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并不在于学校,而在于人生。
——辛尼加
知识的价值
1知识就是力量
早在16~17世纪,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就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他写道:
“人类知识和人类的权力归于一,任何人有了科学知识,才可能驾驭自然、改造自然,没有知识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
这一论断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后来马克思发现,科学知识首先获得了名副其实的“力量”的使命,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从而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作用愈加重要,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可以说,知识不仅是力量,而且是最核心的力量,是终极力量。
托夫勒说过,力量有三种表现形式,即暴力、财富和知识。暴力有限,财富有价,而知识无限又无价。我们也可以从反面说,知识的“暴力”才是最大的暴力,看看当今的各种高精尖武器就用不着更多的解释了。另外,知识不仅创造财富,知识本身就是财富。
对于这一点,李嘉诚先生曾深有体会地说:“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如果你有资金,但是缺乏知识,没有新的信息,无论何种行业,你即使勇于拼搏,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大,但是如果你有知识,而只是缺少资金的话,即使小小的付出都能够有回报,并且很可能达到成功。现在跟数十年前相比,知识和资金在通往成功路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当今社会,知识不仅指课本内容,更包括社会经济、文明文化、时代精神等整体要素。”
有一位哲人曾这样说过,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力量和金钱,而是由于缺乏想像和观念。
柏拉图在2000多年前就断言:
“知识是一切能力中最强的力量。”
而雨果甚至在《悲惨世界》里提出:
“人类只应当受知识的统治。”
高尔基则认为:
“只有知识才是力量。”
吴季松博士的论断更是一针见血:
“物质财富可以私有也可以公有,但同一物品只能供有限人使用,使用越多其价值越低;知识财富可以私有也可以公有,但知识使用的人越多,其价值越高。”
知识之所以作为商品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的独一无二性和不可取代性。知识的供方是垄断的,知识产权和知识保密使得知识成本十分昂贵。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最新知识,谁就掌握了巨大的财富。因此,掌握现代知识并具创新和运用能力的人成为知识经济中的决定因素。财富的再定义和利益的再分配越来越取决于拥有的信息、知识的多少及创造力的高低。
《无疆界的世界》一书的作者日本管理顾问大前健一指出:
“如果你看看当今繁荣的国家——瑞士、新加坡和日本,你会发现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国土小,资源少,接受良好教育的勤劳人民都有参与全球经济的雄心。拥有丰富的资源确实减缓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因为那里的官僚们仍然以为金钱能解决一切问题。在真正相互关联的全球经济中,成功的主要因素从资源转移到了市场,为了繁荣,你不得不在市场上参与。由此可以证实人是创造财富的惟一真正的工具。”
人的力量在原始社会时期显得十分渺小,人的存在依赖于自然的存在;在农业社会,土地、劳动力是社会发展的关键的经济因素,是人追求的目标;在传统的工业社会,货币资本、自然资源成为社会发展最关键的经济因素;而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经济的一体化,使知识、信息、智能以及人才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关键的决定因素,成为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人及其知识占据全社会的主体与核心地位,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资本、第一需要和第一力量。
我们所处的知识经济时代,是绝对的“以人为本”的时代。高智慧的人才将决定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产业的兴衰,企业的竞争将集中在人才上。《管子》云:“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反过来说,“一个人的知识越多,就越有价值。”高知高酬、高智高位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普通的事。
正因为知识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学习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正如国际经合组织在关于知识经济的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
“在知识经济中,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决定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的经济命运。”
2知识决定命运
对于个体的人而言,知识就是力量在于知识可以决定命运,这句话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功能;另一方面,知识能够重塑人的性格,改善人的心态,从而通过学习铸就成功的人生。
用歌德的话来说就是:
“人不只是靠他生来就拥有的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对此,许多智圣先贤,已有过明确而精彩的论述。
西汉文学家扬雄说:“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之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
曾国藩则认为,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学习可以改变人。
《论读书》一书的作者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相反,一个不读书、不求知的人,他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呢?
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这样说:
“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
但是,如果他开始走向读书、求知道路的话,那么一切都将改变。即使他只是开始读一本书。
“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一个世界上最健谈的人。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或者对他发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讨论一些他从来不知道的学问或生活问题。”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是歌德读书的经验。
求知、学习就是置身于一个成功的环境,就是聆听贤达的教诲,就是与成功者做朋友,就是向成功者学习成功的方法。
知识是创新的准备,是竞争力的“内功”,是成功的积累。
《辽宁青年》杂志登载过一篇文章《你错过了什么》(作者孙盛起)——
“你年轻聪明,壮志凌云。你不想庸庸碌碌地了此一生,渴望声名、财富和权力。因此你常常在我耳边抱怨:
“那个著名的苹果为什么不是掉在你的头上?那只藏着‘老子珠’的巨贝怎么就产在巴拉旺而不是在你常去游泳的海湾?拿破仑偏能碰上约瑟芬,而英俊高大的你总没有人垂青?
“于是,我想成全你,先是照样给你掉下一个苹果,结果你把它吃了。我决定换一个方法,在你闲逛时将硕大的卡里南钻石偷偷放在你的脚边,将你绊倒,可你爬起后,怒气冲天地将它一脚踢下阴沟。最后我干脆就让你做拿破仑,不过像对待他一样,先将你抓进监狱,撤掉将军官职,赶出军队,然后将你身无分文地抛到塞纳河边。就在我催促约瑟芬驾着马车匆匆赶到河边时,远远地听到‘扑通’一声,你投河自尽了。
“唉!你错过的仅仅是机会吗?”
不,绝对不是,你错过的是准备。机会从来只给有准备的人。因此,我们往往失去的不是机会,而是准备。谚语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缘”,实质就是“准备”。没有准备的人,绝对与“人”无缘,与“事”无缘。
特别是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还没等到过招,胜负早已定了。就像“华山论剑”,最终是靠内功,靠武学的修为和领悟(即学习与创新)而一招定胜负。因此竞争早就开始,比的就是“准备”,比的是日积月累,比的是“功夫在诗外”。要击败对手,最终的办法就是比对方准备更充分,积累更多。
这种积累和准备,从广义上说,就是知识的积累和准备,从狭义上说,就是心态的准备、目标的准备和行动的准备(调整心态,明确目标,采取行动,都是求知的一部分)。
爱迪生说得好:
“知识仅次于美德,它可以使人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胜过他人。”
没有上述一切的知识的准备,你不会找到什么,也不可能碰到什么。
要想成功,就必须牢记:“知识就是力量”。
学习要掌握方法
1读书的方法
①“善诵精通”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不仅是著名的画家,而且在诗、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曾这样描述过他读书时的情景:“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非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
这段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件事,郑板桥读书是非常刻苦的。他在《潍县署中寄舍弟墨弟一书》中还有一段话与之相印证,在信中他是这样对他的弟弟们说的:“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岂又是过即记,遂了其事乎!”
可以看出郑板桥不推崇“过目成诵”,而是主张经常诵读,只有在不断地反复吟诵之间才可能体会出书中言语的真义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郑板桥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的境界。
郑板桥要求善诵的同时,还主张“学贵专一”,即读书不能泛泛而读,毫无目的,而应该有选择,有针对性。
他不赞成盲目地胡乱背诵记忆。无所不诵,是读书治学的一大陋习;无所不诵的人,就是一个十足的钝汉!
郑板桥在读书的学以致用之中总结出了“善诵精通”的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必须有一定的方法,要讲究“善”与“精”。
②回忆法
所谓回忆读书法是指在无书的情况下回忆、体味自己曾经读过的书。
近代作家巴金先生在这方面便有独到的见解,他曾在《读书》杂志上撰文说道:“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这种做法就是回忆读书法的最好的例子。
巧用回忆读书法是有许多好处的:
第一,可以充分利用时间,摆脱恶劣条件与不良环境的制约。
巴金先生说:“回忆读书法可充分利用时间,有不受条件和环境限制的好处。‘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上了封条,加了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
这件事告诉我们:在不具备读书条件的情况之下,回忆读书法仍能帮助我们充分利用时间进行“读书”。
第二,可以做到温故知新,深入吸收营养。
通过回忆,对过去所读之书一点点品味,就像牛反刍一样,可以促进消化吸收。每对读过的好书回忆一次,对书的理解、认识,对主题的把握都会更深一层。
第三,常温习读过的书,可以使人从中吸取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