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动画文化学
3297100000004

第4章 绪论(2)

【第四章】颠覆式重构:动画中的女性角色。

本章对动画片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考察,对大量的国内外动画片进行了内涵研究,指出了动画片中女性主义批评的三个重点领域,并通过分析迪士尼动画片中的女性形象和对重点个案《花木兰》的泛文本读解总结出动画片中女性品格缺失的原因。本章旨在检视“女性主义”在动画作品中的呈现,从本体层面对动画领域存在的误读、扭曲、取悦等现象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找出女性品格在动画中缺失的症结所在。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理论视野和批判方法,其思潮已经渗透到了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诸多领域,诸如文学、电影等领域的女性主义研究已经相对多样化且日臻成熟,而与此同时女性主义理论也由于文化的全球化和多元化而变得针对性更强了,然而在动画领域基于文化学层面的动画研究几乎尚属空白,更不用说作为文化研究分支的性别研究了。

将女性主义方法引入到动画文化的研究视野,也将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新意:新的研究目的和领域:女性主义视角提供了观照动画文化的别样景致,在关注动画作品文化社会意义的同时,进行基于性别的人文关怀,将更有利于诠释社会形态下的动画理论所受到的影响;新的理论来源:自动画诞生以来,产生了大量的动画作品,对这些作品进行量化分析和分类研究将是女性主义动画理论的主要来源;新的研究主题和研究视角: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对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译介,并且开始了中国自己的理论探索和在批评实践中的应用,但是在这些媒介研究中,与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和影视研究相比,关于女性主义的动画研究实属空白。将性别的视角引入到动画研究中,将为动画研究提供新的主题和研究视角,从而改变女性主义动画研究滞后的现状。

【第五章】文化策源地:动画中的城市景观。

本章从“以城市文化为背景的动画片”出发,对城市景观在动画影像中的呈像进行了剖析,其中,核心部分是以城市文化为背景的动画片的表达方式。“城市文化背景”的内涵和外延不仅限定了“动画片特性”的讨论范围,而且影响相应动画片实例选取时所应当遵循的理念与原则。“城市文化”的蔓延,“千城一面”的城市病出现以及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大都市情结等都体现在动画影像的文化范畴之内,在此背景下,一方面,城市文化特质鲜明的动画片数量逐渐增多,指向性也愈加明显,所蕴含的文化色彩愈加浓重,“城市”的地域文化性也逐渐凸现。在城市特质鲜明的动画片逐渐增多并呈现出特点趋同的潮流下,对其理论研究仍属空白,至今没有研究者对此概念作专门释义。但是这类动画片可以深入挖掘的理论亮点有很多;另一方面,在动画文化研究中并非主流的城市背景动画,其文本中所蕴含的文化特质却异常丰富,在不久的将来,必然对动画创作的语境产生影响。而统计大部分城市背景动画片,可以看到其创作视角和作品内涵相对较高,文化含金量和思想内涵相对较深。随着“城市”特质鲜明的动画片逐渐增多,这类动画片的审美特点逐渐清晰。

动画是当代社会的符号化反映,无论是以现实题材的方式还是以艺术虚构的方式,动画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社会文化的晴雨表。社会各种文化艺术思潮和动态信息也会在动画作品中有所呈现。因此,本章的重点研究对象是以城市为背景的动画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其次是通过理论推演和实证研究分析城市背景动画的特点和社会功能。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影片进行文本分析和文化分析,归纳城市背景动画片的文化变异和流变走向,通过对城市动画的总结和深入挖掘,也为现代动画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异样的语境个案”。

【第六章】激情与理性:动画的传播形态。

在动画文化的呈像中,电影时空和网络时空是两个不同的载体,在其中呈像的动画本身,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本章通过对影视动画的文化解读和网络动画的文化思索,立图提炼出我们自身需要进行反思的文化标尺。

在关于文化、关于审美、关于生产和运作的探讨中,本章通过大量个案,试图说明以迪士尼为代表的美国动画诠释着主流文化审美。在商业电影世界里,美国和日本用“无烟工业”称雄动画产业,它们全球化的动画文化经营使动画电影形成自己的语法,而在欧洲国家里,艺术电影却全然不在乎美日的“霸权”,依然悉心和优雅地创造精妙的艺术。从《谁陷害了兔子罗杰》中真人与动画的结合到类型电影《杀死比尔》中对杀手少年生活的闪回,从选择生命时空的《罗拉快跑》中为挽救生命狂奔的红发女孩到水彩画般透明的韩国电影《娃妮和俊河》中对童年生活的淡淡回忆,从《地下铁》中穿过云朵飞向天空深处的列车到《世界》中“闪”着坚韧的生命力的MV,似乎这些动画出现在影视剧中的时候,总能带给人们或多或少的惊喜。这些影视中的动画带来了审美的新视线。

在网络动画的虚拟时空中,本章对古典情节的审美元素进行了文化解读,同时更冀望在网络游戏的内容生产上,“中国制造”可以发挥更加独特的优势。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可用资源,而坚持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传统,又要不断使历史的传统富于新的时代气息,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这成为支撑网络游戏产业发展的灵魂;同时,“草根文化”的勃兴与网络媒体的结合,也是本章关注的重点之一。通过对《快乐驿站》、《闪天下》等flash电视栏目的解读,提出了flash电视栏目需要不断地创新,只有不断探索,进行新颖独特的经营,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电视媒体在不断寻找自身的出路,“频道专业化”是当前语境下频道生存的法则,“专业化”可以更好地为电视节目系统找准定位,也可以为广告商提供更好的投放空间。而草根学术的崛起,究其原因,也正是一种文化观念的变更。

【第七章】愉悦与变革:动画的文化生态。

本章勾勒出建立在动画本源基础之上的梦想蓝图,通过“以童话文本为母本”,“以假想世界为基调”和“以现实生活为蓝本”的动画思维方式,对动画中的文化植入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把握。作为许多动画文本来源的童话和寓言自身所表现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动画社会想象机制的最初源头。而作为社会文化嬗变的载体,动画影像同样也呈现出人们对社会阅历以及自身所掌握的信息经筛选后的直接感知。人们对动画文化的理解和认识,都是通过动画诠释过程中的某一部分来获得的。因此,本章试图说明,在文化的浸润下,动画角色有了生存的灵魂。探寻动画文化的目的旨在能够通过动画美丽的表象,认识到更为深刻的人文内涵。与此同时,每一个经典角色的诞生并非偶然,它们都经历过文化的洗礼和经典的浸润。

另外,本章对动画审美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比喻,“以动画为载体进行的文化传播,如同为枯萎的心灵播下一颗真诚的种子”,无疑为人们的心灵之旅带来异样的愉悦,而当这些动画作品中的景象渗透在成长中时,我们会经常回忆起那些观影的日子,那些角色跃动在我们的生活里,为繁杂的生活带去心灵的慰藉;同时,我们又试图在一些作品中寻找自我表达的共鸣,在平民视角里回味市井生活的平静与充实。因为动画独特的把握世界的方式,我们理解了关于“美”的多重注解。在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转型中,动画审美形态也悄然经历着变革性突围。

【第八章】喧哗与反思:动画的华丽转身。

本章针对时代背景下动画产业的扩张,对动画的产业生态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同时也冷静思索了多重语境下动画的未来,而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时代也不可避免地赋予中国动画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本章对动画本身成长的多方面因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产业化”是其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话题,尽管如此,动画的产业扩张仍旧与文化的发展无法割裂。因此在“动画热”的喧哗与动画产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的反思中,本章也从多重视角,试图对其本体进行深入的思索,并提出了继续进行研究时所要面对的诸多棘手的理论难题。

“打造中国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动画无疑也身处试水国家级集团的风口浪尖。本章针对目前组建动画集团的热点舆论,并基于尽管到目前为止,动画企业的数量发展到5000多家,动画生产量超过13万多分钟,但是85%以上的动画企业亏损的现实又让中国动画仍旧尴尬的事实,进行了冷静的反思,提出了集团化前应当理性思考的几个议题。

应当说,在全书的整体构架中,可以处处看到人文主义的点滴光芒。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中心和对思想的高度重视。人文主义的历史传统源远流长,即使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算起,也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人文主义是在精神文化层次上提升动画文化品格的关键所在。动画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和艺术符号,在科学和艺术的双层文化系统里,承载文化传播、艺术继承和文化产业等多重功能。如果说科学技术是动画发展的血脉,那么人文主义便是动画的灵魂。当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技术理性泛化之时,新媒体艺术的出现一度使我们走入技术文明的误区,当数字科技应用于艺术创作时,人们往往缺乏对人文思潮和社会现状的了解。重新认识动画文化的艺术价值,合理评估动画文化的人文品格,加强探索动画文化的民族理念,具有战略意义和实用价值。

与此同时,精英知识分子们正在以一种高雅艺术的观点、方法、价值尺度、美学标准去衡量、评判、检验和要求作为艺术的动画,去追求艺术的终极关怀和经典动画作品的产生,其结果常常是难如人愿。在大众文化的定位下,某些动画剧的生产者放弃了教化责任和经典艺术的审美追求,转而采用文化工业的生产方式,批量复制着类型化、平面化的动画产品,不顾及儿童审美需求和对动画受众负责的社会责任感,其结果当然是文化快餐的大量泛滥。这种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独创要求,与动画片实践领域里粗制滥造之间的矛盾,其实质就是动画文化格局中不同文化形态的激荡演化,也即不同的动画创作艺术观的对立矛盾。

诚然,文化研究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开始的标志便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诞生。从此,诸如结构主义、符号学、女性主义等当代兴盛的理论思潮同文化研究相结合,使这个充满理论色彩的学科逐渐兴盛起来,学界常常会用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如日中天等词汇来形容当代文化研究。从早期文化研究以“文化霸权”、“异化”和“意识形态”等为关键词到后来逐步与各种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相结盟而并驾齐驱,历史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而此时中国的文化研究相比之下仍处在投石问路的阶段。诚然,许多文化研究的经典著作已经翻译过来,大学也逐渐开设了相关课程,更为可喜的是,电影、电视等视觉文化领域的文化研究已出现了不少成果,这些针对电影、电视等的文化学探讨均为相关学科的文化研究提供了范本,也提供了初步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