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与野生动物共舞
3329400000003

第3章 我们同源(3)

人类的农耕文明在经历了六七千年的发展,进入到公元10世纪时,中国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重心。到15世纪,中国在长达五六百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世界经济的领先国家。中国创造了世界历史上最辉煌也是最灿烂的农耕文明。

知识点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约7000年前长江流域氏族的情况。

动物给我们的启示

无论西方或东方,随着文字的形成,动物就被写进历史,或直接描写动物,或借用动物比喻事情。《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寓言故事集,讲的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比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文字凝练,故事生动,想象丰富,饱含哲理,例如《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农夫和他的孩子们》等,已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故事。《伊索寓言》尽管是一部儿童寓言故事集,但它对西方乃至整个人类伦理道德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这些诗歌借用了大量的动物事例,形象地反映了人民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有人经过考证发现,《诗经》中出现的动物多达115种。开篇的“关雎”,就借用动物的亲情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雎鸠,旧说是一种鱼鹰类的水鸟,传说这种鸟雌雄终生相守。“关关、关关”,这是雄雎鸠向雌雎鸠歌唱,雌雎鸠对鸣,就像英俊的男子在姑娘的窗前歌唱一样。

第二篇是“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归宁父母。”这首歌的大意是:苎麻长啊长,延伸到谷中。叶儿茂苍苍,黄鹂飞栖灌木上,唧唧喳喳在欢唱。……告诉女管家,请假回娘家。搓搓我衣裳,洗洗我礼装。还有哪些洗?心绪早归家。黄鸟,一说黄鹂,一说黄雀。无论是哪一种鸟,其在枝头的蹦蹦跳跳和唧唧喳喳地欢唱,都形象地表示了一个女仆采葛制衣工作完毕后,告假回家探望父母的快乐心情。

再听著名的“鹊巢”这首歌:“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这是写贵族女子出嫁时的铺张奢侈。“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是最早记载的“鹊巢鸠占”,这是一种鸟类的巢寄生现象。

下面的这首“相鼠”,则是对那些不讲礼仪的人的辛辣讽刺:“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这首“鹿鸣”则以鹿的鸣声伴着笙簧琴瑟之声,着力渲染了贵族大宴宾客的豪华盛况。

一部《诗经》,通过对大量动物的描写,形象地反映了周代人民的生活,表明野生动物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精神寄托。

春秋战国末期,庄子对人和动物的关系有所反思。庄子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庄子观察到每一物种都珍重同类而轻贱其他物类,人类也因这种自我中心的傲慢而贱视其他物种,庄子认为“物无贵贱”才是真正的“道”。

庄子面对战乱的现实世界,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论说自己的处世哲学。《庄子》一书中有不少动物与人的寓言,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庄周梦蝶”的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这个故事点出了庄子哲学的精髓:“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庄周化为蝴蝶,是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化为庄周,则是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大概就是蝴蝶的悲哀了。庄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哲学命题——人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认识现实世界?

“庄周梦蝶”的故事,巧妙地运用人与动物的奇妙变换,说明动物的“生而自由”和做人的不易。在这个故事中,蝴蝶与人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在平等的世界中,人与万物通灵,这是一种深邃的思想,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故事展示出来,昭示着人类的思维进入了更高的境界。知识点

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县)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小虫子的精彩世界

19世纪,当许多欧洲人加入航海探险创造辉煌时,在法国的土地上,有一个人却默默地探索着另一个世界的秘密,这就是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

昆虫记法布尔1823年生于法国南部的一个小山村里,他自幼就对自然和昆虫有强烈的好奇心。法布尔家境贫寒,只能选择公费的师范学校读书,毕业后做了一个师范学校的老师。这期间他坚持自修,陆续获得了数学、物理学学士学位。27岁时,一位博物学教授曾经解剖蜗牛给法布尔看,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由此激发他立志成为博物学家。

法布尔对数学、物理学和博物学都很感兴趣,曾经发表过一系列论文,并获得了三项专利。45岁时,由于自由的授课方式引起了一些保守人士的不满,于是,他愤然辞去了工作,以专门撰写科学文章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这期间法布尔经过认真思考,决定远离城市的喧嚣,全家迁往一个乡间小镇,在那里他开始了一项全新的昆虫学研究工作。在那里一住就是10余年,法布尔完成了后来长达10卷的《昆虫记》中的第一卷。

1880年,法布尔的夙愿终于实现:他用积攒的一小笔钱,在小镇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生荒地上的老旧民宅,进一步研究活虫子的计划即将变成现实。他用当地普罗旺斯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年复一年,他穿着农民的粗呢子外套,吃着普通老百姓的清汤淡饭,尖镐平铲刨挖,于是,建起一座百虫乐园。他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就这样度过了35年余生。

法布尔对蝉做过仔细观察

《昆虫记》是以大量科学报告材料和文学气质艰苦写成的巨著,文体基本为散文,主体内容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一位饱经沧桑、追求不止的昆虫学探索者的优势,在这部巨著中得到充分发挥。10卷220余篇,其工程之艰难,恐怕只有作者本人才最清楚。

《昆虫记》使晚年的法布尔获得了极大的声誉,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称赞他为“昆虫世界的荷马”,达尔文推崇他为“无与伦比的观察家”。法国文学界多次向诺贝尔文学奖评委推荐他,但未能成功。为此,许多人为他抱不平,法布尔则回答说:“我工作,是因为其中有乐趣,而不是为了追求荣誉。”

《昆虫记》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一方面在于法布尔优美的文笔,他对昆虫观察得细致和精彩地描写,将每一个被他研究的昆虫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不由你不为之赞叹;另一方面,在于法布尔的文章充满着对生命的礼赞,透过他的文字,能够让人感受到一个为之付出终生的昆虫学家对这微小生命的爱。

法布尔笔下的屎壳郎勤劳而快乐

昆虫的世界,就是法布尔的世界。浓郁的文学气息与严谨科学精神的结合,使《昆虫记》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科普作品和永恒的文学经典。

长有“人脸”的小昆虫当人类进入21世纪,“生态危机”险象环生,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便成了全世界日益高涨的呼声。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对照当下蓬勃开展的生态运动,法布尔称得上是一位“先知”。在这样的情势下,《昆虫记》的生态学意义就更加凸显出来。

野蛮与智慧并存的狼性

狼曾经在北美和欧亚大陆广泛分布,不过由于栖息地不断丧失以及遭受捕猎,目前其栖息地只有剩下很有限的一部分。狼属于食物链上层的掠食者,通常群体行动。由于狼会捕食羊等家畜,因此直到20世纪末期前都被人类大量捕杀。

人类追求文明生活的过程,总是离不开野性十足的狼。狼身上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狩猎时代,它是英雄图腾;农耕文明时,它成为残忍、贪婪、狡诈的象征;工业文明时,它又是叛逆和强劲生命力的艺术文化符号;后工业文明时,人们重新呼唤“狼性”精神,为日渐萎靡的人类灌注活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狼一直在人类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工业革命以来,以狼为主角的小说多次出现,并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这实际上反映出人类精神的反思,在人类重新思考和自然的关系时,狼成为一个代表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