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最有趣的101个心理学实验
3338400000052

第52章 说你行,你就行

罗伯特·罗森塔尔

揭示期望的作用

完全按照科学方法设计的心理学实验有没有可能得出不准确的数据?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但是罗森塔尔的研究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还使这个问题引申出了轰动世界的理论。

罗森塔尔在教授“条件反射”课程的时候,告诉一部分学生他们将要使用的是经过特殊方式喂养的有较高智力水平的“聪明鼠”,告诉另一些学生他们将要使用的老鼠比较迟钝。然后,学生们开始训练老鼠完成各种技能。在学生交上的报告中,“聪明鼠”的成绩明显高于“愚笨鼠”,虽然分配给两组学生的那些老鼠都是标准的实验用鼠,且这些老鼠都是随机分配的。这些学生并不是在说谎或是故意歪曲实验结果。他们在训练动物时对动物施加的影响显然是无意识的。

这个现象引起了罗森塔尔的兴趣。他和助手雅各布森与橡树学校取得合作。这所公立小学位于中低阶层的生活区。开学初,罗森塔尔对6年级的所有学生进行了TOGA智商测验。这个测验属于非文字测验,测试者的分数不依赖于先前接受的阅读、写作和算术技能等方面的训练。而且橡树学校的教师对这项测验也不熟悉。罗森塔尔告诉教师说,学生们所接受的是“哈佛应变能力测验”。他还进一步对教师解释道,该测验的成绩可以对一名学生未来在学术上是否会有成就做出预测。

最后,每位班主任都得到了一份名单,上面记录着本班在“哈佛应变能力测验”上得分最高的20%的学生。当然,这份名单中的学生是被完全随机地分配到这种实验条件下的。这些学生和其他学生的唯一区别就是,教师以为他们会有不同寻常的智力发展表现。

接近学年结束时,罗森塔尔对所有学生再进行了相同的TOGA智商测验,并计算出每个学生智商的变化程度。正如罗森塔尔在他以前的研究中所猜测的,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期望转化成了学生的自我实现预言。

数据表明,那些被教师以为智力发展会有显著进步的学生,其智商平均提高幅度12.2%,显著高于控制组学生的8.2%。这个差异主要是由两个低年级组(6~7岁)中的巨大差异引起的。在这些一二年级的孩子中,实验组的成绩几乎比控制组高一倍。

“当教师期望某个孩子会表现出较大程度的智力提高时,这名学生就真的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智力提高。”罗森塔尔称这个现象为“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词取自希腊神话,雕塑家皮格马利翁爱上了他创作的女子雕像,结果雕像真的变成了人。罗森塔尔认为,在教师得到学生的某种信息时,他们或多或少地会对学生的潜能产生某种期望,这种期望会使他们无意识地对那些可能会成功的学生的行为表现给予一些鼓励和鞭策,使这些学生产生自我实现的预期,变得更加出色。

但是对高年级学生而言,自我实现预言的作用似乎并不明显。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对此提出了几种可能的解释。最明显的是,低龄儿童的可塑性一般较年长儿童更强。即使低年级儿童并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也会认为他们是有这种特性的。因为低年级学生还未能在教师的心目中形成牢固的印象。换句话说,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的能力形成某种认识,那么研究者所说的那种期望就会产生更重要的影响。单是这种想法就足以令教师对学生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从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心灵智慧点滴

作为历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经提出过“有教无类”的思想,但是偏见仍然是有些教育者无法回避的误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很容易就可以拿到学生的分数,这些信息很可能会使教师对不同学生产生带有倾向性的期望,并因此使他们无意识地区别对待“聪明”学生和所谓“不太聪明”的学生。

虽然教师的期望对学生表现的影响已经成为教育者的常识,但是“提高班”、“重点学校”这些现实存在的事物使得一些教师下意识地对学生产生某种期望,从而使学生产生不当的自我实现预言,从而剥夺了他们发展潜能的机会。而鼓励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则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他们的未来。

人物志

罗伯特·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1933一),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兴趣是人际期望,即一个人对另一个行为的期望本身将导致该期望成为现实。同时他还对非言语交流很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