事实上入手,少一点空洞的说辞。

六、拟态环境反思

拟态环境不只是静态的符号文本,它处于动态的“建构”与“解读”之中,媒体的议程设置主题一直是个变量,并且应该反映那些难以捉摸、多种类、多变换的世界形势,成为受众认知外部环境的窗口。

当前在国际政治舞台的较量和经济发展的竞争下,舆论领域的较量已经成为国家之间控制与反控制、遏止与反遏止的又一战场。西方国家凭借着强大的新闻传播实力,不断炫耀和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念,试图建立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准则和制度,通过舆论引导控制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主动权。我国的国际新闻受此影响也表达了鲜明的政治立场。

但是承载过多的意识形态,媒介呈现给受众的就是一个“拟态政治环境”。要知道在意识形态范畴之外,还有多样的内容需要呈现。这就要求媒体拥有创新精神和分析能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但要在国际舆论斗争中保持公平正义的立场,揭示事实和政治意义,也要作为民众了解世界的知识平台,打开受众的国际视界,帮助国民在媒体构建的拟态环境中尽情遨游,增长智慧。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