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妈妈是最好的老师
3335100000045

第45章 常见的育儿迷误(4)

讲到这里,有的妈妈就问,一个女孩子玩游戏玩得那么厉害,会不会上瘾?会不会影响学习?电脑游戏能让孩子们那么着迷上瘾,其中一定包含着巨大的乐趣。电脑游戏只个游戏,并不是毒品,它和我们小时候玩的游戏没什么本质区别,区别就是这个游戏更有趣更复杂。想一想,儿童对哪一种游戏不上瘾呢。做家长的小时候和一伙孩子玩打仗或捉迷藏,经常玩得忘了回家吃饭,忘了睡觉,直到大人找来,强行拉回去。当时我们也总是不愿意散去,甚至得挨顿揍才肯回去。

现在的孩子没办法在楼下找到那么多小伙伴,只能在电脑上和虚拟对象玩耍,他们也会常常玩得忘记了时间,总觉得没玩够。如果没有一件有趣的事让他去做,那他多半是要在电视机前消磨时间了。丽文觉得宁可让孩子在游戏中浪费时间,也不愿妞妞经常杲在电视机前。适合孩子看的电视节目太少,电视又完全是被动接受,经常看会使人大脑迟钝;游戏却是主动参与,玩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智力投入;而且游戏可以让她熟悉电脑。再一个考虑是,她的同龄人如果都在玩,妞妞不玩的话,就会缺少一个重要的交流话题。

丽文说,她也有过担心,害怕妞妞会玩上瘾,影响学习。我要说的是,家长们应该树立一个信念,那就是孩子玩上瘾,是孩子自控能力不强,而不是游戏本身的错。对游戏有浓厚的兴趣和病态的“成瘾”,这是两种不同的状态,我相信绝大多数只是前者,只有少数的孩子会发展到后一种状态。而一个孩子如果长期钻在游戏里不肯出来,以至于成为一种病态,那是因为游戏外的世界让他感到枯燥、不快或自卑。一个孩子如果因为电脑游戏耽误了前途,那他即使生活在没有电脑的时代,也会有别的事情把他拉下水。我们也坚信使人堕落的不是游戏本身,而是心灵的空虚,或某些素质的缺失。那些在游戏中堕落的人,即使没有电脑游戏,也会有另外的什么东西使他不能自拔。

如今,电脑就像每家有台电视机一样日益普遍,电脑游戏也成为当代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无论家长喜欢不喜欢,他们最终都是要玩的,所以,在要不要让孩子玩电脑游戏的问题上,家长已基本上不需要决策。大势所趋,挡是挡不住的。而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孩子既能玩游戏又懂得自我约束,怎样才能娱乐、成长两不耽误?

妞妞玩得很厉害,丽文也有些担心了。妞妞也像别的孩子一样,对电脑游戏渐渐痴迷起来。以前的生活习惯都打乱了。周末回来,急急忙忙写完作业,课外书也不读了,也不好好练琴。周六回来玩到十一点,发现没有练钢琴,就说明天再练吧。等到周日时,玩游戏玩的不得不关机时才想起来,这周又没有练,等到下周吧。

丽文心里很着急,可是又不想去说妞妞,她发觉到妞妞已经有愧疚之情,她就忍耐着,想让妞妞进行自我调整。同时,决定和妞妞站在一个立场,而绝不站到妞妞的对面。丽文经常用愉快的口气问妞妞一些关于游戏的事,和她一起分享快乐;国庆节时还买了最新的游戏盘。丽文知道干涉只能激化孩子玩游戏的无度,孩子需要的是自己学会控制。所以丽文觉得要有足够的耐心让妞妞自己在各种各样的时间分配中,体会各种各样的感觉。

丽文这样坚持了几个星期后,妞妞基本上就能像以前一样安排弹琴时间了。为了保证游戏时间,妞妞更注意做事的效率。当然也有反复的时候,偶尔一天会安排得很不好,让人生气,但丽文始终没和妞妞形成冲突,有时会和妞妞心平气和地谈一下这件事,提出爸爸妈妈的希望。妞妞半年多玩下来,对游戏兴趣依旧,但逐渐学会了自我掌控,把该做的事都做了,而且效率高了——

丽文认为,这是妞妞游戏中真正的收获,比单单考出好成绩还重要。

妞妞上初三后,学习显得一下子紧张起来。突然有一次周末回来,妞妞把所有游戏盘都装到一个纸盒子里,放在书架最上面,说在中考前不再玩了。丽文看到了没说什么,尽管妞妞这一举动是丽文早已盼望的,但丽文没流露出激动的表情,也没夸奖妞妞,只是表示出赞同,帮妞妞一起高高兴兴地用胶带把箱子封好,放好。

中考结束后,妞妞本来计划要做好多事,说要去老家看奶奶、练毛笔字、读小说、练琴。但当游戏箱盒子再度被打开后,妞妞又把最多的时间投入到玩游戏上,结果也不去老家了,其他的计划也都没实现。妞妞一个假期下来,发现没按计划做事,心里也很失落,再说游戏瘾也解了不少。丽文就和妞妞谈了一次话,丽文说,并不反对你玩游戏,但是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去做,希望你具有自我克制能力。妞妞自己也发现玩游戏太浪费时间,而且对丽文保证高中好好学习,不再玩游戏。

妞妞说到做到,高中的三年再也没有玩过电脑游戏。等到高考结束后,妞妞大部分时间是和同学出去玩、读武侠小说、上网聊天。偶尔玩一下游戏,是从同学借来的新版游戏。而那个用胶带封住的纸盒再没打开过。现在妞妞上大学了,除了紧张的学习,还参加了学校的学生社团,不停地读课外书,生活很丰富也很忙碌,妞妞说和同学上网聊天的时间也很少,偶尔也会玩玩游戏,但想把她长时间关在游戏里,她自己都不会答应。妞妞已完全学会自己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了。

有的妈妈说,我的孩子一点也不自觉,要真放开了让他玩,那还不真成“网虫”了啊。

这位家长可能对自己的孩子很了解,可是她的这种假设是不成立的。这些家长的“放开”之所以没有效,第一个原因是平时家长习惯在很多事情上去“管”孩子,单是玩游戏这一件事就不知道说过多少次,发生过多少冲突。那么你哪天突然放开了(多半家长是躲在旁边做“侦探”去了),他当然就要玩疯了。家长和孩子最好不要形成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第二个原因是家长缺少

耐心,指望自己一改变,孩子也能立地成佛,几天就变好;如果孩子在一段时间内不改变,家长就受不了啦。就如陶行知先生比喻的那样,有的人开始接受一个观念,知道鸟儿在大自然中会成长得更好,就弄些花草树枝放到鸟笼子里,以为这就是给鸟提供了自然环境。为什么不能打开笼门呢?家长要治理孩子的某个坏毛病,第一要有诚意,第二要有耐心。

还有个别妈妈对孩子说,要想上网,就必须在考试时得多少分,要不然一分钟也不让玩。家长在嘴上咒骂网络游戏,行动上却以上网或超时上网作为奖励。家长其实就是在暗示孩子,电脑游戏是好东西。孩子更是对电脑游戏好奇,这怎么能不激起孩子对游戏的热爱呢?

其实,家长们可以换个做法:如果孩子特别喜欢玩游戏,那么在每次孩子做错了事的时候,就告诉他要惩罚他,上网去吧,必须连续玩够十小时,不够就惩罚再玩十小时,直到他累得“求饶”。如此几次,孩子就会觉得电脑游戏不是一种乐趣,是惩罚。妈妈们,试试吧!

让家庭教育回扫吧

“小网虫”、“网瘾”成了家长们谈论的问题,也成了目前一个社会问题。随之,社会出现了很多专门医治“小网虫”的机构。有的医院开展治疗“小网虫”的业务,让孩子们完全像病人一样住院,通过吃药打针来治疗;也有些自称“学校”的机构,用武力来医治“小网虫”,训练手段简直是和监狱没有什么区别,这些“学校”里,来自天南海北的“小网虫”们,有的被训斥的更加顽固、有的被折磨的已经麻木。

家长们不知道,要解决孩子的网瘾,没有一个立竿见影的“办法”或“技巧”,这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家长教育理念和教育技巧的改造工程。要从根本上消灭孩子对游戏沉迷上瘾,只能从家庭教育开始。没有家长教育方式的改变,就不可能有孩子状况的改善。关于青少年沉湎于电脑游戏不能自拔的报道经常能看到。表面上看症结都在青少年自身及游戏上,可从每一篇报道的字里行间细看,都能看到或感觉到家庭教育的缺陷。家长采取的各种“积极行动”是多么地用心良苦,可惜充满了反教育科学的意味——就是这些反教育科学的行为,不但让父母的努力无效果(最多取得暂时的、表面的效果),还让孩子越陷越深。

首先家长要对网络游戏有正确的态度,坦然接受它只是孩子的一个游戏,是一种娱乐方式。不要让孩子玩的时候有内疚感和负罪感,不要让你的态度激起孩子的逆反情绪。逆反情绪只能强化孩子更想玩的欲望。家长是孩子最早的老师。但家长绝不能随便给孩子贴“标签”,把网瘾说成是“心理问题”,其他讽刺的话,造成他们心理上的反感。家长应该慢慢走进孩子的内心,进行理性的心理沟通,在沟通过程中发现他哪些方面有欠缺,尽量给他补一下,一定要让他自己认识到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确弊多利少。

同时让孩子有丰富的课外阅读。不论是儿童还是成人,任何放纵都与内心空虚及道德堕落有关。网络游戏只有在精神空虚的孩子那里,才变成鸦片;

丰富的课外阅读会让孩子的精神世界丰富,更聪明更理性,形成更好的道德意识,它强大的力量会挤占阵地,不给游戏留下更多的空间。一个从小有阅读习惯的孩子,阅读对他来说也是魅力无穷的,会冲淡对游戏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