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茶礼
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观念,乃至形成了茶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对茶叶和茶俗有着不同的文化承习。这种现象在茶进入社会礼仪中时尤其明显。
在中国,有关茶的礼仪是很多的。如明代的许次纾在《茶流考本》中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以茶为礼,取其不移志。”古代婚姻中以茶为礼表其志不移。古代婚中讲究“三茶六礼”,“三茶”指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和入洞房时的合茶;“六礼”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些礼仪包括了从择偶到完婚的全过程。以茶为彩礼的习俗至今还保留在中国云南省的拉祜族的婚礼中。拉祜人常说,没有茶就不能算结婚。纳西族聘礼中的四色就包括茶、酒、糖、米。贵州的侗族婚礼上喝豆茶象征吉祥。在侗族中,如果是父母包办的婚姻,姑娘不愿意,可悄悄包好一包茶叶,亲自送到男方家,用茶表示退婚。
另外,白族的三道茶更是体现了茶礼,“头苦、二甜、三回味”谓之三道茶。三道茶中的第一杯茶主人双手齐眉敬给客人,客人接过后,又敬给主人家最长者,互相致谢后,才可啜饮。每次斟茶,都不得一次斟满,只供品一口为限,在白族中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茶礼在一些地方的丧葬习俗中也有应用。在江西、广东一带扫祭祖宗时,要斟三杯茶置于坟前。有的地区人死后,在死者手中握一包茶叶,以帮助死者解“迷魂汤”。
3.茶文化的远播
自西汉以来,中国茶叶不断传往世界各地,逐渐发展为世界性的饮料,茶文化也逐渐成为各国人民的传统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日本是受中国茶文化影响最早的国家。早在1191年,日本荣西禅师自中国学习归国后,就根据中国寺院茶法制定了禅宗饮茶礼仪。1264年,日本的圣一、大应禅师从中国的径山寺带回了“茶道具”和茶宴方法,从此,中国的茶宴逐渐演变为日本茶道,日本的茶道成为世界上最隆重、最程序化的茶礼。
英国是欧洲的主要饮茶国,他们尤其推崇中国的祁红、武夷岩茶、贡熙等。英国王室历来以中国的祁红作为礼茶来招待贵客。另外,美洲、非洲、大洋洲先后盛行饮茶之风,这是中国对世界饮食文明的贡献。
二、酒文化
1.酒的历史
①中国人的发明
《吕氏春秋》里有“仪狄作酒”的说法,民间又有杜康造酒的传说,其实仪狄和杜康都不是第一个酿酒的人,他们只是中国历史上的酿酒大师,仪狄善酿“旨酒”,杜康创造了“秫酒”。酿酒的起源很早,人类最先注意到了自然界酒的存在。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陶器的出现,人类逐渐酿造出果酒。谷物酿酒是人类进入农业时代以后才出现的,晋朝江统在《酒论》中说:“有饭不尽,委于空桑,积郁成味,久蓄气芳。”即吃剩的饭丢在树洞里,自然就可发酵成酒。
谷物酿酒比果实酿酒在技术上更为复杂。中国远古先民在谷物酿酒上有一项杰出的发明,就是用曲做酿酒的发酵剂。酒曲中有天然的活性极高的微生物使淀粉糖化发酵,可直接用来酿酒。
世界上最早发明用酒曲酿酒的是中国,这已为世界公认。这一发明是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几千年来,制曲和用曲酿酒一直是中国具有的独特的谷物酿酒技术,直到今天,中国的许多种酒仍是用这种方法酿造的。
②第一部禁酒文告
进入商代,谷物酿酒非常普遍,在殷墟发现规模很大的酿酒作坊遗址。当时的酒已有不同的种类,有用黍造的酒、稻谷酿的醴,还有为祭祀祖先用的特制酒,即用黑黍加香草制成的香酒——鬯。在殷墟墓葬出土了大量酒具,盛酒器有尊、觥、卣、壶、卮等,温酒器有爵、甬等,饮酒器有觚、觯等。由此可见,当时对饮酒已十分考究了。
商代贵族嗜酒成癖,特别是末代商纣王竞“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夜之饮”,最后商被周所灭。
商纣王因酒废政,为周初的统治者提供了前车之鉴。于是周王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禁止饮酒的文告——《酒诰》。诰词上规定,不许经常饮酒,即使诸侯国君,也只能在祭祀时才能饮酒。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安定,周代禁酒令也逐渐废弛了。
③“五齐六法”
到了周代,中国的酿酒工艺进一步完善。在长期的制曲酿酒生产中,终于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酿酒工艺,这就是著名的“五齐六法”。
《礼记·月令》中记载了酿酒时的六个要素,即:“(仲冬之月)乃命大酋,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和,大酋监之,毋有差贷。”就是说酿酒一定要掌握好原料、酒曲、水质、浸渍、发酵器具、酿酒时间和温度等。这时,发酵过程也分为五个阶段,《周礼·天官》记载:“要辨五齐之名,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醍齐,五曰沉齐。”可以解释为:发酵初始,物料发动为泛齐;物料冒泡为醴齐;冒泡出声为盎齐;发酵后期,酒精增多,发酵液由黄转红为醍齐;最后,料液分层为沉齐。上述实践经验的总结,说明古代已对酿酒有了深入认识,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酿酒工艺规程的总结。
④制曲工艺的进步
进入汉代之后,中国的经济文化呈发展之势,酿酒业也十分发达。制曲由汉以前的散状已做成饼状,饼曲中的糖化发酵微生物更集中,发酵活力更强,也更有利于酿酒。这种饼曲二千年来一直在使用。
汉代酒的品种日渐多样,有廉价的行酒,有少曲多米一宿而熟的甘酒,有叫“醴”的白酒,有叫做“酾”的红酒,还有叫“酞”的清酒。清酒发酵周期长,酒味醇香酽烈。清酒中的“中山冬酿”尤为著名。汉代自张骞从大宛国带回葡萄在西北及中原种植后,至东汉时期,民间开始有了葡萄酒。
晋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制曲法,即在酒曲中加入草药。晋人嵇含的《南方草术状》中记载有制曲时加入植物枝叶及汁液的方法。
南北朝时,北魏末期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总结出了9种酿酒曲的制作方法和39种酒的酿造法。这种全面的记述在当时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宋代的朱翼中又在他的《北方酒经》中介绍了13种制曲的方法,而这时的工艺更简捷了,制曲原料种类多了,酿出的酒的风格也多了。
大约是唐宋时期,中国的发酵工艺又有了一个重大发展,就是发明了红曲,但这种方法酿造的酒,酒精含量不高。为了提高酒的酒精度,酿酒的人发明了蒸馏法,造出了酒精含量为60%的烧酒,这是中国酿酒史上的一次飞跃。
⑤饮酒的风尚
酒与人结下不解之缘。人们饮酒的同时,先后出现了多种娱乐方式,到西晋时已有了行酒令。晋初,晋武帝降服了吴王孙皓,设庆功宴。晋武帝在酒宴上问孙皓:“闻南人好做乐汝歌,颇能为不?”孙皓举杯咏道:“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尔一杯酒,祝尔寿万春。”晋武帝听了酒兴大增。从此以后,凡酒宴,即令在座者即席赋诗,不能者罚酒,这便是酒令了。后来酒令由于使喝酒人尽兴、欢娱,故而不断发展,流入民间。
魏晋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许多有识之士远离时政,视酒为知己,酣饮为常。当时的名士才子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经常在河南辉县西南七十里的竹林寺放歌纵饮,世称“竹林七贤”。田园诗人陶渊明归隐田园,以酒为伴,寄酒为迹,借诗抒怀。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其代表作《兰亭集序》就是在酒酣之际,乘兴挥毫而作。全文“之”字最多,个个别开生面。酒醒后他自己都不信能写出这样俊逸绝伦的字。后来他曾多次写《兰亭集序》,却再也未达到那次酒兴正浓时所写的境地。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期,酿酒业和酒文化也随之兴盛起来。唐太宗攻破高昌,把当地的马乳葡萄带回长安,种在御园中,并用这种葡萄酿出味香酷烈的葡萄酒。随着葡萄的广泛种植,葡萄酒的酿制在唐代得到空前发展。
唐代的酒品名目繁多。据考证,五粮液就是在古酒重碧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杜甫在《宴戎州杨使君东楼》中有“重碧拈春酒”之句,指的是戎州(今宜宾)名酒“重碧酒”。在李白和杜甫的诗句中也有“东阳酒”、“老春酒”和“郫筒酒”。另外,长安的名酒有“清苏”和“紫腻”。当时各地广泛流行的名酒还有山西杏花村的“汾酒”,四川的“锦江春”、“绵竹酒”,江西的“麻姑酒”,山东的“秋露白”,等等,不胜枚举。
唐代的酒器也十分讲究,有玉雕琢的夜光杯、银制的银杯。唐代最有趣一种被称为“舞仙”的酒杯,斟满酒会有一个小仙人出来翩翩起舞,还有瑞香毡子落到杯外来,令人惊叹不已。
唐代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诗人辈出,唐代诗人几乎无不喜酒。唐诗中有大量的歌酒、赞酒和借酒抒情的诗篇。李白被冠以“酒圣”、“酒仙”的称号,王安石说李白的诗“十句九句言好酒耳”。李白的饮酒诗豪放洒脱,“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是他在《襄阳歌》中的诗句。此外,杜甫、孟浩然、王昌龄等大诗人都以酒为伴,吟咏诗文,抒唱心曲。
唐人饮酒必行酒令,酒令佐欢乐。文人雅士喜行古令、雅令,一般人行通令。酒令流行到唐代,形式越来越丰富,花样越来越多,有赋诗、作歌、唱和、联句、谜语、对联、绕口令、笑话、掷色子、猜拳、报数等等,使人喝酒尽兴娱乐。
宋初,赵匡胤为巩固皇权,独揽兵权,设“鸿门宴”,演出了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宋代之后,中国的酒文化进入了更加成熟的时代,在戏曲小说中多有对饮酒场面淋漓尽致的描写。《水浒》、《三国演义》中的英雄豪杰无不以酒表其豪气。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对饮酒场面的描写更是精彩绝伦:“……有小丫环调桌安椅,摆设酒馔。真是:琼浆满泛玻璃盏,玉液浓斟琥珀杯,更不用再说那肴馔之盛。宝玉因闻得此酒清香甘洌、异于寻常,又不禁相问。警幻道,此酒乃以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髂、凤乳之曲酿成,因名日‘万艳同杯’。”在这段文字里,曹雪芹对酒作了浪漫主义的描写,同时又一语双关,暗示万艳同悲,真可谓神来之笔。
明清之时,酒在民间经千百年的演变,形成了既定的模式,同时花样又不断翻新,成为人们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无酒不成俗"——礼节与酒
酒与民俗的关系首先表现在传统节日上。每逢新春佳节,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必喝新春酒。二月社日,办社酒,祭祀社稷神,祈求丰收。清明节,上自帝王、下至庶民都要洒酒祭祖。端午节,人们洒雄黄酒,避恶求祥;饮菖蒲酒,驱瘟除邪。九九重阳节,人们结伴出游,登高饮酒。重阳节饮菊花酒,据说能驱除瘟魔。
酒文化不仅体现在节日上,更明显的是表现在民俗礼仪中。敬神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习俗,酒是圣洁之物,敬祭品中,酒是不可缺少的,“凡饮酒,先酹之,以祭天也”。农人耕种前,要奉酒祭田神,行船老板要办开船酒和拢岸酒,祭江河水神以求平安。金榜题名者,必欢饮数日以示庆贺。人生大事,婚姻为首,男女成婚要喝合卺酒、合欢酒;生子育女,添丁进口,要喝三朝酒,办满月酒。老人做寿要办寿酒。客人临门,设酒款待;朋友远足,把酒饯行。此外,兴文举武、求雨择吉、造屋上梁、祝年庆丰、帮会结拜、求师学艺、聚会游艺、羁旅消遣等,也都少不了酒。酒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酒即欢,有酒成慰藉,无酒不成敬意,无酒不成礼仪。
酒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产物,酒文化则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表现。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们歌颂酒功酒德,供奉着酒神酒仙,涉足于酒肆酒家,欣赏着酒器酒肴,品评着酒色酒香,娱玩着酒令酒筹,更遵从着酒俗酒礼。人们在饮酒中表达喜怒哀乐,抒发感情趣事,创造着丰富的酒的文化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