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著经大传
3341100000084

第84章 周景王三道诏书请老子(4)

周景王听着单穆公滔滔不绝的话语,心里极为反感,他总觉得单穆公在与他作对。他只要提出一件要干的大事情,单穆公总是首先出来反对,而且讲得振振有词,使他反驳不了。他把牙齿咬了咬,心想,要不是你单穆公的势力大,我早就把你宰了。心里出现这个念头后,突然‘定格’了。对,得找个机会杀掉他,免得他总与我作对。周景王的眼睛死死盯着单穆公。

而单穆公呢,完全是从国家利益考虑。他才不管周景王紧盯着自己,继续说道:“音乐不过用来使耳朵听,美景不过用来让眼睛看,如果听音乐震聋了耳朵,看美景看得眼发昏眩,祸患就没有比这更厉害的了。耳朵、眼睛,是心灵的枢纽,所以必须听音乐,目不斜视。听音乐就聪,目不斜视就明。耳聪就能听进去忠言,目明就德行美好。能听忠言并昭明德行,思索就能专一稳定,对人民以语言实行德政,人民接受德教心悦诚服,民心就归向他了。君主获得民心。建立了仁义之道,因此作书尢不成功,求取没有得不到的。这样就能作乐听乐了。耳朵听进去乐音,口里说出来好话,在这种情况下制定法令,把它向人民发布,用规矩和法则纠正他们的行为,人民在心思和体力上都会不倦怠地跟着这佯的君主。成就事业,没有差失,这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口里进去味道,耳朵进去声音,声音和味道产生意气。意气在口为言,在目为明。言用来审察号令,明用来察时而动。号令用来完成政绩,动作行为用来增值人们赖以生活的物资。政绩成就,物资增长,这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如果看的不正,听的不是音乐,反而震振和昏眩,味道进口就不精粹了,不精粹就意气散发,意气散发就不和谐。于是就有狂放背理的语言,有视力昏暗迷乱的情形,有反复无常的号令,有处置不当的法度。发出号令没有信用。法规政事纷乱,不顺时令而动,人民没有依据,不知道怎样尽力,就有离叛的想法。君主失掉了百姓的拥护,作事不能成功,求取不能得到,那么怎能作乐听乐呢?我看你这样一意孤行,在三年之内,国家必有危险。”

单穆公有理有节地说着,周景王早把眼睛闭了起来,一股股怒气直往脯门子上顶。不就是造两个钟吗?怎能与国家的安危联系起来。甚至断言,国家三年之内要出危险,这不是说得太过分了吗?他把牙齿磨得“咯咯”响,真想抽出身上的宝剑来把单穆公的人头割下。可睁眼一看,不能啊?单穆公的身后站着一名武士,那是单穆公的贴身护卫,要是把单穆公杀了,那武士岂不也要了自己的命。

‘小不忍则乱大谋’,他想到这句古话,转怒为笑。不过脸笑得特别难看,言不由衷地说:“你说的这番话很有道理,容我再想想。你先下去吧!”

单穆公起身告辞,走到宫门口刚好碰到苌水领着李耳来了,便对李耳说:“您要好好劝劝景王,不能铸那么大的无射鼎,又将大林钟覆盖上,这是劳民伤财呀!上次铸大钱的事,您用‘子母相权’的办法,为天下百姓谋了件好事,百姓是不会忘记的。这次铸钟又要看您的智谋了……”

单穆公的话还没说完,就听宫廷中的侍者传李耳和苌水立即进殿,李耳只好会意地向单穆公点了点头。

周景王见李耳来到御案前,便把自己决意要铸造无劓大钟,并用大林钟覆盖其上的事讲了出来,他想听听李耳的意见。

李耳在路上听了苌水大夫讲的关于周景王要铸大钟的事,心里就思谋开了。他知道周景王是个好大喜功的君主,他的主意一旦定了,就是用十八头牛也拉不回,只能顺着他的意思把好大喜功减到最小的程度。他正视着周景王,用手一举说道:“我觉得君主造大钟是可以的。堂堂一个大周朝不造个大钟,在礼义上也是说不过去的。所以,我赞成君主造大钟。”

周景王一听,马上眉开眼笑:“快给李耳先生让坐,还是您了解朕的用意。”

李耳不客气地坐到凳子上继续说:“不知大王听说过没有,世上有治世之音,乱世之音和亡国之音?”

“那您快给我讲讲?”

李耳说:“先说治世之音吧。古律是帝王施政方针的体现。古人日:‘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为娱心自乐,快意咨欲,将欲为治也。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就是说,远古时代的帝王演奏乐曲,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治理国家。声音是行为的基础,只有音乐正派,才能做到行为端正,所以历代帝王都有他们自己的乐律。黄帝的乐曲叫做《咸池》,它包含了天下的一切德行;颛顼的乐曲叫做《六茎》,他预示着对民众施行恩泽;帝喾的乐曲叫做《五英》,有英华茂盛的涵义;帝尧的乐曲叫做《大章》,是弘扬彰明的意思;帝舜的乐曲叫做《大韶》,是承帝尧的恩泽;帝禹的乐曲叫做《夏》,其意为大,在于总汇尧舜的德行:武王的乐曲叫作《武》,主张以武力平定天下;周公的乐曲叫做《勺》,表示取先王之道,等等。”

周景王乐得站了起来,“我铸大钟正是为了治世,重振周朝的国威,与天地同,得诸侯国之服,故天下治也。”

李耳把话音一转:“有治世之音,自然也有乱世之音。古人为乱世之音定为:‘进俯退俯,奸声以淫,溺而不止;及优侏儒,忧杂子女,不知父子。’是说,进退的动作是歪扭弯曲,声音是奸邪而淫乱,足以使人陷溺其中而不能自制;加上一些倡优的杂耍,还有小矮人、小猴子,男男女女混杂在一起,根本不知道有男女之别,更不知还有父子尊卑之差。就是有人说的,郑国的音乐放滥奢靡,容易使人心意迷乱;宋国的音乐柔细娇弱,容易使人心意陷溺而不能振作;卫国的音乐急促疾速,容易使人心意烦躁不安;齐国的音乐高傲粗犷,容易使人心意骄逸不受羁绊。这四种音乐可以说都过分偏重色情,而有害于美德。”

李耳又提高了声音说:“最可怕的乐律是亡国之音。最著名的亡国之音是所谓桑闻濮上之曲,据说它产生于商代师延之手。师延是一位著名的乐师,他‘抚一弦之琴则地祗祗皆升,吹玉律则天神俱降。’由于师延不肯为纣王演奏淫乱的乐曲,所以被囚禁在阴宫之中,准备处以极刑。师延在狱中演奏古雅的乐曲,纣王听到后说:‘这是远古淳正的乐章,不能给我带来欢乐。’仍然不解除对师延的刑罚。师延无奈,只好演奏一首‘迷魂淫魄之曲’,纣王听后乐不可支,终日不倦,这样一来师延才逃脱了炮烙之厄,但是殷商却因此而灭亡了。”

李耳讲的是历史上音乐治世的作用,而不像单穆公那样直接跟周景王“顶牛”,因而周景王不但没有怒气冲天,反而听的很认真。他还从来没有听说过音乐有这么大的作用,觉得征求李耳的意见是对的,便问:“依您之见,如何造好无射钟,并把大林钟覆盖其上?”

李耳说:“相传十二律是由黄帝的乐师伶伦创造出来的。十二律是‘隔八相生’,即从黄钟起,每隔八律定准一音,连续相生十二次后又回到黄钟的位置上。十二律的名称是有着象征意义的,并与十二个月份相对应。君主现在要铸的无射大钟,是象征着阴盛阳衰,对应是九月。大林钟,是象征着万物林林然,对应是六月。”

“您慢点讲,”周景王伸手按了按。既然是黄帝的乐师定的,又有象征和对应关系,他岂能不遵照先人遗训,“您把十二律的象征和对应月份都给我说说,让我仔细琢磨琢磨!”

李耳说:“黄钟,象征着阳气从地下涌出,对应是十一月;太簇,象征着万物簇生,对应是正月;姑洗,象征着万物洗生,对应是三月;蕤宾,象征着阴气幼小,瘘阴不用事,对应是五月;夷则,象征着阳气厄杀万物,对应是七月;无射,象征着阴盛阳衰,对应是九月;大林,象征着万物林林然,对应是六月;南吕,象征着阳气之旅入藏,对应是八月;应钟,象征着阴气应时而起,对应是十月;大吕,象征着阳气在上未落,万物困纽不萌,对应是十二月;夹钟,象征着阴阳互相交错,对应是二月;中吕,象征着万物尽旅而西行,对应是四月。”

周景王听后长时间不语,只是用两个指头一上一下地敲着御案,显然是听了李耳的话,正谋算着如何铸造无射大钟和大林大钟。

李耳看到时机成熟了,便说:“君主无射大钟,按照先人说,是阴盛阳衰;大林钟则是万物林林然。把大林钟覆盖无射钟之上,阴阳不谐调,万物如何林林然?何况两个钟落在一起,如何能发出治世的声音?”

周景王把手猛地朝御案上一拍,叫道:“我懂了,造钟是为了治世,那就造一个大林钟,让天下的万物林林然生。”

问题就这样解决了。周景王终于决定不造两个钟,而只造一个大林钟,这无疑减轻了百姓的一大笔开支,对恢复国力是极有好处的。

李耳以上对音乐的看法,完全是为了说服周景王而准备的,并不是他本身就持这个观点的。而他内心对音乐的喜爱,则是“大音稀声,大象无形”了。最大的音乐听起来无声,就像天籁无声可闻;最大的形象看起来没有踪影,“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主象以尽意,以此物像它物去联想吧!

通过以上这两件事,周景王对李耳更是信赖了。以后凡是宫中的大事,他几乎都要征求李耳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