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性别与传播:文化研究的理路与视野
3293900000005

第5章 传播与性别研究概述(3)

2.女性主义范式

持有女性主义范式的研究者将注意力放在那些其他范式所不曾解释的社会生活层面。其中一部分强调性别差异,以及性别差异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这些范式主要关注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进而也注意到所有的社会压迫现象。虽然米德提到了“概化的他人”,也就是每个人都理解他人,也能扮演他人的角色;不过女性主义范式质疑的是,所谓的“概化的他人”是否真的存在。

阿克(Joan Acker)认为,她对批判性的女性主义理论是否曾经在社会学理论中影响到范式的转变提出质疑。她认为,女性主义社会学者们“还不能提出各种看待事物的、对于理解整个系列的问题明显要比旧方法更好一些的新方法……”阿克列出了她对能够与以确立的理论相提并论或取而代之的女性范式的看法,认为该范式的特征如下:

(1)提供一种对阶级结构、国家、社会革命和军国主义的更好理解;提供对劳动的性别分工、家庭中的男性统治以及性暴力的更好理解。

(2)在理解整体社会关系方面将女性及她们的生活置于中心地位,同时创造一种对工业资本主义社会更为精确的、综合的解释。

(3)包含一种为各种不同处境的女性生产知识的方法论而非关于她们本身的方法论。

二、方法论

有没有女性主义研究方法?这是学界至今仍在追问的课题。有关它的回答,女性主义学者自身也进行了探索和反思。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集大成的中文版著作是孙中欣和张莉莉主编的《女性主义研究方法》一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于2007年11月首版)。

该书的章节如下:

[第一章]概述(introduction)

[第二章]访谈研究(interview research)

[第三章]调查研究(survey research)

[第四章]实验研究(experimental and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第五章]评价研究(evaluation research)

[第六章]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第七章]民族志研究(ethnography research)

[第八章]跨文化研究(cross-culture research)

[第九章]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

[第十章]附录:研究举例(appendix)

从以上章节即可看出,这本书偏向于提倡女性主义常用方法和倾向性方法,对这些方法的择取,并非按照传统的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的严格分类,而有着鲜明的女性主义特色。

1.方法与方法论之辨

方法 研究方法是收集资料的一种手段(或者说是开展研究的方法),可以说,所有的收集资料的方法都可以归为下面的三类:(1)与被访者进行交流(或者询问被访者);(2)观察别人的行为;(3)查阅历史资料与记录。即使是同样使用这些方法,具体如何实施却是截然不同的。

方法论 方法论是关于研究应当如何操作或者如何开展的一种理论和分析方法,它包括“基本理论框架如何在某一学科中加以应用”这方面的内容。例如,有关功能主义(或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者现象学)应当以及如何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中得到运用等方面的讨论,实际就是方法论分析。女性主义研究者认为,在运用传统理论进行分析时,人们很难了解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参与情况,或者说会把男性的活动理解成两性共有的(用男性代表整个“人类”)。

2.女性主义的方法

“女性主义的方法”以数据收集的常用方法(如访谈、兴趣小组、人种学等)为人们所熟悉,这些都是与女性主义的理念相一致的。瑞哈兹(1992年)指出,一些“女性主义的方法”的确新奇而独特(如在调查方法中增强自我意识感,团体日志,多人口的意识流的叙述,联想的写作),但这只是因为它们的运用在我们传统依赖于实验和调查性设计的学术领域内是新的。这些“新的”方法显然把女性的视角结合进去,并在这些团体内收集数据。也许把“女性主义的方法”称为“女性主义的研究方法”或“女性主义方法论”更为准确。女性主义批判就其本质而言很少聚焦于数据采集(比如访谈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天生就错的),而是关注于这些方法是如何被制定的。

除了改造已有的研究范式外,女性主义学者已经创立了替代性的研究方法。女性主义研究的高层次目标是要证明各种形式的压力对于女性生活的影响,赋权于女性,在一个受尊敬的、人人平等的研究环境中讲述她们自己的故事。这一使命就要求使用多种方法论,而且在女性主义学术研究中要广泛包容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成果。无论是使用传统的研究技巧,比如个别访谈;还是用更多特别的方法,比如召集小组访谈;女性主义研究者都意在加强研究者与参与者之间的联系。一个没有等级差别、关注研究环境的研究就可以被定义为女性主义的学术研究。大众心理学家可以在柏更(1996)、芬和麦克弗森(1992)、弗诺和库克(1991)、奥克蕾(1988)、斯坦利和万斯(1979、1983、1990)的著作中找到有关关注和合作理念的有用的研究范式。

3.女性主义方法论

女性主义思潮本身即带有对传统学科的挑战,它的批判立场决定了它所使用的理论与方法。从学科归属上看,女性主义方法应植根于社会科学的方法框架内,因而,应遵循社会科学的女性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原则。“最核心和可靠的,对于女性主义的定义是其认识论和方法论。”女性主义学者要创立女性主义的研究方法,不仅要重新定义知识的本质(本体论),还要重新考虑进行研究的程序(方法论)。

女性主义研究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呢?该如何开展这样的研究?女性主义研究的特征是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通览过去所有关于女性主义方法论的文献。如“妇女问题”——针对妇女的暴力(强调家庭暴力、性骚扰、生育权、工作与家庭的冲突),常常由女性主义的观点来检视,但并非所有都是。许多“传统”的课题也能够从女性主义的观点来进行研究。社会性别的研究者也不是一贯正确的预言家,女性主义的学术男女两性都可以研究。最核心和可靠的是,对于女性主义研究的定义是其认识论和方法论。女性主义研究追求对于女性的尊重、理解和赋权。而且,女性主义认识论接受女性的生活经历为合法的知识源泉,女性主义方法论包含这样的理念——关注和分享女性的这些经历。在过去的20年中,女性主义学者们发展出针对研究的各种不同的认识论,培育了“做研究”的新的视野。

女性主义的科学哲学反映了对这些认识论模式(实证主义、存在主义、批判理论、建构主义)的一个重新的解释。女性主义经验论建立在本体论关于存在一个真实客观的世界的基础之上,因此,科学家的目的就是要用不带性别偏见的方式把握并解释那个社会世界。女性主义理论从本体论的假设“没有一个单一的客观真理”出发开始工作,这个理论宣称阶级、种族、性别以及性取向构造了一个人对实在的理解。这个立场,必须经由专属的通过反对性别、种族、阶级和性取向不平等的学识与政治斗争的经验来建立(Allen&Baber,1992;Collins,1987,1989;Harding,1987,Harstock,1987,1998)。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拒斥任何形式的关于实在的单一真理的观念(Olesen,1994,p.164)。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质疑,是否有可能有一个女性主义科学,来取代把世界看作是无穷的故事与文本的理论,这故事和文本中的许多都是用来为维持权力与压迫的状况而服务的(Olesen,1994)。

女性主义方法论对所有的社会科学家的挑战在于更深刻地挖掘研究的过程,界定研究者在研究的语境中身份认同的方方面面——价值观、信仰和情绪。

首先对当代社会学研究方法论进行详细的女性主义批判的,是社会学家米尔曼(Marcia Millman)和坎特(Rosabeth Moss Kanter)。米尔曼和坎特认为,在社会学研究中有六种导致性别偏见的方法论。在过去的20年里,这些方法是女性主义批判的核心内容:

(1)使用传统的忽略社会研究的田野定义模式。

(2)社会学家们关注公众的、正式的、可以看得见的角色扮演者,而忽视了社会生活中非官方的、辅助性的、私人的、不可见的领域以及与之同等重要的组织。

(3)在社会学中假定有“单一社会”,认为在这个假定下的结论对男性和女性都适用。

(4)忽视性别在各类研究中作为解释变量的重要性。

(5)在社会学中关注对社会现状的解释,而社会现状也往往对现存的权力关系提供合理性。

(6)使用某些技术如定量分析,进而系统地阻碍了某些资料的收集。

女性主义理论家们明确地确立了一种女性主义方法论,该方法论曾一度认为女性主义观点具有内在客观性,也对“主流”社会学的研究提出了挑战,同时,还提供了一种范式选择。批判理论家们同样认为扎根于女性经验的女性主义方法论,在认识论层面阐明了在知识产品、日常生活经验以及“实证”认识论经常否定的政治实践之间的关联。罗斯在《女性的工作:女性的知识结构》一文中认为,人类知识和意识“不是从经济中抽象或抽取的,更不是从某个统一的物质世界现实中分离出来的。人类知识……来自实践、来自正在发生作用的或正在变化的世界。”

随着文化研究与后现代主义的论争,本土、社会性别、种族、阶级各层次抗争的重要性更加突显,媒介与性别的研究作为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方法上已经体现出兼容并蓄的特色。比如,媒介效果与色情和暴力问题的研究,借用心理研究的实验设计;田野调查用于评估媒介涵化效果及议程设置等。

媒介与性别研究的早期,主要采用了社会科学取向的量化方法,如内容分析法、调查统计法等。量化研究的结果显示各变项之间的因果关系,也使研究者预设的定义标准化,对展示媒介中妇女或两性呈现的数量、角色和业界从业人员性别比例或是其他数据性结果是必要的,但这一研究方法只能说明社会性别不平等的表象,因为定量研究方法本身属于“体制内研究”,即研究本身不会撼动已有的社会体制,对存在的问题构成的冲击相对较小。在社会性别研究方面,量化研究不能检视不平等的深层机制。

因而,女性主义媒介研究与其他女性主义研究一样,强调质性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质性的研究“不是空对空、思辨性的;它也不是以理论到理论的逻辑推理来建构知识的;它是以文字叙述为材料(data)、以归纳法为论证步骤、以建构主义为前提的研究方法”(熊秉纯,2001:20)。而且“质性研究的主旨就在于发掘当事人的经验,从当事人的经验、角度来了解他/她的世界,而不是用一些社会上或学术上已存在的偏见或刻板印象来了解或评断一种社会现象或一件事例。这对那些向来没有机会使他们/她们的经验被包括在知识体系内的弱势群体特别有意义,也意味着既有的知识内容会受到新的知识内容、视角的冲击”(熊秉纯,2001:37)。

按照奥利森(Olesen)的分类,女性主义质性研究的主题大致可以分为四种:主观经验类、关系与互动类、社会运动、组织与结构以及政策分析(胡幼慧,1996:25)。质性研究的类型也很多样化,包括符号分析、扎根理论、民族志、现象学分析、生命史与对话分析等等。

第三节 学科发展的时间进路

传播与性别研究属于传播学研究与性别研究的交叉学科。它以传播学和性别研究为理论基础,既是用社会性别的视角研究媒介、传播和大众文化,也是通过传播理论和文化研究解读社会性别的发展。

随着传播与性别交叉研究的发展,逐渐衍生出两条研究发展路径:其一,不同媒介形态均接受来自社会性别视角的冲击、考量、乃至变革,从而发展出以某一性别为主要受众的研究(如男性/女性杂志研究、女性网络研究等),并在传播者、传播过程、传播效果以及传播影响中,加入女性为主体的要素。在这条路径下,媒介文本中的刻板形象研究、社会性别歧视性制度的批判以及受众分析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二,性别研究实现跨学科、多学科的发展,性别与传播研究中,主要借鉴并改造性别研究在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成果,并逐步摸索传播与性别的认识论与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