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著经大传
3341100000095

第95章 孙子拜老子兵法的现用(4)

当时楚国国内也正为王位的继承问题,闹得不可开交,哪有时间顾及并派遣军队来支持王子朝。楚平王患重病,不久就要死去。令尹子常想立子西为君,便说:“太子壬年纪小,他母亲又不是正妻,而是子建所聘的。子西年纪大而又向善,立年长的就顺乎情理。树立向善的国家就会得到治理,可以不努力去做吗?”子西大怒说:“这是扰乱国家而宣扬君王的坏事。国家有外面的援助,不可以轻慢。君王有嫡系的继承人,不可扰乱。败坏亲人就会迅速召来仇敌,扰乱继承不吉详,我会蒙受恶名。把天下的贿赂给我,我越发不能听从。楚国有什么用?一定要杀掉令尹!”令尹恐惧,于是就立子壬为楚召王。但同意王子朝先到楚国避难,等待时机再反攻回国。

干什么事总要留条后路。王子朝知道,以他目前的兵力是敌不过晋军重兵压境的。所以就把重兵放到南边,准备杀出一条血路,向南边的楚国逃窜。

王子朝的重兵和进到禹地(今禹州市)的晋军一交战,由于是以多胜少,几乎把禹地的晋军全歼了。但是,赵鞅带领的重兵攻克了巩地(今巩义市),西部瑕地(今灵宝市东)晋军又攻克了新安,汇合着赵鞅带的部队直逼京都城下。

这下王子朝慌了神,派出重兵在京都西边与晋军顽抗着。

与此同时,王子朝还思谋着他暂到楚国避难的事。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别看你王子丐在晋军的支援下,暂时把我打败了。有朝一日,我王子朝从楚国反攻回来,一定要夺去你王子丐这个王位。他想到古人说的一句话:“古之王者,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书。”周朝皇家藏书楼的典籍是不能留给你王子丐的,我要把这些东西全部带走,一是作为我王子朝给楚君的见面礼,二是一直藏在他心中的一个秘密。据他的姜母说,周景王在世时,准备废掉王子猛,改立他为太子,并单独召见了李耳。父王那时十分宠信李耳,肯定给李耳谈了此事。作为史官,对天子的话是一言一语都要记人《周实录》中的。他几次都想张口问李耳,又怕李耳说没有此事,那他争王位就无凭无据了,并且会失去他的支持者。或因追问逼急了李耳,李耳要把那段话烧了,岂不是更糟。当然,他不知道父王究竟给李耳谈了些什么?李耳又在《周实录》中记录些什么?他心存这种侥幸心理,总希望《周实录》中记载着景王要改立他为太子的话。一旦找到《周实录》中有这样的话,他将来再从楚国举兵反攻回来,就有真凭实据来登天子之位了。所以,他要把皇家藏书楼中的典籍全部带走。

但王子朝也知道,李耳把书看的比生命还重要,肯定会阻挠他运书,要是李耳把运书的消息传到周敬王那里,那里肯定会派兵保护,那他的计划就会落空。因此,他施了个小计,派人请李耳到庄宫来,说他现在准备接受周敬王原来提出的和谈条件,放弃争王位之战,得到一片封地就满足了。

派出的人向李耳这么一说,李耳也就相信了。想到连年的争位之战,老百姓深受其苦,现在王子朝能回心转意不再争夺王位,也是件好事。他当然愿意再当这个调停人的,于是跟着来人匆匆忙忙赶到庄宫。若拿着王子朝的亲笔手谕去见周敬王,这样敬王见了也会相信,晋军也就不再攻城,百姓也就会在战火中免受无故的伤亡。谁知李耳来到庄宫后,王子朝根本不见他,而是叫手下人把李耳软禁到一间房子里,根本不让他出来。

接着王子朝派出重兵和车马在夜间闯入皇家藏书楼,把里面的人全杀了,怕走漏了风声。好在尹喜那天不在,到外地去了,否则他也会成了刀下鬼。

由于派出的兵和车很多,一夜之间就把皇家藏书楼的典籍装得一干二净,连个简片都不剩。装好之后,来到庄宫,与庄宫的辎重车一起由重兵押着。朝南边的楚国去了。辎重车本来是行军打仗时运输部队携带武器、粮草等物资的车,但这时,王子朝却让辎重车载着庄宫里贵重的东西,特别是载上他将来要返回来登王位用的全部东西。他知道辎重车、书车走得慢,必须和围城的晋军再交上一战,拖延点离城的时间,等辎重车、书车走远了,他与众臣再随后追去。

王子朝让召庄公领兵在京都西部与晋军抵抗着,他和?罗带着轻骑出城在晋军的后边进行偷袭,这样果然拖住了晋军攻下京都的日期。但王子朝的军队在实力上是远远抵挡不住晋军的进攻,就这样拖延了几日,王子朝觉得他的辎重车、书车应到了容城(今鲁山和叶县之间),该没有什么危险了,就带着他的众臣将士朝容城追赶去,因为原来约定好的会合地点就在那里。

王子朝的军队一撤,晋军轻而易举就攻占了京都。于是,单穆公、伯鼢、召简公(召得盈)等人把周敬王接到王宫,举行了正式的登基大典,因此周敬王就正式地成为周天子。

当然,晋军赶走王子朝,并把周敬王扶上王位,并不是白战的。原来。他们与单穆公订有私下协议,这样就把靠近晋国的几个地方割让给了晋国,晋军才撤军回国。

王子朝和众臣将士经过追赶,终于赶到容城(今鲁山和叶县之间),会合了先到的辎重车和书车。经过短时间的休整,接着又继续向南推进,来到了卢地(今襄樊市南)。眼看再过几天就要到楚国的国都郢地了,谁知道,这时王子朝的军中发生了一次叛乱。

一直忠于王子朝的阴忌看到王子朝的复国计划一时难以实现,就产生了叛逆之心,想带着他的部队再返回周朝。但是回周朝,凭着自己仅有的这点实力,周敬王会给他大官吗?没有重的见面礼能行吗?于是,他就想杀掉王子朝,把王子朝的人头献给周敬王作见面礼。但王子朝有肖庚山等人带的卫队,寸步不离王子朝身边,他根本下不了手。他想到召庄公的儿子召简公(召伯盈)为周敬王出了大力,现在他儿子召伯盈在周敬王宫中掌握着一定的大权,只要把召庄公拉了过去,他的实力就强大了。因为召庄公也掌握着一部分军队,在王子朝军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样他们两支军队合并起来,杀掉特别为王子朝卖命的南宫嚣、?罗等人,再把王子朝收拾掉,那周敬王一定会奖赏他的。于是,一天夜里,他以宴请的方式把召庄公请到自己帐下,试探着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谁知召庄公一听就明白了,义正词严地说:“一臣不侍二主,我现在既然跟了王子朝,肝脑涂地也要为他复国干到底,叫我反叛那是绝对办不到的。”

阴忌听到这里,知道再劝说召庄公反叛是不可能的,便猛地咳嗽一声。这是他事先设的暗号,要是能说服召庄公反叛,那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若是召庄公不答应,就把他杀掉,如不把他杀掉,走漏了风声,岂不是坏了他的大事。

召庄公看到阴忌有反叛之心,心想要不杀掉阴忌,后果将不堪设想,便要拔出自己身上的宝剑。谁知他还没有拔出宝剑,伪装躲在帐后的士兵,听到阴忌的咳嗽声,猛地一剑从背后把召庄公刺死了。阴忌赶紧用剑割下召公的头,用布包了起来,向他的手下发出了反叛的信号。

于是阴忌的士兵拿起点火之物,悄悄走到各大帐前,辎重车、书车旁,点燃了火,顿时王子朝驻扎的大营中一片火海。王子朝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连忙带领士兵救火,乘着这个机会,阴忌带着他的军队投靠周敬王去了。

谁知道这场大火烧得凶猛,特别是辎重车、书车烧得更严重。几乎全部毁于大火之中,南宫嚣、郡罗也被烧成了重伤。经过两天的扑救,大火终于扑灭了。但王子朝没有想到阴忌的反叛竞给他带来了灾难性的损失,只好领着残兵败将和一部分没有被火烧坏的遗物,朝楚国去了。

阴忌赶到京都,提着召庄公的人头来见周敬王,禀告了他火烧王子朝军营的事,说完就等着周敬王给他赏赐。谁知周敬王脸色一变,喝令侍卫把阴忌推下去斩首。

阴忌一听害怕了,申辩道:“我为您周天子立了大功,除去了王子朝的干将召庄公,又火烧了他的军营,你不但不奖赏我,还要杀我,是何道理?”

“我让你死得明白,”周敬王说,“你的罪状有三条:一是反问计,你杀了召简公(召伯盈)的父亲,我要是重用了你,忠于我的召伯盈岂不是对我起了疑心;二是你毁灭了人类共有的文明——周典,就算王子朝把这些周典带到楚国,也还会遗留给后人的。(不愧为君主之气概,有如此之远见)谁叫你放火把它烧了呢?真是罪大恶极!三是你只是个‘小爬虫’,随机应变。那时王子朝溃逃到温地,你何不杀了他?若那时你杀了他,哪还会有这持续几年的内战,伤害了多少无辜。你现在看到我登上了王位,想来巴结我,说不定有朝一日王子朝从楚国反攻回来,你又会倒向他的。不用说了,给我推下去斩首。”

这就是叛徒的下场!

李耳被周敬王的士兵从软禁的地方解救出来,回到皇家藏书楼一看,横七竖八的尸体在屋子里,发出了一股难闻的气味,书简也没有一本了。他顿时感到揪心的痛,一阵昏眩,瘫倒在地,过了好长时间才苏醒过来,强打起精神,找了些人掩埋了尸体。与他相依为命的书没有了,自己还留在京都干什么呢?他失魂落魄地朝家乡走去。

周敬王知道李耳离去的消息后,赶快派人追赶,想把李耳请回来。追赶李耳的人追上了李耳,传达了周敬王的旨意,让他再返回京都。但怎么说都挽留不住,李耳还是回归故里。

十一年之后,王子朝果然又在楚国举兵向周朝进犯,与周敬王的军队又打了三年。对于周朝的实力无疑是损伤了许多,对于王子朝来说则是损兵折将,最后只剩他一个孤家寡人了。他看到复位的希望彻底破灭,便用“定周剑”自刎了。

李耳在家乡听到这个消息,无可奈何地说:“周室王位血战前后十八年,周室之衰,无可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