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最有趣的101个心理学实验
3338400000028

第28章 随时IIh-I沉淀

卡尔·埃维尔·霍夫兰

发现睡眠者效应

睡眠者效应(sleeper effect)是态度改变研究中一个有趣而反常的现象,是指在态度改变过程中,说服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不降低反而提高的一种现象。

最早报告这一现象的是皮特森和瑟斯顿(Peterson&Thurstone)。他们让来自不同地区的中学生观看电影,试图通过这些电影改变学生们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态度。与这些电影相对应的态度测验在电影播放完后立即进行了一次,此外在随后的2~19个月内也有测试。研究发现学生们对其中一部电影《FourSons》中的人物在六个月后的再次调查中比刚看完电影时更加喜欢。

后来,霍夫兰在研究纪录片《The Battle of B15rain》对态度改变的即时影响和延迟影响时发现,9周后该影片对态度的影响比5天后的影响大,态度改变的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于是他创造了睡眠者效应这个新概念来描述这一现象。

霍夫兰认为,态度形成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发生了变化。在立即测试时,个体的态度受信源和信息内容的影响,而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的测试中,态度主要受信息内容的影响,而不受信源的影响,虽然个体还记得信息来源。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容和信源进行了分离,这是睡眠者效应产生的根本,而不在于是否能够记忆。

在睡眠者效应中存在两种信息,分别是指劝说信息(message)和折扣线索(discounting cue)。劝说信息是试图改变受者对某一对象的态度的信息,而折扣线索是可明显地暂时抑制劝说信息的说服效果的信息,可能是有关信息源的信息,也可以是直接对劝说信息进行批驳的新信息。

在接下来的实验中,霍夫兰先给被试者看一些评论文章,评论文章要求极度地宽恕少年犯,然后在当时和在三周后分别测试被试者对评论文章的态度。被试者被分成三组:信源可信性度高组,信源可信度低并且强调信源和信息内容间的联系组,信源可信度低并且不强调信源和信息内容间的联系组。结果发现,只有第三组出现了睡眠者效应,原假设得到支持。

后来又有心理学家连续做了7个实验,但是没有一个实验成功观测到睡眠者效应。于是,他们得出结论,要么睡眠者效应不存在,要么他们的实验不足以获得睡眠者效应。但考虑到他们实验的严格性,睡眠者效应“应该停止了”(put torest)。

心·理学家认为,睡眠者效应并不是普遍存在的,它的产生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信息本身必须是具有劝服力的,能显著地影响态度;折扣线索的作用必须足够强,能显著地抑制劝说信息对态度的作用;延迟测试的时间必须足够长,使劝说信息和折扣线索能够在延迟测试之前完成分离;劝说信息与折扣线索的分离必须足够快,应该在遗忘发生之前完成分离。

折扣线索在睡眠者效应的研究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也在不断发展着。折扣线索不一定是不可信的、否定性的信源信息,任何可以暂时抑制劝说信息的说服效果的信息都可以用作折扣线索,如对劝说信息的直接驳斥、心理阻抗等。折扣线索不仅仅在内容上发生了变化,而且与劝说信息之间的关系也有所变化。在早期的研究中,劝说信息和折扣线索是同时呈现在一起的,后来两者逐渐分开,成为两个独立的信息。

由此,争议从睡眠者效应能否发生发展到探究睡眠者效应发生的条件,开启了睡眠者效应研究的一个新侧面。

心灵智慧点滴

现在有不少广告缺乏创意和美感。但有趣的是,厂商凭借这些“恶俗”的广告,居然创下了几十个亿的销售额。

过多地重复广告信息虽然引起受众的反感,但却不影响受众对信息的记忆以及日后的商品购买行为,这些令人愉快或不愉快的一面将随时间的推移而不复存在,只有广告信息本身牢牢地保持在消费者记忆深处。

因此,一则通过不愉快的情绪而使人集中注意力的广告会产生记忆的效果。观众有可能会认为广告制作者很愚蠢,竟用一种令人生厌的镜头或者令人不快的场景来做广告,可是日子一长,他们记住的将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