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热河惊变:大清王朝的历史拐点
3332500000031

第31章 太阳只有一个(8)

马戛尔尼可能永远不会明白,这既是和坤的意思,又是皇帝的意思,这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君臣际合。和砷的担心主要出于礼仪方面:“此时若再将留人住京,断断不可将各情节向该贡使提及,恐该贡使复生疑虑,托病迁延,或不肯收拾贡物,又推故不领敕书皆未可定。”和砷没有忘记英国人是如何在叩头一事上让中国人最终作出让步的。谁知道这些洋鬼子此时又会生出什么新的招数?礼仪要是受到嘲弄,这对朝廷将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乾隆皇帝同样对英国人表现出某种内心的担忧。英国人一天不走,这种担忧就将持续一天。虽贡使眼见“天朝法制森然,万方率服”,然夷人毕竟船坚炮利,“不可不留心筹计,预为之防”。红毛夷人一旦达不到最终的目的而狗急跳墙,“稍滋事端”也未可知。为了有效地恫吓夷人,慑以兵威是完全必要的。于是又一道密旨快马送往沿途:军人铠仗鲜明,以使英国使臣有所畏忌。

第二天和砷再次拜会了英使,他告诉马戛尔尼,乾隆皇帝回复的诏书将极为隆重地送到特使的住处。他避而不谈诏书的内容,他用手指漫不经心地指着几张桌子,上面摆满了黄纸包:这是赐赏给使团的最后一批礼物。随后和坤再一次热情地邀请使团的主要成员参观了圆明园。

马戛尔尼对这座御园的震惊程度绝不亚于他所看到的避暑山庄。热河已够美了,这里似乎比热河更加完美。虽然他对避暑山庄有过保留意见,但心灵的震撼还是不由自主地流露于笔端:“余于中国旅行中,凡山水庭园古迹等处,皆欲一观其胜,此事得皇帝首肯,且命余今日往观。余等逢优美景色,无论何处,即上岸观览,如是者约四五十次。一路所经宫殿及帷幄,建筑物宏大异常,其中有悬乾隆皇帝游猎巡幸及功业图者,有藏绝大之碧玉玛瑙花瓶者,有藏最良之瓷器漆器者,有藏欧洲之玩物及音乐器者。余如地球仪、太阳系仪、挂钟、自动音乐器等,精巧贵重,对之深骇!余等所赠之物,与之比较,逊色多矣!然华官言:此处较之宫中妇女用品,或圆明园专藏之欧洲物品,相差万万。吾真不知中国帝王之富力,何以雄厚至此也。”在参观圆明园西洋珍宝馆时,马戛尔尼惊杲了,他从和坤无表情的脸上,解读出中国人的思维:什么是黄犬比骆驼,什么是蚂蚁比大象,什么是坟包比高山,什么是小巫见大巫,什么叫做不值一提!处身于如此溃败的境地,英国人再无心情继续参观了,马戛尔尼提出累了,要求提前返回住所。事实上,乾隆的诏书一路在跟随着马戛尔尼。他一回到住所,便接到了诏书。

这份严厉的、毫无回旋余地的、以君王教训臣子口吻草就的谕旨,令马戛尔尼及所有的英国人都震惊——这是一个多么狂妄的天朝!受尽羞辱的英国人声称:“中国除了被一个文明的国家征服之外,没有任何办法使它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19世纪瓜分中国的欧洲人同样具有这种观念。但中国人的观念却是独特的。在中国对外开放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赞同乾隆严厉的回答:朕无求于任何人。尔等速速收起礼品,启程回国!中国一位铁腕人物在遣返苏联顾问时也有此类的话:我们要自力更生!乔治三世希望传播英国的先进技术,并同中国进行技术交流,希望在澳门一广州的贸易正常化并使之扩大到其他港口,改善欧洲人的生活和居留条件,希望开辟新的市场,所有这一切都以百年法度不可更改为由拒绝了。被法典化了的东西不能有丝毫改变,被锁闭的东西不能去打开——聋子与哑巴之间的对话如果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当真是天方夜谭了。

马戛尔尼犹不死心,又草拟了一份照会上交朝廷——大不列颠国王请求中国皇帝陛下积极考虑他的特使提出的要求。国王指示特使恳请皇帝陛下恩准:

——请中国允许英国商船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处登岸、经营商业。

——请中国按照从前俄国人在中国通商之例,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一洋行,买卖货物。

——请于舟山附近,划一未经设防之小岛,归英国商人使用,以便英国商船到彼即行收歇,存放一切货物,且可居住商人。

——请于广州附近得一同样之权利,且听英国商人自由往来,不加禁止。

——凡英国商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请特别优待,赐予免税,如不能尽免,请依1782年之税率,从宽减税。

——请允许英国商船按照中国所定之税率切实上税,不在税率之外另行征收,且请将中国所定税率录赐一份,以便遵行。缘敝国商人向来完税,系听税关人员随意估价,从未能一窥中国税则之内容也。

——请允许英国在华传教的自由,并保障传教人员的人身安全。

本使节希望得到和砷阁老对此作的书面答复,以使英国国王满意。

1793年10月3日事实上,这也正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对马戛尔尼的秘密指令:“除非遭到全部拒绝,要得到一份书面答复。”马戛尔尼不仅肩负国王赋予他的使命,同时肩负东印度公司的使命。

现在轮到中国人不解了:英国人怎么如此愚钝?我们的大皇帝已经对你们极为客气地下了逐客令,怎么还像无事人一样赖着不走?一纸诏书已经拒绝了你们的全部非法要求,还递什么多余的照会?我们中国是个礼仪之邦,既然你等不谙礼节,那么就给你们补上这一课吧。所谓送佛送到西天,就让我们再送你们一程吧。

英国使团在离开北京的最后一天被告知:朝廷将最后一次召见大使,同时赐予对照会批复的诏书。和砷和几位大学士神色凝重,穿戴着整齐的朝服,将诏书送到大使手中。

马戛尔尼接到第二份诏书时的心情,我们现在已无法体会了。这位孤傲自负的特命全权大使启程时曾经豪情万丈:“要使人类的知识更趋完善,要去建设一个幸福的社会,这就需要我们同中国建立超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关系!”然而,这种乐观的冲动却被无情地粉碎了。

同样的不留情面,同样的毫无回旋余地,同样的一口予以拒绝——奉天承运皇帝敕谕英吉利国王知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且天朝统驭万国,一视同仁,即在广东贸易者,亦不仅尔英吉利一国,若俱纷纷效尤,以难行之事,妄行干渎,岂能曲徇所请。念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于天朝体制原未谙悉,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马戛尔尼的美梦破灭了,英国人的美梦破灭了。“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这是对英国人多大的嘲笑!遣令回国与驱逐出境在本质上又有多大的区别!马戛尔尼简直伤心透顶:“这是英国派往中国的第一个使团,许多人,首先是我,对访华满怀着希望。作为该团的使臣,我不能不感到最痛苦的失望。我不能不为失却了最初的前景而感到万分遗憾!”然而皇帝的诏书并没有就此中止,这只是一个前奏,真正使英国人沮丧的还在后头。乾隆皇帝虽然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却仍然具有旺盛的精力和昂扬的斗志,言辞咄咄,锋芒毕露,极具杀伤力和穿透力,直令英国人瞠目结舌,红毛直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