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犯罪心理学
331300000031

第31章 谁为你的矛盾埋单—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矛盾 (2)

辉辉很幸运,没有遇上恶毒的后母。相反,继母对辉辉很好,丝毫不偏心。由于继母要照顾年幼的弟弟,所以养家的负担落在了辉辉父亲一个人身上。一次,继母背着弟弟去学校接辉辉放学,无意间看到辉辉的同班同学露露的妈妈来接她。继母问辉辉:“她是你的同学吗?”辉辉点头。继母说:“她家很有钱吧,我看她妈妈开着宝马车来接她放学呢。”辉辉不出声。继母好像意识到了什么,说:“不过那也没什么,有钱有有钱的好,咱们没钱也有没钱的好啊。将来你考了大学,咱们家会好起来的,你可别气馁啊!”辉辉还是不出声。

回到家后,辉辉边做作业边想:“凭什么她们家那么有钱啊!既然这样找她家拿点钱,我家就不用这样了,爸爸和继母都能轻松点。”于是,辉辉开始想办法向露露家弄点钱。

一天中午放学后,辉辉对露露说自己养了一只小兔子,问露露想不想看。露露一下子心动了,跟着辉辉来到了一处废旧的民房。趁着露露不注意,辉辉从后面敲昏了露露,并用预先准备好的绳子将其绑了起来。接着,他用露露的手机打电话到露露家,要求10万元的赎金。这时,被敲昏的露露醒了,挣扎着想呼救,辉辉怕她喊出声来,拿起一旁的棍子直往露露头上砸。砸着砸着,露露不再挣扎了,慢慢的连声都没了。

辉辉一看露露没有声了,安安心心地打完电话,索要赎金。然后,心满意足地回学校上下午的课。几个小时以后,早已身亡的露露被人发现,辉辉也被警方带走了。在审讯过程中,辉辉表现得异常镇定,他说:“我没想打她,我让她别喊别动,她不听,我只好随手敲了她几下。”当警察说露露是因为头部受到了重击才身亡时,辉辉问:“这个是意外啦,我又不是有意的,是她的头不经打罢了,不管我的事。而且,她家的钱我又没有真的拿到手,那我应该没事吧,不用判刑吧?”

辉辉虽然是高中生,但他情感淡漠,对同学毫无感情,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缺乏正确的法律观念和基本的法制知识,认识不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也不考虑行为的后果,表现其认识能力的低下。另一方面,辉辉的认识判断标准是错误的,他对于是与非、对与错无法正确地评价,片面地认为没有收赎金所以不能构成绑架罪,而他杀害了同学不是自己的同学,而是同学自己过于脆弱。如此颠倒黑白的判断能力实在让我们感到震惊和不可思议。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项辉辉这样的青少年朋友并不在少数,他们没有正确的荣辱观、幸福观,在贫富等的问题上也认识不清,很多时候纯粹是黑白不分。久而久之,便会滑向犯罪的轨道。

实案分析

【案例简述】王某跟妻子在一家工厂打工。他有一个7岁的女儿,在附近一家小学读二年级。5月26日,王某突然接到一个让他惊恐的电话。电话里传来一个男人的声音:“你女儿在我们手上,马上给我们准备5000元钱,交款地点我再通知你!不许报警!”

王某马上到学校,发现女儿确实没去上学,估计是在上学途中被人绑架了。“千万不能报警,我们愿意将钱给绑匪!”王某当时六神无主,一直这样叮嘱老师。之后,学校决定将情况汇报给区教委。当天深夜11点05分,教委领导向警方报案。

民警把小女孩的父母接到了一家宾馆,全程指导他们如何与绑匪对话、周旋。最终将3个绑匪抓获了。可是,令人意外的是,这几个绑匪竟是王某上初中的外甥和其两个同班同学。经过调查,警方得知这几个少年只是想用在电视剧中看到的绑架方法获取一点钱财,没有伤人的意思,而且小女孩是自己跟着他们走的,因为其中一个少年是她的哥哥。事后,几个少年觉得自己没有伤害小女孩,也没有拿到赎金,不算是犯法。

【案例分析】案例中的3个犯罪嫌疑人还都是未成年人,他们对于法律的认识显然不够,甚至觉得自己的绑架行为不算犯法。此外,他们将电视剧中看到的犯罪情节用于实践,显然是受到了不良影响,但不管怎样,他们都必须为自己所犯的错付出应有的代价。

“看他不顺眼”——犯罪青少年的情绪情感特点

让你的内心感受众人的苦痛与不幸。

——华盛顿

我们都知道,聪明、对新事物敏感、模仿力强是青少年的优点,但顽皮、自制力差、好孬不分也是他们的特点。如果引导不力,他们就很容易受不好因素感染走上歪路。这几年,“拔毛”、吸毒、群殴同窗在孩子们间“盛行”,原因何在?人都会经过青春期,过去的孩子怎么不“拔毛”、吸毒,不以群殴同窗为快感?过去的孩子在学习上三天一小考、七天一大考是压力,肚子饿是压力,帮父母操持家务是压力,更大的压力还来自升学考试。现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有这些压力吗?没有,但他们有来自其他方面的压力:不良的影视画面、网络游戏,很难见到全部的家庭成员,以及连自己的行为是对是错都不清楚的家长。所以,他们可以对一切表现得无动于衷,甚至对自己每天朝夕相处的同学也是冷漠以对,动辄暴力相向,将原本充满阳光的校园由天堂变成了地狱。

2009年10月,某市许多市民的手机上都收到了一段可怕的“暴力视频”,视频中两名女生在众多同学的围观下,一次又一次地向一名弱小的初中女生发起攻击,掌掴头脸,抬脚飞踹,手脚并用猛击小腹。在视频的最后,几名打人女生居然粗暴地脱掉受害人的衣裤,对她进行再一次侮辱。周围其他围观的同学竟然无动于衷,不仅没有像被打女生伸出援助之手,还反而拿出手机拍下其被打的画面。

这一恶性事件发生后,警方立即行动,一天之后,就将打人和拍摄视频的女生抓获。令警方感到震惊的是,打人者都是些青少年,他们中最大的18岁,最小的只有16岁。而且更为荒谬的是,在警方询问打人原因,得到的答案竟是“看她不顺眼”。就因为这个不是理由的理由,16岁女生找来帮凶群殴同学,并把受害者的衣服全部脱掉进行侮辱,同时将全过程拍成视频群发给大量手机“共享”。随后,经过调查,警方得知其实早在2009年7月和9月,这些打人者已经先后两次殴打受害人,并拍下视频。

10月14日上午,这起事件的“女主角”在该市的某镇举行的公开宣判大会上被正式批捕。在宣判现场,警方一位负责人说:“我们在办案过程中发现,‘90后’正在逐渐成为许多案件的主角。”当天分别有20名犯罪嫌疑人被公开宣布执行逮捕,另有20名犯罪嫌疑人被公开宣判,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些犯罪嫌疑人中,在1989年到1991年之间出生的年轻人很多,几乎占总人数的一半。

上述案例中的打人者竟为对被害人“看不顺眼”而对其大打出手,置法律于不顾。而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她们对被害人使用了极其凶残的方式,旁观的人竟没有一个人上来阻拦,表现了其情感的冷漠性。当然,对于打人的女生所表现出的情感冷漠,我们感到很难过,可打人过程中那些冷眼旁观甚至拿手机拍受害人被打画面孩子的冷漠和麻木程度,更是让我们感到不寒而栗。谁能想到,十几岁孩子竟能做出如此残忍可怕的事情?

其实,随着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件的不断上升,关于犯罪青少年的情绪情感研究已经越来越得到大众的关注。一般来说,犯罪青少年对事物认识上的错误甚至是黑白不分的,这使得他们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情绪情感表现出好恶颠倒的特征。他们以丑为美,以恶为善,把同伙的赞扬看作人生的追求,把同伙的教唆看作人生的真谛,把老师和父母的教育看做是不合时宜的约束,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同情,常常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另外,他们的道德法制观念差,这不仅使他们难以舒缓、调整自己的不良的情绪,还会不断地累积不良情绪,从而使他们的心理脆弱,很容易凭一时的感情冲动而去做某事,不考虑或考虑不到某种行为的后果。容易上当受骗,容易在微不足道的事情的刺激下,为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而冲动,产生违法或犯罪行为。

如今,随着现代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增加,人们的工作节奏、生活节奏也在加快,压力也像四面铜墙一样向我们挤压过来,但人们释放压力的渠道也在增加:出去旅游、健身房锻炼,都是很好的方式。但一些人却选择声色、赌博为减压放松的方式,甚至有人还带孩子到这些场所!青少年的年龄和经历决定了他们还是不成熟的,尤其是认识上的不稳定性会进一步导致其情感体验上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主要表现为情绪变化多端,喜怒无常,不可捉摸。当他们的不正当需要满足的时候,兴高采烈,不可一世,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心理状态和表现。一旦他们遇到一些小的挫折,或者思考一下他们的人生前途时,则感到垂头丧气,悲观厌世,一副无奈又无助的心理状态,从而迁怒他人,发泄不满,很容易就产生犯罪行为。因此,作为大人的我们,有必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好榜样,便逐渐引导孩子在健康的世界里茁壮成长,令其永久地远离校园暴力。

知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