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定养心
3338100000014

第14章 坐禅的调心(2)

所谓贪欲、嗔恚、愚痴。是谓,比丘,有此三大患。然复此三大患有三良药,云何为三?若贪欲起时,以不净往冶,及思维不净道。嗔恚大患者,以慈心往治,及思维慈心道。愚痴大患者,以智慧往治,及因缘所起道。

在这段经文中明确指出,有“三良药”可以对治贪嗔痴这“三大患”,治疗方法是“思维不净”、“思维慈心”、“因缘所起”。实际上,这就是三种“观”,可见,“观”不仅是坐禅中的一个必要部分,同时也是佛教文化中净心修持的重要方法。

佛教中的“观”门甚多,我们主要介绍以下几种对身心健康有利、简单易行的方法:

(1)鼻端观。这是((首楞严经》中所载的观法,经文中孙陀罗难陀对佛陀说,“我初出家从佛人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对治种种身心问题的“观”禅定的目的是让人生出智慧,在“止”中,可以断除一切劳心思虑,让心清净下来。但这还不够,还要让清净的心起作用,去观察、思考宇宙真理,这就是“观”,也叫“观想”。佛教认为,正确的观想,可令人身心愉悦、健康;而错误的观想,则令人身心健康受损。

《增一阿含经》中,佛说:比丘亦有此三大患,云何为三?

所谓贪欲、嗔恚、愚痴。是谓,比丘,有此三大患。然复此三大患有三良药,云何为三?若贪欲起时,以不净往冶,及思维不净道。嗔恚大患者,以慈心往治,及思维慈心道。愚痴大患者,以智慧往治,及因缘所起道。

在这段经文中明确指出,有“三良药”可以对治贪嗔痴这“三大患”,治疗方法是“思维不净”、“思维慈心”、“因缘所起”。实际上,这就是三种“观”,可见,“观”不仅是坐禅中的一个必要部分,同时也是佛教文化中净心修持的重要方法。

佛教中的“观”门甚多,我们主要介绍以下几种对身心健康有利、简单易行的方法:

(1)鼻端观。这是((首楞严经》中所载的观法,经文中孙陀罗难陀对佛陀说,“我初出家从佛人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俱缔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

这段经文说的是孙陀罗难陀的故事,当初他刚出家时,“心常散动”,没有深层次的收获,于是佛陀教给他“观鼻端白”,他练习了之后,果然有所收获,不但达到了阿罗汉的层次,而且佛陀还肯定他能证得菩提。

当然,经文中有很多玄妙的东西,不过,这种观想方法却依此流传了下来,有人认为,鼻端观可以对治呼吸浅、中气不足,也可治心念散乱、注意力不集中。

(2)不净观。不净观同数息观并称为二甘露门,是佛陀十分重视的一种观法。((宝积经》中说:“以不净观治于贪淫。”可见,这种方法要求用心观察自己与他人色身中的种种不净,从而对冶贪欲障碍。而((瑜伽师地论》中说,观想“体内污秽不净”,如内身中发毛爪齿、尘垢皮肉、骸骨筋脉、心胆肝肺、大肠小肠、生藏熟藏、肚胃脾肾、脓血热疾、脂肪膏髓、脑膜涕唾、泪汗屎尿等,可有效地对治内身的种种贪欲。

佛教总结,鼓动人心淫欲过盛的有六种欲:一为色欲,就像有人喜欢某种颜色而沉溺陶醉;二为形貌欲,几乎每个人都贪恋形貌,各有喜欢的类型,见到后容易被迷惑;三是威仪欲,和形貌欲相近,但它讲的是行为举止上的喜欢;四是言语欲,许多人偏好语音,喜欢幽默、深沉、磁性等等的音色;五是细滑欲,有人喜欢身体柔软、皮肤细滑、光洁,触觉美妙。以上五欲,一般人都兼有,不可能只喜欢其中的一两项,所以称为杂欲。而第六种是相欲,比如有的人不太挑剔以上五欲的细节,不过,却执著人相,一旦见到了适可心意的人,一样为之颠倒,沉溺其中不可自拔。

在佛教看来,这些都是贪欲,容易让人沉迷,甚至引发祸端。其实,人体不过是现世的一个肉身,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在轮回的大环境中实在算不得什么,所以,要对人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破除贪欲,这就是“不净观”。不净观的修法在四部((阿含经》中多有提及,在((大毗婆沙论》中述及其修法为:“修观行者,系意眉间,或观青淤,或观胖胀,或观浓烂,或观破坏,或观异赤,或观被食,或观分离,或观白骨,或观骨锁。”

这些都比较复杂,而且掺杂了很多古代社会的观念,我们就不一一介绍了。

(3)慈心观。慈心观是佛教中著名的观法,据《增一阿含经》所说,修习此观,能得到许多利益:1,转生梵天,不落恶道;2,颜貌端正,六根完备,身无残疾,柔软安稳;3,睡卧安稳;4,醒时安稳;5,睡眠时不做恶梦;6,无人加害;7,常被他人喜爱;8,不被毒害,9,水灾、火灾、盗贼等灾难不能侵害;10,不被刀兵伤害;11,能除种种结恨,心中慈柔,没有嫉妒、仇恨、嗔恼等负面心理和情绪;12,能得欢喜快乐。

慈心是佛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中的一种,一般而言,四无量心是在修习四禅之后才修的,但慈心观门并不一定要有四禅做基础,只要有心修学,即可学习。

(4)因缘观。因缘观是佛教中重要的观门之一。正如((宝积经》所说:“以因缘观治于愚痴。”可见此观对人至为重要,因为人之所以有无数烦恼,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智慧,不知如何除去烦恼,反而在生活中处处增长烦恼。

因缘观又称十二因缘观,包含十二项内容,每一项与其他项互为因缘。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皆因具备种种因(事物生灭的主要条件)和缘(事物生灭的辅助条件)才得以生起或坏灭,因缘和合则生,因缘分散则灭。人为万物之一,也是因缘和合的表现,整个人生可分成十二个彼此互为条件或因果联系的环节:1,无明(愚昧);2,行(因无明而生的善恶行为);3,识(托胎时的心识);4,名色(胎中的精神和物质状态);5,六处(眼、耳、鼻、舌、身、意);6,触(出生后开始接触事物);7,受(感受苦乐);8,爱(欲望);9,取(追求);10,有(生存环境和条件);11,生;12,老死。其中,无明和行是前世所摄的,生和老死为后世所摄,中间八项是今生的事。

佛教认为,十二因缘中所有的分支,都是辗转互为因缘的,彼此相依,流传不息,我们只有认识了它们之间连续不断的因果关系,才能知道苦恼的来源,这时才可以获得佛的智慧。所以,佛教的因缘观就是要参透它们之间的联系,看透世间万物的真相,对治不明觉悟者的愚痴,从而增长智慧。

(5)念佛观。念佛观是比较常用的观门方法,也就是在坐禅的时候,在头脑中观想佛的样子,看到佛的庄严相好,想到佛的功德无量,让自己的心神与佛去接近,从而让心安定下来。因为佛教中有佛的三身说,所以,念佛观也具体分为了念应身佛、念报身佛、念法身佛三种,佛教认为,它们分别对冶心理的昏沉暗塞、恶念邪思及外来境界对身心的恼乱。

以上简单间八项是今生的事。

佛教认为,十二因缘中所有的分支,都是辗转互为因缘的,彼此相依,流传不息,我们只有认识了它们之间连续不断的因果关系,才能知道苦恼的来源,这时才可以获得佛的智慧。所以,佛教的因缘观就是要参透它们之间的联系,看透世间万物的真相,对治不明觉悟者的愚痴,从而增长智慧。

(5)念佛观。念佛观是比较常用的观门方法,也就是在坐禅的时候,在头脑中观想佛的样子,看到佛的庄严相好,想到佛的功德无量,让自己的心神与佛去接近,从而让心安定下来。因为佛教中有佛的三身说,所以,念佛观也具体分为了念应身佛、念报身佛、念法身佛三种,佛教认为,它们分别对冶心理的昏沉暗塞、恶念邪思及外来境界对身心的恼乱。

以上简单介绍了一些修习“止观”的方法,事实上,根据南传的(《清净道论》记载,修习禅定的方法有40种之多,它们是: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梵住(四无量心)、四无色、一想和一差别。其实,对于我们日常养生来说,当然没有必要了解、学习这么多,目前广为流传的是不净观与数息观,被称为二甘露门,它们比较简单、安全,适合大多数人练习。

佛教也认为,各种禅定的修行适合不同根器的众生,比如修不净观,能够破除淫欲,但是有些人嗔心重,修不净观到一个时期后,会对身体产生厌恶的心理,结果想自杀,这种人就不适合修不净观。所以,修习禅定的方法应该根据个人的烦恼所在而修,并不是人人都能够修习相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