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30岁生存竞争力:你一定要懂的人际交往心理控制术
3337500000009

第9章 积极深刻的心理影响(2)

如果你想举行一次座谈会,又担心冷场,不妨事先安排几个人,让他们准备好问题,在会场积极提问,鼓励其他人提问。只要气氛足够活跃,那些原本不爱提问的人,看到大家都在提问,也可能跃跃欲试。

如果你负责主持公司会议,讨论某项棘手的改革方案。你知道改革的阻力很大,很可能大多数的参会者会在会上保持沉默,拒绝表态。你不妨在会议召开之前,私底下找几个人交流交流意见,安排他们在会议上带头发言,迫使其他的人也表态。

4.选择好时机。便于掌握主动权

心理攻略:

谈判中的威胁之所以能起到作用,就在于其中的一方仰仗着自己的优势,以某种条件相要挟,强硬地指出了对方的利害关系所在。假如对方不答应这一方的要求,他们就必须为此承担相应的损失。那么,两弊相权取其轻,他们当然要选择答应对方了。

小罗是某保健器材的销售人员,他在一位老客户的介绍下认识了某公司的马总。小罗在见到马总之前就得知,对方对父母的健康非常在意,而且只要认准了产品就不会在价格上斤斤计较。

当小罗与马总寒暄过后,小罗向马总介绍了这种保健器材的一些功能和特点。马总说他目前没有这方面的需要,如果有需要的话,他一定会与小罗联系的。小罗听出,马总是在下逐客令。可是小罗并没有在意,他又说:“听说您的母亲就要过70大寿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呀,不过以您母亲的身体状况就是再活70年也没问题呀!”

马总听了慨叹道:“唉,虽然我母亲保养得一直很好,可是毕竟年龄大了,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了呀,最近就时常闹些小毛病。”

小罗说“其实老年人身体状况不好光靠吃药是没用的,关键还是要经常做些有益的活动,这样一来可以增加身体的抵抗力,二来还可以使他们在运动的过程中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

马总仍然神色严肃地说:“以前他们也出外参加一些活动,可是最近他们自己总觉得太累,再说我也怕他们到外边活动出现什么问题不好及时处理。这个问题愁坏我了。”

小罗接着说:“我们公司的产品正好可以帮您解决这个难题……”

在说明了使用这种保健器材的一系列好处之后,小罗看到马总已经有了点购买产品的意思,他想现在应该是趁热打铁的时机了,于是他又说:“如果您不能在母亲70大寿的时候送给他一件有意义的礼物,那她一定会很失望的。而这种保健器材不仅可以让她老人家感受到您的孝心,而且每次看到它时,老人家都会想起自己这个值得纪念的生日的。这种保健器材我们销售部只剩下3台了,如果您现在不买下的话,等到您想买的时候恐怕就要卖完了,到时候只能等公司总部发货过来。如果那样的话,那您一定会感到遗憾的。”

“好吧,我现在就要货,你先把它送到我的办公室,我想等母亲生日那一灭给她一个惊喜。”马总已经迫不及待了。

威胁在谈判几乎随处可见,所不同的只是有时有效,有时无效;有时效果明显,有时效果不明显;有些人擅长使用,有些人不擅长使用。但不管怎么说,威胁策略都是谈判中的一个重要技巧,只要使用得当,完全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谈判的威胁之所以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就在于其的一方(通常是在某些方面掌握主动权的一方)仰仗着自己的优势,以某种条件相要挟,强硬地指出了对方的利害关系所在。假如对方不答应这一方的要求,他们就必须为此承担相应的损失。为了避免损失过大,被威胁的一方就会权衡利弊,一方面要看如果答应对方会造成什么后果,玛一疗面要看如果不答应对方会造成什么后果,如果相对来说后者的损失更大,那么两弊们权取其轻,他们当然要选择答应对方了。

如果谈判 中的一方选择了威胁策略,那就等于是在告诉对方:我所提的要求你们必须符嘭,没有任何可以商量的余地。这样一来,为了谈判的成功,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更大的损失,对方自然就要好好思量一下了。

淡判 中充满了威胁与反威胁,但并不是每一个谈判者在对待每一个谈判对手时的每一次威胁都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威胁的策略运用不当,比如威胁的程度过轻或过重,威肋、的时机没有选择好,都可能导致最后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面对你方的威胁,对方照样可能采取相应的威胁策略,从而使谈判陷入僵局。当然,陷入僵局也没么可怕的,但关键是你的威胁对他还有没有用。所以,谈判者一定要掌握好威胁的技巧,才能在谈判应用自如。

著名谈判学家盖温·肯尼迪认为,要想使威胁达到目的,主要要看威胁的内容。具体地说,它有赖于两个相互关联又各不相同的因素:(1)实施威胁的可信程度;(2)这一威胁给对方造成危害的程度。

实施威胁的可信程度,就是说一定要让对方相信你对他的威胁并不是在吓唬他,而是说出来就要做到的,这样他才会真正害怕。只有害怕了,他才会乖乖地听你的话。如果你的威胁像是跟他开玩笑一样,没有人相信你会真的去做,那么这一威胁的效果也被弱到最了。

另一方面,威肋、给对方造成的危害程度一定要足够大,这才能逼迫对方屈服。在你向对方威胁时,对方一定是面临着两个选择:答应你,或者不答应你。这时他就要比较两者呵能对他造成的危害,如果答应你,他会有什么损失?如果不答应你,他又会有什么损失?而后者也就是你对他的威胁,如果它的危害程度大于前者,那么为了减少损失,他也就只有选择答应你了。

除此以外,在谈判 中威胁对方时,一定要选择好时机。如果谈判一开始你就上来威挑那对方一定会认为你这人不可理喻,没法打交道。只有在软磨硬泡之后,在各种策略都用得差不多的时候,你才能适时地拉下脸来,抛出自己的威胁。这样对方才可能相信你的威胁是真的,才会使威胁更有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人愿意被威肋、,客户更是如此。这里所谓的“威胁”策略与恶意的恐吓没有任何关系,而是销售人员通过基于客户需求的认真分析,对客户进行的善意提醒。

当销售人员告诉客户,他(她)此时不购买产品可能会失去某些利益时,对客户的触动可能要比告诉他(她)这种产品多么好更大。

“威胁”策略应该与产品益处说明等正面说服方法相互结合,否则的话,就会引起客户的不安,从而造成沟通出现不愉快的局面。

5.借助权威的力量。迫使他人就范

心理攻略:

权威效应,又叫做权威暗示效应,是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比较高,在社会上比较有威信,受很多人的敬重,那么他说的话就容易引起别人的重视,而且还会对其深信不疑。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一个人如果他的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的话,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很容易引起他人的重视,并让人们相信他的止确性。

“权威效应”之所以能够普遍存在,首先是因为人们都有“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止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获得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其次,由于人们有“赞许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相一致,只要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就会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

美国有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充分证明了权威效应的威力。在给一所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上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俄语教师,说这位俄语教师是从俄罗斯来的著名化学家。

试验这位“化学家”煞有介事地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大多数学生都举起手。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由于这位“权威”化学家的语言暗示而让多数学部认为它有气味。

当然,你相信的绝对不只是某个人,还有他的头衔,是外界授予的头衔。你是在逐渐知道了他的头衔后才越来越相信了他的话。

这止是权威效应应用时的奥妙之所在:你可以不是权威,但是如果你能让人感觉到你是权威,你就能让人相信你的话,因为每一个人总是在习惯性地思考问题。

因此,我们对权威的信赖,往往会使我们受权威的暗示所引导,而这里其实并不需要权威的实质,一些权威的假象就可以控制我们的言行。这些暗示可以是服装、头衔或者其他的一些外部标志。有时,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

汽车是一种尤其能引起人们兴趣的地位标志。根据旧金山地区进行的一项调查,拥有名车的人更能受到人们的尊重。而实验也证明:当绿灯亮起时,人们往往会根据停在前面的车是名车还是普通车来确定是否以按喇叭的方式进行催促。如果是名车,排在后面的人往往会等得久一点。当然,坐在名车里的人并不一定受人尊重,但是由于他的车是名车,所以在别人眼里,他这个人的地位自然就随之提升了。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就可以巧妙地利用权威效应来影响别人。我们可以请权威人物来对某种产品进行赞誉,在辩论说理时引用权威人物的话作为论据等等。即使我们本身并不存在权威的因素,但也可以制造一些假象使人们认为我们就是权威,这同样能够达到引导或改变对方的态度和行为的目的。

如果向听众提供可靠的资料而不是个人的看法,你就会增加说服力。但要记住,听众受到证据的影响,也相同程度地受到证据来源的影响。

人们经常附和比自己优秀的人,或是权威者的意见和判断,特别是在不太认识的人或不懂的事物前,自己无法判断并下结论时,这种倾向尤其明显。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威望功效”。

“威望功效”的心态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你如果想让科长接受你的意见,可以在表达意见后,附带地说,“处长也是这么说的”。 要想说服孩子时,随便说一个他所喜欢的运动员或电影明星的名字,一定非常有效。

对一个病人来说,如果有人劝说他服用某种药物,即使这个人再三证明这种药物有效,并且说了许多药理知识和道理,病人总还是不免心存疑虑的。但如果是一个有声望的医生告诉他,这种药物对他的病很有效,病人一定不会有所顾虑。

人们往往会被“伟大人物”的意见或判断所影响。在今灭的社会里,无论发生什么事,报纸或电视都会出现评论家头衔的人的意见,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报纸的读者或电视的观众,去附和报纸或电视所报道的观点。另外,在一些商品广告和促销活动,也常出现电影明星,这也是利用“威望功效”来达到推销的目的。

当你感觉到“人微言轻”的无奈时, 要想使你的言辞更具说服力,你应该适当地把握机会,在你的说话 中引用名人名言来证实自己所言的价值。比如,一个公司的小职员向上司提的意见,很少会为上司所采用,但若能引用“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的F博士说过……”上司则很可能会考虑,从而使情况大大改观。在借用名人的名言、格言方面,就更提高了自己说话的权威性。有时,只要是名人、权威人士说的话,即使是很普通的一句话,就会显得意义重大,别具光彩。这种借名人的光,来提高个人说话权威性的作用显而易见。

6.换位思考,引导对方认可你的观点

心理攻略:

卡耐基说:“与人相处能否成功,全看你能不能以同情的心理,体谅和接受他人的观点。”要想说服一个人,并不是一件多么难的事,哪怕对方非常固执,只要你将心比心,试着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让对方感觉到你俩站在同一立场,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在心理学上,有“角色效果”之说。即是指,如果你给某个人一个角色,比如长官、士兵、教授、学生,这个人就会在假设自己是这个角色的过程中逐步适应了这个角色,按想象中的这个角色的思维方式去工作、生活,甚至举手投足都显示出了这个角色的味道。

在工作,许多人都会遇到这类情况,因为缺乏他人的理解与支持,被客户大为抱怨,被领导批评,被家人指责,却又不知如何去协商。其实,解决这类问题并不难,只要让对方“设身处地”地设想一下我们的处境。

一天,一位前台接待员遇到了难题。一位客户打了好几次电话找老板。她把这件事立即告诉了老板。但第四次,这位客户又打电话过来,埋怨她没有及时转告,原来是老板没有及时给这位客户回电话。

为此,这位前台接待员很发愁,她不知道,如果这位客户再打来电话质问,她该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