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闻传播学前沿2007—2008
3293700000056

第56章 论记者型主持人的角色冲突(1)

张龙

按照社会学的观点,每个社会个体其实都在同时承担着几种不同的社会角色,需要在这些角色中寻求一种和谐及彼此促进,而且更需要同那些与自己角色相联系的其他社会角色进行互动来实现自身的角色功能。

从社会心理学上讲,冲突反映的是一种由于当事各方的观点、认知等方面的差异而造成的对立甚至斗争的不和谐状态。当一个社会个体所承担的多种角色的期待或要求彼此出现对立时,角色承担者就可能会陷入角色冲突之中。

在当前的电视传播之中,记者型主持人在进行自身角色定位,实施角色行为,以及实现角色功能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角色冲突。尤其是在高度团队化的电视新闻生产模式中,这些角色冲突如能得到妥善处理,将会促进电视深度报道的完成;如果无法调和,那将直接影响电视深度报道质量,甚至导致一篇报道半路夭折。

本文以中央电视台的著名栏目《新闻调查》为例,结合社会学的角色理论对记者型主持人的角色内冲突与角色间冲突分别进行论述。

一、《新闻调查》主持人的角色内冲突

角色内冲突通常指的是某一角色的承担者由于肩负着不同的甚至彼此矛盾的角色期待而造成的角色冲突。按照《新编社会学辞典》的解释,“角色内部的冲突有两种表现:一是由于社会对某一角色内部的各种规范要求引起角色承担者行为的矛盾和冲突。二是发生在领悟角色、规定角色与实践角色之间的冲突。当角色行为的主体对规定的角色行为有不同的理解,但必须履行时,在角色内部便会发生激烈的冲突。”那么,就《新闻调查》主持人这一角色来看,上述两种表现都有可能在其角色内部发生。

(一)社会期待与角色认知间的冲突

《新闻调查》的记者型主持人是要通过电视媒介完成深度报道,作用于公众议程,起到满足公众信息需要并引导舆论传播的功能。电视新闻传播直观、快捷的传播特点以及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使得《新闻调查》主持人在受到巨大关注的同时,更加承载了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各种角色期待。这些彼此各不相同的角色期待在整体上来说为记者型主持人的角色内涵划定了框架,然而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也成为了导致主持人角色内冲突的因素。

《新闻调查》主持人把自身角色定位于记者型主持人,要通过现场的调查采访完成电视深度报道。随着这一角色特征逐渐深入人心,无论是业界人士还是社会公众,都为《新闻调查》记者型主持人的角色提出了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正是这些要求构成了记者型主持人特定的职业素养。

事实上,这些不断提出的越来越高的新要求为《新闻调查》主持人角色不断提出新的挑战。一方面,这形成了一种压力,如果主持人的个人素质无法满足社会角色所附着的要求,必将造成一定程度的角色距离,从而引发角色内冲突;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这些日益提高的要求在无形中会刺激主持人不断提高、完善自己,更加积极主动地进入角色,同时也在原有的角色基础上不断深化业务功底,升华角色认识。这样将不仅有助于《新闻调查》的主持人有效避免角色距离和角色冲突,还会促使主持人更好地完成角色行为,实现其角色功能。

如果说这些职业素养方面的角色期待还可以通过主持人提高、完善自己来满足的话,那么另外一些角色期待将会令《新闻调查》主持人更加困惑。由于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过程之中,地方行政、司法系统以及社会保障体制之中还都存在着有待完善之处。由于媒介的“曝光”能够有利于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并直接促使所涉及的问题得到迅速解决,于是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将电视新闻视作了为他们伸张正义的场所。几乎每天,《新闻调查》栏目组都能收到大量写给主持人的上访信件,很多人在信中要求主持人“前来解决此事”,“还一个公道”;在《新闻调查》栏目组所在的办公楼大门口,几乎每天都会有上访群众来求见《新闻调查》主持人,请他们为自己讨说法、申冤屈。这样的事例固然反映出广大受众对主持人和栏目的信任,然而无论主持人还是新闻媒介都不是法官,也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没有权利和职责来直接扮演“青天”的角色去裁决问题,只能对公众反映的部分问题进行报道。因此,极少数群众会认为《新闻调查》主持人不为民作主而心生芥蒂,由此可见,这种社会期待与角色实践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角色内冲突的一个重要诱因。

(二)从角色领悟看自我调控

恩格斯曾在1889年12月9日写给康拉德·施米特的信中对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新闻事业,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天性不那么灵活的德国人(因此犹太人在这方面也‘胜过’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学校,通过这个工作,你会在各方面变得更加机智,会更好地了解和估计自己的力量,更主要的是会习惯于在一定期限内做一定的工作。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新闻事业使人浮光掠影,因为时间不足,就会习惯于匆忙地解决那些自己都知道还没有完全掌握的问题。”恩格斯的这段论述精辟地揭示了造成新闻从业者角色内冲突的另一层因素,即主体对角色领悟的不同造成的角色内冲突,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据角色内涵进行自我调控便显得格外重要。

对于《新闻调查》的主持人来讲,他们都是从各自不同的角色中转换到《新闻调查》主持人这一角色中来的。每位主持人的教育背景、人生经历以及价值观都令他们对《新闻调查》主持人的角色产生了不同的领悟和认知。如何使自己对角色的领悟更好地符合角色规范,通过自我调控使自己的以往经历对眼前的角色行为起到促进作用,这是每位主持人都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在此我们可以使用社会心理学中对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来进行理解。社会心理学认为,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人格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它属于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以《新闻调查》记者型主持人柴静为例,她是在“非典”报道中被《新闻调查》的广大观众充分认可的,在此之前她也曾在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主持过不同风格的节目——由湖南文艺广播电台的谈话节目《夜色温柔》,到湖南卫视《新青年》,再到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子栏目《时空连线》,直到2003年进入《新闻调查》。在调控自身进入到《新闻调查》主持人角色的过程之中,柴静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她一方面在努力适应《新闻调查》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冷静、平衡、客观的报道风格,在以质疑的态度完成“硬新闻”的层面上使自身对角色的领悟与角色规范相一致;另一方面,她也把一些以往经验中与《新闻调查》主持人相通的元素纳入到当前的角色中,从而在《新闻调查》栏目的整体风格下树立起了自己鲜明的特点,被观众称为“硬新闻下的柔情”。由柴静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每个社会角色的承担者都需要努力使自己对角色的领悟与角色规定相和谐,在完成角色规定的前提下,也能实现自我意志层面的创作,让二者实现互补,这样才能更好地进入角色,并且化解来自角色内部的冲突。

二、《新闻调查》主持人的角色间冲突

角色间冲突一般指的是某一社会个体由于承担了多种不同的社会角色而产生的冲突。由于客观上每位电视节目主持人都在同时承担着几种不同的角色,因此角色间冲突会给他们造成很多困扰。按照角色理论的观点,角色间冲突也有两种表现:“一是当一个人面对多种角色同时对其提出履行角色行为要求时,便会发生角色间的冲突。如一名警察正要去追捕罪犯,同时儿子病重又需赶紧送医院,此时就会产生警察角色与父亲角色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二是当两个角色同时对一个人提出完全相反的角色行为,并需要在两种角色行为间做出痛苦的选择时,引起了角色间的冲突。”除此之外,《新闻调查》主持人在其承担起角色的过程中,也会和其他社会角色进行互动,这也是造成记者型主持人角色间冲突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