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党政公文解疑全书
3316000000029

第29章 公文写作技巧解疑(7)

对比,不仅表现为反正对比,还表现为把程度不同的同一类事物放在一起来对比交代,以求得它的差异,看到事物的变化。这在写总结、工作报告或布置任务讲述工作情况变化时要通常采用的,在具体方法上又含纵比与横比。

216.为什么说“珠联”可使公文写作顺理成章?

【解答】所谓“珠联”,在修辞格中也叫“顶真”“联珠”。运用顶真、联珠的修辞手法对公文进行谋篇定局,有利于突出主旨,使写出的公文符合规律、合乎自然、顺理成章。因为公务活动运转的目的无一不在于及时发现并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作为完成公务活动工具之一的公文,必须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形成了公文结构的内在逻辑形态。一篇公文,如果只提出问题而不解决问题,就无异于“纸上谈兵”;如果只分析解决问题而不首先提出问题,这叫“舍本求源”,无从谈起。公文的这种内在结构形态,如果我们把“问题”视作“珍珠”“璧玉”,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像是“珠联璧合”,从而使一篇公文达到内在的结构美。

217.如何掌握公文的“显旨”艺术?

【解答】公文不同于文学作品,它的主旨需要由作者直陈文中,做到明白显露,这就是公文写作上通常讲的“显旨”。在“直陈文中”这一显旨的基本要求下,公文显旨的具体形式却是多姿多态的。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标题揭旨,一锤定音

在公文中,除一部分文件的标题与主旨没有什么关系外(如《2012年度工作总结》《2009年上半年工作计划》《××同志在××会议上的讲话》等),可以说较多的公文都是采用标题显旨的,而标题基本上又是一个短句,故形成“一锤定音”之势。

公文通过标题显露主旨又与开头相照应,即靠开头做补充,如标题点旨、开头进解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粮食市场管理保持市场稳定的通知》,这个标题已经点明了该文的中心思想,随即在开头处又对标题所点的中心问题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粮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粮食市场的稳定,事关大局。加强粮食市场管理是国家对粮食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措施。为了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保持市场粮油价格的基本稳定,经国务院批准,特作如下通知:……”这个开头对标题所点的主旨做了紧密补充,亦称“进解”。

(2)起句立意,开门见山

所谓“起句”、“开门”,即公文的第一句话,所谓“立意”“见山”,即表明主旨、点明中心,联结起来的意思是:阅者一看公文的开头即首句,就明确意识到该文的主旨所在。这是指令性、法规性文件显旨的通常形态。例如:

“为了加强报国务院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查工作,规范审查工作程序,提高审查工作质量和效率,制定本细则。”(建设部《城市总体规划审查工作规划》)

“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是产棉区农民收入的基本来源,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做好棉花购销工作,对于稳定农业大局,保证纺织行业正常生产,安排好人民生活,增加出口创汇具有重要意义。为切实做好棉花购销工作,特通知如下:……”(《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棉花购销工作的通知》)

上述两例,第一个是法规性文件,第二个是指令性文件。两文都是一开头就进行“显旨”,向阅者直陈该文制发的目的、依据、意义及中心思想,以求达到“唤起阅者的注意,使阅者脑子里先得一个总概念,不得不继续看下去”(引自1951年2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纠正电报、报告、指示、决定等文字缺点的指示》)的目的,亦即我国古人讲的“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在具体表现形式上,上述两例又可以分作两类:一是以“为”“为了”做全文首句,直接引出行文的目的、依据及总的要求,如例①;二是首句不使用介词做句首,而是单刀直人,直接阐述意义、主张和基本观点,如例②。

(3)交代缘由,引出主旨

有些文件不便起句立意,开门见山,往往采取在开端处先陈述制发文件的缘由,即背景,然后顺笔而下,自然而然地引出公文的中心思想、结论或行文的目的、依据、意义等,以显露文件的主旨所在。这是请求性、指令性文件显旨的主要形态。例如:

“新的财税体制今年年初出台以来,运行基本正常,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均有较快增长,预算执行情况比原来预料的要好。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企业欠缴税款逐月增加。企业欠税的不断增加,严重妨碍了国家财政预算收入任务的完成。为了确保国家今年预算收入的任务,各地区、各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把清理企业欠税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务求取得显著成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上报国务院《关于抓紧清理企业欠税的紧急请示》的开头)

“今年以来,由于上年度棉花减产,棉花流通领域秩序混乱,棉花及纱、坯布价格暴涨,致使大中城市国有棉纺企业原料紧张的矛盾相当突出,针织、复制、印染等后道纺织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十分困难。为了妥善处理好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推进纺织工业的发展,在合理组织纺织工业生产的同时,必须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快纺织工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为此,现对有关问题通知如下:……”(《国务院关于搞好纺织工业生产和调整工作的通知》的开头)

上述两例,一是请示、一是通知,开端处均是先讲背景、交代缘由,在此基础上,顺流而下,通过介词“为了”自然而然地引出行文的目的、中心思想与总的要求,使主旨明白显露。

(4)画龙点睛,点轴扇开

有些文件在开端处不便深刻显露主旨,如综合性工作总结、调查报告、情况通报等陈述性的文件,它们显露主旨的方法显然要区别于指令性、请求性文件,而是采用在开端处先使用对某一问题、工作、事件作出结论性的一两句话,然后,再由文中划层点题、分段设题、段头立句等方法,从整体的综合上显示全文的主旨所在。我们如果把开端处的结论性语言看作是一把折扇的“轴”,那文中所点设的“题”与“段首句”就是折扇的骨架,其形态很似一把张开的折扇。

例如,有一篇题为《大兴安岭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工作的总结报告》,开头处在叙述了重建基本情况之后,有这样一句话:“按照常规,在大兴安岭地区完成以上工程任务约需3~5年,这次恢复重建工程总共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而且工程质量较好。可以说,恢复重建工作,是在扑灭特大火灾取得胜利之后的又一胜利。”

上述这段话中,“恢复重建工作,是在扑灭特大火灾取得胜利之后的又一胜利”是该文开头一句带有结论性的话,然后,该文就重建工作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分作四个层次做了回答,每个层次的开头都有一个显示段旨的小标题:

一、以对灾区人民负责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制定恢复重建方案。

二、克服官僚主义作风,推动恢复重建工作高效率运转。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精心指挥。

四、发挥改革精神,按照经济方法,搞好恢复重建工程。

这四个层次的小标题,分别从组织、思想、作风、措施等方面全面总结了大兴安岭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工作的经验与做法,在开头结论性语句的统率下,全面显示了这份总结报告的中心内容。

(5)头尾呼应,显示中心

一些内容比较复杂的决定、决议、讲话稿、意见、报告等,由于文字较长,问题较多,既有总的阐述,又有细致的说明,既涉及大政方针,又牵扯到具体的方法步骤,故这类文件的显旨方法通常要采用头尾相互呼应的做法。

218.如何把握公文的具体结构形态?

【解答】公文的结构,从整体上看,其外形通常表现为“开头——主体——结尾”,其内在逻辑形式是“总——分——总”,文字的详略为“凤头——猪肚——豹尾”,这是公文结构的基本状态。但公文结构不能只是一个模式,而应依公文种类、内容的不同而选择合适的结构。因此,我们要不断增强写作公文的能力,仅仅了解它的基本状态是不够的,必须在把握它的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去探求其多姿多彩的具体结构形状。这种多姿多彩的具体结构形态至少有以下九种。

(1)撮要分条式

这种结构形态由“撮要”与“分条”组成。所谓“撮要”,即《中共中央关于纠正电报、报告、指示、决定等文字缺点的指示》(1951年2月1日)中所讲的:“一切较长的文电,均应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要点,即于开端处,先用极简要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或结论(现在新闻学上称为‘导语’,亦即中国古人所谓‘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唤起阅者注意,使阅者脑子里先得一个总概念,不得不继续看下去。”所谓“分条”,即在篇前撮要之后,对要解决的问题的若干主张、措施、办法,按照主次先后,形成若干条条,分列于下,并用数码序号标明。由此可见,“撮要”是全文的内容中心与基本观点,体现“总”的精神,而“分条”是“撮要”的具体要求,是“总”的分化展开。为了形象地反映这种结构的内在关系,我们给它打个比喻:“撮要”像一只“天鹅”,“分条”则是“天鹅”所下的“蛋”。

“天鹅下蛋”式的结构形态,可以说是下行文的基本模式。各种命令、通知、通告、指示、公告以及内容较为复杂一些的决定、决议和通知型的会议纪要,大都采用这种结构形式。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公告》(2004年第6号),开头先用一段文字交代制发本公告的中心内容:

“根据国家国债发行的有关规定,财政部决定发行2004年记账式(四期)国债,现就有关事项公告如下:……”。这就是“篇前撮要”,然后,该文提出了五点具体事项,即属“分条”。

(2)篇段合一式

它是公布令、公告,内容较为简单的决定、决议、函、任免通知及批复通常采用的结构形态。所谓篇段合一,即全篇公文只有一段文字,而这段文字就是一篇公文的全部。由于全文只有一段,一段即一篇,故给它打个比喻是“单枪”“匹马”(一篇)。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2004年3月14日),全文只有一段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2004年3月14日通过,现予公布实行。”

(3)条项贯通式

内容较为简单一些的行政法规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制定的规章制度,其结构多为条项贯通的形态。所谓“条项贯通”,即全文既无单独的“撮要开头”,亦无单独的“收束结尾”,而若干条条,按次序先后平等“一字排列”组合,每个条条前有的标以序号,有的则采用自然的划段方法。例如,国务院发布的《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置规定》,全文由并列的十八条组成,既无单独开头,也无单独的结尾,即属此种情形。

(4)文中有文式

它是批转性、转发性的通知,转述式通报、公布令、转发式简报(加写编者按语)等的基本结构形态。它的形态特点是:以文载文,文随文行,文后有文。所以,人们把它比喻为“枪里有鞭”。具体地说,通过公布令发布的各种法规,表现为“法随令出”。“令”就是“文随文行”中的第二个“文”,而法规是“文随文行”中的第一个“文”。批转性通知的本身,是“文后有文”中的第一个“文”,而被批转的请示、报告即是“文后有文”中的第二个“文”;使用“报告”“通知”作为“文件头”,将属于非正式文种的工作总结、计划、调查报告等分别上报、下发,那“文件头”就是“以文载文”中的第一个“文”,工作总结、计划、调查报告即是被“文件头”载运行文的文种。

(5)章条款分列式

所谓章条款分列,即全篇公文的形态是:篇下有章,章下有条,条下为款,款下为项,项下有目,好似“下楼梯”一般,这是法规性文件(如章程、条例、办法、规定等)的基本形态。

(6)正反对比式

它是公约、守则的基本结构形态。如“八荣八耻”,左边并列“八荣”,右边并列“八耻”。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基本上也是按照正反对比方法安排的结构,这种正反对比结构形态的特点是:在提出正面要求,即倡导做什么的同时,伴随着指出什么事不能做,什么是不应当有的行为,即把正反两事物放在一起对比交代,所以叫做“泾渭分明”。

(7)分层并列式

它是综合性工作总结、调查报告、工作会议纪要、讲话稿及内容复杂一些的决定、决议常用的一种结构形态。所谓“分层并列”,即将所叙之事、所言之理、所发之论,以一篇公文的主旨,即它的基本观点、中心思想作“轴”,分作几个角度即几个层次相对并列展开,在每一个层次的上面,通常或是有一个独立的小标题,或是有一个用三个字格组成的(一)、(二)、(三)。这种结构形态,很像一个折扇展开后的半圆形扇面,又似“孔雀开屏”,它所反映的公文思想是横向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