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热河惊变:大清王朝的历史拐点
3332500000035

第35章 丰碑(3)

阿睦尔撒纳的叛乱,使西北部边疆刚刚熄灭的战火重又烽烟四起,厄鲁特蒙古各部人民又一次陷入血火交融的动荡战乱之中。世代居住在伊犁河两岸的达什达瓦部人民,再也难以忍受战乱之苦,在达什达瓦寡妻的率领下,毅然抛下世代居住的家园,举部投归清政府。

历经一个多月的艰难跋涉,达什达瓦部众用战刀和鲜血开路,冲破了叛军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终于到达清军控制下的西部重镇巴里坤。

达什达瓦部归顺清政府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乾隆皇帝立即派出大臣赴巴里坤进行慰问,对在叛乱突起、伊犁陷落的非常时刻率部归顺朝廷的达什达瓦寡妻传谕嘉奖:“达什达瓦之妻,因伊犁扰乱,并不听彼处众喇嘛之言,带领游牧人众前来投顺,诚悃可嘉,著封授车臣默尔根哈屯名号。”惜乎车臣默尔根哈屯于次年四月病故,未能亲眼看到平定叛乱的胜利。为了表彰这位勇敢的蒙古族女性的不朽功绩,乾隆皇帝特命大臣参加了她的葬礼,并将达什达瓦部众迁移至阿尔泰山以东的鄂尔坤,放牧休养生息。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清政府又一次出兵伊犁,对阿睦尔撒纳大举进攻,在各族人民的支持和配合下,终于将反叛势力彻底击溃。阿睦尔撒纳惶急之下逃亡俄国并最终死于异国他乡。达什达瓦部在平叛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为了进一步安抚达什达瓦部众,乾隆决定将他们举部迁往热河,并尊重他们的宗教习俗,在其驻地附近仿伊犁固尔札庙样式,修建了安远庙。此庙建成后,乾隆特意在碑文中写道:“予之所以为此者,非惟阐扬黄教之谓,盖欲绥靖荒服,柔远怀人。”可谓用心良苦。

安远庙山门至二层平台门南侧,有五间配殿。原为存放仪仗、经卷之所,现辟为展室。东侧墙壁上悬有一幅《达什达瓦归来》的画卷,再现了以车臣默尔根哈屯为首的蒙古族人民冲破叛乱分子的阻挠和追击,历尽干辛万苦到达清军西北重镇巴里坤时的情景。展室中还详细列出了达什达瓦的族属世系图表,从伊犁迁徙到热河的路线示意图。展出了他们在离开世代居住的故乡伊犁河畔时的《祭地书》复印件和译文——我们在上供祭祀,请当代佛者师祖释迦牟尼和十方一切佛爷和执行佛法的黄教师祖宗喀巴父子、一切菩萨、护法神驾临我处。我们在上供祭祀,请施行善德的玉皇和养育保护我们世世代代祖先及我们这代的菩萨驾临我处。

我们在上供祭祀,请圣主英明的象征墨尔根岱青、达什达瓦及卫拉特可汗王公的守护神驾临我处。

我们在上供祭祀,请守护河流、清泉、高山、峻岭的所有守护神,象征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大和布克塞尔、博格达山峰、伊犁、喀什、崆吉斯、珠勒都斯,尤其是特克斯、库克乌苏、特烈克、莫依勒图塞汉托海、阿古牙斯河、察罕乌苏河、汗腾格里峰、莫苏尔河、额尔德图山、赛汉山、巴音郭楞河、乌兰哈德、巴音祖尔肯、葛根哈尔库来、格登山、阿勒车河、哈尔盖图、哈邢河、库克努尔根、伊克乌苏河、绰尔图、浩诺海、苏尔图、塔尔布吉、苏巴何力克、阿塔浩特尔海、雅马图、阿尔夏图、夏尔伯力、浩西库里、青格里河、宰尔才里克哈尔塔拉、额敏、峰依尔、博尔塔拉、塔尔巴哈台、巴尔喀什湖、赛里木湖、图期库里湖、铁尔图绰尔,这些地方和这些地方有关的所有河流、清泉、高山、峻岭的守护神驾临我处。

我们祭祖和十方一切佛爷僧格、僧格、僧格。我们祭祀执行佛法的黄教师祖宗喀巴父子僧格、僧格、僧格。我们祭祀一切菩萨慧眼护法神僧格、僧格、僧格。我们祭祀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大和布克赛尔、博克达峰、伊犁、喀什、崆吉斯、珠勒都斯僧格、僧格、僧格。

我们祭祀尤其值得提出的特克斯、库克鸟苏、特列克、莫依勒图、赛汗托海、阿古牙斯河、察罕乌苏河僧格、僧格、僧格。

我们还祭祀汗腾格里峰、穆苏尔河、额尔德图河、巴音郭勒河、哈布哈克、达布逊淖尔、巴音祖尔肯、鸟兰哈德、塔尔图、葛根哈尔库来、阿勒本河、格登山、哈尔葛图淖尔、铁木尔图淖尔及这些地方有关的河流、清泉、高山、峻岭僧格、僧格、僧格。请受用我们以纯洁的心情上供的祭品,请你们原谅由往至今因我们愚蠢无知犯的过错。

请你们使我们臣民更加繁荣众多!请你们消除所有的疾病、恶魔障碍,请你们使我们团结和睦!请赐福我们将仇敌踩在脚下,请赐福我们将仇视我们的敌人踩在脚下!请你们杜绝外流造成的损耗,请你们使我们经常不断地由外部受益!请你们世世代代与我们为友,共享幸福!请你们让我们同周围各国仁爱相处!一腔悲怨,一段血火交融的历史,最终化为一缕青烟,一圈香火,付诸无生无灭的永恒中。

展室中除展出上述画卷、图表、文书外,还陈列有乾隆皇帝嘉奖、安置达什达瓦部的上谕书照及厄鲁特蒙古服装、宗教佛像、供器、法器等实物。

通过这些实物,可使人们进一步了解安远庙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达什达瓦蒙古投归清政府的历史史实。

安远庙的主体建筑普度殿,面阔、进深均为七楹,呈正方形。开间相等,檐柱、老檐柱、金柱环布四周。正中三间为空井,周环三十二根金柱。

三层上下贯通,一层为白色,二层为绿色,三层为红色,与顶部的八角形云龙藻井交映生辉,色彩分明,蔚为壮观。

殿楼通高二十七米,外观三层,三重屋檐。下层单檐,上层重檐歇山顶与三滴水楼阁做法相似。下层檐以下填以实墙,高两层,周辟藏式小窗,具有藏族建筑的风格。一层正面中央三间和背面正中一间,辟半圆形拱门,券面石上雕以龙纹,刻工精细。第三层檐柱收进一步架,尽间面阔缩小一半,柱间装菱花隔扇。下檐、腰檐用五踩单翘单昂斗,上檐用七踩单翘重昂斗。

殿内供奉的主尊佛像绿度母,头戴宝冠,凝神垂目,神态安详。左手擎莲花当胸向外,右手展掌垂于右膝之上,左腿盘坐,右腿微伸向外呈吉祥坐。佛像身上的臂钏、手镯、璎珞、蓬花等饰物,雕刻精美异常,佛像身后的大鹏金翅鸟、祥云卷草等图案,缕雕层次分明、丰富,与雄踞于莲花台上的绿度母佛像浑然一体。

普度殿内的大型壁画以《佛国源流》的内容构图,情节繁变,题材广泛,涉及佛、菩萨、天王、力士诸神,线条流畅,造型生动。是目前国内大型壁画中极为罕见的艺术精品。

普乐寺位于避暑山庄东部山麓平台之上,始建于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四周群山起伏,东依孤峰云举的磬锤峰,西临奔腾不息的武烈河,与溥仁寺、安远庙、普宁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遥相呼应,环列于山庄周围,形成众星捧月之势。远远望去,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普宁寺、安远庙等相继建成后,各少数民族首领,“内外札萨克觐光以来者,肩摩踵接。而新附之都尔伯特,及左右哈萨克,东西布鲁特,亦宜有以遂其仰瞻,兴其肃恭,俾满所欲,无二心焉”。于是,乾隆皇帝根据章嘉国师提供的宗教意图,修建了普乐寺。因主殿旭光阁外形为重檐圆亭,酷似北京天坛祈年殿,故又称作“圆亭子”。

该寺庙的总平面布局,基本上与普宁寺相类似。以宗印殿为界,全寺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布局是典型的汉族佛寺传统手法,后部以群房、阁城、旭光阁组成喇嘛教特有的建筑,平面、立面十字对称,是外八庙中布局最为严谨的一座。利用台地高差和人工修建的两层平台,使旭光阁的地位骤然突出,并巧妙地将寺庙的轴线与正东危岩耸立的磬锤峰取直,使人工创造与天然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

天王殿面阔五楹,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正中供奉大肚弥勒佛。两侧分列泥塑四大天王,持剑者为南方增长天王,抱琵琶者为东方持国天王,绕蛇者为西方广目天王,持宝幢者为北方多闻天王,合称护世四大天王。弥勒佛背后立有金甲武士一尊,此即著名的护法神韦陀。

穿过天王殿,迎面即是面阔七楹,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琉璃瓦的宗印殿。这是普乐寺前部的主体建筑。在宗印殿的正脊中央立有一座嵌釉黄瓦喇嘛塔,两侧嵌八宝饰件——轮、螺、伞、盖、莲花、瓶、双鱼、盘长,寓示法轮常转、佛音、庇护万法、佛法力量、不染尘俗、功德圆满、自由与解脱、佛教教义贯穿始终。殿前各出三阶,中央有云龙石陛,雕琢精美,振翅欲飞。

殿内正中供奉三尊佛像,中为释迦牟尼佛,东为药师琉璃佛,西为阿弥陀佛,合称三方佛,分别代表中方娑婆世界、东方琉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三方佛两侧的石须弥座上分置八尊木雕菩萨,右起依次为文殊、金刚手、观世音、地藏王;左起依次为普贤、弥勒、虚空藏、除垢障,合称八大菩萨。这八尊菩萨大小相同,神采飘逸,均为木雕金漆。

宗印殿两侧各有五间配殿,北殿名“胜因殿”,内供三尊喇嘛教的护法金刚,白右至左依次为内成就金刚手、外成就金刚手、秘密成就金刚手,像为三头六臂,面目狰狞,令人不寒而栗。南殿名“慧力殿”,殿内自右至左依次供奉护法金刚、马头金刚、愤怒降魔王,分别为粉红、蓝色、红色,均为三头六臂,身披人皮,背光分为五色。

据说这五色分别代表佛教中的五智。阉城建在用石条砌筑的高台之上,从平面上看共分三层。最外一层四面设门。正门西向,面阔三楹,进深一间,单檐歇山顶,两侧各有二十级石磴道,门殿内建有御碑,上面镌刻着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的《普乐寺碑记》。

第二层是一个高约八米,长宽均为四十余米的高大的正方形石台,四面正中辟拱门,台上砌雉堞,俨若城池。拱门与门殿之间有甬路相连。台顶四周环布琉璃喇嘛塔八座,形状相同,色彩各异。四角台座为八角形,塔身白色,其他台座为正方形,正西紫色,正东黑色,正南黄色,正北蓝色。八座喇嘛塔又作为佛祖释迦牟尼八大成就的功德塔,即佛生、成道、转法轮、现神通、从忉利天下果、化度众僧、思无量、入涅粜。

第三层高约七米,长宽均为三十余米,在这个巨大的正方形石台中央,傲然耸立着全寺的主体建筑旭光阁。这是一座圆形重檐黄琉璃瓦覆盖的殿阁,外形与北京天坛的祈年殿相仿,殿内用十二根金柱分内外两层支撑重檐圆顶。殿中央的圆形石须弥座上建有一个大型的木制立体“曼陀罗”。这也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立体曼陀罗模型。曼陀罗正中供奉铜质男女裸体双身立姿拥抱交媾的上乐王佛和明妃。据说上乐王佛是大日如来的法身,代表智慧;明妃佛母代表禅定,只有定慧兼备才能成佛。男女双身结合,如像鸟之双翅,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这种男女双修的形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喇嘛教原始的生殖崇拜。

三头六臂的上乐王佛面向东方磬锤峰,据说是根据章嘉活佛的宗教主张,“常居东向,洪济群品”,以达到“人天皈依”的最终目的。

旭光阁内圆形蟠龙藻井极其精美华丽,中央悬有二龙戏珠,采用层层缩小的三层重翘重昂九踩斗拱,雕工细腻,金光四射。

置身于这座庄严华美的宗教殿堂,一种神秘的力量扑面而来,令人陡生佛法天降的神圣感觉。

普陀宗乘之庙

在避暑山庄外西北部狮子岭山峦之中,巍然耸立着一座体量庞大的佛教圣庙——这就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建筑最为精美的普陀宗乘之庙。该庙东近须弥福寿之庙,西邻罗汉堂、殊像寺,依山就势,主体建筑位于山巅。远远望去,神圣威严,大气磅礴。

普陀宗乘之庙仿西藏布达拉宫形制,故又有“小布达拉宫”之称。布达拉宫是黄教教徒们神往的圣地,达赖、班禅又是他们心目中的“神王”。为了削弱其宗教影响,乾隆皇帝将章嘉国师、哲布尊丹巴与达赖、班禅并列为黄教四大活佛,分掌前藏、后藏、漠南、漠北蒙古地区的宗教事务。继而又在热河之地修建了普陀宗乘之庙,使其成为“藩服皈依之总汇”。

普陀宗乘之庙山门南向,藏式碉房式重台城楼,东西两侧分别立有石狮。进入山门,一座典型的汉式方形碑亭迎面而立,这在整个藏式建筑群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碑亭平面为正方形,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顶,坐落在白石须弥座上,四周围以白玉石栏杆,四面开拱门,下有白色石阶,亭壁紫红色。高大的碑亭内三通巨碑并排矗立。居中傲立的《普陀宗乘之庙碑记》几乎高接亭顶;左右两侧分别为《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透过这三通厚重的石碑,神秘的藏地宗教风情和土尔扈特人万里回归的历史仿佛又重现眼前。

绕过御碑亭,迎面是一座高大壮美的藏式白台。白色的壁墙上有三层红色梯形盲窗,下辟三道拱门。白台之上并列有红、绿、黄、白、黑色的五座喇嘛塔。五座喇嘛塔分别代表五个宗教派别,居中的黄塔代表黄教,表示以黄教为中心;红塔代表红教——宁玛派;绿塔代表花教——萨迦派;白塔代表白教——噶举派;黑塔代表黑教——苯波派。五座喇嘛塔造型、装饰、布局各异,都寓有一定的内容和意义。此建筑名为“五塔门”。

五塔门北侧,山势渐渐凸起,片石铺成的御路随山势迂回向上。前山坡上立有一座三楹四柱七楼形制的汉式琉璃牌坊,其形制与北京北海小西天须弥春、香山静宜园中的牌坊式样相同,均采用黄、绿琉璃瓦覆顶,色彩鲜艳,光亮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