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音乐精粹
3328500000008

第8章 匈牙利狂想曲

弗朗兹·李斯特(匈牙利1811年-1886年)

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是和李斯特的名字分不开的,正如圆舞曲和施特劳斯、交响曲与贝多芬的名字分不开一样,他的《匈牙利狂想曲》也已列入世界古典钢琴曲的文献宝库。这些作品不但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更为狂想曲这个音乐体裁创作树立了杰出的音乐典范。

——美国交响乐家阿德里安

匈牙利是地处欧洲大陆的一个美丽国家,它是音乐天才李斯特的故乡,李斯特所有的音乐脉络、音乐渊源,似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依稀的痕迹。李斯特曾经醉心于周游世界的巡回演出,并在别人的崇拜中得到彻彻底底的满足,然而在他达到自己事业的巅峰时,他却放弃了自己的优势,转而开拓新的音乐体裁,这种尝试性的探索意义重大,使他在欧洲的音乐发展史中举足轻重。

以狂想曲来说,李斯特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钢琴曲应该算是此中佳作。相信没有什么狂想曲比李斯特的这19首更精彩了,这里除了音乐的流畅之外,还有些许的乡土气息,而且从改编成管弦乐的版本问世来看,不难想见它受欢迎的程度。熟稔钢琴音乐的人莫不知悉李斯特的作品向来以超技著称,常是习琴者向琴技挑战的对象之一,故成为钢琴独奏会上理想的常客。《帕格尼尼大练习曲》、《超技练习曲》、《三首演奏会用练习曲》与《匈牙利狂想曲》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李斯特钢琴音乐代表作品。

当你第一次听《匈牙利狂想曲》时,一开始可能会觉得它过于炫耀技巧,旋律过于丰富而缺乏深刻的情感,但当你听到曲子的大半时,你会发现奔放的情感也许不一定就是肤浅。之所以有此想法,或许是李斯特的明星效应,抑或是钢琴的韵味让人无法自拔。这是炫技作曲家最著名的乐曲,当然就炫技二字来说未必算得上“最”,但其狂放、其力度、其激昂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听者。仔细听完《匈牙利狂想曲》之后,你一定会惊讶于有人能将乐曲的“狂”演绎到这种程度,这是一种蕴涵力量的“狂”,是“狂”而不是“疯”。它充分而且出色地展示出了李斯特的气质,一时间是如此地富有诗情画意,一时间又犹如暴风骤雨般。有的地方,他刻意把两个(组)音之间的时间间隔拖长,让听着的乐迷紧张地想象一只青筋毕露的手是如何停留在空气中——凝聚着力量。

作为一名音乐家,李斯特用音乐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使匈牙利走向世界。这个从匈牙利走出来的音乐奇才,正带着他的音乐走向更远的地方。

所谓“狂想曲”,通常是指一种以歌谣乐句和自由形式谱成的短曲。钢琴之王李斯特的这19首《匈牙利狂想曲》旋律多彩生动,节奏豪放轻快,是钢琴曲中卓然不凡的杰作,在他浩瀚的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用比较通俗的话说,在李斯特众多的钢琴作品里,最“好听”的恐怕就是这些曲子。它们创作于19世纪40至80年代,大多取材于作者在1839年至1847年选编出版的《匈牙利民间曲调集》,因音乐韵律对生活场景的完美表现而著称。恐怕也是因为好听,李斯特还将其中的6首,即第2、5、6、9、12和14首改编成管弦乐曲,而且第14首又再度改编成供钢琴和乐队演奏的《匈牙利民歌幻想曲》,可见李斯特个人对他的这些钢琴曲是多么喜爱。

这19首曲子中,以第二首最为著名。本曲作于1847年,是一首才华横溢、风靡世界、经久不衰的名曲,是李斯特根据匈牙利民歌及吉卜赛舞曲的旋律创作的。此曲在很多音乐会中都广为演奏,在迪斯尼动画片《猫和老鼠》中也经常出现。它的旋律要么缓慢庄严,表现了匈牙利人民对民族不幸的哀痛和控诉;要么富有速度感,展现出匈牙利人豪放、乐观、热情的民族性格。

青年时代的李斯特深受匈牙利民族革命思潮的影响,写出了不少蕴涵着斗争性质的民族音乐,这首狂想曲正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作者在本曲中使用了匈牙利民间舞蹈音乐“查尔达什舞曲”的形式。传统的“查尔达什舞曲”通常包括在节奏上存在鲜明对比的两大部分:一种称为“拉绍”,其特点是节奏缓慢,情绪庄重,多为慢板;另一种称为“弗里斯”,其特点是节奏轻快,气氛热烈,多为急板。本曲就拥有对比明显的这两种段落,因而具有显著的匈牙利民族音乐特征。李斯特在本曲中倾注了钢琴这种乐器的最华彩效果,使钢琴各个音区的特色都得到最为完美的发挥。

序奏部分为幻想曲风格的缓板,升c小调,2/4拍。八个小节的引子具有相当大的力度,复杂的装饰音带出了沉重的主题,仿佛是一首匈牙利民族的悲歌。

引子过后,沉重、饱含深情的“拉绍”主题缓缓进入。之后乐曲由升c小调转为E大调,色彩豁然开朗,似乎作者从匈牙利民族的光荣历史中看出了祖国的希望。当“弗里斯”的主题若隐若现之时,乐曲突然又返回引子与“拉绍”主题。

经过上述反复,乐曲终于进入“弗里斯”舞曲部分。这一部分开始时的主题仅由几个音符构成骨架,但并未给人单调的感觉。这一主题经过反复的变奏和发展,情绪愈加欢快。之后便是豪放的“弗里斯”基本主题,炽烈的匈牙利民族性格尽显其中。其后派生出的几个“弗里斯”主题,都具有欢快、活泼的性格:第一派生主题和第二派生主题大量使用切分节奏和装饰音,气氛愈加趋向热烈;第三派生主题在活泼中带有乐观、幽默的气质,急速的民族舞蹈节奏将全曲推向了最高潮。乐曲最后在狂欢的气氛中结束,充分表现出作曲者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民族解放运动必将胜利的信心。

李斯特的匈牙利之魂

李斯特以作品丰硕著称。他的《匈牙利狂想曲》等看起来根植于他的故土的音乐,也是数量众多的。这几乎成了李斯特所有狂想曲甚至是他所有音乐的代名词。这首在好莱坞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一集《鼠猫协奏曲》中被老汤姆弹得滚瓜烂熟的音乐,曾经帮助该动画片获得奥斯卡金奖。我还记得里面一个汤姆演奏时的镜头:头高高仰起,眼睛闭起来朝着天上,一幅很深的痛苦或是忧伤的样子,这很传神;《匈牙利狂想曲》通篇贯穿的就是激情和无边的痛苦的交织,这是匈牙利民族的象征,也成了他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的历史创痛,东欧式的相对明亮的忧伤,苦中作乐的传统天性,统统融入了这看起来简单的旋律。《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一开始速度相当慢,以很重的敲击音把整首音乐带出来,给人一种似乎绝望的感觉,但到后面速度稍微加快,最后越来越快,而且旋律活泼,音色明亮饱满,又极像东欧的舞蹈旋律,丝毫看不出有什么忧伤的成分在里面。大量的重复旋律把钢琴音乐的织体和层次感带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应该说,这是古典钢琴曲里面最能让人过瘾的一段,其实也是相当有名的一段,有无数部电影都引用了这段激烈而带点诙谐的旋律来作为情节的陪衬,其实,这首乐曲本身就已包含了极大的戏剧性。

把最有名的《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摆在最前面,后面的音乐便要失色不少。当然,第六号狂想曲的光芒也是掩盖不了的,这首曲子颇有游吟诗人的味道。也许有人会说《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本身就是一首游吟之诗,但论精神面的深度和乐曲的细腻度,这个第六号丝毫不输给第二号;没有一点拖泥带水,经过一段深沉的抒情后,音乐同样在相当快的节奏中结束,但旋律相当单一,相对沉闷。第六号和第二号的异曲同工之处在于:前后两部分对比明显(主要体现在音乐感情和节奏上),在欢快、无边而空幻的激情中结束。只是,这次没有诙谐的成分在里面了,而有一种郁闷的感觉。也许,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而已。

李斯特也许喜欢在一个模子下写音乐,或者匈牙利民间音乐发展而来的匈牙利舞曲本身就是这样。《第二号和第六号匈牙利狂想曲》影响了后面所有的作品。在一个大模子下面,把不同的相近的感情内容放进去就可以了,再把速度稍微控制一下,而感情的内容再怎么也不会重复,因为它只是一种激情。我以前怀疑这一点,但现在我相信了。我觉得,我们更需要这种激情,而不是那些隐藏起来的同类作品。或者说,这种激情能让我们更快乐,能让我们的耳朵得到更大的享受。东欧的旋律本身就有其迷人之处,在波兰式的肖氏伤感、勃拉姆斯式的严肃、陀思妥耶夫斯基风格式的忧伤、拉赫马尼诺夫那最平静的忧伤之后,我们换一个口味。我们从李斯特的高亢激昂中听忧伤,伴随着欢快、诙谐和梦想,我们在各种交织的情感中和旋律一起经历那如生死般的起伏,经历着那高潮的来回往复。如果音乐真有生命,那么《匈牙利狂想曲》一定是那不死的凤凰,可以浴火重生,具有最高的生命力。余音绕梁,这用在李斯特的钢琴音乐上最合适,这种听觉上带来的快感,也最能凸显音乐的最大魅力,展现李斯特的钢琴天赋。

(佚名)

狂想曲之王

李斯特到过巴黎,巴黎几乎成为他第二个故乡,这一经历成了他艺术成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巴黎这个艺术之都,他不但实现了作为钢琴家的演奏梦想,而且听众的欢迎激发了他创作的热情,并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匈牙利狂想曲》就是李斯特在吸收法国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开拓,同时融入自己民族的音乐精华而创作的。从音乐各要素来看,无论在和声、复调、曲式方面,《匈牙利狂想曲》的音乐语汇几乎都是纯粹法国式的(虽然民族风格浓郁),而在民族风格的融会方面,李斯特也做得非常出色,诸多《匈牙利狂想曲》使我们对其民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炫技是李斯特钢琴音乐的一大特征,这一特征在《匈牙利狂想曲》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在这组钢琴音乐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点,在表面上看似随意、即兴的优美旋律,其实都是经过李斯特仔细考虑和精心设计的,有着很强的逻辑性;无论是黑白键的分配及音域的限度还是一些精致的装饰音与轻巧玲珑的快速走向都体现了这一点,很难想象在钢琴以外的乐器上奏出同样的风格,这正是令人惊讶和感叹的地方。《匈牙利狂想曲》曲风趋于火爆,其技术难度的高超让许多人望而却步,充满了八度的快速跑动以及各种超难度的大跳、琶音。只有李斯特的钢琴作品能够达到这种既巧夺天工,又浑然天成的完美境界。而且,李斯特的作品是指向未来的,在他手中发展了成熟的动机变形的手法,逐渐成为了后来构建浪漫主义宏伟大厦的标准之一,对后人影响很大,特别是一代音乐巨匠瓦格纳。当然他晚期的许多小品如《喷泉》也能反映出他对印象派音乐的一个引导,又使得他成为印象派音乐的先驱之一。

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不仅有着华丽的技巧,而且其五光十色的音色表现也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它既以清新、纯洁的感情描绘了匈牙利的风光和作曲家的心态,更注重表现对艺术和历史的回顾与追思,体现了李斯特丰富的、富有诗意的想象力和哲理思想。在《匈牙利狂想曲》中,李斯特注重钢琴音色的发挥,因而他的作品诗意很浓,回味无穷。他偏向于运用交响乐的构思方法来创作钢琴音乐,使这组乐曲气势恢弘,和声的排列与配器相关,复调中各主题的对比可合理地视为各种乐器间的冲突与交融,使他的音乐较为直率、粗犷。

(赵春城)

弗朗兹·李斯特是匈牙利天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他生于匈牙利雷定,6岁起学钢琴,曾先后作为萨里埃里、车尔尼、雷哈、巴埃尔的弟子。他16岁时定居巴黎,受雨果、拉马丁、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义文艺家思想的影响,向往资产阶级革命。在音乐上,李斯特主张标题音乐,首创了交响诗体裁,作有《塔索》、《前奏曲》、《匈牙利》等13部交响诗。李斯特还受帕格尼尼的影响,创作了19首《匈牙利狂想曲》和10首钢琴练习曲。他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习气相对立的新的浪漫主义原则,并支持阿尔贝尼斯、斯美塔那、柏辽兹、瓦格纳等作曲家的创作。相传贝多芬听了他的演奏后,非常赞赏他的天才,曾上台拥抱亲吻李斯特,这成为李斯特音乐成长的佳话。

李斯特1824年至1827年,李斯特在法国和英国各地开演奏会,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但是他真正的“游历的岁月”,却是在19世纪30至40年代。在此期间,他遍游法国、英国、瑞士、德国、意大利、俄国等诸多国家,受到的接待盛况空前,也许只有帕格尼尼一人能够与之相比。他除了在演奏活动上获得巨大成就之外,创作方面也有丰富的成果。他写了不少钢琴作品和大量钢琴改编曲,如贝多芬和柏辽兹交响曲、罗西尼和贝里尼的歌剧等,大大扩充了钢琴的应用范围和技术表现的可能性。1848年起他常住魏玛,并定期回匈牙利,他创建了布达佩斯国立音乐院并任院长。在创作活动上,李斯特表现出进步的民主主义的倾向,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匈牙利的民族解放运动相联系的。

1831年,肖邦从波兰流亡到巴黎。当时,李斯特已是声名显赫的音乐家,而肖邦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然而,李斯特对肖邦的才华深为赞赏。怎样才能使肖邦在观众面前赢得声誉呢?那时候,在演奏钢琴时,往往要把剧场的灯熄灭,使剧场内一片黑暗,以便观众能够聚精会神地听演奏。李斯特坐在钢琴前面,当灯一熄灭,就悄悄地让肖邦过来代替自己演奏。观众被琴声征服了。演奏完毕,灯亮了,观众看到舞台上坐着肖邦,大为惊愕。人们既为出现了一颗灿烂的钢琴演奏新星而高兴,又对李斯特推荐艺术新秀的高尚行为表示钦佩。

1886年,李斯特带着他杰出的音乐天赋离开了我们,然而,历史却将永远地记录这个伟大的名字,这个将世外天籁带给人类的伟大音乐家。

李斯特的主要音乐作品包括19首《匈牙利狂想曲》、12首《高级练习曲》以及《前奏曲》、《塔索》、《马捷帕》、《匈牙利》、《普罗米修斯》等交响诗。此外,李斯特还写有《论柏辽兹与舒曼》等多部音乐理论论著。

《b小调钢琴奏鸣曲》是李斯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19世纪的钢琴曲经典之一。这部包含了戏剧性与抒情性的大型作品,采用了“主题变型”的原则,将奏鸣套曲几个乐章的结构连贯起来成为单乐章结构。作者以非凡的节俭的方式,用有限的材料写出了宏大严谨的作品。李斯特在前人的基础上,把奏鸣曲式与传统的多乐章器乐套曲结合起来,创造了这种单乐章结构。可以说,李斯特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是浪漫主义时期最棒的作品。

《爱之梦》是一组钢琴独奏曲,由3首夜曲组成,作于1847年。正如副题所示的,这3首小曲颇具肖邦的“夜曲”风格,但此3曲并非一开始就为钢琴而作,而是李斯特为德国浪漫派诗人弗莱里格拉特的第二部诗集《瞬间》里的著名抒情诗《爱吧!你可以爱得这样持久》所配的男高音或女高音独唱用的3首歌曲的声乐曲谱。因此,这3首作品都是把重点放在旋律上,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原诗的理解。在这3首小曲中,以第三首最为有名,直到现在仍然是各种音乐会上常演不衰的曲目,此曲通常被称为《爱之梦第三首》,为优雅的快板,降A大调,6/4拍,开头的甜美的旋律贯穿整个乐曲,优美的分解和弦烘托出浪漫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