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主持人即兴口语训练
3297200000044

第44章 即兴主持——训练目标:临场发挥 活泼灵动(1)

本世纪以来,由于文化产业的勃兴、电视频道的增加,节目制作方式和制作流程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要求主持人担当更多的工作,包括节目策划和文案创作。主持人往往拿不到完整的文本,主创者有时只提供一个框架、一个意图、一个设想,或者提供一些语料,节目主持现场的话语基本上要求主持人在节目进行的过程中产生,这就是即兴主持。

节目主持人的定义是:“节目主持人是在大众传播活动的特定节目情境中,以真实的个人身份和交谈性言语交际行为,通过直接平等的交流方式主导、推动节目进程、体现节目意图的人。”即兴主持就是要完成这样的角色任务。

即兴主持,是对一个主持人专业能力的全面检验。即兴主持的语言是主持人思维、智慧和即兴口语能力的展现。即兴主持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在节目的不同环节中,主持人的语言运用存在着一定的共性,这就是环节语。主持人节目由不同的环节构成,环节语就是主持人的工作用语,包括开场语、衔接语、问询语、点评语、交流语、应变语、终结语等等。虽然它们没有因为存在一定的共性就被固定为几种模式,但由于总体话语形态存在有相通之处,这就为我们设计语言预案、进行即兴主持组织语言提供了帮助。

当然,节目环节语也不完全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之间经常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开场语可能包含应变,终结语里可能有点评,点评语里也不可能没有交流,这样的划分只是寻求规律和有利于训练。

第一节 即兴主持开场语

开场语又称开场白、导入语,是主持人在节目刚开始时说的话。开场语很重要,我们从它的功能可以发现它的重要性:

第一,开场沟通。主持人通过简要讲述,架设相互信任的桥梁。

第二,开场道情。开场时充满激情地说一段话,有人称之为“活场”。

第三,开场预设。交代话题由来和相关背景,预设节目的基调。

第四,开场布疑。一开始就设置悬念,很快把大家带进节目。

第五,开场引趣。用趣味性的讲述,引发受众对节目的兴趣。

这样,开场语就可以出现这样几种基本类型:

——开门见山式。主持人用三言两语的开场语进入节目。

——迂回入题式。主持人借助相关或不太相关的内容,预设某种前提或调动受众的兴趣,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节目。

——引发思考式。主持人创设悬念或提出质疑的表述,构筑一个受众积极参与的“思维场”。

——情绪渲染式。主持人抒发情感、感慨万千,用自己的情感“点燃”受众的情感,并确定节目基调。

例话

《东方时空》开场语一则

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主持人敬一丹在《东方时空》特别节目《走进98’》的开场语,显然是有准备的。这段开场语是迂回入题式,但也有引发思索的悬念和情绪的渲染,是开场语技巧的综合运用。

“走进新的一年,有些人家的旧挂历还挂在墙上,有的朋友呢,还会一顺手把年份写错了。我们走进98’总还会带着97’的痕迹,过去的一年给每个人都印上了属于自己的年轮,留下属于自己的记忆,然而,有些事情、有些现场、有些瞬间都是我们大家所共有的;对于我们民族来说,有的甚至可以是历史性的。今天我们带着97’的收获、97’的欣慰,也带着97’未解开的难题走进98’,那么1998年将会给我们带来些什么呢……”

从上面这段开场语可以看出,开场语一般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段(包括对话方式)。由于它在整个节目中具有提纲挈领、开场定调的重要作用,所以即兴主持时应根据节目的主旨将开场语打好腹稿再上场。

训练设计(40)

(一)开场语赏析

下面几段开场语有什么特点?

1.原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袁鸣在湖南长沙的一个大型文艺节目中的开场语:

来到湖南,我总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因为几年前我曾在湖南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毛泽东和他的乡亲们》里扮演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所以我应该算是湖南人的“女儿”了,很高兴又来湖南为大家主持节目,希望湖南的观众给予我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2.上海电视台举办的一次文艺晚会的开场语:

今天,5月27日,是英雄的城市上海解放47周年的喜庆日子。此刻,灯火璀璨的夜上海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面对陈毅同志的塑像,倾听浦江悠远的涛声,此情此景,我们更加缅怀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任上海市市长、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元帅、诗人陈毅同志……

3.上海电视台主持人曹可凡在《海外博览》节目中的开场语:

观众朋友们,晚上好!欢迎收看《海外博览》节目。本期节目中的“文化远旅”栏目,我们将向你们介绍别具一格的挪威艺术;在“经济广角”栏目中,您将亲眼目睹日本关西大机场的建设工程;另外,还请您光顾一家独特的晚间俱乐部……

4.主持人夏霖在现场直播《亚洲歌坛实况传送》中说的一段开场语: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现在我是在日本东京NHK电视台演播室向您现场直播《亚洲歌坛实况传送》节目,现在东京时间是八点零二分,北京时间是七点零二分。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今晚与我合作主持节目的两位日本同行——这位是阿部,这位是田丽,我们今天的共同愿望是推荐几位中日优秀歌手,并最大限度地展示东方大都市上海的魅力……

5.下面是一次新闻专题节目的开场语:

观众朋友,如果您听说北京市人均水资源是国内人均水资源的八分之一,北京缺水程度与沙漠地区的以色列相似,您会吃惊吗?如果您听说北京去年洗车用水量相当于13个昆明湖蓄水量的总和,您会相信吗?节水和遏制北京水资源浪费,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主要问题。

(二)开场语设计训练

1.请以妙语引趣、迂回入题的独白方式,为你们班级的中秋节文艺晚会主持人设计一段开场白。

2.请以情绪渲染的对话方式,为校友联欢会主持人设计一段开场白。

第二节 即兴主持交流语

主持人的语言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交谈性言语行为。这样,交流就成为节目主持最基本的语言方式,交流语渗透于节目的全过程。

交流语的语用原则;

1.合作原则。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诚心诚意为受众服务。

2.礼貌原则。树立以对方为中心的意识,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

3.认同原则。减少话语的对抗性,表述尽量向对方靠拢。

4.商询原则。不作武断的结论,不同观点在商询中争取认同。

这些原则看似简单,实践起来却很容易被忽视,稍有不慎就可能遭遇尴尬。

例话

央视主持人董卿的尴尬

在2006年“隆力奇”杯第十二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第六场比赛中,15号选手蒙古族歌手孟和达来接受综合素质考试后,等待最后评分,央视主持人董卿为避免冷场,走上前与歌手进行现场交流。

董(董卿):我发现你的这个马头琴,可以说是琴不离手,为什么?答题的时候也一直拿在手上。

孟(孟和达来):因为什么呢,嗯,我的专业是马头琴,马头琴就是我的命,我走到哪里,马头琴就跟着我走到哪里。

董:那你是第一次以一个歌手的身份参加比赛吗?

孟:是的。

董:第一次?

孟:是的,第一次参加。

董:那你这次参加歌手大奖赛如果拿了奖,你是继续拉这个马头琴呢,还是改行当歌手呢?

孟:嗯,这两个我都一起,一起吧。

(评委席上许多评委点头赞许)

董:一定得在一块儿?如果今天现场就让你做个选择,二者只能选其一。

孟:哎呀,(思考片刻)那我,如果,如果我问你行吗?

董:嗯(点头)。

孟:你选一下,吃饭和睡觉你选哪一个呀?

(主持人语塞,观众席上传来笑声和掌声)

董:我饿的时候我就吃,我困是时候我就睡。

孟:(快接)那我也是一样,有歌声的地方一定要有琴声,有琴声的地方也绝对有歌声,那是绝对的!

(孟和达来的回答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热烈的掌声)

董:(自我解嘲)我发现他还可以干一个职业:主持人。向你学习!

显然,董卿在这个环节中违背了交流语运用的基本原则。她可能预想在“第一次”和“歌与琴的抉择”这两个“点”上进行交流,但是“第一次参赛”的交流形成居高临下的追问,有些犯忌;第二个“点”采用“逼问”也不够礼貌;当歌手强调“两个我都一起(要)”时,主持人仍坚持“二者只能选其一”就违背合作原则和认同原则了。主持人面对选手精彩反诘的尴尬,面对评委赞许孟和达来并和观众一起给予的掌声,会感受到交流失当的揶揄和困窘。当然,语用规则不是对话语活动的限制,有时对规则的悖反可以获得某种另类语用效果,但这要符合语境的需要。董卿对第一次参赛者如此不给情面是不妥的。

现场交流不是想着法子“抖机灵”,更不是自己设计好一条路线,“逼”着人家按照这条路线“交流”。董卿在这个交流环节中显然是想“牵”着、“拽”着对方走自己安排的路线。那不是交流。交流应当是善解人意的,是相辅相成的。

现场交流的核心是真诚。杨澜在她写的《凭海临风》中说:

在美国,我反复看了奥普拉·温弗里的谈话节目,觉得她成功的秘诀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与观众真诚的感情交流,既敞开自己的心扉,同时设身处地体会他人的苦乐。有一次关于美国少女被强奸的话题讨论时,她竟全盘托出自己15岁时被摧残的亲身经历。这样的坦率和真诚怎能不打动观众的心呢?她曾经把自己的成功经验归纳为两个字:“分享”。[1]

我们很难规定交流语的话语形式,这里提出几点建议:

一、用商询的方式交流,引起大家的思考

在各种节目中,主持人很少对各种问题作出一人“说了算”的结论。他们经常在自问自答的探询式的交流中得出结论。比如“是不是这样呢……不是……那么是不是这样呢……也许是……”,这是经常运用的交流方式。

二、运用垫话、补说进行即兴交流

垫话就是“接话茬”。一般情况下接话茬是不礼貌的,但是当对方的话语表达出现“卡壳儿”时,主持人运用语脉接引的方法作接语式的衔接,以补救对方表达的困惑和尴尬,是一种饱含热诚的交流;另外,主持人用几句简洁的话可以帮助对方作必要的修正或补充,这样的补说可以缓解困顿的情绪,给对方一个台阶,也可以维系应有的节目气氛。

例话

杨澜的“垫话”与“补说”

在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中,有个“世界真奇妙”的猜谜环节。在一期节目里,大家对阿拉伯某小国的公园里常常见到武士模样的人摇着铃铛走东串西,作了许多猜测都浑然不知为何人。最后揭开的谜底出乎大家的意料——卖茶水的人。这时主持人杨澜用“补说”和观众进行交流:

“看来,这个地方的水是太宝贵了,卖茶水的人也穿戴得这么漂亮,所以把我们都搞迷糊了……”

接着,她在节目中用“垫话”为嘉宾化解尴尬和迷困:

杨澜:塞舌尔王国很有趣,到了这个国家,下飞机时,每个旅客都可以领到一块小木板。这是为什么?大家想一想,好,这位嘉宾说一说。

嘉宾:塞舌尔王国是印度洋的一个岛国,既然是岛国,那雨水一定很多,经常下雨,下了雨地上就很泥泞,那么脚下就……就……(语塞)

杨澜:是刮泥板,是吧?

嘉宾:(笑)是的……

三、用“听”交流,用“回馈语”交流

在节目主持过程中,主持人除了运用话语和观众、嘉宾交流外,还经常运用“倾听”推进节目的进程。主持人的听是角色化的主持行为,所以不应是默不作声的听,及时作话语回馈是重要的,这就是回馈语。

第一,回馈语的形式,一般是使用应答附加语,如“是的”、“好的”等,表示认同,形成交流;有时还可以将对方的话作顺接式重复,比如对方说“我难受极了”,回馈语可以是“啊,你很难受”或者“是啊,这很难让人接受”等。

第二,回馈语的特点:(1)客观上不是打断,主观上也没有索取说话权的意图,而是带有鼓励对方继续讲述的意思;(2)话语形式简短,内容上不提供新的信息。所以,回馈语应该是听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以“我”的介入实现“真情面对”的交流

在所有的交流中,这是最有效的交流,也是主持人节目“人格化传播”的体现。主持人不能超然于节目之外,以“我”为话由,用质朴的表述融入节目,可以引起共鸣。当然,“我”的介入不是“自我突出”、“自我放大”。把“我”摆进去,是为了与受众进行完全平等的交流。但是,受众是主持人节目的主体,主持人要注意控制“我”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因为出现过多,可能会引起受众的心理抵触,可以适当地用“我们”使之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