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与野生动物共舞
3329400000005

第5章 被驱逐的生命(1)

大约1万年前,人类实现了从采集——狩猎文明到农耕文明的跨越。在农耕文明时期,人类开始了农耕和畜牧活动,这是人类生产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由此发端,人类开始了对自然的显著破坏。

在农耕文明时期,由于人口的增长,为了获取粮食、土地和燃料,人们开始大规模地砍伐森林,由于森林的消失,生物多样性被损害,改变了物种在地球上的分布,也改变了地球的植被。不过,农耕文明对自然的破坏相对地限制在一定的程度上。公元18世纪前后,人类首先在西方世界步入了工业文明阶段,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次重大转折。工业文明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所带来的人口暴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却是前所未有的,无论是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巨龟,还是中国的大熊猫;无论是形态庞大威严的华南虎,还是小巧玲珑的麻雀,野生动物在人类的步步进逼下,其悲剧性命运一刻都不曾停止。

反客为主的不速之客

发生在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期的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的工业化。工业化生产,使往昔那优美的田园风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灰暗的厂房和高耸的烟囱,隆隆的机器声和大量的污水。英国工业革命后的棉纺厂一方面是财富的积累和贫富的分化,另一方面则是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但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殖民者在殖民地的掠夺和杀戮,也使地球上的野生动物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浩劫。加拉帕戈斯群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被驱逐的生命1831年,在英国的普利茅斯港,英国海军的达尔文像“贝格尔号”军舰正准备着一次新的探险行动。“贝格尔号”是一艘只有235吨排水量的舰只,这一次远航的目标是勘查南美洲的东西海岸以及火地岛,其真正目的乃是为英国在南美洲的殖民行动提供科学资料。

这一年,达尔文刚从剑桥大学毕业,由于他对地质和动植物的广泛兴趣,被推荐以一个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这次远航,他的任务是随船进行动植物研究和地质调查。

“贝格尔号”于1831年底出发,经过佛得角群岛、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马尔维幼斯群岛、火地岛、智利与秘鲁等地后,于1835年9月到达加拉帕戈斯群岛。

加拉帕戈斯群岛位于南美洲西岸的太平洋上,远离陆地大约有1400千米,今天它隶属厄瓜多尔,共由20多个大小岛屿组成。所有岛屿都是火山岛,是在大约300万~500万年前海底火山爆发时,大量岩浆涌出海面硬化后形成的。到今天,其中只有5个小岛有人类居住,大多是渔民。岛上800多种植物中,约300种是群岛特有,58种鸟类中,28种是特有物种,24种爬行动物全部是特有的物种。

“加拉帕戈斯”在西班牙语中就是龟的意思。早于“贝格尔号”150年到达这里的一位叫做伯兰加的主教受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的委派,从南美大陆来到这个火山群岛,看到岛上有大量的巨龟。这些巨龟重达270多千克,直径约12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乌龟。伯兰加主教就把这里称为“加拉帕戈斯”。

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巨龟

达尔文在到达这里时,已经历了4年的航海考察,对于南美大量的奇异动植物见得多了,但他还是被这里数量众多的巨龟和巨大的鬣蜥所吸引。英国总督告诉达尔文,他能准确说出遇到的龟来自哪个岛屿,这一说法引起了达尔文的注意:“难道每个岛上的乌龟都不一样吗?”

岛上进一步地调查让达尔文更感到奇怪了。这里有许多的雀,乍一看都一样,仔细观察却发现它们彼此之间并不完全相同,原来是喙的长度不同,有中等长度的,有更短的。后来人们将这些雀科鸣禽称之为达尔文地雀。

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地雀共有14种,分布在13个岛屿上,每个岛屿分别有其中的3~10种,它们形态上大同小异,主要是喙差别较大,但都与南美大陆种类相似。达尔文后来进一步地研究认为,这些鸟类原来来自南美大陆,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选择的作用,逐渐分化发展成为不同的物种。

观察到地雀的奇怪现象,使达尔文联想到乌龟的不同,以及这里所有动物与南美大陆上的动物的差别,他开始怀疑上帝造物的说法了。后来,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的生物进化理论,就是因为在这里的伟大发现而受到启迪的。

16~19世纪,鲜为人知的加拉帕戈斯群岛,成为西班牙海盗的藏身之地和中途休息站。大量的海盗船在这里停泊,植物遭到砍伐,原本不属于岛上的动物,例如老鼠、山羊和狗,被人们不经意间带到了岛上,岛上的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破坏,许多珍稀动物遭到无情地残杀,老鼠和狗毁坏龟蛋,山羊与龟竞争食物,还令乌龟的栖息地也受到破坏。

最不幸的就是加拉帕戈斯龟,由于它们行动缓慢,没有任何抵抗能力,但却体形巨大,肉质鲜美,并且可以存活10个月不吃不喝,因此成为海盗们带在船上最好的食品。巨龟长寿,一般可活150年以上。每年5~8月是其繁殖期,雌龟常把蛋产在干燥、阳光充足的沙地上。加拉帕戈斯群岛地处赤道,炎热少雨,一年只有几天下雨。每逢下雨,巨龟就把淡水喝个够,喝得膀胱和心囊里都贮满了水。当地人在遇到干渴难忍时,便会杀死路旁巨龟,畅饮它体内贮藏的水。

19世纪美国的捕鲸船在27年中,从加拉帕戈斯群岛捕猎巨龟约有13万多只,据估计一个世纪里总共杀死巨龟达30万只以上。当年伯兰加主教发现加拉帕戈斯群岛时,估计岛上有25万只巨龟,而今天只剩下大约15万只了。

1959年,为纪念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10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加拉帕戈斯群岛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受到保护,并设立了达尔文基金会,并在群岛中的圣克鲁斯岛上设立了达尔文研究站,致力于加拉帕戈斯群岛珍贵动植物的研究保护工作,特别是对巨龟王国的重建。

由于群岛位置独特,气候多样,加之长期与世隔绝,动植物自行生长发育,从而形成了独自的特点,造就了岛上独特而完整的生态系统。岛上的动物由于长期没有天敌,缺乏警惕性。有很强的好奇心,不相信异类会加害于它们,因此也不怕人。海豹、企鹅、鸬鹚、鹈鹕、燕雀常跑到人跟前与人对望。 然而,文明的光临,结束了动物与世隔绝的历史,也给动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火灾、成群的老鼠、野猫、山羊、野猪等都成了毁灭岛上原生生物的杀手。

埃斯帕尼奥拉岛位于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南端,面积61平方千米。 20世纪70年代,埃斯帕尼奥拉岛只剩下两只雄性陆龟和10只雌性陆龟。这个岛上陆龟走向灭绝,就是被当年海盗们留在岛上、已经野化的数量众多的山羊逼上绝路的。

20世纪60年代末,人们制定了第一个消灭入侵者的计划,猎人们成群结队展开一场消灭山羊行动,山羊为自己造成的巨大破坏付出了死亡的代价。到1978年,埃斯帕尼奥拉岛终于摆脱了山羊的蹂躏。当这些贪得无厌的入侵者终于在小岛上消失时,那些较大的岛屿却仍然可看到这些腿脚敏捷的征服者在肆意横行。长期以来的消灭山羊计划,因为生物种群自身的增长规律,难以实现,不得不以失败告终。据估计,这个岛屿上至少有20万只山羊。近乎爆炸式的繁殖率使山羊家族长盛不衰。人们不得不继续努力,以阻止山羊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远离大陆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一直是个安宁、静谧的地方,近些年在经济大潮席卷全球的影响下,孤岛也开始热闹起来,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加拉帕戈斯一跃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每年游客量超过10万人次。原来荒无人烟的小岛,现在的居民总数已经增加到两万多人,其中约1000人是渔民,他们来到这里是为了捕捞富含营养的海参。

加拉帕戈斯海参在亚洲市场上1千克可以卖到600美元。自从厄瓜多尔人意识到海参的价值后,到加拉帕戈斯淘金的人迅速多了起来。作为仅次于澳大利亚大堡礁的世界第二大海洋生物保护区,这里的海参大多是珍稀物种。虽然近些年管理部门规定的捕捞量为400万只,而实际的捕捞数却不到300万只,加拉帕戈斯海参的数量在迅速减少。当地保护部门已经把海参列入了加拉帕戈斯捕捞灭绝名单中。

今天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已经被规划成国家公园,自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后更受到厄瓜多尔政府的重视,来这里的游客的数量被官方严格控制,以确保岛上的生态环境不被破坏。

知识点

世界自然遗产

世界自然遗产是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该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的生境区。《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自然遗产:①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②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区;③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只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没有退路的大熊猫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人在大自然面前具有巨大的挑战能力,改造自然为我服务,成为人类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思维。

进入19世纪后,人口的增长速度惊人。1804年世界人口只有10亿,到1927年增长到20亿,1960年达到30亿,1975年达到40亿,1987年上升到50亿,1999年世界人口达到60亿。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人,所需的时间分别缩短为约120年、30年、15年、10年!

急剧增长的人口,依赖于土地和牧场的大幅度增加。世界耕地在19世纪初仅有45亿公顷,而到20世纪末已达15亿公顷左右,相当于全球陆地面积的10%,同时牧场面积约有30亿公顷。这样,耕地和牧场面积总和占陆地面积达30%。耕地和牧场的迅速增加,意味着森林的严重破坏和面积的减少。据估计,世界仅热带森林面积每年就减少1130公顷,而造林面积只有毁林面积的1/10。森林消失,也就意味着大量野生动物失去了自己的家园。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大熊猫的家园开始变得支离破碎。

大熊猫在中国被誉为国宝。长期以来大熊猫一直藏在我国的川、甘、陕三省交界处的深山之中,1869年法国传教士大卫在四川省宝兴县发现了大熊猫,他的这一发现轰动了全世界,从而使人类首次结识了这种被誉为“活化石”的古老物种。

阿尔曼·大卫(1826~1900)是法国苦修会的神父,自幼酷爱自然,喜欢动物,经常捕捉各种昆虫,制成标本。大卫1850年成为神父,10年后被教会派遣来中国传播天主教。19世纪的中国,备受列强的欺凌,英、法等国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强行与中国通商,教会也趁此机会行动,派遣人员来中国传教。许多传教士由于有广泛的科学爱好和博物学基础,往往受国内一些科研机构的委托,同时对中国进行一系列资源调查,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调查了解中国的动植物资源。大卫在来中国之前,就接受了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交给他的一项任务,采集中国的珍稀动物和植物标本。

1862~1874年,大卫在中国住了12年,其间他将调查到的大量植物制成标本寄回法国。在动物资源方面,大卫在中国发现了58个鸟类新种,100多个昆虫新种,还有许多重要的哺乳动物新种,包括中国特有的哺乳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等。

1867年,大卫在短暂的回国后第二次来华。听说四川西部一带动物种类很多,而且有一些是人们尚未知晓的珍稀物种,他便从上海到达宝兴,担任穆坪东河邓池沟教堂的第四代神父。1869年3月11日,大卫在当地一户人家中见到了一张被称为“白熊”的奇特动物毛皮,他兴奋不已。他从未想到世界上竟然还有这样漂亮的动物皮毛,他马上就意识到这张动物皮的重要价值。

为了得到这种奇特的动物,大卫雇佣了20个当地猎人上山搜捕。过些日子后,猎手们终于给大卫带来了1只“白熊”和6只活生生的猴子。看到这只毛茸茸、憨态可掬的、黑白相间的“白熊”,大卫为自己的发现而高兴,他决定将这只可爱的动物带回法国。可是,要从这偏僻的大山将一只野生动物带到遥远的法国,在那时的条件下几乎是梦想。这只倒霉的大熊猫还没运到成都就死去了,大卫只好将它的皮做成标本,连同描述报告寄给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并在该博物馆的公告中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报告。

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华兹经过充分研究后认为,这种新的动物既不是熊也不是猫,而与在中国西藏发现的小猫熊相似,便正式将它命名为“大猫熊”,并按照惯例,在拉丁文中将发现者大卫的名字写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