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动画文化学
3297100000053

第53章 喧哗与反思:动画的华丽转身(3)

三、集团化前夜的风口浪尖

关于“动画集团”的筹划和建设,无疑是近期动画业界的一个热点。“打造中国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动画,走在了试水国家级集团的风口浪尖。

(一)培育周期长,需要耐得住寂寞

从动画产业的发展规律来看,产业的成熟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美国的动画产业经历了70多年才达到今日的规模,而日本也经历了50年的时间。就一部动画电影来说,其本身由剧本创作到形象设计,由院线播映到衍生品发售,每一个环节也都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营销战略的布局,才能够获得成功。以美国动画《功夫熊猫》为例,电影中充满了中国色彩,带给世界独特的震撼,而导演马克·奥斯波恩在此前却花费了30年时间研究中国文化,单就这部影片的制作周期来看,也有四、五年的时间。人们一方面感叹于《功夫熊猫》对中国元素的应用自如,另一方面也会为导演专注于中国文化并为了梦想而坚持的毅力所折服。当《功夫熊猫》的热潮刺痛了人们的神经,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宣称要在若干年内制作出可以与《功夫熊猫》媲美甚至有所超越的动画作品,而殊不知《功夫熊猫》近五年的制作周期,每一天都充满了创意和思考,每一天都在为未来市场的开拓和角色的推广进行着精雕细琢的考证。

动画产业的培育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在产业伊始进行的积淀显得尤为重要。而国内发展动画产业往往一哄而上,忽视了动画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动画产业集团在组建之初,是不是也能够耐得住寂寞,在起步阶段就能够夯实基础,扎实推出真正具有文化影响力的动画精品,以优秀的作品表征中国动画的软实力呢?或许,当中国动画的政绩不再用“分钟数”来衡量,而改为以“票房”作为度量,来与美国、日本等国家比较的时候,中国动画才开始迈出走向动画大国的第一步。

(二)创意下工夫,需要经得起推敲

早些年点评中国动画为何“动”不起来的时候,许多专家已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其软肋所在,那就是创意的苍白。中国动画一方面在内容生产上难以进行突破,面对传统文化的富矿常常无从下手;另一方面,动画产业的成长模式粗放,作品经不起推敲,因而难以成为经典。动画集团的组建,将整合众多企业,包括市场要素、人才和资源,因而以“组团”方式出现的动画集团,首先应当把创意作为破冰的出发点。

缺乏“创意”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动画的软肋。集团化的终极目标是承担起国产动画复兴的重任,对于集团化来说,更多的不是形式上的“航空母舰”,而是相对于零散分布、抵御风险能力差、无法在动画前期培育上投入更多、为了自身生存而不得不以“短、平、快”的方式运作,从而变得稍微有些急功近利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来说的。因此,集团化的核心就是能够跳出以往发展路径和战略思维上的限制,能够通过建立一个真正强大的经济联合体,吸纳创意资源和文化资源,盘活产业流水线上的加工力量,激活真正能够活跃市场的生产要素,用活可以为中国动画寻找内容和渠道的人才。

(三)管办相协调,需要把握好尺度

在动画产业行进的热潮中,难免出现“大跃进”式的发展,这表现在早些年国家有关部门依据各自管理职责在几年之内批准设立了20多个各类与动漫有关的基地,包括园区型和企业型基地。似乎“动漫大国”能够在一夜之间从泡沫变成神话。诚然,政府规划的创意产业基地或者园区对于企业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进驻企业能够获得政府的产业扶持和实实在在的税收、人事、补贴、贷款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但对于目前许多地区而言,并没有发展动画产业的绝对有利条件。

同时,来自国际竞争的紧迫感迫使各地加大了对动画产业的政府投入力度,动画基地、动画产业园区、动画产业聚集区,从名称的变更、数量的几何式增长到生产动画片时长的大比拼,动画产业园区显得有些奋不顾身。比如说,有些城市热衷于动画及相关文化设施的建设,或者大办动漫节、动漫比赛,或者修建动漫主题乐园,先不说这些活动中充斥着大量洋卡通的形象,单单是“只盖庙,无和尚”的情况就占据了绝大多数,利用率很低。有的项目开张热热闹闹,仓促上阵,后来门庭冷落,虎头蛇尾;有的表面风光,但实际有着巨大的隐患;有的寅吃卯粮,只求本届有政绩,不给下届留财富,常常另起炉灶,朝令夕改,一届的“政绩”留下的问题,导致后来几届仍难以解决。发展动画产业成为了显气派、造声势、图虚名的全城活动。其实,动画产业所表现出来的“几何式增长”是由一种浮躁的心态造成的。急于求成的动画产业园区的增多和与日俱增的动画产量,更像是一场政治会饮。

业内人士担心的是,有的地方政府利用地方保护政策,人为进行动画市场割据,保护了一些没有核心竞争力、陷入经营困难的动画企业,而这些企业不能正常退出,地方政府又想通过扩大产能、引进新的动画企业来摆脱经营困境,造成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针对动画产业高烧不退,应该为动画产业动“政策手术”,“政策药方”的关键在于调控,这种调控应该站在一个更为宏观的高度上。动画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产业的快速成长,主要来自于消费需求的增长。政府的投入是动画产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支撑,但这种投入不应该是简单的“输血”。就目前动画产业的发展来看,动画企业往往忽视市场的强大动力,而更信赖于优惠政策的出台,因此容易忽略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难以应对市场作出敏捷的反应。

(四)市场来检验,需要消费来满足

中国动画有着令其他国家羡慕的消费市场,近4亿青少年群体也多少令动画企业们振奋,而在本土动画的票房和衍生产品销售等关键环节的统计上,低迷的数字总是难以让人兴奋。这不是说动画消费市场疲软,而是说,难以有让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市场消费品。

就市场环节本身而言,收购价格偏低是其中一个问题,这让许多动画作品失去了第一步盈利的可能性,也给电视播出市场筑起了一道难以进入的壁垒。近年来,由于各地电视台资源重组合并,对动画片的收购价格更趋垄断。北京、湖南、上海三个卡通卫星频道陆续开通的时候,国产制片业曾经寄希望于它们能够合理提高动画片收购单价,解决制片业与播出平台之间多年来的矛盾。但现实情况是,这三个卡通频道目前仍处于培育期,在频道落地的问题上更是困难重重,频道收益仍以广告为主,且暂时难有大的突破。

国外产品在面对消费者时,却以一种“预支”的方式为未来文化的扩张埋单。例如,为了扩大动画作品在国际上的销路,加大日本文化海外的传播和影响,日本政府以及东京都政府都在对日本的动漫产业实施支持和扶植政策。日本外务省还决定利用“政府开发援助”中的24亿日元“文化无偿援助”资金,从动漫制作商手中购买动画片播放版权,并将这些购来的动画片无偿地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电视台播放,使不能花巨资购买播放权的发展中国家也能够播放日本的动画作品。这些日本的动画片本身就是有选择性地介入到发展中国家的,在低价格介入的同时,文化也渗透在内容和品格中,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自觉地渗透进来。

这与国内动画市场的处理方式形成了颇为鲜明的对比,而就国内动画消费市场的实际状况而言,目前的阶段距离“几乎无偿地提供片源”尚有一定的差距。或许这一方式并不一定是适应中国动画市场的发展之道,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从目前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以及人们文化消费的状况可以看出来,广大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先后经历了“粗放型消费”阶段、“集约型消费”阶段,正在进入更加注重消费品质的“舒展型消费”阶段。文化消费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越来越大,因此,对于动画产业的市场扩张来说,正处于需要充分利用丰富的中国文化资源,创新文化形式和内容,提供高质量、多类型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从而扩大动画文化影响力的关键阶段。

2008年,中国动画年产249部,131042分钟,比上一年增长28%。这一数字极大地鼓舞了动画人的自信。然而,目前中国动画产业占GDP的百分比仅有0.5%。同时,为支持民族动画产业,广电总局曾经发布通知,将外国动画的黄金时间禁播限制从每天下午5-8时延长到晚上9时,同时规定,国产动画必须占各台每日动画播放总量的70%以上。国产动画精品的匮乏,让中国动画鲜有自己的“奥特曼”。未来的中国动画需要鼓足勇气,用市场说话,以庞大的消费人群对自身的认可,来证实从动画大国到动画强国的跨越。

第二节 多重语境下动画的未来

动画既是文化的承载物,也是文化的作用物。当今时代,动画文化已经成为文化工业的一个关键环节。随着媒介的变革,动画传播的新媒介不断涌现,媒介与文化现象产生了内在联系并形成崭新的文化形态,动画文化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仪式和景观。动画所勾画出来的蓝图,永远是一个多维的文化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充满了惊叹、梦幻和理想,在这个空间中,追逐梦想的人们为了梦想埋单,推动了动画产业的蓬勃发展。尽管今天的动画产业发展仍旧令许多人忧心忡忡,尽管今天的动画理论仍旧在极少范本的情况下艰难探索,尽管金融危机带来了产业发展的严酷冬天,但是春天迷人的温暖将激励着中国动画人不断努力,扬帆远航。

一、动画攻坚的三重门

今天的动画徘徊在多重环境中,动画产业链的市场化和集约化,并没有对动画的艺术含量降低要求,反而在文化上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票房成功,为中国动画打了一剂强心针,然而其成功却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多年的悉心培育、营销策略上的精心策划以及良好的漫画和电视受众基础赋予了它成功的因素。这无疑也再次说明,在动画振兴的道路上,没有太多的捷径,而最能够作为催化剂的,便是对文化的理解与运用。动画产业这支“蓝筹股”的上市,像所有黑马一样,许多操作层面、理论层面以及理论与实践竞合的斯芬克斯难题也应景而生。重新认识动画的生态范畴,合理规划动画经济的下一步棋以及对动画产业监管的立法和相关管理体系的推出等种种问题,都被提上日程。

在“动画文化的拓扑性”一节中,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动画的多重属性。对于动画未来的发展来说,充分领会其深刻的内涵和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是至关重要的。作为艺术的动画从诞生之日起就在源源不断地给人们带去视觉盛宴,满足着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让梦想在影像中变得可以触碰;作为产业的动画发轫于迪士尼早年的“形象授权”尝试,它支撑着一个庞大的动画帝国走过了将近百年的繁荣,又促使日本、韩国等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积极寻求转向,将其作为支柱产业;作为文化的动画不断渗透着其强大的精神意志和民族理念,甚至成为“文化霸权”的有力传导工具,于润物无声中弘扬着国家的思想。实践中文化的表象化,理论上文化的缺失化,让新时期动画的攻坚战任重而道远。充分理解艺术、文化和市场语境下的动画内涵,将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动画未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