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3296400000049

第49章 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发展中国家(4)

第三节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特点

一、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呈现多样性。发展中国家过去大多是西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后建立的新政权难免受西方政体的影响,但同时也必然会带有各国历史、文化的烙印。

(一)政体形式

发展中国家的政体形式多种多样,有议会内阁制共和政体、总统制共和政体、君主立宪制、君主制、二元君主制、政教合一神权制、政教合一共和制、军人政权等等。

1.共和政体。发展中国家多数实行这种政体,该政体是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移植或仿效而来。具体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议会内阁共和政体,它以议会为国家政治的中心,掌握国家最高权力,政府对议会负责,如印度、新加坡等;另一种是总统制共和政体,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政府不对议会负责,如巴西、墨西哥等。

2.君主政体。这种体制有三种情况:(1)绝对君主制,即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没有议会,也没有宪法,如沙特阿拉伯等。(2)议会君主制,议会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向议会负责,君主没有实权,如马来西亚、泰国等。(3)二元君主制,君主为国家元首,议会为立法机关,内阁向君主或同时向议会负责,君主的权力虽受到宪法和议会的制约,但国家实权主要掌握在君主手中,如科威特、约旦等国。

3.政教合一政体。这种体制是政权和教权合二为一,或国家元首兼掌宗教大权,或宗教领袖兼掌政府权力。伊朗现在实行的就是这种政体。伊朗虽然有作为国家元首的民选总统,但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不是总统,而是宗教领袖。宗教领袖统率全国的武装力量,有权罢免总统。

4.酋长政体。这种体制最典型的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该国由七个酋长国组成。各酋长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权,酋长联席会议选举产生国家总统,成立联合内阁,各酋长国也有自己的内阁。

5.军人政体。直接由军人掌权,大都是军事政变的产物。

发展中国家政治制度的多样性说明,在这些民族特点、经济水平、文化传统各不相同的国家,不可能只采用一种政治制度,而是需要把政治理想与本国的国情紧密结合,探索一条最符合本国人民最大利益的道路。

(二)政党体制

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也呈现出多种类型,有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曾在独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实行一党制,其中有的是法定一党制;有的是一党为主体,多党并存竞争的“一党优势”制。此外,发展中国家也有“无党制”国家。

除少数发展中国家外,经过二战后三波西式多党制民主化浪潮的冲击,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实行了不同形式的多党制。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苏联国家实行多党制,对发展中国家的西式多党制民主化进程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结束一党制,实行多党制的浪潮遍及拉亚非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过去受苏联、东欧影响较深的非洲国家受到的震动最大。西方国家则借机把提供经济援助和实行多党制联系起来。

但实践表明,在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里,多党制往往徒有其表,或者演变为实际上的“一党优势”制;或者变成部族主义政党制,有些还不时为军事政变、兵变、内战所打断。发展中国家政党体制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与这些国家的社会结构、历史传统、领袖素质、理论主张、政治倾向、阶级状况、部族传统以及世界各种政治思潮等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的。

不少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内的民族、宗教、派别关系错综复杂,矛盾尖锐,斗争不止,致使国内政局长期动荡不稳,严重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难以摆脱贫困落后的处境;有的还形成地区冲突,成为世界“热点”国家或地区。

二、发展中国家的权威主义

“权威主义”也被称为“威权主义”,其英文都是“authoritarianism”。亨廷顿把权威主义政体界定为“包括一党制、极权主义制度、个人专制和军人政体等”的“各种非民主的政体”,他的描述是“几乎没有政治争论和竞争,但政府对社会中其他群众经济的控制是有限的”此后,学术界为了区别于过去的威权主义,又出现了新威权主义概念,诸如“现代权威主义”“官僚权威主义”“精英权威主义”和“过渡性权威主义”等等。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认为新权威主义在发展中国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认为它是由权威主义向自由民主过渡的必经阶段,是一种“过渡时期的权威主义”。新权威主义一方面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政治秩序,以便较快地推行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措施——新权威主义政体往往实行比较彻底的社会改革;另一方面,新权威主义虽然推进了现代化,但其进步也付出了相当大的,甚至是高昂的代价。这不仅表现在制度化建设方面的迟钝与固执,而且表现在用高压手段限制政治参与,最终损及政治稳定。

20世纪50年代末起,一些独立后实行西方民主政体的发展中国家开始改行权威主义。权威主义在拉美、东亚一些国家的存在和产生,是和这些国家自身的经济、政治、社会、历史、文化、国际环境等状况不可分的。权威主义与君主政体、民主政体一样,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但并不一定适合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权威主义作为发展中国家政治统治的一种形式也必然会受到时代的挑战。

三、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思潮

(一)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是发展中国家最具影响的政治思潮。发展中国家大多数是民族主义国家,在争取民族解放斗争中以民族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甘地主义、苏加诺主义、纳赛尔主义、庇隆主义、还有泛非主义,都是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民族主义思潮。这些体现民族解放特质的政治思潮,对世界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有着历史的进步性。它们虽然各具特色,但也具有许多共同点和基本相似的纲领。

1.把反对帝国主义,维护民族独立作为自己理论的核心。它们认为,维护民族独立不仅要赶走帝国主义,而且要拥有支配自己财富的权利,强调没有经济独立的政治独立是没有价值的,只有经济独立才能使政治完全独立。

2.反对封建主义,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民主要求,希望建立一个民主的、正义的自由社会。

3.主张建立民族独立国家,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4.强调要联合反对帝国主义的各种政治力量。外交上奉行反帝、反殖的独立外交政策,强调维护国家独立,互不干涉内政,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亚非拉民族主义思潮,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各阶层人民的愿望,在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号召力,成为动员和组织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起到了推动历史前进的积极作用,因而它是一种进步的、革命的思潮,其主流是健康的。但是民族主义毕竟是资产阶级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表现,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消极的一面。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民族主义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促进了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和发展,另一方面又导致或促成了各种民族冲突。“民族主义在思想家那里往往被表述为一套理性化的概念,具有系统的历史依据、政治与文化理由甚至哲学依据,而在受民族主义激励的一般大众那里,它却主要体现为非理性化的情绪、心态和感情。”

对于民族主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要真正理解民族主义,需要对民族主义进行具体分析。总体来说,民族主义的目标只有两个,一个是实现民族独立,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另一个是在已独立的国家中培养主体民族的民族意识,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对外维护和扩大本民族的利益。前者表现为民族解放运动,后者则突出表现在国家独立实现后,在多民族国家里引发的主体民族与非主体民族间的矛盾分歧。有人因此把它区分为“国际民族主义”和“国内民族主义”。其中国内民族主义所带来的分歧或摩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导致或促成了大规模的暴力冲突,那就是一国内部不同民族之间为政治权利、经济利益、宗教、语言、历史仇恨和互相恐惧等原因互相残杀,而不涉及建立民族国家或民族自治,如,1991年至1993年索马里内战,此后的卢旺达胡图、图西两族大屠杀。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世界性民族主义大潮是由一系列因素促成的。从国际原因来说,这是苏联解体和冷战机制终结的产物。在第三世界,冷战机制的消失为久受压抑的民族主义开启了宣泄的闸门,为原来掩盖着的民族矛盾提供了露头的契机。从国内缘由来说,这是有关国家民族政策以及经济文化政策长期严重失误的结果。从历史根源来说,世界各地区普遍出现民族主义浪潮,是欧洲列强殖民扩张造成的恶果;从现实原因来说,这是经济全球化的伴生物。

作为一种思想和政策,民族主义在历史的发展中有其无可否认的合理性和进步性,但它如果发展到极端而成为狭隘的民族主义或扩张主义,就难免会深刻影响一国的民族政策,导致民族问题和民族矛盾的产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于发展的动荡、冲突与战争。

(二)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思潮,曾是发展中国家中仅次于民族主义的第二大思潮。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因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震撼了资本主义制度,鼓舞了被压迫民族,使其从中汲取了争取民族解放的力量。除了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外,在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的影响下,从1955年到1990年,先后有50多个民族主义发展中国家宣布“非资本主义”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它们采取的政策大都是把一些自然资源、银行和工商企业收归国有,建立国营经济;在农村进行土改,推行农业合作化;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限制并取消私人经济和市场经济;试图通过平均分配和福利措施实现社会公正等。在对外政策方面,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建立国际新秩序等。“社会主义”一度成了不少发展中国家时髦的词汇,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社会主义热”,打出了各种“社会主义”的旗号。以1981年的统计为例,发展中国家的政党中宣布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有100多个,其中执政的有42个。民族主义的发展中国家打出的“社会主义”旗号有:乌贾马社会主义、复兴社会主义、纲领社会主义、宪政社会主义、合作社会主义、非洲社会主义、阿拉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等。现在又有了拉美的“21世纪的社会主义”由委内瑞拉查韦斯总统提出。

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热在二战后曾兴盛了相当长的时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其外因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国际威望日增,其发展模式对新兴独立国家产生了吸引力;内部原因在于,新独立国家过去长期遭受殖民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对与殖民主义结为一体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深恶痛绝。这些国家独立后,前资本主义的东西多,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不高,而某些新兴国家的领导人往往认为社会主义的某些原则和理想与他们的社会历史传统和宗教信条似乎有某些吻合之处,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在他们看来也比较适合其国家的现实状况。

但事实上,除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外,民族主义的发展中国家实行的社会主义,大部分只是体现在政治经济发展战略的某种倾向上,并非真正形成了一种完全有别于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这种现象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向往社会公正的强烈愿望;也反映了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当时对世界产生的强烈影响。但从实质上看则属于激进民族主义思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变异。实践表明,这些不是由共产党领导的,又力图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社会主义”,是难以取得真正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