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
3312300000019

第19章 C(4)

和尚死后,李邕打算替这个怪和尚立碑作传,因不懂他所说的话的意思,只好根据他当年的回答写道:“大师姓何,何国人。”此事被后人当成笑话,认为和尚原来好比“对痴人说梦”,而痴人竟会信以为真(大师姓何,何国人。此正所谓对痴人说梦耳)!

魑魅魍魉

【释义】魑魅:古代传说山里、湖沼里的鬼怪。魍魉:古代传说中的山川精怪。害人的鬼怪。用以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春秋时代,各诸侯都自立为王,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对各个诸侯国的控制能力。

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率军征讨小国陆浑。路过洛阳郊区时,为了炫耀武力,他竟在周朝境内陈兵示威。

周定王非常惊恐害怕,急忙派大臣王孙满带上许多礼品去慰劳楚庄王。楚庄王对周定王派来的使臣十分无礼,耀武扬威地向王孙满问道:“你们周朝王宫里珍藏的‘鼎’是个什么样子?大小轻重怎么样?”当时的“鼎”是周王朝最高权力的象征。楚庄王问鼎,就表明他有夺取周王朝政权的野心。

王孙满含蓄地说:“鼎上铸有妖魔鬼怪等图像,这是为了使老百姓都了解妖魔鬼怪的凶恶形象,即使到了山林水泽之处,碰见害人的鬼怪,也能识别躲避(魑魅魍魉,莫能逢之)。得到王位,不在于有没有鼎,而在于有没有很高的威望。现在周天子地盘虽然已经不大了,但是他的德望还在,江山还不会丢掉。”

楚庄王听了王孙满的一番议论,考虑到自己实力还不够雄厚,特别是威望还不足以服人,便带兵离开了洛阳。

尺璧寸阴

【释义】璧:美玉;阴:光阴,时间。是“尺璧非宝,寸阴是金”两句话凝缩而成。形容时间宝贵。

【出处】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陶侃是东晋时的将领,曾被排挤到广州当刺史。当时的广州是个偏远的地方,陶侃到了那里,没有多少公事要做,又不愿在衙门里过着闲散的日子,便叫人准备了百来块砖头,整整齐齐地叠放在院子里。每天清早,他把这些砖头一块块搬到屋外远处的空地上;到了傍晚,再把这些砖头一块块搬回院子里。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府吏们觉得奇怪,就问:“刺史大人,你每天不嫌劳累,把这些砖搬进搬出,是为了什么呀?我们派人帮你搬就是了!”

“不必不必!”陶侃笑着回答说,“我虽然身在南方,可心里还是没有一刻忘记恢复中原。要是现在懒散惯了,那将来一旦有事,恐怕就担当不起了,所以我要用运砖来磨炼自己的意志和筋骨。”

不久,陶侃又调回荆州。荆州刺史的公务十分繁忙,有人劝他公务之余应该注意休息,可他说:“古时候的大禹,是个圣人,他还要爱惜寸阴,那我们这些平常人更应该爱惜光阴才对,真所谓‘尺璧非宝,寸阴是金’啊!”听他这么说,大家都受到很深刻的教育。人们也从这番话中提炼出成语“尺璧寸阴”。

尺寸之功

【释义】尺寸:形容较小。形容功劳微小,不值得提及。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一》。战国时期,齐国发兵攻打宋国,要求燕国也加入这次行动。宋国国君惊恐万分,便和谋臣苏代商量对策。苏代便给燕昭王写了封书信,劝说燕国背弃齐国,进而联合秦国一道去攻打齐国。他在信里大致这样写道:“燕国助齐攻宋,实在是劳民伤财。齐国灭宋以后,进而践踏楚国的淮北地区,这就壮大了齐国,而使您显得弱小。您听从齐国人,是大大的失误,劳民伤财又无尺寸之功,结果却是灭了宋国而壮大了您的敌人——齐国,从而燕国将要世世代代受它的祸害了(夫民劳而实费,又无尺寸之功,破宋肥仇,而世负其祸矣)……话虽如此,但我还听说过,聪明人办事,是能够转祸为福,反败为胜的。现在莫不如表面上尊齐为霸主,压抑秦国的地位,扬言大家一道排斥秦国。秦国一旦发现自己屈居齐国之下,则凡是打击齐国的事,秦国一定拼命去做。那时,君王您再派人去秦国,游说秦王说:‘把燕国、赵国从齐国的阵营里拉过去,然后约定,秦为西帝、赵为中帝、燕国为北帝。三帝号令诸侯,如韩、魏两国不服从,秦国便去攻打它;齐国不服从,燕、赵联合攻打它,天下谁敢不服从我们呢……燕、赵如果能如愿以偿,那么,抛弃齐国,岂不就像扔掉一只破鞋那样简单……’秦国如果听到这些话,一定会动心。这样,秦国必然要攻打齐国……”

燕昭王读罢此信,十分赞赏苏代的才能和见识,于是召来苏代,并与他策划联秦攻齐。后来终于打败了齐国。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释义】尺虽然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便有所短;寸虽然比尺短,但对比寸更短的东西,就显得比较长。比喻人或事物各有自己的优势和缺点,不能一概而论。

【出处】战国·楚·屈原《楚辞·卜居》。屈原是我国第一个浪漫主义大诗人,所著《离骚》是第一部个人诗集。屈原有杰出的政治才能和外交才能,他主张透明法度,选贤任能,并且性格正直,绝不向恶势力低头,后却遭奸人诬陷,被楚怀王放逐到江南。绝望中的屈原曾跑到精于卜卦的太卜郑詹尹的住处,请求他指点迷津。

屈原问郑太卜:“有几件事,我始终想不通,请您指教。”

郑太卜问:“您究竟有什么事?要卜一下凶吉吗?”

屈原苦笑着说:“我不问吉凶,连死都不怕的人还管什么吉凶呢。您说,我是应该不顾性命地直言国家大事,还是苟且偷生与小人同流合污以求得功名富贵?我保持高尚的人格,廉洁正直,绝不趋炎附势,迎合权贵,这有什么不对吗?我愿像骏马一样昂首飞驰,鄙视野鸭子在水中漂游,这不应该吗?我要像天鹅那样翱翔蓝天,拒绝像鸡鸭那样互相争食。您说,我错了吗?现在世界上简直太污浊混沌了,是非不明,贤愚不辨。把蝉的翅膀吹嘘得重如千钧,却把千钧重物贬低得轻似鸿毛;音质美妙的铜钟被毁弃不听,泥烧的瓦罐子却敲得比雷声还响!妒贤嫉能的小人物扬眉吐气,颐指气使。德才兼备的正人君子却远遁山林,隐姓埋名。请您告诉我,谁知道我屈原的一片赤诚肝胆?”

郑太卜叹口气,将算卦用的龟甲和蓍草放下,满目同情地望着屈原说:“尺虽长,有时却显得短;寸虽短,有时却嫌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智者有时也被欺骗,神灵有时也犯糊涂,卜卦的龟甲和蓍草也有辨不清的事情,它不懂人间的是非曲直,它只能启示人们怎样趋吉避凶。您是个聪明人,又有学问,您问的是天理,是正直与邪恶,伟大与渺小,而卜卦是不理会这些的,它更不计较问卜人的品质。卜与不卜对您来说均无益处,况且,您心中十分清楚怎样做才无愧良心。有疑才问卜,您无疑,卜什么呢?我没法帮助您呀!”

屈原沉思许久,很无奈地离去,后来他终因绝望而自投汨罗江。

叱咤风云

【释义】叱咤:怒喝声。一声怒喝,就使风云变化。形容威力、声势非常惊人。

【出处】唐·骆宾王《代李敬业讨武氏檄》。骆宾王是历史上著名的“初唐四杰”之一。他的《咏鹅》诗至今仍被儿童传诵着。

骆宾王曾在长安任主簿,当时武则天阴谋篡权,开国元勋之一的徐敬业与一些志同道合者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参加了徐敬业的兵变,还起草了一篇讨伐武氏的檄文。

檄文历数了武则天残害贤臣、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窃居君位等等罪行;描绘了伐武大军不可阻挡的气势,其中有两句话写得最为雄浑有力:“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

成语“叱咤风云”就是从这里演化出来的,形容声势威力极大。

然而,徐敬业的军队终究是寡不敌众,很快被武则天派出的三十万大军击溃了。徐敬业被部将所杀。骆宾王虽侥幸逃脱,却也被通缉。从此他隐名埋姓,躲藏起来。时间一长,人们便把他淡忘了。

赤膊上阵

【释义】打仗不穿铠甲,脱了衣服上阵。形容不顾一切,猛打猛冲。也比喻坏人脱下伪装,公开地干坏事。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东汉末年,割据凉州的军阀马腾之子马超,为报父仇,和西凉太守韩遂起兵攻打曹操。双方在土城对峙。

一日,两军出营布成阵势。马超挺枪纵马便与曹操的猛将许褚大战起来,激战了一百多回合,竟不分胜负。因为战马疲累不支,二人便各回军中,换马再战,结果又战了一百多回合,胜负仍然不分。许褚性急,飞奔回阵,卸下盔甲赤膊上阵,再与马超决战。双方官兵大为震惊。两人又斗了三十余回合,许褚举刀奋力向马超砍去,马超闪过,挥枪向许褚心口刺来。许褚力大,“咔嚓”一声,扭断枪杆,两人各拿半截,在马上乱打。后来两军混战,曹军损伤大半,退回寨中坚守不出。马超退回渭口,对韩遂说:“我看在恶战当中再也没有比许褚不要命的了,真是个‘虎痴’啊!”

赤地千里

【释义】赤地:寸草不生的土地。形容灾荒过后,大片土地荒芜的景象。

【出处】《韩非子·十过》。春秋时期,有一次,卫灵公到晋国去,途中夜宿在濮水上游,夜半时分听到了一种神秘的琴声,好像是鬼神的弹奏。他便令乐官记录下来,在会见晋平公时作了演奏。晋国乐官师旷当即阻止说:“这是亡国之音!”但晋平公特别爱好音乐,还是听到了一曲终了。

晋平公意犹未尽,又问师旷还有没有更富感染力的音乐,师旷说有这种音乐,但道德修养不够的,不可听这种音乐。见平公面露不悦之色,师旷只得勉强作了两次演奏。

第一次演奏即出现了异常现象:有十六只黑色仙鹤群聚在大厅门口鸣叫飞舞。第二次演奏,则使晋国招致了极大的灾难:奏第一段时,有白云从西北天边涌起;奏第二段时,大风刮起,大雨紧随,厅瓦吹飞,左右大臣一个个吓得奔跑逃命,平公也心惊胆战,匍匐着躲在走廊旁边的房间里。此后,晋国发生大旱灾,千里之内寸草不生(晋国大旱,赤地千里),长达三年之久。

师旷的演奏和晋国的大旱当然只是一种巧合,但把音乐与人心、德义、治道的得失联系起来思考,则给人以启迪。

冲锋陷阵

【释义】深入敌人的防线,攻破敌人的阵地口形容作战勇敢。

【出处】唐·李百药《北齐书·崔暹传》。北魏末年发生内乱,国家分裂为西魏和东魏两个政权。东魏军政大权掌握在丞相高欢和他的儿子高澄、高洋手里。高欢手下有个长史名叫崔暹,虽然忠于高欢,官职节节高升,但始终不畏权贵,敢于揭发重臣的罪状。

高欢对崔暹的做法很满意,所以见到他就握着他的手说:“从前朝廷不是没有法官,只是大臣权贵徇情枉法,无人弹劾。而你尽心为国,不避豪强,能使我国政治得以清明,看样子能为我冲锋陷阵的不是没有呀,那就是你崔暹(冲锋陷阵,莫有其人)!对你的功劳,我高欢父子无以相报呀!”这次说完,高欢还赠送一匹良马给他,并亲自为他牵着缰绳。

一天,孝静帝在华林园宴请高欢,酒过三巡,静帝说:“我朝上下百官之中,多有贪暴,侵削下人,如果臣之中有秉公执法、直言弹劾、不避亲戚的人,我今天亲自为他敬酒!”

这时高欢走下台阶,当着众位大臣的面,大声说:“唯御史中尉崔暹一人可以接受陛下敬酒!”皇帝十分高兴,称赞说:“崔暹为法,严峻公正!”

从此,崔暹威名日盛。

宠辱不惊

【释义】受宠和受辱都不动心,指人有很深的涵养。将得失置之度外。

【出处】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卢承庆传》。唐朝时,有一个人叫卢承庆,为人谦和,善于识人。唐太宗十分赏识他,封他做兵部侍郎,同时主管五品官员的选拔、考核。卢承庆却上书推辞,说:“选拔官员应该是尚书大臣管辖的范围,让我来管是超越本分了。”皇帝更觉得他忠诚可靠,自然没有同意。

有一次,卢承庆考核一个督运粮草的运粮官,得知他在运粮食的过程中,由于翻船把不少粮食掉进了河,因此,卢承庆只给他定了一个“中下”。可是,这个运粮官得到“中下”的评语,脸上没有一点委屈之色,行事照常。卢承庆觉得,我给他这么低的一个评价,他都没生气,说明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这点上来讲,这个人有认错表现,有责任心,就把他的评分改成“中中”。可是,这个运粮官也没因此而高兴。卢承庆心想这个人真是宠辱不惊,无论怎样,他都能坦然面对。

后来,他又调查得知,那次船翻了,不是运粮官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是因为突然遇到刮大风,把粮船给吹翻了,并不是人为的原因。卢承庆一想:我给他“中中”看来也不合适。又改成了“中上”,这个运粮官还是没有表现出什么高兴的样子。从此卢承庆对他印象很好,以后在吏部考核的时候,就很注意提拔他。

出尔反尔

【释义】尔:你;反:通“返”,回。原指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现在多用来指自己说了或做了后,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不能确定。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邹国和鲁国均为战国时期的小国,两个国家的国力相差无几。有一年,两国家之间发生了战争,双方投入的兵力大体相等。表面看来,这应该是一场旗鼓相当的战斗,起码需要长时间的鏖战才能分出胜负。不料,战争迅速地以邹国失败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