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热河惊变:大清王朝的历史拐点
3332500000024

第24章 太阳只有一个(1)

八百人组成的访华使团,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初次踏入这块神秘的土地,英国人便享受到监视下的自由。热河觐见乾隆皇帝,骤起中西礼仪之争。傲慢与自负的相互顶牛。天朝与帝国的强烈撞击,最终引起了悲剧性的连锁反应——

日不落帝国

公元1739年,对于英国和西班牙来说,都是一个值得回味和纪念的年份,这一年的9月26日,英国正式向西班牙宣战,而引发这场战争的,仅仅只是因为一只耳朵。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期间,英国伙同奥地利、荷兰、瑞典王国,一举击败了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国,夺取了地中海西部的战略据点直布罗陀,并得到了纽芬兰和其他北美洲的一些地区,从而打通了向加拿大扩张的通道。

然而仅仅过去了二十余年,日益强盛的法国又与西班牙结盟共同对付英国。两国结盟反英的相互利益是法国答应帮助西班牙从英国手中夺回直布罗陀,而西班牙则同意将英国在西班牙殖民地从事商业贸易的特权取消,将其转让给法国。有了法国人撑腰,西班牙顿感底气十足,开始频频限制英国在西属殖民地的贸易活动。双方虽小有冲突,但基本无碍大体。

一件看似平淡无奇的小事,最终埋下了两国战争爆发的火种。英国一艘走私船被西班牙人截获后,船长詹金斯被吊上桅杆,割去耳朵。这一微末小事却在英国国内引起轩然大波,一些主张以强硬手段进行殖民扩张的激进人士,借此事件抨击沃波尔内阁软弱无力,有负众望,并联合多数议员提出出兵西班牙,报仇雪耻,为大英帝国赢回尊严。在议会的强大压力下,无奈中的沃波尔被迫宣布向西班牙开战。此即著名的“詹金斯耳朵之战”。战争爆发后,由于法国人的介入,英军屡屡失利,沃波尔上不能取信于国王,下不能见谅于议员,被迫辞职。此举开创了英国历史上内阁首相得不到议会多数人信任和支持时必须辞职的先例。

沃波尔含泪离开内阁后,以威廉·庇特为首的辉格党内的少壮派执掌了内阁,这个所谓的少壮辉格集团,正是主张以强硬手段来进行殖民扩张、并将沃波尔最终赶出内阁的激进派组织。他们代表了当时势力日益强大的商业资产阶级利益,坚决要求与法国决一死战,以争夺包括西班牙在内的海外殖民地。在国王乔治二世的支持下,英国挑头参与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从而有效地遏止住了法国进一步扩张的气焰。

1743年6月15日的德丁根之战中,六十一岁高龄的乔治二世国王重返战场,亲自统率由英国人、汉诺威人、黑森人、奥地利人和荷兰人所组成的联合大军,一举冲破了由法国人和普鲁士人组成的重重防线。在弹药横飞的前沿阵地,乔治二世跃马扬鞭,号召所有参战的将士:“为了英格兰的荣誉,勇往直前,向法国人猛烈开火!”奥地利王位继承战后,法国迫于英国的咄咄攻势,于1748年签订了《英法和约》。和约规定:法国将印度马德拉斯交还给英国;由英国统治北美布雷顿角岛地区。

但当英国人接收上述二地区时,才发觉法国佬暗中留了一手,和约根本无诚意可言。

在印度,法国仍然收买和利用当地的±著,在南印度疯狂地扩展着自己的势力;而在北美布雷顿角岛地区,位于纽芬兰和新斯科舍之间圣劳伦斯南端入口处的重要地带,法国的加拿大总督却在此建造了一条坚固的防线,企图将加拿大与路易斯安那联结起来,把英国在北美的十三个殖民地限制在沿海地区,阻止其向密西西比河流域及西部的广袤地区扩张。

法国人这一缺乏诚意的举动,决定了双方无法维持长久的和平,并最终注定了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被激怒了的英国殖民者立即宣布向法国开战,派遣大批军舰封锁了法国的沿海地区,并持续不断地轰炸法国沿海城市中的主要目标,同时抽调更多的兵力投入到北美和印度。在这场争夺殖民地的战争中,驻守在北美加拿大的法军虽然顽强抵抗,但最终被英军击溃,加拿大首府魁北克也被英军攻占。到1763年,英军已完全占领和控制了加拿大,法国独吞加拿大的美梦破灭了。在印度,同样以英国全线胜利而告终。

英法在印度的冲突由来已久,并一直在这一地区为各自的利益相互厮杀。早在17世纪初期,荷兰、英国、法国即已相继入侵印度,对这个本就极为苦难的国家进行了疯狂的瓜分和掠夺。英国在1600年成立东印度公司,并以此作为侵略印度乃至东南亚各国的主要工具。直到今天,我们还想象不出世界上任何一家公司能与东印度公司相匹敌。名为公司,实则是在英国国王授权下拥有垄断贸易、独立审判职能、有大量的军队和包括军舰在内的军事配备,并有特权对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宣战和媾和的超级经济和军事集团。东印度公司完成了对印度部分地区的侵占后,几乎是用成本价格疯狂收购印度的香料、棉织品、丝织品、蓝靛、黄麻等,然后再以天价在欧洲市场出售,获取了巨额的利润。

自17世纪30年代末起,东印度公司先后完成了对马德拉斯、孟买和加尔各答的侵占,成立了三个直属管辖区,派省督进行管理,作为全面侵吞印度的基地。18世纪中叶以后,英国王室利用莫卧儿帝国的解体和马拉特国家的削弱,授意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进行直接掠夺和军事侵略。是时荷兰在印度的侵略势力早已衰落,法国在与英国争夺孟加拉的战役中,以七万余众的兵力惨败于罗伯特·克莱武率领的不足三干人的军队,从此一蹶不振,再无力与英国抗争。整个印度从此成为英国人的一统天下。

英国对印度的军事征服和殖民统治的建立,为国内资本的原始积累提供了重要的来源。据一些历史学家粗略估计,通过贸易垄断、代征捐税等掠夺手段,仅在普拉赛战役后的五十余年中,英国就从印度榨取了约十亿英镑的巨额财富。这一大笔财富,有力地促进了英国的工业革命。但残酷的掠夺,却严重地破坏了印度的社会经济。克莱武率领东印度公司占领孟加拉后,首先洗掠的即是孟加拉金库,所获总值达五千八百万英镑,其中有二干一百万英镑被公司高级职员私分。在神圣庄严的英国国会上,克莱武曾不无遗憾地说道:“富裕的城市在我的脚下,壮丽的国家在我的手中,满贮金银珍宝的宝库在我的面前。我统共只拿了二十万英镑,直到现在,我还奇怪,当时为什么如此留情。”1787年,英国议员威廉·富拉登在描述东印度公司对孟加拉进行残酷劫掠的情景时,为历史再现了真实的一幕:“以前孟加拉是各国的谷仓,是东方商业、财富和工场手工业荟萃之地。然而在短短二十年内,这里的许多地方都已呈现沙漠的景象。田地荒芜,长满野草;农民被掠夺,手工业者受压迫;饥荒一再发生,随之而来的是人口急剧减少。”据英印一些官方资料透露,仅1770年在孟加拉发生的一次大饥荒中,死亡人数即超过一千万以上,约占孟加拉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真正是尸横遍野,白骨堆积如山了。

东印度公司不仅在印度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同时在这块属地上得到了大批臣民,为帝国持续不断的殖民扩张提供了足够的兵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由一块殖民属地,逐渐发展成为英帝国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在德里作出的任何一项决定,都将左右和影响英国的朝政。正是在这里作出的殖民扩张政策,使新加坡、亚丁、缅甸相继成为英国的殖民地。继而,英国又先在波斯湾,后在阿拉伯国家建立了霸权统治,大英帝国的殖民地逐步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展。

随着西方列强疯狂的殖民扩张,对奴隶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英国殖民者借此机会,又开始了贩卖非洲黑奴的罪恶交易。有学者测算,18世纪由非洲被贩卖到美洲各地的奴隶,总数超过六百万人,大约为每周一千二百人。黄金海岸是当时最大的奴隶输出地,而英国则是头号贩奴大国。17世纪80年代,英国每年贩运黑奴近三万人,到了18世纪中后期,专门从事奴隶贩运的船只常年在二百艘左右,从中获取的暴利可想而知了。

像黄金海岸、尼日利亚、苏丹、索马里、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赞比亚、马拉维等众多的非洲国家,开始为奴隶输出国,后来全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这些国家的领土面积多达六百八十万平方公里,约相当于英国本土面积的二十八倍以上。英国殖民主义者正是依靠对殖民地的残酷掠夺和毫无人性的贩卖黑奴,聚集了大量财富,为发展工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而成为当时世界最为强大、最富有侵略性的帝国主义国家。

对殖民地残酷地掠夺和压迫,必然导致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1775年4月19日拂晓时分,美国人民在波士顿附近的列克星敦,向英国殖民军打响了独立战争的第一枪。自此以后,北美人民反抗殖民者的怒火越烧越旺。

英国在1756年至1763年与法国等欧洲强国争夺殖民地的七年战争中,军费开支浩大,财政亏空累计高达1.4亿英镑。为了弥补这一巨额亏空,英内阁决定在北美殖民地施行《糖税法》,从而将这笔沉重的债务转嫁到北美人民头上。名为《糖税法》,实际内容却远非如此,税法中规定,凡北美殖民地商人从英国以外的国家购进的食糖、糖浆、咖啡、丝绸、麻布以及其他商品,都必须向当局交纳重税。时隔不到一年,英内阁又宣布在北美殖民地实施《印花税法》和《驻兵条例》。《印花税法》规定,一切公文、契约、合同、执照、文凭、遗嘱、报纸、书籍、广告、凭据,都必须贴上印花,才能生效或流通。《驻兵条例》的颁行,则是用武力来保证《印花税法》的实施。

然而,没有比这一耻辱更激怒北美人民的了,《印花税法》和《驻兵条例》一经出笼,立即遭到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一致抗议和反对,他们将销售印花税票的英国官员捉住,在他们身上涂上柏油,贴满鸡毛,拖到大街上游行示众,将尚未销售的印花税票全部烧掉。与此同时,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开始了联合抵制英货的行动,.致使英国的百货滞销,船舶停航,众多的工商业濒于破产的边缘。无奈之下,英国被迫于1766年3月宣布废除《印花税法》,这是北美殖民地人民反对殖民者的第一次胜利。一年过后,英国议会又通过了一项以财政大臣汤森名字命名的“汤森税法”。这一税法规定,对从其他国家进入北美殖民地的纸张、颜料、茶叶等货品征税,而且为了“杜绝走私”,英国税务人员还有权到船舶、店铺及私人住宅进行突击搜查。这一措施理所当然地又一次激怒了北美人民,一场反税法、抵制英货的运动在更大范围内展开。

1770年3月5日,驻扎在波士顿的英国军队竟残忍地向手无寸铁的示威群众开枪射击,当场打死五人,打伤六人,造成骇人听闻的“波±顿惨案”。

波士顿惨案激起北美人民更大的义愤。北自新罕布什尔、马萨诸塞,南至南卡罗来纳、佐治亚,人们纷纷举行罢工集会,抗议英军的暴行。迫于北美人民反英运动的强大压力,英国政府被迫宣布取消汤森税法,只保留对茶叶的关税,借以象征对殖民地的征税权。但是,这一税法仍然遭到了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对,他们拒绝饮用进口的茶叶,坚决不让运载茶叶的船只靠岸。1773年12月16日,波士顿八干余名市民不约而同地集会,要求东印度公司的茶船离港。遭到拒绝后,愤怒的人们一拥而上,将东印度公司价值1.8万英镑的茶叶全部投入大海中。

这一事件令英国殖民当局大为光火,立即宣称要对北美殖民地采取报复措施。自1774年3月起,英国政府接连颁布了五项极为苛刻的法案,其主要内容为封锁波士顿港口;撤销马萨诸塞殖民地的特许状;重申《驻兵条例》的规定;颁布《魁北克法案》等。为了保证五项法案的实施,英国政府任命驻扎在北美殖民地的英军总司令盖奇将军为马萨诸塞总督,并且不断增派军队到北美殖民地,以加强北美地区的军事力量,应付可能出现的一切暴动。

在美国历史上,这五项法案被称为“最不可容忍的法案”。“波士顿惨案”与这五项法案的强行实施,终于使北美人民认识到组建武装政权的重要性。为了适应武装斗争的需要,各地都相继摆脱了殖民军队的控制,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彻底抵制英货,拒绝与英国的一切商业往来。独立战争的第一枪,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打响的。

1775年4月18日夜间,马萨诸塞总督盖奇下令八百名英军前往波士顿剿灭尚处于分散状态的民兵组织,不料途中遇伏,有三百名英军被当场歼灭。列克星敦的枪声不啻于一声惊雷,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由此而揭开。

同年5月10日,北美第二届大陆会议在费拉德尔菲亚开幕。会议的主题是组建统一的武装力量,发行统一的货币,向国外大量购买军火,进行全面的解放战争,并将汇集在波士顿附近的两万余名民兵整编为“大陆军”,由乔治·华盛顿出任大陆军总司令。大陆会议出于战略意义上的考虑,决定首先向加拿大进军,直捣魁北克。不久,大陆军攻占了加拿大重要城市蒙特利尔,再不久,英军在北美殖民地最大的战略据点波士顿宣告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