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热河惊变:大清王朝的历史拐点
3332500000020

第20章 天下灵园(5)

后殿以北突兀而起,高耸云天的建筑为“舍利塔”,又名六和塔。仿杭州六和塔和南京报恩寺塔而建。塔身九层,通高六十六米,八角形,每角石壁上都刻有精美绝伦的浮雕佛像。塔额为“妙莲涌座”,八方各有楹联。其中东为“屹峙锤峰标率堵,分流濡水指神州”,北为“户外七星罗玉宇,园中万树拱珠标”,南为“挂詹新月参三点,射角明河映九层”。

建造此塔用了整整十年时间,耗银二十余万两。塔南北两面有石拱券门,进券门拾级而上,可逐层登至塔顶。塔内一至九层分别题有匾额,依次为初禅精进、二谛超宗、三乘臻上、四花宝积、五智会因、六通普觉、七果圆成、八部护持、九天香界。自初禅精进至九天香界,分别供奉弥勒佛、燃灯佛、阿弥陀佛、不动佛、昆卢佛、狮吼佛、不动金刚佛、济集王佛、释迦牟尼佛等。

舍利,意为佛骨,是佛教专用名词。舍利塔即存放佛骨的建筑。佛经中规定:“无佛骨或骨灰者可供奉经文、珍宝、高僧遗物,也可在塔身雕刻释迦故事的图案或法器以示对佛的尊崇和纪念。”此塔虽未供奉佛骨等珍宝,但塔廊的石壁上却大量雕刻金刚力士和菩萨图像,称之为舍利塔毫不为过。

舍利塔是平原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建筑,也是山庄苑景区中层次最高的景点。体型庞大,气势雄伟。塔顶为镏金铜顶,金光闪烁于万绿丛中。登临塔顶,但见天高地阔,苍山浮云近在眼前,令人陡生“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壮美意境。历经两个半世纪的风雨沧桑,舍利塔依然挺拔俊秀,韶华不改,傲然矗立于蓝天白云之中。

舍利塔的西北侧原有一座两层的小楼,名为“御容楼”,是供奉清朝已故皇帝画像的地方,顺治、康熙、雍正的画像均供于此楼。乾隆到避暑山庄后进行的第一项活动即是来此祭拜列祖列宗。

万树园东南,临近宫墙处的一组园林式建筑,乾隆题额为“春好轩”。

此景点虽然未被收入三十六景之内,但却以“四周锦簇霜枝丽,一院芳含秋卉新,春好轩前风露好,居然八月有三春”而位居山庄名胜之列,成为一处不可多得的美丽景观。

春好轩始建于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门殿三楹,周围粉墙环绕,曲廊相连。院内山石棋布,绿树成荫,花红草翠,香气袭人。沿院中假山蹬道可登临宫墙,循宫墙南行至观景台东望,磬锤峰、蛤蟆石如在眼前,四周风光尽收眼底。

永佑寺北面的宫墙处,原建有叠梁式木闸门一座,武烈河水自此注入山庄。水闸的石座之上,建阁三楹,康熙题名为“暖溜暄波”,并将其列入三十六景之一。在《暖溜喧波》诗序中,康熙仅用几十字的篇幅,即创造出“漱玉跳珠,灵润燕然”的美妙意境:“曲水之南,过小阜,有水白宫墙外流入,盖汤泉余波也。喷薄直下,层石齿齿,如漱玉液,飞珠溅沫,犹带云蒸霞蔚之势。”惜乎这一壮美的景观,也像山庄众多的风景名胜一样,成为一片残存的记忆,永远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平原区最北角原有一处依山傍水、环境幽雅的庭院。院内有殿五楹,殿中悬康熙御笔“惠迪吉”,后乾隆在前檐题额“澄观斋”,并把它列入三十六景之一。康熙时期,皇十六子胤禄会同翰林院明安图等一批饱学儒士,在此编校过康熙《御制诗集》,天文、数学等著作。作为清代重要的科学技术成就之一,《津历渊源》、《数理精蕴》等书的出版,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澄观斋西北有亭翼然,朝霞暮霭,云气蒸腾于山岩之间,康熙题额为“翠云岩”。此处游云飘浮,岚翠欲滴,虚檐四眺,恍若置身于千岩万壑之中。亭后摩崖之处,康熙题额“云岩”。此处为平原区不可多得的景观之一。

尚未进入山峦区,扑面而来的咄咄霸气令人再度感受到心灵的强烈震撼。举目望去,苍苍莽莽,满眼尽是一片雄浑挺壮的大山大岭。曾经王气飞扬、光彩夺目的楼阁殿宇、湖洲平原,瞬间失去耀眼的光华,成为这片大山大岭的点缀——山峦区以占据山庄总面积八成左右的雄伟规模,包容大山大岭的磅礴气势,形成一片博大幽深、无与伦比的壮美景观,将康乾二帝的政治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园林唯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有坦。”避暑山庄凭借天然的优势,近乎完美地再现了这一造园艺术中最壮美的奇观。西北部山区峰峦高耸,沟壑纵横,峡谷中瀑布飞溅,溪流徜徉。造园者施展妙手,“宣亭斯亭,宜榭斯榭”,或悬谷安亭,或山怀建轩,或绝峰坐堂,或深涧架舍,或临溪建阁。巧借自然之势,施以人工之美。这些楼台亭阁、轩斋堂舍在山林峡谷中或隐或现,异态纷呈,一静一动,变幻万千,创造出“竹里通幽,松寮隐僻,送涛声而郁郁,起鹤舞而翩翩”的奇妙意境。远远望去,山峦区犹如一条硕大无朋的苍龙,横卧于山庄西北部。

山峦区由基本上同属东西走向的榛子峪、松林峪、梨树峪、松云峡四道峡谷组成。峡谷中松林掩映,翠荫铺地,瀑布、清泉、小溪兼而有之,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漫步绿树掩映的小径,但闻泉水淙淙,鸟语声声,清风与花香扑面而来,恍若置身于远离尘世的世外桃源。

由正宫北下玉麟坡即进入榛子峪峡谷。榛子峪“香草遍地,异花缀崖,夹岭虬松苍蔚”,以榛树众多而得名。入峡谷不远有风泉清听和松鹤清樾两组相邻的院落。院落规整,配以古松清泉,灰鹤飞翔,别有一番宁静超逸的情趣。由此北上可至峰顶敞亭锤峰落照。沿峡谷西行可直抵山峦区中的大型佛寺碧峰寺。碧峰寺前部为严格对称的布局,后部置以假山、亭阁、流水,颇具江南园林寺庙意境。锤峰落照对面山坡上,面东南为一组独立的庭园,由宫墙上开门直接对外。宫墙城台上建绮望楼,可俯视整个园区。碧峰门内不远,向西有一沟岔,为小榛子峪,峪口布置一组园林建筑,名真有意轩。再往西为西峪,内有鹫云寺、秀起堂、静含太古山房、眺望亭等,相互之间缀以假山蹬道,连成一片博大幽美的景观。

榛子峪峡谷入口不远处的北坡地势平缓,草木茂盛,常有驯养的鹿群在此集聚,或相互追逐,或悠然觅食,一派野趣。乾隆命在此勒石立碑,题为“驯鹿坡”。为欣赏这一迷人景致,又于南坡修一六角小亭,题为“望鹿亭”。在《获鹿》诗注中,乾隆写道:“苑中之鹿恣其游饮深山壑,与木兰无异,偶于园中试发火枪,辄即中鹿。”驯鹿坡中,乾隆曾创造过一枪射二鹿的奇迹。

风泉清听环境极为清静幽雅,泉水叮咚,随风入耳,是当年康熙皇帝亲临松鹤清樾为母后早晚请安的临时休息之地。名列康熙三十六景之一。松鹤清樾前后各有五楹大殿,两殿之间连以游廊。康熙以“松鹤清樾”题名,既点出了此处虬松苍蔚、鹤鸣其间的自然景色,又寓意皇太后寿比松鹤,永享万年。松鹤斋落成后,此处成为乾隆在山峦区的一处书斋。

锤峰落照亭面湖而立,高踞榛子岭北侧山岗之上,为康熙三十六景第十二景。夕阳西照,红霞满天,落日辉映下,磬锤峰五光十色,变幻万千,武烈河如一条银色的绸带,从遥远的天际破空而下,干峰万壑霞光点点,折射出如梦如幻的神秘色彩。

过长虹饮练、石矶观鱼,即达内湖西山坡上的珠源寺、绿云楼和涌翠岩。有源出松林峪的瀑布涌出,直泻内湖。涌翠岩北有台阁一座,名灵泽龙王庙。这些建筑构成峪口一片壮美的景区。峪口约二百米处,沟分两岔,西向为松林峪,西北向为梨树峪。

松林峪不长,峪内有两处规模较小的景区。一处为瀑源亭,是内湖瀑布泉源的所在。另一处深藏沟底,隐于山崖间,非至近前难窥全貌。这一布局独特的景观,乾隆题额为“食蔗居”。食蔗居面阔三楹,小巧精雅,左有殿为“小许庵”,右有亭为“倚翠”,东北又有山亭为“松岩”。此处临溪源,背山峦,缘水取径,幽曲弯转,愈走愈奇,为松林峪中最美的一处景观。

梨树峪南侧群峰峭俊,下临溪涧,北侧山峦起伏,山坡上梨花遍布。临溪建敞亭一座,即澄泉绕石。由此拾阶而上,即达梨花伴月,再行可至创得斋。创得斋规模不大,围墙逶迤,有水门及城阁,颇具山区园林意趣。梨树峪沟底有山径可达四面云山。

入梨树峪顺山涧而行,须臾即可到达梨花伴月。此处翠岭作屏,梨树满坡,曲廊上下,楼阁参差,环境极为幽雅宁静。山庄七十二景中,此处即占有三景之胜——梨花伴月、永恬居、素尚斋。每年初春,这里芳香恰人,一片雪白,千树万树梨花缀满枝头。每当皓月临空之时,景色更为迷人:梨花与月光相依相偎,清风与绿树轻歌曼舞,银光倾泄,清香满园。

珠源寺坐落于梨树峪口南部、内湖西岸的山冈之上,是一座完全汉式的大型寺庙。门外石桥_座。牌坊二,前为“恒河普渡”、“德水通津”,后为“彼岸同登”、“法流喻笺”。过石桥可达寺门,门殿额为“珠源寺”。门殿后依次为钟鼓楼、天王殿、宗镜阁、大须弥山、众香楼。

宗镜阁为珠源寺的主殿,又名铜殿,前后左右高低错落,层次分明,自然严谨。阁高7.55米,重檐歇山顶,面宽4.66米,脊装宝塔,檐装吻兽,内供释迦牟尼。整个建筑全部用黄铜铸就,共用铜207吨。梁、柱、门、窗分别刻有飞龙、沧海、白云、花草等精美图案。构件连接处均用铜质榫头衔接,丝丝入扣,浑然一体。其设计之奇巧,制作工艺之精湛,堪称一流一绝。每当晨曦升起,铜殿折射出万道金光,耀天刺目。十里澄湖,一片光彩。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这一象征着康乾盛世盖世辉煌、价值连城的文明瑰宝,在热河沦陷期间,竟被侵华日军炸毁后拆卸运走,整个珠源寺也随即变成一片废墟,只剩一座山门孑然而立,几重残基空对青天。在评价这一灭绝人类文明的野蛮侵略行为时,日本的一位古建专家痛心疾首地说道:“这伙蛮荒军人的头脑中,只有战争和战略物资。日本人应该就这一蛮荒的侵略行为,整体向中华文明道歉,并归还属于热河铜殿的所有零星残件。”幸运的是,宗镜阁镜匾“海藏持轮”和铜质抱柱楹联“梵天阁涌金光聚,香水澜回珠颗圆”,后在沈阳失而复得。现作为重要文物珍藏于避暑山庄博物馆内。

珠源寺北,有瀑布自峭岩飞流而下,形成一道壮美的奇观。在这“晨曦朝爽,空翠四合”的山岩草林中,有一座面阔三楹的小型殿宇,康熙题额为“涌翠岩”。殿后有佛楼三楹,额为“自在天”。联为“松径飞花雨,莲台霭法云”。内供观音、普贤、文殊三菩萨。

“山高先得月,岭峻自来风。”松林峪尽头,山峦区的绝顶之处,傲然耸立着由康熙题额“四面云山”的一座单檐攒尖顶方亭。立于此亭之上,陡觉天高地阔,长风四达,山庄周围景致尽收眼底,“东眺天桥,云垂檐际;南则玉冠诸峰,望如屏列;北则金山、黑山屹峙;广仁岭迤西诸峰,盘礴案衍,络绎奔赴。凭虚纵览,万景天全。”百里以外的云山雾海瞬间聚涌眼前。

四面云山堪称山庄借景艺术中最为成功的典范,造园者妙手舒展,竟把周围百里之外的群山诸峰、云山雾海,一股脑地借到了山庄之内。

松云峡以旷观为峪口,后为清溪远流,山上有亭名凌太虚。由此北上可至南山积雪和北枕双峰两亭:两亭之间的山凹有青枫绿屿和罨画窗。这三组建筑适成一线为一整体景区。顺山腰小路西北行,可至斗姥阁和山近轩。由此北行即达山区北部最高处的大型建筑组群广元宫。由广元宫北侧下山至敞睛斋。广元宫、山近轩和敞晴斋三足鼎立,跨越两沟,中间连以蹬道,是刻意规划的又一大景区。御路石径尽端为西北门,门北侧为宜照斋。御路西侧又有岔沟两道,南岔沟道通向气魄宏大的旃檀林和小巧玲珑的水月庵。北岔沟至含青斋、碧静堂和玉岑精舍。这三组园林都布置在山腰坳地,依山就势,空间构图丰富。山顶之上有放鹤亭。

旷观为平原和山峦区的分界线。进入旷观沿石条御道北行,首先看到的即是南山积雪亭。塞外地高气寒,积雪期长。登亭环眺,山庄之南复岭环拱,岭上积雪经久不消,望去皓洁凝映,琼瑶失寒,令人目驰神往。

北枕双峰耸立于山庄最北部的山巅之上,与南山积雪遥遥相对。临亭北望,百里之遥的黑山、金山近在眼前。康熙在《北枕双峰》诗序中曾不无自负地放言:“环山庄皆山也,山形至北尤高。亭之西北,一峰峻出,势陡陀而逶迤者,金山也。其东北,一峰拔起,势雄伟而奉崔者,黑山也。两峰翼抱,与兹亭相鼎峙焉。”黑山与金山两峰对峙,如天门双阙,一踞东北,一卧西北。这位山庄主人的博大气势在于,这回不是“借”,而是直接“枕”了。

“青枫绿屿”这组建筑位于南山积雪和北枕双峰两个亭子所在的山峰之间,占地较小,庭院不大,东临悬崖,西面山坡。由武烈河东岸各庙和山庄万树园西望,恰如两峰间的一架桥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