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文明史
3337300000027

第27章 戏剧 曲艺(1)

一、戏曲的变迁

中国的戏曲文化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但提出“戏曲”概念的时间并不很长。元人陶宇仪的《南村辍耕录》,可见“戏曲”一词到了清末才较为明确地把“戏曲”作为演出艺术概念提出。王国维作《宋元戏曲考》后,由于他的倡导及他在中国古典戏曲研究中的影响,使得人们把“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总称,当然也泛指中国传统的戏剧文学和戏剧表演艺术。

中国戏剧的起源众说不一,但一般认为是起源于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

1.戏曲艺术的萌芽

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民间歌舞中,就已经孕育着戏曲艺术的萌芽。当初的歌舞还只是作为一种原始宗教仪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增加了新内容。其中有对鬼神的隆重祭祀及对祖先的祝祷祈求,还有对丰收的欢欣庆贺和对男女爱情的倾心歌唱。

当这种祭祀仪式进入奴隶社会后,一部分流传在民间,形成民间的驱鬼除疫活动,如驱傩,后来就逐渐形成了表演简单故事的傩戏。另一部分则进入宫廷发展为优,这就是滑稽戏的起源,也是中国戏曲的另一个直接源头。优在2700多年前的西周就已出现,是当时王公贵族们专门豢养的职业艺人。他们通过滑稽调笑和歌舞表演,给贵族们提供声色之乐。优的故事在《国语》、《左传》、《史记》等书中均有记载,如春秋战国时的优孟装扮孙叔敖讽谏楚庄王的故事:楚国宰相孙叔敖死后,家中贫困,其子找优孟帮忙。优孟就穿戴起孙叔敖的衣冠,模仿其动作,经过练习后,模仿得很逼真。一次优孟来见楚庄王,楚王以为是孙叔敖复活了,很高兴,想要他复职。优孟遂以孙叔敖的口气批评楚王不关心功臣死后的遗属生活,使他们穷苦。楚王于是召见孙叔敖之子,赐其土地和财物。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优讽谏的特点,但严格来说,这只是模仿生活原型,而不是艺术形式的创作。

到了封建社会,这种嘲讽的方向就由对皇帝转向对臣子。进入秦汉,出现了“百戏”演出活动。百戏也称散乐,是民间歌舞、杂技、武术、角抵等众多杂耍娱乐节目的总称。中国的戏曲正是在百戏的摇篮中才得以孕育。百戏并不都是“戏”,但后来的戏曲无疑是百戏中之一“戏”。由于产生于百戏杂陈的环境中,中国戏曲从一开始就和其他的艺术形式结下了不解之缘。

2.中国戏曲的雏形——参军戏

在汉末至隋唐的数百年间,虽然传统的百戏杂陈仍不断被用来点缀升平、娱乐君臣,但戏曲艺术自身的发展是缓慢的。从戏曲史角度看,在这个时期引起人们注意的是两种新起的滑稽戏和歌舞表演方式,这就是源于南北朝时期后赵的“参军戏”和流行于唐代的歌舞小戏《兰陵王》和《踏摇娘》。

参军戏是流行于唐宋时代的一种重要的“准戏剧”表现形式,内容以滑稽调笑为主,源于先秦优伶们的戏谑嘲弄。其具体形成时间有不同的说法,一般取《太平御览》五六九卷的记载: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有一任参军职务的官员贪污了黄绢,为实行惩戒,宴会上一优人穿起官服扮该参军,其他优人则从旁嘲笑戏弄,此后这种以嘲弄为主的优戏即被称为“参军戏”,角色固定为两个:被戏弄的对象叫“参军”,执行嘲弄职务的演员叫作“仓鹘”。参军戏至唐代由单一的科白戏逐渐发展到包含一些歌舞表演,并有了管弦鼓乐的伴奏。发展到晚唐和宋代时,参军戏的名称渐为少用,而代之以“杂剧”,有了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固定名目,戏剧情节也较为复杂,但总体来说尚未改变其滑稽调笑的性质。南宋时流传到南方的杂剧渐与当地民间戏曲发展融合而成为宋元南戏,北方的杂剧则逐渐过渡为元杂剧。这是中国戏曲开始走向成熟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它正式形成了中国戏曲的雏形。

唐代以前的说唱活动完全是在宫廷、贵族等范围中,且形式不固定,只是弄臣偶一为之。只是到了唐代,特别是中晚唐时期,随着当时非贵族文化的发展,说唱活动出现了全新面貌。首先是出现了具有固定形式、富于艺术个性的说唱种类;其次是社会上有了专业表演者,说唱逐渐成为当时社会上的一种职业。

3.宋代戏曲的繁荣

宋金时代可谓是中国戏曲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一些戏剧得到继续发展与完善,而另外一些戏剧则在自身的发展中又产生了新的戏剧形式,所以两宋可以说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

①说话四家

北宋建立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城市人口的集中和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戏曲演出较之以往更为活跃。城市中出现了规模巨大的剧场——“瓦舍”和“勾栏”,社会上也有了专业的演出团体——“戏班”。宋代戏曲正处于这样一个有利的艺术氛围中,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说唱这种形式在当时仍旧占有主要地位,唱赚、覆赚、陶真、诸宫调等与后世的鼓词、弹词等曲种都有直接继承关系,特别是诸宫调对宋元杂剧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说话四家是南宋城市娱乐场中专业演说故事的四个门类,即银字儿、铁骑儿、说经说参请、讲史。一般讲,讲史就是专门演述历代兴亡史迹;说经说参请就是专门演讲与佛教有关的故事,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便属于说经类,《五戒禅师私红莲记》便属说参请;铁骑儿演述的是当代的战争故事,后演变为《水浒》一类的说书体小说;银字儿也称小说,包括内容最为丰富,如烟粉、灵怪、传奇及公案故事。因为这类题材多有哀艳情节,而唐宋以来习惯用“银字儿”代指哀艳之调,于是便用来指代这类故事。在说话四家之中,影响最大的当数银字儿与讲史,后世的白话小说主要是从二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②诸宫调

诸宫调作为盛行于宋金时期的一种新型说唱形式,对后来宋元杂剧的影响很大,在戏剧发展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它以唱为主,间有说白。由于演唱部分可以由若干不同宫调的曲子组成,所以称“诸宫调”。

诸宫调的创始者相传是北宋中期的孔三传,他于首都汴梁演出。在金、元两代,诸宫调广为流行,艺术上也趋于繁复;至元中叶时,由于杂剧的繁荣,它便逐渐失去了在舞台上的位置。诸宫调的作品留存很少,完整的只有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③南戏

宋元南戏是流行于当时中国南方的戏曲艺术形式,也称南曲戏文。一般认为起源于北宋宣和年间温州一带的民间歌舞小戏,故时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早期南戏在思想内容上继承了宋杂剧敢于抨击弊政的传统,较多揭示社会动乱造成的社会矛盾,反映民间呼声。

南戏的剧本多取材于正史、唐宋传奇、时事、话本和杂剧的故事,因而内容十分丰富。南戏的剧本采取分场形式。分场即以人物上场下场为界线,把剧本分成若干段落,其中一笔带过的情节称过场。

南戏的表演艺术,具有民间歌舞小戏的表演特色,同时,也吸收了杂剧插科打诨的滑稽表演方式。有的侧重于抒情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有的侧重于表现人物的外部形象。随着南北艺术的交流,南曲戏文在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基础上逐渐演变为“传奇”,从而成为明清两代数百年间中国主要的戏曲形式。

4.元杂剧的黄金时代

元杂剧是13世纪前半叶蒙古灭金前后在中国北方兴起的一种戏曲艺术。它是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融合了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形式演变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