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3296400000017

第17章 力图一超独霸的美国(4)

第三节冷战时期美国国际战略的演变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军事实力最强、经济规模最大和政治影响最广的国家,因此美国对世界事务有着重要影响。而美国外交则是实现这种影响的最直接和极为重要的形式。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因素很多,其中影响力最深远的可以说是美国的外交传统。有学者曾指出,美国外交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现实利益考虑与意识形态考虑之间的矛盾交织。换句话说,也就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之间对立和统一的关系。美国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相互矛盾和相互渗透,对美国外交影响极大。美国的历届政府大多是同时接受它们,并试图将它们一同付诸实践。部分地由于这个原因,美国外交常常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

一、美国外交的传统

(一)美国外交的文化传统

1.“天定命运”

“天定命运”的文化传统来源于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清教徒。北美新大陆的早期移民是来自欧洲的清教徒。他们原本希望在故土继续推进宗教改革运动,实现拯救和复兴世界的梦想。但是随着封建王朝日益加剧专制统治并开始对威胁其统治的清教徒进行迫害,许多清教徒只好离开故土,到海外寻找实现其宗教理想的新天地。当他们踏上新大陆后,就把建立一座“山巅之城”作为自己的目标,幻想把这块大陆建成人类文明的“榜样”和“希望之乡”,使之成为“世界的未来”;而他们自己就是上帝的选民,是受上帝之托,来实现上帝赋予的“拯救”世界的特殊使命。到了19世纪40年代,这个神话发展成为“天定命运”说。它的信奉者宣称,美利坚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他们“有征服劣等民族的权利”。作为上帝选择的美国,具有帮助改造落后民族的能力和“使命”,是向“荒野”传播“文明”和教化弱小民族的“救世主”。这种思想根深蒂固于美国白人文化之中,深深影响着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和态度,是日后唯我独尊的美国种族主义、扩张主义和对外干涉的心理认知基础。当美国作为一个主权实体活跃于世界舞台时,这种使命观对官方决策者思想的深刻影响,体现在美国对外政策中,成为美国对外关系表象中的一个显著特征。

2.美国例外论

美国例外论的思想可以说是贯穿于美国外交的一条主线,这种思想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1)美国人是上帝的选民,负有特殊使命

正如前面所述,最早来到北美的新英格兰移民是为了追求信仰的纯正而来。当这批移民到达北美后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时,他们相信自己是奉上帝的召唤,背井离乡在一个危险的世界里经受巨大的困苦和磨难。他们与上帝签订了誓约,被上帝拣选出来承担拯救世界的重任。于是北美早期移民的这种身为“上帝选民”,拥有“天定命运”的信念最终成为了美利坚的政治信念。

(2)独特的政体

建国后,美国摒弃欧洲的贵族制、君主制和等级制,建立崭新的以人民主权为原则的政治制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总统制共和国。而这一崭新的政治制度被美国人视为他们优于欧洲的体现。美国革命被美国人认为是世界上代价最小而又成就最大的革命,是世界革命的典范,宪法的制定被视为人类政治历史上的伟大创新,美国建立的是“世界上最高尚、最纯洁的政体”。于是,美国在新大陆完全按照共和原则建立了一个崭新的政体,成为美国例外论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3)地理条件的特殊性

在美国人心中,其地理条件的“例外”首先体现在北美大陆的“神性”,早期的新英格兰清教徒相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而北美大陆就是上帝有意留给他们进行神圣试验的地方,是上帝答应他们的“应许之地”。到了19世纪,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为上帝有意把世界分为两个部分,即新大陆与旧大陆,而美国这片新大陆正是上帝要在人间建立的作为人类复兴新起点的“新天国”。美国地理条件“例外”的另一方面体现在美国的“孤立性”,即孤立于当时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欧洲。地理上的隔离也意味着与欧洲的苦难和罪恶隔离,这一意识逐渐衍生出美国在制度与政策上也应与欧洲不同的思想。

(4)独特的民族形成过程

美利坚民族的独特性还源于其民族构成,其诞生之初就是由移民北美的众多民族融合而成。因此美国人认为自己是“与其他所有国家都不同的多血缘的奇异的混合体”,“美国血管中流出的每一滴血都是全世界各地的血混合而成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的族群已经超过100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民族构成有美国这样复杂,这种独特的民族构成使美国不仅是一个“国家”,其本身也是一个“世界”,这在世界各国中是绝无仅有的。

(5)独特的历史经历

就国内历史而言,美国是按照渐进的模式逐步发展起来的,避免了欧洲大陆的独裁专制、阶级冲突和革命动荡,向世界展示自己是其他国家可以效仿的自由典范。就国际经历而言,美国认为其并未像欧洲国家那样寻求对其他国家的殖民、征服和主宰,美国不侵略别国,因此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是“清白无辜”的。

正是因为秉持着“美国例外论”的思想,美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时有一种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赋予美国外交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同时例外论隐含的自以为是、傲慢自大和伪善也刺激了美国外交中的干涉主义,在导致其外交屡屡失败的同时,也给国际社会和其他国家带来了灾难。

3.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始于17世纪,这里“自由”(liberal)的原意是宽厚大度,内含反对压制迫害的意思。是新兴阶级反对教会和封建特权的思想武器,在政治上,自由主义以个人的自然权利为由,要求立宪限制王权和政府权力,目的在于保障个人自由。自由主义在美国起源于清教徒的追求。

自由主义对美国外交有着深远的影响,当自由主义进入美国外交政策过程后,受到了外交政策理念中的现实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影响,逐渐被意识形态化为美国式的所谓自由民主大战略。美国外交政策中自由主义致力于推进所谓自由民主制度的输出事业,用美国模式改造世界。

(二)美国外交的政策传统

1.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是美国最早确立的外交政策。美国移民怀着创造一个全新世界的梦想来到新大陆,希望把自己与腐败和压迫的欧洲隔离开来,于是在移民群体中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孤立情绪。其后,英国对殖民地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加深,促使北美大陆的孤立情绪更为强烈。独立战争后,欧洲列强对这个新独立的国家虎视眈眈,而此时美国的国力弱小,面对此种险恶的国际环境,当时的美国政府选择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孤立主义倾向的政策。

1796年9月17日华盛顿总统在宣布退出政坛时发表了致全国人民的《告别词》,其中系统地阐述了孤立主义的基本准则。《告别词》指出:“欧洲有一系列与我们无关,或关系非常微小的根本利益,……欧洲必然经常陷入纷争,而这些纷争在实质上与我们毫不相干”,因此卷入欧洲的政治是极不明智的。他认为,“我们超然世外,这使我们可遵循一条不同的路线”,即“在发展我们的商业关系时尽可能避免同外国发生政治联系”。他指出,美国遵守同外国签订的既有条约,但“仅此而已”,“我们真正的政策,乃是避免同任何外国订立永久性同盟”。暂时性同盟仅是“应付紧急事变”的权宜手段。自此,传统的孤立思想上升为方针政策,并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第一次确立下来。但美国的孤立从来不是对外界的绝对隔绝,而是具有相对的含义。首先,政治和外交上的孤立不等于在经济上同外界隔绝。美国从未中断与外界的商业联系,具有强烈的外向型。其次,在政治上与外交方面也不是绝对地同外界隔绝。他们利用地理上的孤立状态,与欧洲保持一种不即不离的关系,以便在同欧洲列强争夺殖民地和市场的竞争中保持行动自由。最后,孤立主义主要是美国针对欧洲的外交政策,而其对美洲及亚洲则是积极进行干涉和扩张。因此,“孤立”本身就包含有防御与扩张两重含义。

2.扩张主义

扩张主义外交政策是另一项对美国具有重大意义且影响深远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弱小的美国尚不具备抗衡英法等欧洲列强的实力。因此决策者们采取了孤立主义外交政策,集中注意力于国内发展。19世纪20年代俄国要求攫取北美大陆西北沿岸地区,同时拉丁美洲国家也在开展争取独立的斗争。美国总统门罗抓住了这两个问题所提供的机会,宣布不能再把西半球视为征服或殖民的目标。在致国会的年度咨文中,他提出了“美洲体系原则”、“互不干涉原则”和“不准殖民原则”三项基本原则。这三项原则相互关联、相辅相成,构成后来被称为“门罗主义”的政治体系。“它们的核心是同欧洲的外交体系相对抗,在当时有防卫性的一面,但排斥欧洲是为了拓清地盘,由美国来取代欧洲列强在美洲的地位,从而为美国称雄美洲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战略方针。”19世纪40年代,美国第11任总统波尔克在年度咨文中不但重申了门罗主义的原则,还作了一些重要的补充和解释,即美洲人民的“命运”不过是最终合并于美国,所谓“不准干涉”,只不过是不准欧洲干预美国在美洲任意合并他国的权利。这样就为门罗主义的历史开辟了一个新纪元,为美国的扩张活动创造了浓烈的舆论气氛。这以后,美国所做的就是将扩张口号和扩张政策转化为扩张行动。

(三)美国外交的理念传统

1.理想主义

理想主义渊源于早期的启蒙思想和“天赋人权”的价值观念。在早期的理想主义者看来,理性和良知不仅是美国立国的道义基础,而且也应该是全人类共同遵守的准则。他们厌恶欧洲外交的尔虞我诈和弱肉强食,强调外交的主要目标是维护正义、是全世界的民主化和社会进步;主张建立一个自由公正的国际社会,使理性和良知成为全人类遵守的共同准则。随着美国的逐渐强大,理想主义者认为一个更安全、更繁荣、更合理的世界秩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因而他们主张美国积极参与以促进和平与民主为目的的世界组织,支持国际法、裁军、自由贸易,提倡人权和民主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即是理想主义外交的突出表现。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念深深影响着美国人看问题,包括观察国际问题的方式。美国人要求他们国家的外交政策既根植于现实政治,又根植于理想政治。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国际关系理论正式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但事实上美国的开国元勋们早在建国初期就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现实主义外交理念认为,国家在国际事务中追求本国利益和权力是正当的,美国外交的出发点应是具体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而不是抽象的道义原则。纵观美国2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一部美国外交史就是不断追逐国家权力、扩大国家利益的历史,在其中的每一页上,都打上了现实主义的烙印。作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的华盛顿就明确指出:“在国际交往中,任何背逆自己国家利益的国家都不可信赖。在国际事务中,如果没有国家利益作指南,将无任何秩序可言”,在他之后的历任美国总统,无不以美国国家利益为对外方针的第一要义。

二、冷战时期美国国际战略与策略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暴风骤雨席卷了整个世界,在给人类带来空前灾害的同时也摧毁了既有的国际力量对比,催生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美国战后的外交战略其实在战争进行当中就已初见端倪。罗斯福在二战期间就设计和制定出了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计划。他曾说到:“二战为美国领导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并于1940年成立了“对外政策问题咨询委员会”,研究战后世界秩序问题以及美国建立理想的世界秩序所需的基本原则。为了夺取战后世界的霸主地位,罗斯福总统为美国设计了如下蓝图:美、英、苏三大国的通力合作(后加进中国),尤其是美苏两大国战时以及战后的合作是整个蓝图的前提;建立广泛持久的普遍安全制度,即成立联合国;建立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确立美国在战后国际经济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罗斯福的后继者们无不以罗斯福所勾勒的世界蓝图为蓝本,以实力为后盾,以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盟友,逐步谋求称霸世界的目标。冷战时期美国国际战略与策略的演变可以分为下面几个主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