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最有趣的101个心理学实验
3338400000040

第40章 第一步:模仿

阿尔伯特·班杜拉

研究模仿行为的意义

模仿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重要社会现象,儿童无疑是其中的典型,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对别人社会行为的特点和规范进行复制、重演,在他们的很多行为中都体现出这样的模仿性:他们会模仿自己父母的行为。一个母亲在繁忙的家务劳动中并没有意识到孩子“学会”了多少东西,但她可能在孩子的“扮家家”的游戏中看到孩子像模像样地切菜,把各种“调料”全倒在一个大碗里,兴致勃勃地搅拌着,和平日母亲下厨时一个样;儿童还喜欢模仿教师和同伴的言行举止,模仿电视剧的台词、广告语,等等。

20世纪以前,很少有人把模仿作为研究的重点。从20世纪60年代起,班杜拉对模仿现象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班杜拉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与斯坦福大学幼儿园一墙之隔的礼仪公司养了一只狼狗看门,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大多害怕它,有些孩子为此甚至绕道进幼儿园。于是,班杜拉请园长让他去幼儿园和孩子们做朋友。孩子们都十分喜欢面目慈善又风趣博学的班杜拉伯伯,很多孩子向他倾诉他们如何如何害怕狗。有一天,班杜拉将幼儿园中怕狗的孩子分为四组,带他们进了不同的房间,并为每个小组设置了不同的情境。

第一组的小朋友看到一个4岁男孩约翰带着一只卷毛狗走进房间,抚弄这条狗,与狗亲近了约3分钟。班杜拉引导孩子们展开了很多讨论,整个小组气氛很热烈,大家没有因为狗的在场而感到非常害怕。接着,约翰牵着小狗走进了第二组小朋友的房间。孩子们也看到约翰与卷毛狗亲近,但小组内并没有形成热烈气氛,大家只是静静地看着。第三组的小朋友只看到了卷毛狗走了进来,但约翰没有出现,也没有任何人示范与狗如何打交道。第四组只是几个小孩子一起集体活动,狗与约翰都没有出现。

为了研究实验中设置的四种情境是否会对儿童产生不同的影响,班杜拉在实验结束后,重新对各组儿童的怕狗行为进行观察。

各组儿童再次分别接近了实验时见到的那条卷毛狗与另一条完全陌生的大黄狗。观察结果表明,各组儿童恐惧行为的改善程度很不一样:第一组与第二组儿童明显更能接近实验中的狗与不熟悉的狗,并且两组在行为上无明显优劣差别,67%的儿童可以单独与狗同处一室;第三组和第四组的孩子却很少能够做到这一点。一个月以后再观察,发现第一、第二组的儿童已经不再害怕礼仪公司门口的小狼狗,而第三、第四组的儿童仍是绕道而行,这现象再次证实了儿童通过模仿可以习得一些行为,克服恐惧心理。

班杜拉的模仿实验说明人类从小时候起,就可以通过模仿形成条件反射,建立起相应的行为。个体往往会从自己的行为动机、目标、需要等出发,来确立自己的模仿行为,甚至在同一环境下,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模仿行为。

当观察者发现榜样表现行为的同时会伴随明确的后果,如受到了奖励或惩罚,会更容易巩固或消除模仿行为。观察者在模仿楷模的行为时,可以通过自己的外显行为表现出来,也可能只是在内心中记取。对楷模的行为进行模仿时,学习者对自己的行为订下一个标准,而该标准则是以楷模的行为作根据的。有了标准之后,学习者就会时常以此来评量自己,改正自己,这叫自我规范;自我规范后,如果觉得自己的行为符合了标准,就会感到满足,满足之后自然就加强了他所模仿的行为。

心灵智慧点滴

模仿行为是由榜样的吸引力所引起的,没有群体压力,它也会产生,这是一种无意识的仿效活动。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人是最善于模仿的生物。人是借助模仿来学习他最早的功课。”

榜样越接近现实生活,与观察者之间在人格特质上越相似,越易被模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榜样与观察者的时空差距太大,人们会觉得可望而不可即,因而不去模仿。如果榜样是个普通的人,而且其处境与观察者有某些共同之处,那么很容易被观察者模仿学习。

人物志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一),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约丹讲座教授,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所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在与传统行为主义的继承与批判的历史关系中逐步形成的,并在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几乎平分心理学天下的当代独树一帜,影响波及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治疗以及教育、管理、大众传播等社会生活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