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记录南广
3295900000003

第3章 筹办之路(1)

一、创建之由

2004年9月7日,北京广播学院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建校50周年庆祝大会,同时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2004年9月16日,在南京市江宁区举行了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开学典礼暨揭牌仪式。一个是经历了50年沧桑的国家重点大学,一个是由中国传媒大学引入社会力量刚刚创办的独立学院,50岁与1岁,南北两所校园同时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让我们回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的经济社会在改革开放20年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教育发展的步伐并未跟上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与高等教育规模过小、发展速度缓慢的矛盾日见突出。1997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全国高校本专科在校生为317万人。北京广播学院当时只有学生3000人,学校用地320亩。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到2005年,全国高校本专科在校生人数增加到1562万人,毛入学率提高到21%,平均年增长速度达到了11%。

这期间,北京广播学院抓住机遇,在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层次的同时,早在1993年便启动了扩大办学规模的步伐,经过十年的努力,北京广播学院由一所部属单科型学校,发展成一所文、工、艺、管、理、经、法、教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截至2003年,学校设16个二级学院、38个系、64个本科专业和10个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已达130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30余人、硕士研究生约1750人、本科生约8920人、专科生1980人、留学生200余人、函授/夜大学生9400人、网络大学生5500人;学校已建立3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12个博士点、24个硕士点、1个工程专业硕士点、6个在职高校教师专业硕士点;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建立起了信息传播领域综合性大学的学科构架。学校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信息传播业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在行业内和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连续多年成为全国高中生所向往的热点大学。

北京广播学院办学规模的扩大,为全国各地输送了更多的传媒人才,但学校办学空间狭小、办学资源紧张的问题日显突出。2002年,学校完成了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东校园的整体合并,改善了基本办学条件,部分缓解了办学资源紧张的状况,但仍满足不了广大考生就读北京广播学院的愿望,使大量很有潜质的优秀考生被挡在了学校大门之外。随着社会对信息传播人才的需求持续升温,学校毕业生多年供不应求,尤其不能满足地方主流媒体的人才需要。学校在各地调研中了解到,除省级媒体有部分我校毕业生外,各地方主流媒体包括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基本上没有我校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生,西部地区的省级单位也鲜有北京广播学院的学生前去工作。这期间,各高等院校纷纷看好传媒产业的发展前景,陆续开办了播音主持、广播电视编导等北京广播学院的传统专业,其毕业生去向直指地方媒体单位。以往由于行业壁垒之故,北京广播学院在传媒人才培养方面没有其他院校的竞争之忧。但今非昔比,如果学校忽视面向地方媒体的人才培养,长此以往,北京广播学院将逐渐失去在全国地方主流媒体中的影响力,而这必将对学校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基于战略思考,北京广播学院积极扩大办学规模,加速为地方媒体输送合格的本科人才已势在必行。刘继南校长曾多次说过,学校应在北京圈一块地,在南方插一只脚。这正是这种战略思路的形象说明。

多年来,学校领导一直希望寻找适合的土地扩大北京广播学院的办学规模。为在北京圈地建设新的校区,校领导几乎踏遍了北京的山山水水,考察了北京周边如通州、怀柔、昌平、顺义、门头沟、房山、大兴等地,一直未能寻得适宜的办学地点,或由于某些复杂的因素而未能如愿以偿。例如,昌平兴寿镇在山脚下有一片闲置土地,面积达2000余亩,2002年学校领导和北京市教委领导都前往考察过,昌平区政府领导还专门来到学校召开碰头会,表示支持。但因镇、村两级单位的某些问题而始终无法达成意向。再如,学校看好顺义区的一块土地,可施展余地很大,但市政配套几乎为零,区政府更加关注能够带来税收的项目,对引进大学的积极性不高,最终也无果而终。北京虽然是历史文化之都,但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制约了在京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

刘继南院长“在南方插一只脚”的设想,并非要将北京广播学院校区迁至南方,而是将办学资源引入南方,借助当地力量扩大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模,更好地为传媒产业服务。2003年前,校领导走访了无锡、深圳、珠海、东莞、南海等多座南方城市,寻求办学机缘。珠海塘厦镇有一所亚视演艺学院,广东电视台有意向其注资,并希望能与学校合作,共同管理该学院。亚视演艺学院坐落在湖边,占地千余亩,风景秀美,是办学的好地方。另一处是南海的央视影视基地,占地1500余亩,影视基地使用了一半,另一半土地闲置着,700余亩漫坡地在山脚下铺开,中心有一湾幽静的湖水。南海基地距广州市区有60公里左右,交通便利,基地本身又可以作为教学的实习实践场所。南海市政府领导听说北京广播学院在考察办学校址,表示愿意与学校和央视国际公司一起投资。当地的自然环境、政策条件、发展水平对于北京广播学院办学而言都很理想,但从学校管理、运行成本等因素考虑,在南海办学的确会因为距离过远带来一些后续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在广东办学的想法最终被教育部领导否决了。

二、选址南京

2003年元旦,经中央电视台主要领导推荐,刘继南院长与苏志武、田维义、高福安、任金州、冯克庄、丁俊杰等校领导及许学峰副主任乘T65次列车赴南京江宁大学城考察。元月二日,刘继南院长一行参观了江宁科学园,听取了管委会杨友林主任和大学城金松副总经理关于江宁科学园及江宁大学城的情况介绍,实地踏勘了可以用于南广学院办学的土地状况。苏志武副院长提出将学校建在方山东南角一片开阔地上,背靠方山风景区,江宁大学城主干道刚好延伸到此。时任南京市市委常委、江宁区委书记王建华非常希望北京广播学院能在江宁大学城办学,表示将在各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并提供最优惠的办学条件,同意将学校看好的地块作为校址。

南京江宁大学城于2002年4月18日揭牌成立,坐落于168平方公里的江宁科学园内,大学城规划用地3万余亩,2002年底已有东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工程学院、晓庄学院等8所大学签约入驻,其中6所已经开工建设。江宁大学城沿方山风景区的东侧展开规划,在中心位置建设了一个约5公里长的共享带,原规划思想是希望各高校完全开放,不设围墙,园内各高校资源共享,学分互认。南京市建有3个大学城:仙林大学城、浦口大学城和江宁大学城,分布在南京市区的东北、西北和南部,以仙林大学城和江宁大学城更适于高校聚集。南京大学新校区当时建在浦口大学城,后因地域环境、交通等问题整体撤回。

南京归来,校领导们经过研究,同意在江宁办学,学校立即与合作方商谈合作框架,达成联合办学意向。2003年2月12日,高福安副院长代表北京广播学院与南京美亚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蒲树林董事长在双方《联合办学意向书》上签字。意向书中初步明确了办学宗旨、办学性质、办学用地规模、合作形式及开学时间等问题,标志着双方合作办学项目正式启动。随后,双方多次研究《联合办学合同书》内容。《联合办学合同书》的初稿由南京美亚教育投资有限公司提供,学校多位校领导提出过修改意见,我校社科学院的龚灏律师参与统稿整理。2003年3月26日,由高福安副院长和蒲树林先生代表双方在北京广播学院主楼三层会议室举行了简单的签字仪式。

选址南京创建南广学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两处校园南北呼应,形成不同层次的传媒人才培养格局。

北京广播学院为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大学,学校正在向世界知名的传媒大学迈进;而新生的北京广播学院南广学院是一所普通本科层次的教学型大学,培养目标为适于媒体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将两所学校设计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分布一北一南,层次一高一低,相互呼应,互为补充,有利于进一步将北京广播学院做大做强,更有利于实现北京广播学院毕业生的合理分布。

第二,加强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建立学院派的影视制作基地。

北京广播学院各专业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需要将教学与节目制作等实践环节紧密结合。校领导始终将扩大办学规模与建立影视制作基地统筹考虑,构建教学、科研、制作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提出南广学院的选址应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足够的土地面积。以往在北京、广东等地的选址也较为重视这一因素。经过考察,南京江宁大学城的自然条件符合学校的办学思路:南广学院校园坐落在著名的风景区——方山脚下,可用校园占地1660亩,山峦环抱,平湖叠出,林木幽静,空气清新,正是适于读书和建设影视基地的上佳之处。

江宁大学城作为江苏重要的高校园区,道路、绿化、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已经完成,园区共享的体育运动设施拔地而起。在这个新兴的教育功能区里,南广学院将与其他高校共享这里的体育中心、文化中心、国际学术交流中心、艺术中心等先进的公共设施,同时也将成为其中一道独具特色的靓丽风景线。

第三,江苏人杰地灵,南京独具人文环境优势。

首先,江苏是全国经济强省,地处长三角,其富裕程度领先于全国,教育需求和就学能力十分强大。其次,江苏文化昌明、人杰地灵,是教育大省,省内高校总数100余所,位居全国各省之冠。南京市有高校30余所,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5所,虽然他们综合实力很强,但缺乏北京广播学院这样的特色鲜明的大学。江苏省领导充分肯定北京广播学院的办学特色,十分欢迎学校在南京办学。所以,南广学院落户南京,既可改善当地高等教育的结构,又便于利用当地教学资源。再次,江苏省广播电视等传媒业发达,各级广播电视单位效益喜人,我国第一家广播电视集团诞生在江苏,中央电视台著名的无锡外景基地也在江苏省内,这些资源将有利于南广学院的教学、科研、实习及学生就业。最后,江苏省位于我国东南,交通条件四通八达,南方其他各省的生源出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活习惯、求学成本等方面的考虑,也会愿意到南广学院就学,因而可以使南广学院形成与校本部“南北呼应、品牌拓展、生源共享、规模优势”的多赢局面。

三、艰难而起

南广学院自2003年4月正式向教育部申办建校至2004年6月教育部批复招生,短短的一年三个月时间,可以说波折起伏、艰难而成。主要分为四个工作阶段。

1、正式申办

为进一步了解江苏省高校办学情况,思考南广学院的办学模式,刘继南院长带领北京广播学院张维芝处长、许学峰副主任于2003年2月底前往江苏,在扬州大学周新国副校长的陪同下,用三天半的时间,走访了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扬州大学及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江苏大学及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南京钟山学院、南京正德职业技术学院、扬州江海学院等11所高校。各大学领导普遍认为,这些年全国高等教育的形势虽然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但学校之间的竞争态势已十分明显。各大学都在从硬软件方面改善自身的办学条件,创造优良环境,以吸引优秀教师和更多的优秀学生。如何保持大学发展的长盛不衰,是校长们都在积极思考的问题,各大学纷纷举办民办学院也是谋求发展的重要举措。

民办学院在江苏有三种模式:公有民办、独立民办、混合民办。公有民办即建校资金由大学投入或大学借用民间资金建校,然后分期偿还的模式,京江学院、广陵学院、中北学院基本属于此种模式;独立民办即初期建校资金完全来自民间,通过学费或贷款等方式持续滚动发展的模式,如江海学院、钟山学院;混合民办即为大学股份与民间股份结合建校的模式,如正德学院的情况。无论何种模式,江苏的民办大学尚都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招生人数逐年增加,生源质量也逐年提高。虽然独立民办学校普遍感到资金压力较大,但反映的问题也基本表现在发展的快慢方面,并非是能否生存的问题。公有民办学校因为有公立大学的背景,尤其是重点大学的背景,在起步阶段已优于独立民办大学,发展起来相对轻松,所以,民办大学最好有公立大学的参与或作为后盾。从各种模式的民办大学在江苏的健康发展中可以看出江苏地区对民办大学的认同,这对北京广播学院在江苏办学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