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最有趣的101个心理学实验
3338400000014

第14章 聪明的猩猩

沃尔夫冈·苛勒

提出学习的顿悟理论

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人们也许都有过类似的体会:由于紧张的思考,往往会发生思维受阻的现象,但是偶然间,思维火花便会突然涌现出来。这就是顿悟。也许你有一回在解某个字谜,或是解一道几何题或别的什么难题,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突然间,你想通了:“啊哈,现在我明白了。”所以也有人把顿悟称为“啊哈”现象。

1913年,苛勒接受普鲁士科学院的任命,到大西洋加纳利群岛的西班牙属地特纳利夫岛上进行类人猿的心理研究。他发现黑猩猩为了捕食白蚁,会用一根长长的草伸进洞里去钓白蚁,如果所用的枝条太长,它们就把端部折去,并捋去枝条叶子,而且还会带着加工好的木棍到远处去找蚁穴。这种行为表明黑猩猩已经理解当前的动作与最后结果的关系。6个月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苛勒被困孤岛长达7年之久。在那7年里,他专门研究了黑猩猩的学习问题,并且设计了著名的“顿悟实验”。

顿悟实验包括六大类很多不同的实验,比如先在一间屋子的天花板上吊上一串黑猩猩特别爱吃的香蕉,屋子里再散乱地放置几个大小不等的木箱子,然后将黑猩猩带到这间房子里来,并特意让它看到屋顶吊着的香蕉。这样,黑猩猩就面临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设法吃到香蕉。黑猩猩开始行动了,它走到吊着香蕉的地方,伸出上肢力图摘下香蕉,只可惜香蕉挂得太高,它无论怎样伸展身体甚至险些摔倒也不能达到目的。怎么办呢?黑猩猩陷入了“沉思”之中。咦!屋子里怎么放着几个木箱子啊,不妨过去看看,它又走到木箱旁边同木箱“玩”了起来,一会摸摸箱子的四周,一会跳上木箱以显得自己更高些,就在这摸摸跳跳的具体动作中,突然,智慧的火花闪现了,它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将木箱移到香蕉的下面,自己踩在木箱的上面,就可以拿到香蕉了。踩一个木箱还不够高,还可以将木箱摞起来,而且它还知道将小木箱放在大木箱的上面,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吃到了香蕉,问题也就解决了。

苛勒称这种学习现象为顿悟学习(insight 1earning)。他用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给予解释,认为所谓顿悟就是对问题情境的突然理解。黑猩猩通过对情境的良好观察,认识到箱子对取得香蕉的关系,懂得了把箱子叠起来能站在上面取得香蕉,这就是顿悟。它导致了迅速地学习,使动物突然地理解了目的物和取得目的物的途径之间的关系。

类似的还有“接竿问题”实验:设置一个大铁笼子,在笼子四周散乱地放置一些粗细及长短都不一的空心棍子,笼子外面一定距离处放上香蕉,将黑猩猩关在笼子里,它就先拿到棍子,然后用棍子将香蕉拨到面前。如果一根棍子长度不够,它还会把细棍插到粗棍里面,制成更长的棍子来取香蕉。面对这些难题,最聪明的黑猩猩苏丹(sultan)能立刻领悟,拿到香蕉,而有的黑猩猩则要尝试一两年之久才能领悟。

后来有实验表明,只有在野外生活的黑猩猩才能解决此类问题,人工饲养的黑猩猩则不能解决此类问题。这说明,顿悟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有先前从事类似活动的经验。

顿悟说与行为主义的学习联结说相比,有两个突出的优点。其一是注意学习的认知特性,强调学习内部认识过程的重要性,即观察、理解、顿悟等认识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无疑是正确的。其二是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把学习过程看成是积极主动和有目的的过程,这也是正确的。

心灵智慧点滴

在生活中,有时人的知觉变化是在所谓“顿悟”的瞬间到来的。事实上,我们的感官体验并不是互相隔绝,互不相关,或互相排斥的,而总是同某些别的刺激有某种关系,构成某种整体的一部分。顿悟就是突然问认识到这种整体中包含着的本质关系,是在各个部分仿佛各得其所的时候实现的。这时,整个画面变得清晰起来。

顿悟虽然好像是不经意地在瞬刻间或一闪念之间发生的,但实际上却是以往的学习和思维成果达到最高潮的显现。顿悟什么时候到来,为什么到来以及到底是怎样到来的,至今仍是一个疑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