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主持人即兴口语训练
3297200000038

第38章 即兴播讲——训练目标:无稿播讲 优质播出(6)

央视主持人董卿2009年春晚发生口误后向观众表示歉意,并在另一个节目里说了她的感悟。她说:“越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时候,越要学会相对放松,不要绷得太紧了。”这是代价昂贵的感悟,十分珍贵,值得记取。

第三,头脑中“记忆残留”对潜意识的干扰。

每个人都可能有潜伏于记忆中的“残留物”,它作用于潜意识,极易误导人把话“说走了嘴”。比如因为有了“春天的故事”记忆残留,说“秋天的诉说”时,稍不留神就成了“春、秋天的诉说”。

至于把“电视台”说成“气象台”、把“直通车”说成“直通天”也都是记忆残留在作怪——前者由于当天央视的《午夜新闻》有台风来袭的内容,节目中有主持人采访气象台的片断,播音员脑子里潜伏着挥之不去的记忆残留,它鬼使神差地“诱导”播音员把“电视台”说成了“气象台”;吴小莉怎么把“时事直通车”开上了天呢?原来凤凰卫视那天有中国政府勘探东海“天外天”油田引起日本抗议的消息,可能吴小莉在熟悉稿件时对此印象深刻,匆匆坐上主播台,“直通车”就成了“直通天”了。

美国心理学界将这些称为“TOT”(tipofthetongueexperience)现象,他们认为,言语思维中某种“潜伏影响”无所不在地“常驻”于人们的思维网络系统,我们却毫不知晓。我们要警惕它们不期而至地干扰我们的表达。

第四,惯性运行导致漫不经心和言语知觉麻痹。

播音主持工作单调的程序化,容易导致短暂的漫不经心,它的后果是思维语符的编码“悄悄地”受潜意识支配,出现“自动化”组接的误差或偏离,这就是所谓的“心口误差”,它的危险在于它的顽固性。尤其当表达心理处于过分自我感觉良好的松弛状态时,就会口误频频自己却浑然不知。比如“打开电视”说成了“打开电梯”,“30公尺”说成“30公里”,“裁判员一声哨响”说成“守门员一声哨响”……口误顽固性地密集发作,最后竟靠荒诞性口误“一举成名”,那位体育解说员的“成名之路”实在很“另类”,也很滑稽。

三、即兴播讲中口误规避要则

即兴播讲中的口误规避,关键是增强角色自觉,排除知觉心理障碍。主持人在播讲时,须保持稳定、灵敏的语感,使自己处于直觉同化的灵动状态,包括对语境、语体、语旨的整体性知觉,随时排除知觉盲点,实现言语对象与言语主体之间牢固的心理连接。

(一)增强注意的稳定性

即兴播讲时,要排除一切潜伏的记忆残留,杜绝亢奋,以稳定的“平常心”去表述,运用自我监听清醒地调节现场话语,把握语脉和语意的指向。适度控制语速、节奏,用娓娓道来的表达心理说话。

(二)增强注意的广泛性

我们强调注意的稳定性,是相对的稳定。过于稳定的知觉是脆弱的,极可能造成顾此失彼。稳定的注意不是平面的、直线的注意,它应该是具有空间动感的曲线,这样,注意在一定范围内移动,就形成广角度的注意,所以应该培养自己一心二用、一心多用的本领。

(三)增强注意的发散性

人的注意力是一种有限资源,人不可能注意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动态语境中作即兴播讲要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注意力分配有两种方式,一是平面分配,即将注意对象平分为不同的份额,由于这样的分配没有体现轻重强弱,容易被意外情况牵制,所以就需要层级分配协调,层级分配是将注意力按照主次、缓急分配在不同的注意层面,将兴奋点分布在不同的环节上,这就构成了发散性注意,对于控制口误、失言是很有好处的。

(四)克服惯性运行的感知麻痹

播音主持工作进入惯性运作,容易造成短暂或周期性心不在焉,思维语符的编码鬼使神差地受潜意识支配,某些偏离的“自动化”组接就会找上门来,这样就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口误频频,自己却浑然不知。

规避这类口误其实并不难。热爱工作,增强责任心,“寂寞坚守”岗位而毫不分神,提高综合素质和心理调节能力,都是重要的。当然,这些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说顺了嘴”再说,就是一个公开的秘诀。中央电视台赵忠祥主持春晚15次,没出现过任何口误差错,功力深厚缜密令人可赞可叹。赵忠祥说他为了说“侯宝林”三个字,出场前嘴里就念念有词“侯宝林不能说成林宝侯,侯宝林不能说成宝林侯……”也许现在主持人都很“忙”,都是匆匆登场,所以,很少“做功课”,口误频频发作就如春晚导演郎昆所言——“很正常”了。

四、口误出现以后的紧急处置

即兴播讲不慎说错了话,或遇到意外的情况陷入尴尬的境地时,不必慌乱,冷静地进行及时的补救和化解,是难度很大的即兴处置能力的展现。

第一,保持状态,“失语”不“失态”。

所谓“保持状态”是指灵敏的现场知觉。感觉系统清醒,包括对语境的整体性知觉、选择性知觉和连贯性知觉,注意心态松弛与兴奋之间的调节。要排除杂念,完全进入内容、进入氛围,与之融为一体,始终处于直觉同化的灵动状态。如果出现口误,要及时排除瞬间的知觉心理障碍,实现言语对象与言语主体之间的心理连接,以获得敏锐的语感。有了语感,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归纳、演绎获取新的意义。有了这个状态,在失误的临界点才可能机敏挽回,才能做到“失言”不“失态”。

第二,运用“智慧的坦诚”及时化解。

罗曼·罗兰认为:“真实是人生最罕见的美德。只有真实,才会有内心的充盈和坚定的自信。”即兴播讲处于动态语境,什么情况都可能出现,出现口误时需要真实面对,而不是虚伪地掩盖。应该在不失态的同时,运用“智慧的坦诚”紧急处置,进行化解。这是绕过“暗礁”的必经之路。

例话

倪萍的“第四封电报”

1991年倪萍首次担任央视春晚主持人,晚会进行到“零点报时”前的关键时刻,导演把几封电报塞到她的手上,催促道:“四封电报,马上播报,注意,时间必须占满1分20秒。”

倪萍立即走上主持台:“亲爱的朋友们,我手里拿着的是刚刚收到的四封电报,第一封是……第二封是……”她报完第三封时突然发现手上已经空了,导演拿着第四封电报站在台侧焦急地向她示意,但是此时她觉得在众目睽睽之下去拿电报会留下缺憾,就当机立断,合起手中的电报说:

“今天晚上,发来春晚直播现场的电报接连不断,不计其数,特别是海外侨胞,他们都想在这个合家团聚的夜晚为祖国亲人送上他们的祝福,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再一一宣读了。海外侨胞们,你们的问候,祖国人民都收到了,也请允许我代表祖国人民向远离祖国、远离亲人的海外侨胞送上深深的祝福,祝全世界的中华儿女万事如意!”

观众没有看出破绽,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时间也正好到零点报时。

这就是化解口误的“智慧的坦诚”,它是屡试不爽的正确抉择。

倪萍有时“坦诚”得拿自己的口误“寻开心”。有一次倪萍主持游戏节目,出语过快竟将“把球放进筐子里”误说成了“把筐子放进球里”。当时大家都没在意,倪萍却赶忙大声地纠正:“哎哟,你们看,我把话讲反啦……”于是她同大家都乐开了。倪萍出现口误却给自己“挑刺儿”,将口误转化为“喜剧元素”,既是“坦诚的智慧”,也是一种自信。

斯宾塞说得好:“当我们对自己的才能感到非常胸有成竹时,甚至可以毫无顾忌地拿自己的弱点寻开心。”这也启示我们,即使出现荒诞性口误,也不要遮遮掩掩、慌乱一团,运用“智慧的坦诚”,可以及时补救,谐趣化解。

比如窦文涛把“廖昌永”差点说成“赖昌……”引得满场哗然,他原可以用“风格如此”聊以自慰,但是,在当时的语境中拿音乐家的名字“开涮”又明显不妥。对此窦文涛没有回避,后来他说到“廖昌永”就来了个故意强调,谐趣暗示自己已经发现刚才险些把话说错,从而收到了幽默化解的效果。

董卿春晚口误,自己没发觉,后台朱军、白岩松却“紧急约定”保持缄默“封口”,郎昆导演又出来开脱说“小小的口误很正常”,现在看来,这些“危机处置”是越描越黑,是愚蠢的。如果当晚就在现场进行机智化解,将口误转化为一种自嘲或娱乐元素,就可以避免群议纷纷、网评如潮。

后来,在央视元宵晚会上,董卿在说到马东时刻意在“马先生的儿子”后面拖长音,并加重音调说出后面的“马东”二字(与窦文涛手法雷同)引来观众们的会心一笑。之后登台的马东也略带调侃地说:“为了我们爷儿俩这名字呀,董卿连年都没过好,辛苦了!”这一唱一和,也算是谐趣化解,有了交代。只是这“坦诚的智慧”慢了半个月,但善良的观众还是给予了宽容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