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无声的课外老师:品德修养中遇到问题怎么办
3328700000002

第2章 品德修养之爱国篇(2)

其次,要在行为上维护国格,还必须在思想上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因为捍卫国家的尊严,是建立在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基础上的,当同学们参加庄严的国旗升旗仪式,耳边就会响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巨人之声;当听到国歌在国际体坛上一遍又一遍的奏起,同学们的心田就会流淌着一股激情;当同学们从荧屏上看到中国的“长征”火箭呼啸直冲蓝天,把一颗颗外国卫星送入太空轨道,同学们就会感到做一名中国人是多么自豪。为什么?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有一个独立、自主、繁荣、昌盛的祖国。一位伟人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没有什么比独立和自由更可宝贵的了。”因此说,维护国格,是建立在爱国的基础上的,这个道理同学们都应该懂得。

第三,要维护国格,还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同学们要勤奋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摒弃种种崇洋媚外的“媚气”,锤炼为国争光的骨气,将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要知道国格与国力不可分割的,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很难赢得别人的尊重,落后就要挨打,这样的历史教训难道我们还不清楚吗?20世纪60年代大庆人曾经说过:“一个国家要有名气,一个队伍要有士气,一个人要有志气。”大庆人正是树立了为国争气的志向,把“贫油国”帽子抛向了太平洋,维护了中国的尊严。

最后,同学们还必须懂得,维护国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我国宪法第58条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在当前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要具备为国争光的骨气,为国奋斗的志气,为国捐躯的浩然正气,做到以祖国之荣为荣,以祖国之耻为耻。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的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

怎样维护国家形象?

从国外归来的许多留学生,大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现在的中国人在异国他乡读书搞研究,被人尊重的程度大大超过他们的父辈,更不用说祖父辈了。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的发展世界瞩目,中国的国际地位持续提高,中国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一般来说,在国外,一个国家的形象良好,其国民给人第一印象大抵就会不错,受到人们尊敬;国民给人印象不错,赢得他人尊重,其国家形象也会因此而提升。反之亦然。这表明,国家与个人紧密相关,个人形象影响着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虽然比较抽象,但影响国家形象的因素却多是具体的,甚至是细微的。事实上,从国民个人的一言一行,到企业、机构等对外经贸往来的一举一动,乃至一件出口商品质量的优劣,都影响着人们对一个国家的形象的认知与评价。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来我国参观游览,投资经商的外国友人与日俱增。我国人民文明友好、崇尚礼节的优良传统给外国友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许多拾金不昧、拒收财物的好人好事,成为外国友人的佳话美谈。尽管如此,也仍时有发生一些给国家形象抹黑的事情,例如出现过一些追随围观外宾,索要财物、兑换外币等丧失人格、国格的事。当学生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1、要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不要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淡漠态度,也不要见此情况绕道走,回避了事。要意识到少数人尾随外宾索要财物,损害了我国的对外形象,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格格不入,也丧失了索要者自身的人格。我们要站在“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祖国的形象不可损”的高度,主动上前劝阻、制止。

2、要注意方法,根据不同的场合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制止。如果在学校发现个别同学向来访的外宾索要财物,就要告诫同学,这是一种不文明、有辱人格的行为,而且也触犯了校规。如劝阻不听,可报告有关老师。在社会上发现有人向外宾索要财物,可上前向他(她)说一句“请你尊重自己”,告诫向外宾索要财物的利害关系,并及时劝阻他(她)离开。

3、对个别劝阻不听,纠缠外宾索要财物的人员,要及时向周围的民警同志或城管人员报告,以便有关部门采取适当的措施,制止这种恶劣行为。

有人说,确立一个国家的声望需要多年时间,失去声望却只需要几分钟。这个说法未必准确,但却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家形象的成难毁易。也正因此,国家形象需要我们加倍珍惜,不因一己之失而伤大义。国家形象的塑造急不得,唯聚沙以成塔,集腋以成裘,国家形象方能有大的提升。国家形象也不是装出来的、遮出来的,只有内铸好品质,方能外树好形象。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是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一种外化,更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复杂的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国家形象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许多国家也正是从这样的高度来认知、打造和提升自己的国家形象的。国家形象又不仅是政府的事,也是每一个公民的事。作为国家的公民,包括个人、企业以及其他机构等,对维护和提升自己的国家形象,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该用自己文明的言行举止为国家的形象增光添彩。怎样看待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

古人说,人应有有为之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故少年之时,便应立下志向,然后穷其一生,用锲而不舍、坚贞不移之心,以苦心孤诣,奋发图强之势,完成铺设人生道路之旅。但此过程之漫长,过程之艰辛,诱惑之众多,往往超出最初的想象,故一路走来,折志之人有之,屈服之人有之,易志之人有之,能最终达到最初理想彼岸的,少之又少,综合原因,除了最初低估了客观因素、高估了主观因素以外,对目标的设定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使得我们必须认真地思考一个问题:我们非得在压抑人性本身的同时,规划一个空中楼阁一样恢宏、不切实际一样高尚的人生吗?

一直的教育是凡事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正是本着这种精神,我国能至建国之初的百废俱兴、困难重重中迅速冲破帝国主义、敌对国家的恶意封锁,崛起于东方,实现民族自强,但整个过程中,有多少同胞在国家的号召和道德的感召下心甘情愿或被迫地做出了许多的贡献与牺牲,但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们义无反顾。

而现在国家经济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已经大大得到了改观,而社会的道德感召力已经开始减弱,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候慢慢习惯了抛弃对于一直以来国家及政府关于贡献的价值观。于是人们激烈的批判社会道德败坏,但往往是人们一边在批判着别人的堕落,一边在努力地朝着与自己批判对象相同的方向奔跑。客观地讲,人性的自私性是不可否认的,追求更好的生活是人的天性,也正是这种美好的品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这种美好的品质是不能随便就给予否认的。否则,发展经济,崛起国家的目标就不能真正得到实现,国家会再次进入文革瘫痪时期,所以承认人性追求个人利益的存在性就是国家及个人必须首先认可的观点。

其次,国强则民富,国弱则民贫,个人的利益是建立在国家利益上的,故要实现个人的利益,必先保证国家的利益,但二者并非简单的建立在非得牺牲一方利益来保证另一方利益,而恰恰是建立在保证个人利益的同时能更好地促进国家利益的实现,否认这一点就会真正形成用虚无飘渺、无法实现的目标和理论来指导实际的工作,进而形成畸形的行为准则,变态的社会关系,滋长黑暗,孕育破坏。因而要真正实现国家或一个团队的利益高效增长,必先承认并保证内部成员的个人利益,然后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保障,依法办事,削弱个人权利,避免用假、大、空口号和道德号召滋长腐败和黑暗。

因此,人生首先应修正自身关于追求假、大、空的人生目标,承认人性本身的种种特性,尊重别人的利益,树立符合实际的人生目标规划,养成凡事从兼顾国家、集体及个人利益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观察现有法律法规漏洞、思考弥补方法及严格依法办事的个人习惯和原则。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心态,明确个人自身地位及能量,做符合个人身份及能力的事情,力图在实现国家利益的同时,实现个人人生价值。怎样对待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

青少年要培养爱国情操,不仅需要有强烈的爱国之情,更要有自觉而持久的爱国之行。这种爱国之行的集中体现就是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国家利益范围很广,类别上有政治、精神方面的;有文化、艺术方面的;有物质、资源方面的等等。程度上大到国家主权,小到公共财物。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即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利益。损害国家利益就是损害了公众利益。不能允许任何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发生。每个人只有尊重、维护国家利益的权利,决没有任意损害国家利益的自由。

怎样对待损害国家利益行为的发生呢?一方面,应当采取说服、劝阻的方法、制止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另一方面,如果一旦发现这种行为,而自己又无能力解决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揭发,以便迅速、有效地制止行为的扩展。

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几点:

1、看到有人损害国家利益,自己心理上要产生一种自觉的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家的公民,公民有权维护国家利益。要从思想上激发起对损害国家利益行为的羞耻和鄙视,从而勇敢、大胆地对损害人进行说理、劝阻,向这些人讲清国家利益是人民公众的利益,只能维护不能损害的道理,以理服人,让行为人及早停止损害行为。

2、在以理说服,劝告无效时,应再从法制角度,给损害人以警告,让其明白,损害国家利益,不仅有害于人民,而且违法,甚至是犯罪。不立即停止,将受到法律制裁。另外,从法律上讲,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损害人是否至亲好友,都要一视同仁,不能包庇,帮助隐瞒,否则也是违法。

3、当损害国家利益的事,程度严重,而青少年的行为能力不能达到劝阻和制止时要立即主动、及时地向有关部门报告,借助于专门机关的强有力手段,尽早及时禁止损害人的损害行为,并对严重触犯法律的人,绳之以法,保护国家利益不受损害或少受损害。

总之,作为一个青少年,千万不能产生损害国家利益与己无关的错误思想,或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听之任之。也不能因为损害行为情节轻,损害小,而麻痹放松,更不能产生“偶以恶小而为之”的念头。我们必须坚决、果断、勇敢地与损害国家利益的人和事作斗争。怎样维护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就是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既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又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国家的外部威胁和侵害也就主要是指处于一国之外的其他社会存在对本国造成的威胁和侵害。内部的混乱和疾患是指国内的混乱、动乱、骚乱、暴乱,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疾患。只有在同时没有内外两方面的危害的条件下,国家才安全,因此,只有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才是国家安全的特有属性。

有国家就有国家安全工作。古今中外,概莫例外。无论处于什么社会形态,或者实行怎样的社会制度,都会视国家利益为最高、最根本的利益,将维护国家安全列为首要任务。所以,每位学生都应当成为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自觉维护者。

一、要始终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邓小平同志指出:“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一位已故的政治家也说过:“没有永久不变的国家友谊,只有永久不变的国家利益。”国家安全涉及的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首要保障。科学技术是没有国界的,但知识分子不能没有自己的祖国。所以,把国家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是国家利益的需要,又是个人安全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的一致要求。

二、要努力熟悉有关国家安全的活动、法规有人统计,涉及有关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有100多种,我们都应该有所了解,弄清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其中,特别应当熟悉以下一些法律、法规:宪法、国家安全法、保密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科学技术保密规定、出国留学人员守则等等,对遇到的法律界线不清的问题,要肯学、勤问、慎行。

三、要善于识别各种伪装

从理论上讲,有关国家安全的常识、规定都比较完善了,依规行事不会出什么大问题,但是,实际生活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比如,有的间谍情报人员采用五花八门的手段,套取国家秘密、科技政治情报和内部情况。如果放松警惕,就可能上当受骗,甚至违法犯罪。因此,在对外交往中,既要热情友好,又要内外有别、不卑不亢;既要珍惜个人友谊,又要牢记国家利益;既可争取各种帮助、资助,又不失国格、人格。识别伪装既难又易,关键就在淡泊名利。对发现的别有用心者,要依法及时举报,进行斗争,决不准其恣意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