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30岁生存竞争力:你一定要懂的人际交往心理控制术
3337500000031

第31章 损失规避的心理侥幸(2)

这是为什么呢?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当人遇到困难时,其潜在的意识里会产生一种磐欢自己”的心理。所以在这种爱自己的延长线上,喜欢类似自己的人的潜在心理就更为强烈。

利用这种心理作用,从彼此间共同拥有的经历 中,能引导出他人的好感。有时,因为拥有共同体验,即使是彼此生疏甚至含有敌意的两方,也可能彼此认同、成为知已。

《红楼梦》中的黛玉,孤傲清高,对于宝钗与宝玉的亲近,心酸嫉妒,把宝钗视为“情敌”、“心腹之患”,因而一有机会,黛玉总 要对宝钗贬损一番。然而宝钗总是采用恰当妙的办法予以化解。

有一次,贾母等人猜拳行令随意玩乐,黛玉无意中说出了几句《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艳词。这类剧本在当时是禁书,黛玉这样的名门闺秀怎么能读禁书,说艳词这会被人指责为大逆不道。好在许多读书不多的人没有听出来,但此事瞒得过别人却瞒不过宝钗,然而宝钗却没有感情用事,图一时痔陕,借此机会让黛玉难堪。

栩反,她把这视为自己与黛玉化干戈为玉帛的契机。

到了背地里,宝钗叫住黛玉,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尚未出阁的女孩儿!嘴说的是什么?”她先让黛玉感到问题的严重。黛玉只好求饶说:“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以后再也不说了。”

宝钗见黛玉满脸羞红,不再往下追问。宝钗还设身处地、循循善诱地开导黛玉在这些地方要谨慎一些才好,以免授人以柄。一席话说得黛玉垂下头来吃茶,心中暗服,只有答应一个“是”了。

此后,宝钗守口如瓶,没有向任何人透露一点黛玉失言之事。也就是说,这事除了黛玉自己和宝钗,只有“灭知地知”,黛玉由此改变了对宝钗的成见,两人后来竟然成为了知己。

可见,改善与上司、同事、朋友的关系并非我们想像的那么难,只要我们寻找机会、创造机会,共同体验可使两个人的关系贴近,共同体验的私密性越高越特殊,两人的关系也就越亲密。

4.适当地吐露自己的隐私。令对方产生亲切感

心理攻略:

在一般的人际交往中,“适当地吐露自己的隐私”也是一种缩短彼此距离的处世技巧。乐于和别心置腹、襟怀坦白的人,有一种潜在的人际吸引力。一个人如果乐于对别人敞开心扉,待人以诚,别人也会邀请他进入自己那个神秘的内心世界,并在必要时伸出援手。但是要记住,自我暴露过早或涉及得太深,来得“太强烈”、“太快”的人,往往不会令人喜欢,反而会让人感到讨厌,唯恐避之不及。

美国的一个心理学家曾就此进行过一个有趣的试验。

他在纽约市的广播节目中对三个“候选人”的情况进行介绍后,要求听众投票选季其的一位。

关第一个候选人的说明是:具有作为政治家的专业资质和学历,具有作为政治家向人际关系;对第二位重点介绍了他迄今为止的政治履历以及其业绩;而对第三位候选的介绍主要围绕其私生活:溺爱子女,喜欢每灭早晨叼着烟斗牵着狗散步等等。

投票结果显示,第三位候选人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究其原因,是第三位候选人让“选举人”感受到了亲近与温存,从而对其产生了喜爱之情。

实验的结果证明:自我暴露会增加喜欢。关于这一点,现实生活的许多变化也予以了证实。以往,作为偶像的影视明星,为了维持影迷们对自己的崇拜,总是努力保持个人神秘感,避免让公众知道自己过多的隐私,有许多影星甚至不敢公开自己已婚。不过,如今,某些影星会故意向公众透露一些自己的小秘密,比如自己的特别的嗜好,种种不为人知的辛酸经历。他们这样做,似乎并没有让公众感觉缺少神秘感而不再喜欢他(她),反而获得更多的痴迷。

因为一旦人们觉得某位公众人物也是平常人,与自己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有辛酸,有无奈,反而会认为他(她)更真实,感觉他(她)更亲切。

在…般的人际交往中,“适当地吐露自己的隐私”也是一种缩短彼此距离的处世技巧。

“你哭过吗?”

一次,一位记者在大庭广众之下采访世界垒球王史蒂夫.加夫,突然提出了这个问题。

这真是个令人棘手的问题。

人总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是一个迷住千百万观众的体育明星呢!这个记者在众曰睽睽之下提出这个问题,看来,是想暴露垒球王的隐私,借此揭其“非男子汉”之短。

“哭过。”垒球王回答道,“我觉得在某种场合掉眼泪更像个男子汉,因为这表现了你是个实实在在的人。”

结果,球王非但没有在观众面前丢分,反而赢得了更多人的喜爱。

为什么会这样呢?

也许,不论是公众人物还是普通的人都有过这样的担心:自我暴露缺点、弱点,会使旁人减少对自己的喜欢程度。

但球王的故事恰恰表明:偶尔吐露一点隐私让人感觉亲近,让人喜欢。因为这种隐私的交流就相当于一次私下的共同体验,令对方产生亲切感。换句话说,对公众人物而言,保持一定的神秘感很有必要。不过,适当的自我暴露也很有必要。

乐于和别人推心置腹、襟怀坦白的人,有一种潜在的人际吸引力。一个人如果乐于对别人敞开心扉,待人以诚,别人也会邀请他进入自己那个神秘的内心世界,并在必要时伸出援手。

同事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一般人认为,办公室为是非之地,与同事交往,要有“距离”意识。能少说尽量少说。其实,这并非上上策。在小小的办公室,同事之间,身体与心灵的距离太近了不好,太远了也不好。在工作之余,与同事聊聊灭.偶尔说点自己的“隐私”,可以加深彼此的感情。

你主动跟别人说些私事,别人也会向你说。如果你什么都不想让人知道,什么都保密,谁还会走近你、信任你呢?

当然,无论是对公众人物还是对普通人而言,向外人吐露隐私的自我暴露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适当。

那些自我暴露过早或涉及得太深,来得“太强烈”、“太快”的人,往往不会令人喜欢,反而会让人感到时厌,唯恐避之不及。

因为一方的自我暴露比对方暴露自己时更显得亲密和详细,对方就会害怕过早地进入亲密关系的领域,于是,便会考虑刹车。所以,在人际交往,吐露自己的隐私要适当,所谈私事的私密程度要依对象、时间和场所来定。

5.假设共同的敌人。唤起对方的协作

心理攻略:

人与人之间,哪怕原本对立,一旦出现了强大的共同敌人时,就很有可能解除对立者之间的警戒状态。因此制造“共同的假想敌人”。成为合作伙伴,互帮互助是妙法。在不同的情况下,“共同的假想敌人”可能强大,也可能不明显,在说服别人时,要懂得将小的“共同敌人”扩大,让对方感受到敌人的威胁,使其产生同仇敌忾的感觉。

春秋时,吴国和越国经常交战。一天,在吴越交界处河面的一艘渡船上,乘坐着几个吴人和越人,双方谁也不搭理谁,气氛显得十分沉闷。

船离北岸后,一直向南岸驶去。刚到江心,突然天色骤变,刮起狂风。霎时间满火乌云,暴雨倾盆而下,汹涌的巨浪一个接着一个向渡船扑来。

两个吴同孩子吓得哇哇大哭起来,越国有个老太太一个踉跄,跌倒在船舱里。

掌舵的老艄公一面竭力把住船舵,一面高声招呼大家快进船舱。另外两个年轻的船迅速奔向桅杆解绳索,想把篷帆解下来。但是由于船身在风浪中剧烈颠簸,他们一时解不开。这时不赶陕解开绳索,把帆降下来,船就有翻掉的可能,情势非常危急。

就在这干钧一发之际,年轻的乘客不管是吴人还是越人,都争先恐后地冲向桅杆,顶着拍风恶浪,一起去解绳索。他们配合得很好,就像左手与右手一样,不一会儿,渡船篷帆终于降了下来,颠簸着的船也随之稳定下来。

老艄公望着风雨同舟、共度危难的吴人与越人,感慨地说:“吴越两国如果能永远和睦处,该有多好啊!”

吴旧与越国经常交战,吴人与越人原本是水火不容、世代为仇,上船时互不交淡,气氛紧张,为什么后来却前嫌尽释,像一个人的左手和右手那样相互协作呢?

因为他们遇到了共同的敌人——狂风暴雨。

大风来临,船身在风浪剧烈颠簸时,双方心里都日月白,如果不互相救援,齐心协力,把绳索解开,把帆降下来,船就会翻掉,大家都会没命。在这种情况下,谁还会去计较以前的仇怨呢?

这揭示了人们一种怎样的心理呢?

人与人之间,哪怕原本对立,一旦出现了强大的共同敌人时,就很有可能解除对立者之间的警戒状态,成为合作伙伴,互帮互助。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以三个人为一组,让他们做简单的“撞球游戏”,比赛得分,淘汰到最后只剩下一个人获胜。如此一来,这三个人就分别构成了敌对的关系。可是,随着比赛的继续进行,这三个人的关系便发生了变化:如果有一个人遥遥领先,那么其他的两个人就会联合起来,阻碍领先的这个人得分。

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弱者都会把强者视为共同的敌人,联合起来抵抗强者。

换一种思维方式,对立的双方,如果能找到一个共同的敌人,哪怕这个敌人是假想的,也能消除彼此的敌意,唤起彼此的协作意识,从对立关系变为协作关系。

一家工厂的产品销量不错,销售经理请求增加产量,但该厂的生产主管,脾气不好,还顽固不化,死活不愿增加产量。

于是,销售经理对生产主管说:“如果既定的生产指标不能如期完成,我们部门不好开展工作,我们大家都得面对总部的责难。”

结果,生产主管一寻思,还真是这么回事,便改变了态度,积极配合销售部门,按照他们的要求增加了生产。

在现实生活中,为了消除对方的敌意、唤醒对方的协作意识,你完全可以制造一个共同的假想敌。

如果你在商业步行街有一个店铺,要与另一家出售同类产品、实力相差不大的店铺竞争。为了销售额,两家今灭你打八折,明灭我就打五折,你买二送一,我买一送一。结果,越战越狠,水火不容,两败俱伤。

这时,你怎么办?继续战斗下去,直到其中的一个倒下、退出?

如果你真这样想,就傻了、完了!两虎相斗,必有一伤。即使倒下的不是你,你也会受伤。你不妨为两家制造一个共同的假想敌,告诉对方“如果我们继续这样敌对的话,只会让××渔翁得利”。

这个假想敌可能是街边新开的一家店铺,也可能是消费者,甚至可能是商业街的管理人员,总之,只要让对方意识到,你们有共同的敌人需要对付,对方就会消除对你的敌意,放弃敌对的做法。

如果你是公司的职员,与某位同事有过摩擦,如今你俩必须共同完成某项工作,你担心对方不合作,不妨对他(她)说:“如果这次的任务完成得不好我们肯定都会挨批的。”

对方一听,一想,对啊,我们现在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得齐心协力,共同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以前的那些小摩擦、小矛盾也就不值得计较了。

在不同的情况下,“共同的假想敌人”可能强大,也可能不明显,你在说服别人时,要懂得将小的“共同敌人”扩大,让对方感受到敌人的威胁,使其产生同仇敌忾的感觉。

当然,制造“共同的假想敌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最好考虑周全,让你的说法有理有据,同时,也要善于表演,否则有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

6.表情动作——假面具中的乾坤

心理攻略:

人类的心理活动非常微妙,但这种微妙常会从表情里流露出来。倘若遇到高兴的事情,脸颊的肌肉会松弛;一旦遇到悲哀的状况,也自然会泪流满面。不过,也有些人不愿意将这些内心活动让别人看出来,单从表面上看,就会让人判断失误。

一些细微的表情通常是识别一个人是否在说谎话的关键所在,因为在某一时刻,面部表情会透露人的真实想法,但由于人的控制力不同,它有时会消失得非常快,所以观察一个人面部表情时,一定要细致。

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只简单地从表情上判断对方的真实情感。在以表情突破对方心理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没表情不等于没感情

生活 中,我们有时会看到有些人不管别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都面无表情,让你看不出他的喜怒哀乐。其实,没表情不等于没感情,因为内心的活动,一定会呈现在脸部的肌肉上。如果有意识地压制这种外露的表情,就显得很不自然。越是没有表情的时候,越可能使感情更为冲动。打个比方。有些职员不满主管的言行,但是敢怒不敢言,只好故意装出一副无表情的样子,显得毫不在乎。实际上他内心有很强烈的不满,如果你这时仔细地观察他的面孔,会发现他的脸色不对劲。如果你发现对方面无表情,最好不要直接指责他,或者当场让他难看,最好这样说:“如果你有什么不满,不妨说出来听听!”这样可以舒缓对方压抑着的感情,不至于引起止面冲突。可伺良机,再行沟通。

当然,毫无表情也不能一概而论,它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极端的不关心,另一种是根本不把别人看在眼里。

有一种人平时面部就很少有表情,即使旁人哄堂大笑,也只是浅浅的一笑,而且立刻就消失无踪。这种人的性格较沉闷、内向,待人处事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