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无声的课外老师:品德修养中遇到问题怎么办
3328700000014

第14章 品德修养之知礼篇(6)

在社会中生活,难免不与人发生争吵。但争吵往往深深伤害彼此之间的感情,不利于团结友爱,甚至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破坏了社会的和谐。因此,青少年学生尽量避免和身边的人发生争吵,不可避免的话也要尽力去弥补。一旦与人发生争吵,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妥善处理。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

一、正确认识

青少年朋友“血气方刚”,遇事容易发火,常引发争吵,这几乎是我们学生的“通病”。青少年朋友为什么容易发火呢?这应当从生理、心理发展来分析。从生理上看,青春期阶段正是一个人各种腺体分泌旺盛的时期,它们具有促使人感情剧烈波动的作用。从心理上分析,年轻人特别看重伙伴和友谊,他们渴望得到伙伴的承认和尊敬。这就驱使他们,在任何场合中,都尽可能表现出勇敢、坚定而不甘退缩。因此,学生中出现“逞强好胜”的毛病,就不足为奇了。

二、冷静选择

一位名人说过:“从来战争里就没有真正的赢家,总是两败俱伤。”争吵也是这样。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好的结局呢?当代作家刘心武建议人们:“在人际碰撞中要学会合理、必要、及时的妥协,掌握一门妥协的艺术。”我们这些年轻气盛的学生,就更应该努力战胜自己生理、心理的“毛病”,去积极地研究这门“艺术”了。

三、掌握“艺术”

怎样才能使争吵合理地解决呢?这需要我们掌握一些解决争吵的“艺术”。

1.求同存异。争吵有时是由于意见分歧引发的。在这种情况下,要建议对方,暂时避开某些分歧点,寻求某种共识,以达到冲突的逐步解除。

2.主动谅解。当引起争吵的责任和原因主要在对方时,我们就要有“高姿态”,采取主动谅解的方法来化解矛盾。发生争吵之后,不管自己是否有道理,主动向对方道歉。一些人会觉得这样自己很没有面子,其实不然。如果道理在别人一方,我们应该道歉;如果道理在我们一方,我们进行道歉不仅显示出自己的宽容,也给别人一个台阶下。所以,只要主动道歉,我们不仅能得到周围人的欣赏,还能将和自己争吵的人变为自己的一个好朋友。

3.澄清事实。争吵有时是由于误解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向对方当面讲明事情的真相,解除已有的误解,使矛盾得以解决。如果此时对方十分激动,我们最好保持沉默,让朋友把要说的话说完,并且不要当中插话,面部表情也要尽量放松,待他冷静之后再行解释,消除误会。

4.诚恳认错。在争吵的过程中,如果你认识到,争吵是由于你的过失或你的责任所导致的,那么,你就要勇敢地承担责任,诚恳地向对方赔礼道歉,求得对方的谅解。切不要,为了“面子”,死不认错。科学家利斯特说:“我能想象到的人的最高尚行为,除了传播真理外,就是公开放弃错误。”当过错主要在自己一方时,我们为什么不采取这种“最高尚行为”呢?

争吵的处理得当与否,对我们同学自身、对所涉及问题的解决、对我们的人际关系都是至关重要的,同学们要留心于此。碰到有人向我乞讨,怎么办?

在繁华街道、闹市区、商业区,甚至在自家的院门口,时不时能够看到乞丐的身影。那些乞丐,有些惹人烦,不给钱不走;有些身有伤残,看上去蛮可怜;有些以卖艺为生,靠自己的歌声来讨些钱;有些编些让人真假难辨的故事,以获得人们的同情心;还有些孩子小小年纪,就沦落街头,让人看了心酸……同学们如果碰到有人向你乞讨,应该怎么办呢?

一、对老弱病残者,要有一份同情心乞讨者有的身患残疾,没有工作能力,有的年迈体弱,却无人照顾,生活都难以自理,不得已以乞讨为生。无论如何,在他们的生活一时还没有保障,甚至达到饥寒交迫的程度的时候,我们要有一份同情心。因此,如果遇到像这样一些老弱病残的乞讨者,给予他们一些帮助也是合情合理,理所应当的。

二、对临时有急难者,可给予一些援助出门在外,很多事情都不可预料。遇到突发事件或者被坏人算计,一时生活没有着落也是很可能的。例如,有些人或财物被窃,或亲人突患急病,又举目无亲,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不得不暂时乞讨。对这种人我们也应该富有同情心,毕竟大家都有落难的时候,因此,也要诚信地给予他们一些援助。

三、对街坊邻居中受家庭成员虐待而乞讨者,要主持正义有些人因丧失劳动能力,受到缺乏公德的家庭成员的虐待,不得不以乞讨为生。对这样的人不仅要给予经济上的帮助,还应主持正义,帮他们向有关部门反映,制止这种虐待行为。

四、要增强辨别能力,善于识破各种行骗者不可否认,在乞讨者中也混杂着相当一部分好逸恶劳的行骗者。他们利用人们的同情心想不劳而获,甚至把乞讨作为致富的门路。对这部分人要善于识别,不要上当受骗,对其中的违法者,还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对付行骗者的具体方法有:对强要硬讨者,非善良之辈,要设法摆脱;花言巧语者,说得越天衣无缝,越不可信,可不予理睬;对多次碰到的熟面孔,不必给予帮助;身强力壮,可以凭力气谋生者,也不必给钱给物;对东张西望,结帮成伙,以乞讨为掩护,或顺手牵羊,或伺机作案者,要提高警惕,如有必要,应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

总之,作为学生,我们一方面要有同情心和爱心,去帮助那些确实需要帮助的行乞者,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渡过一时难关。另一方面也要警惕那些不劳而获,甚至坑蒙拐骗的行为,不可任期猖獗发展。帮助了别人得不到回报,甚至被别人误解,怎么办?

人和人之间少不了相互帮助。受到别人的帮助理应感谢别人,同样自己帮助了别人,也希望得到别人回报,这是人之常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但往往事与愿违,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会出现自己帮助别人后并没有得到别人的回报,因而会产生心理不平衡,怎么办呢?

1、要明确自己帮助别人是为了解决他人之忧,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道德修养,得到心灵的安慰,而不是为了贪图别人的回报。当看到别人有困难需要援助时,自己如果撒手不管,过后总会感到内心不安。如果不存在助人的条件,倒也罢了,假如明明能够帮助却没有去做,自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的。看到别人在自己的帮助下顺利渡过了难关,往往比自己战胜了困难还高兴。这就是人们常赞美的品德——助人为乐。

2、要想到自己虽帮助了别人,但却是微不足道的,因为自己也常受到别人的帮助。一个人的成长,总是处在一种社会间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实际空间中。老师、同学、朋友及许多素不相识的人,在直接或间接地帮着我们。这不一定能被我们直接感受到。你如能体会到这些,那就不仅不会计较他人是否回报自己,还会感觉到身处人帮我、我助人的氛围中的无穷乐趣,社会空间在这里净化,人类的互助互爱是多么可爱和重要。

还有一种情况是,为别人做了好事,反被别人讥笑,说你是“出风头”。因此,有些同学总结出一句话:“好人做不得。”以后再也不帮助同学,再也不伸出友谊的手。久而久之,却把自己培养成了一个自私的人。其实,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不断完善自己的巨大心理障碍,严重一点还会导致一个人心灵扭曲。

首先,一个道德修养好的人,应富于同情心和友爱心。只要别人有困难,就应该毫不犹豫地伸出友谊的手,而不是想得到什么回报,存有什么奢望,而是把为别人做好事看做是应该的,把它作为一种快乐。

其次,要有宽容的态度。对一些为别人做了好事,反遭怪罪的“好心没好报”的事,得先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帮了倒忙,给别人带来了麻烦,如果是这样,就应该向别人道歉。不要认为自己是好心,即使做坏了事也是好意。你应该吸取教训,以后不要再做这种事。如果确实是为别人做了好事,对方不但不领你情,反而以某些原因怪罪你,你也不必计较,因为你本来就不是为别人领情而做好事的。至于那些讽刺、挖苦别人做好事的人,你就更不必理睬。因为这些人本身缺乏道德修养,他们缺乏同情心和友爱心,他们生怕别人做了好事会受到表扬和宣传,可自己又不愿意为别人做一点牺牲。因此,就在背后说三道四,讽刺挖苦别人。对这种人,你如果计较的话,岂不降低了自己的人格?

总之,帮助别人不图回报是一种美德;帮助别人引以为乐是良好素养,社会需要人们相互关心,互相爱护和互相帮助,从“把关心留给他人”出发,让助人为乐精神在人们心中生根开花。只要你认定自己做的是有益于别人的事,就不要在乎别人的态度。只要心胸坦荡,言行磊落,完全可以我行我素。时间一长,别人都会理解你、赞美你。怎样纠正强烈的“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首先,要认识到具有强烈的“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是十分有害的。这种思想意识,会使人在对待任何事情上都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为半径去判断是非得失,发展成极端的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行为。它容易损害自己同他人的友谊,容易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最终损害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损害自己的利益,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必须加以纠正。

其次,要摆正个人在集体、社会中的位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以自我为中心而不顾他人和社会,这无形中把自己孤立于集体和社会之外。我们知道,人是社会的人,人不能脱离集体和社会,离开了集体和社会,个人的才华是不能发挥的,也无法生存下去。这就如同树叶与树根一样,根深才能叶茂,叶茂才能促进根深,树根离不开树叶,树叶更离不开树根,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需要人,但人更离不开社会,这是因为:

一、人的生存和发展都是在社会的支持下实现的人类生存需要各种生活资料和其他物质资料,这些东西主要不是自己创造的,多数是靠社会提供的,没有社会的支持人就不能生存,更得不到发展。人为了生存就必须要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劳动本领不是生而知之的,而是在他人的帮助下、培养下才能学会,而且人不是单个孤立进行生产的,是在社会的配合支持下才能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