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
3312300000009

第9章 B(6)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也叫公孙侨、公孙成子,是郑国的执政大夫,也是春秋时期一个著名的政治家。他上任以后,实行一系列改革,给郑国带来了新气象。

公元前542年,子产随郑简公到晋国去访问,并且带了很多的礼物。可当时正赶上鲁襄公去世,晋平公借口为鲁国致丧迟迟不接见他们。子产对大国的这种傲慢态度非常气愤,但郑国弱小,不能直接对抗晋国,于是,他就派人把晋国宾馆的围墙都拆毁了,然后将车马赶进去。

晋平公听了,立刻派大夫士匄到宾馆责问子产。士匄说:“我国由于政事、刑罚都没上轨道,盗贼特别多。为了保护诸侯的官吏和宾客,使他们无忧无虑地来朝见,才修造了宾馆的围墙。先生您拆除以后,即使您的随从能保护您,可别国的宾客怎么办呢?我们是盟主,修墙是为了保护宾客。现在您拆除以后,还拿什么来保障大家的性命?国君特派我来询问拆墙的缘由。”

子产镇定地答道:“我国狭小,又处在两大国之间。大国向我们索求贡物没有一定的时间,使我们不能安居,赶紧准备全国的财物前来进献。可是我们又见不到执事人,得不到命令,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受到接见。我们不能献上礼物,又不敢让财物日晒雨淋。如果及早奉献上去,它们就成为晋君府库里的财物。可是不经过仪式,我们就显得不合礼仪。如果暴露在外,我们担心这批货物受潮受热而腐烂长虫,那就加重了我们的罪过。我听说晋文公做盟主时,宫室低小,没有可观的台榭,而宾馆却修得又高又大,像现在的宫殿一样。对客馆内的仓库、马厩及时修缮,司空按时修整道路,泥瓦匠按时粉刷墙壁。诸侯的宾客到了,有人点起火把迎接,仆人在客馆巡逻。车马有一定处所,宾客的仆人有人安排,管车辆的官员给车辆上油。官员们各司其职。文公从来不会让宾客耽误时间,也没因此误了宾主公事。他跟宾客同忧乐,有事就加以安抚。对宾客不知道的事情,就加以说明;宾客缺乏的东西,就加以周济。宾客来了,就像回到家里一样,还有什么灾祸(宾至如归,毋宁灾患)?现在呢?晋君的宫殿绵延数里,而诸侯却住在像奴隶住的房子里,门口窄小的进不去车,又不能翻墙而入。盗贼公然横行,病疫不能防止。接见宾客没有准时间,君命也无从知晓。不拆除围墙就没地方收藏财物,财物败坏了就加重了罪过。请问执事,对我们到底有什么指示?如果能奉上财礼,我们愿意把围墙修上再走,那是贵国君主的恩惠,我们是不怕劳苦的。”

回去后,士匄将这事汇报给晋平公。晋平公惭愧地说:“真像子产说的那样,实在是我们不好,用圈禁奴隶的围墙接纳诸侯,是我们的罪过呀!”

他马上派士匄向子产道了歉,并且也接见了郑简公,礼仪上更加郑重,赠品也更加丰富,然后让他们回国。就这样,子产以他的敢说敢为维护了郑国尊严。

兵不血刃

【释义】原意是兵器上没有血。形容未经作战就取得胜利。

【出处】《荀子·议兵》、唐·房玄龄等《晋书·陶侃传》。东晋的屯骑校尉郭默作战十分勇敢,但为人却骄横跋扈,把谁都不放在眼里。有一次因为泄私愤竟然杀死了平南将军刘胤,事后还大胆伪造诏书,诬陷刘胤谋反,向各州郡通报。事情暴露后宰相王导怕朝廷无力惩处他,不但不向他问罪,反而加封他为江州刺史。

太尉陶侃为人刚正,同时也是一员威震天下的名将。知道这件事后,他一方面上书朝廷请求讨伐郭默,一方面写信给王导,要求他采取果断措施。信中有两句话写得非常有力:“郭默杀害州官,朝廷就任命他当州官。难道他杀害宰相,也就让他当宰相不成!”

王导读了这封信,受到很大的触动,便派陶侃率军去讨伐郭默。郭默深知陶侃领兵作战十分厉害,听说他亲自来讨伐,非常焦急,打算率军离开江州南下。但陶侃出兵神速,郭默还未离城,陶侃的大军就已经将江州团团围住。

郭默想固守城池,但又知道自己不是陶侃对手,怕城破后难逃性命;想开城门投降,又怕朝廷要杀他的头,真是左右为难。他手下的一名叛将见大势已去,便将他擒住后开城门投降。陶侃最终不战而取得胜利,平定了这次叛乱。

“兵不血刃”一词最先见于《荀子·议兵》,《晋书·陶侃传》中的这个故事生动地阐述了其真义。

兵不厌诈

【释义】厌:满足;诈:欺骗手段。指用兵作战可以尽可能多用欺诈的战术迷惑对方,以获取胜利。

【出处】《韩非子·难一》。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声称只有他们与楚绝交,才让他们复国。楚国被激怒了,撤掉对宋国的包围,来和晋国交战。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阵。

当时楚国联合陈、蔡等国,兵力强大;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兵力相对较弱。于是晋文公召来舅舅子犯(即狐偃)询问对策。子犯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应当多讲忠诚和信用,取得对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战阵之间,不妨多用欺诈的手段迷惑对方。你可以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策略,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楚军左翼大败,中军也被迫撤退。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城濮之战。晋国取胜后,与齐、鲁、宋、郑、蔡、莒、卫等国会盟,成为诸侯霸主。

“兵不厌诈”本来源于《韩非子·难一》:“战阵之间,不厌诈伪。”而“城濮之战”则贯彻了这一军事思想。

兵贵神速

【释义】贵:以某种情况为可贵;神速:极其迅速。指用兵贵在行动迅速。也泛指处理问题贵在迅速、果断。

【出处】《孙子·九地》、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郭嘉传》。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当时大军阀袁绍占据了冀、青、幽、并等四州(现今山东、河北、山西等地区),成为北方实力最强的一股势力。

在袁绍势力范围以北的辽东、辽西和北平(现今河北东北部)三郡,居住着少数民族部落联盟,其中以辽西蹋顿单于势力最强。为了保证自己的地盘不受到外来的侵扰,袁绍对他们采用和亲的办法加以笼络。

公元200年,袁绍与另一军阀曹操大战于官渡。结果袁绍用兵不力,被曹军打得一败涂地。大战后不久,雄心勃勃的袁绍竟一病不起死去了。

袁绍刚死,他的幼子袁尚乘机自立为冀州牧,长子袁谭与袁尚产生矛盾,兄弟失和。曹操趁机派出大军讨伐袁谭、袁尚,准备一举统一北方。大敌当前,袁氏兄弟立即联起手来共同抵抗曹军。曹操见状便退走了,兄弟二人即刻反目,相互残杀起来。

后来,袁谭夺取安平、渤海、河间等郡,袁尚却无立足之地,被迫投奔到次兄袁熙那里。曹操见机会来到,马上发兵攻打袁谭。曹军勇不可挡,很快攻陷了渤海郡城南,袁谭也在大战中被曹军杀死。恰逢此时,袁熙的部将焦触、张南背叛袁氏兄弟,将城献给曹操。无奈之下,袁熙、袁尚只好投奔了北方的蹋顿单于。

蹋顿单于很重情义,没有忘记袁绍曾对他的恩惠,决心支持袁氏兄弟收复旧时河山。于是经常派兵入侵北方地区,成为曹操的心腹之患。公元207年,曹操决定亲自率大军平定北方的边患。

开始时,曹军因人马、辎重太多,足足走了一个月才赶到河间郡的易城。谋士郭嘉看到这种情况,便对曹操说:“用兵贵在神奇迅速(兵贵神速),使敌人难以预料。现在我们要去千里之外的地方作战,却行军缓慢。如果敌人知道我军的情况,就会事先做好准备。我们应当把大量的辎重留下,派出轻骑兵日夜兼程,深入敌境,出其不意地发动进攻,这样才能一举获胜利。”

曹操立即采纳了郭嘉的建议,亲率数千精兵轻装北进。他们翻山越岭,涉水过河,日夜兼程,直奔蹋顿单于所在地柳城(现在的辽宁朝阳西南)。在距离柳城还有百里之遥的白狼山,曹操率领的数千骑兵与蹋顿单于的数万名铁骑相遇了。敌众我寡,兵力悬殊,但曹操半点儿也不慌乱。他登上高处,见仓促迎战的敌军队形不整,马上命先锋张辽率军冲杀过去。曹军以一当十,勇往直前,敌军大败,蹋顿单于也死于乱军之中。

袁熙、袁尚又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曹操得胜后,班师南归。有人问曹操为何不乘胜追击,他说:“他们自己会相互残杀的。”不久袁熙和袁尚果然被公孙康杀掉了。

这个成语除了《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载有以上故事,还见于《孙子·九地》:“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病入膏肓

【释义】膏肓:古以膏为心尖脂肪,肓为心脏与膈膜之间,膏肓之间是药力不到之处。形容疾病的严重难治。还用来比喻坏思想、坏作风的习久难改。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年》。春秋时,晋景公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位名医,便派人去请他来诊视。医生还没有到时,景公躺在病榻上,恍惚间梦见自己体内有两个小孩在悄悄地说话,其中一个说:“不好了,病人要请名医来了,咱们这回恐怕要倒霉了,还是赶快逃了吧。”另一个小孩说:“别慌,咱们躲入膏之下,肓之上,任他怎样的名医,用怎样的妙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晋景公醒来,记起梦中的情形,很觉得奇怪,心想,那两个小孩难道就是病魔吗?不久,秦国的名医来了。他为晋景公诊断后,说:“这病已经无药可医了。疾病已在肓之上,膏之下,汤药的效力达不到那里,针灸治疗也没有作用。实在是治不了啦(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晋景公听医生所说的话和梦中两个小儿所说的一样,不由叹道:“你果真是个良医啊!”便赠给名医一份厚礼,派人送他回秦国去了,而他不久也果真因病去世了。

拨云见日

【释义】拨开云彩,见到太阳。形容受到启发,思想豁然开朗。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乐广传》。晋代名士乐广,字彦辅,善清谈。乐广的父亲很早去世,他孤单一人,寄居在山阳,家境贫寒,但却致力学业。性情谦和,生活节俭,很有远见,很少有贪图享乐的要求,与人无争。他善于言谈议论,常常用简明的语言分析事理,使别人心悦诚服,而不懂的事,就沉默不说。

王戎做荆州刺史时,推荐乐广做秀才。后朝廷征召他为太尉掾,调任太子舍人。尚书令卫瓘见到乐广,认为他是个奇才,说:“自从过去的几位贤人去世之后,我常担心精微的语言将要断绝了,可是现在竟又在您这里听到了这样的话。”他还命令几个儿子到乐广那里去学习,说道:“这个人是人中的清水明镜,见到他就仿佛看到如玉石一般的光彩,像是云雾散开看见了青天一样(此人之水镜,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睹青天也)。”

后来,人们将其所说的话缩减为“拨云见日”,用来形容受到启发。

伯乐相马

【释义】伯乐观察马,品评马的优劣。比喻识人者能鉴别并荐举人才。

【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在传说中,天上管理神马的神仙叫伯乐。后来,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以表示对他的尊重。

我们现在所说的伯乐,是春秋时一个叫孙阳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人们便叫他伯乐,真名反倒没有人叫了。

有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去寻找购买千里马。他不辞辛劳,不仅跑遍了国内,还跑了几个国家,就连素以盛产宝马良驹闻名的燕赵一带,他都仔细地寻访过了,但仍然没能找到令他满意的良马。

这一天,当他从齐国返回时,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正十分吃力地向陡坡上爬去。盐车很沉重,那匹马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每向前迈一步都万分艰难。

伯乐看到那匹马累成那样,不由走到它的面前。那马见伯乐走近,突然在辕下昂起头来,大声嘶鸣。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良马。

于是,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战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抵不过它;但是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请你把这匹马卖给我吧!”

驾车人听了伯乐的话,心里暗自好笑,认为伯乐真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不过了:吃得多,却骨瘦如柴,拉起车来没半点力气。于是马主人毫不犹豫地将那匹马卖给了伯乐。

伯乐牵着这匹千里马,回到楚国。可楚王一看此马瘦得不成样子,心中有些不悦,便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这是什么马啊!这马连走路都打晃,怎么能上战场呢?”

伯乐说:“这确实是一匹千里马,只不过拉了一段车,又没得到精心喂养,所以才瘦成这样。只要精心调养一段时间,不出半个月,到那时大王您再看吧!”

听了伯乐的这番话,楚王心中还是半信半疑。但既然是自己让伯乐去买来的千里马,那就养一段时间再说吧。

楚王命令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不几天马就变得精壮神骏。楚王心中好不欢喜,便跨马扬鞭奔驰起来,只觉两耳生风,转瞬之间就已跑出百余里地。

后来,楚王骑着这匹千里马在战场上威名远扬,立下了许多战功。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博而不精

【释义】知识广博而不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