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物来顺应:梁漱溟传及访谈录
3345300000017

第17章 梁漱溟访谈录(2)

1985年8月11日下午

这里有错(指1922年成立好人政府事)。我与***主张相同,发起“废督裁军”。还有友人蒋百里,也主张相同。百里先生写了《裁军计划》,我们奔走。胡适未参加。后来成立好人政府,被人笑话,称为“蓬莱内阁”。有两个蓬莱。另一个是孙丹林、高恩洪组织的,后台是吴佩孚,成立在好人政府之后。这跟我与***没有关系。开头有奔走裁兵,计划裁兵,这跟***有点关系。他有个好友白坚武在吴帐下,向吴介绍***。守常因白之敦请,两次去洛阳同吴见面,也许三次,后来被人笑话这事。虽然出现在胡适等人宣言之后,确实我与守常未参加。开始倡导时参加了。

黎元洪此公有“泥菩萨”之称,常常是被动者。武昌起义,黎出来是被动的,缺乏革命意识,更谈不到主张。黎元洪后来称为正式总统。袁帝制拥护者主要是段芝贵、雷振春、陆建章这些人,而反对袁的最有力者、公开的第一个是段祺瑞,声言反对。段本是陆军总长,失辞,隐居西山。搞帝制者派人刺杀其未成。袁慰问送人参给他。袁要帝制,更改国家制度,废国务院,集权总统府,内设政事堂,可以自立了。有国务卿、左右丞、八参议,好几个局,其中有机要局,局长是信任的张一麟,正派人,但反对袁称帝,矛盾,很有障碍。袁升他为教育长,撤其机要职。

袁失败主要是西南反对,有力人物是蔡锷和蔡的老师梁任公,是师生合作,一面密谋行动,一面搞公开的。袁要帝制,他找外国顾问,大造舆论,一是古德诺(美国人),一是贺长雄(日本人),请来在北京,替他鼓吹中国需要帝制。一个取巧的说法,改变国体不改变政体(总统变皇帝,立宪政体),君主立宪政权,所改不过国体而已。这时,梁启超发表文章《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批驳,发表在天津。当时袁送20万,梁不接受,同时跟蔡锷密谋倒袁。

蔡锷当时在北京任官职,好像是军械局督办,袁拿高官厚禄笼络他,他顾着天大的志,在北京出入八大胡同,小凤仙实有其人的,使人不防避他。后跑到日本,在日本几个大城市。人离开这大城市了,还发信给北京袁世凯。袁收到以为是真的,其实他去了西南,在西南准备反袁的。准备了的有广西的陆荣廷、云南的唐继尧、贵州的刘显世。他们早已做好了准备,待蔡锷一到就宣布发难,并出兵。后来设立了军务院。当时参与的人有岑春煊、章士钊、李根源、梁任公等西南倒袁的实力人物。

袁称帝不成还想保总统,烦闷而死。临死时,为了给北洋派续命汤,从西山找回段祺瑞,恢复原来的国家宪法体制,政事堂一套废除,黎元洪继任总统,段为总理。一句话,袁世凯的那一套统统废除。在这个前提下,西南倒袁方面就承认黎元洪的合法政府,参加这个政府,号为南北统一内阁。从云南经过上海而来北京,被西南推举为代表的是张耀曾。这时出了个小差错,唐继虞带着鸦片烟,借张来北京而同出来,在上海被发现了,这事与张无关,但同行出来,很受牵累。事虽不大,还是受影响。张从上海到北京很隆重,开专车,扎了彩。这时附带说一句,张是我先母嫡堂兄弟,其父亲是我母亲的叔叔,我称镕舅(号镕西,故称之),就任南北内阁,分任司法总长,他要我给他做秘书。秘书共有四个人:一个叫薛善珍,云南人,在日本与镕西先生是同乡同学,学法律。再一个是杨学礼,云南人。另外一个是我,负责私人函、电,包括机要。与西南经常机密函电、密码往来,由我掌管。我24岁,他33岁,长我9岁。在部里照规矩,上下班有定时,我因掌机要不行。还有一个秘书是镕西的好友沈钧儒。沈是42岁,同样是秘书,他主要代表镕西应付外面的事,与各方面接洽周旋的。沈在本省是很有名望的人,原是本省副议长,与镕西友好,拉他来帮忙,任务是应付各方面,特别应付参众两院议员。这里要把两院情况说一下。民国6年(1917),有国会两院,从民国2年(1913)开始,就有组党的问题,但是不能细谈。大致说来有许多小党派,分别为两大派:一是偏左,一是偏右。“左”的是孙中山领导下以同盟会为基础,组成国民党,左翼。这核心人物是宋教仁,名义上是孙中山、黄兴,实际上是宋教仁,与宋合作的核心人物就是张耀曾(镕西)。“右”的是梁任公,为实际领导人,出面的是汤化龙、林长民等。到民国6年不是这样了,上下两院议员有800人之多,一是300人,一是500人。国会初开,彼此各有成见,许多事情不能同舟共济,很为袁世凯利用,宪法因而不成。先成了有关总统部分,其他没搞成,就被袁世凯搞垮了。说国会议员柏文蔚、胡汉民、李烈钧等反袁,收缴了议员证书,无形中被解散了,这都是过去的事,宪法就没制成。到了民国6年,恢复国会,袁死,黎继任,段负责总理,恢复法统。这个时候,两院议员好几百,多半集中在上海、北京。在上海集中的时候,大家共同有一个觉悟,不要再闹党派成见,而要同舟共济,制定宪法,才对得起国民,共同的口号叫制宪第一。原来偏左、偏右,都被甩开不提了,因制宪是第一么!这时出现了所谓宪法研究会、宪法讨论会、宪法商榷会。点名来说,研究会背景是梁启超、汤化龙、林长民,后来通常流行的话,研究系就是其简称。再有是常说的政学系,名称就是政学会,也是研究宪法的主要名称都被占了,故简称政学会。民国6年的事情,还有其他的派,实际上也是研究宪法。这年是民国6年,是丙辰年,故称丙辰俱乐部,马君武就是其中一人。还有益友社,褚辅成等人也为之。比较大。一点的,人物多在100位到200位之间,这就不算小了,这就是政学会,首脑人物中有名望的有李根源、谷中秀、钮永建,还有一个记不起来了。其中有参、众议员,推领袖又不大容易,四人相互让,推张耀曾(不是四人之一),年纪最小,大家都让他负责,最后就落在其身上,出任统一内阁员,司法总长。因此,我们四秘书里,沈钧儒年龄大,42岁,他比张镕西(37岁)大,交好甚厚,他代表张出席政学会(当时,为了代表这组织,在上海有一个言论机关《中华新报》,当时主笔是张季鸾,后是《大公报》)。刚才所说的政学会,很多出色人才,其中有一个特别要说一说的叫杨永泰(广东人),做过厅长、代省长,号畅卿,很能干。我说不清与蒋有没有关系,为蒋信任,成为秘书长。跟他合作的有两个人,一是张群,一是熊式辉。张、熊与政学会没有关系,可是二人这时跟杨很密、很合手。这就很受两边的嫉妒,一边是军统(复兴社),一边是陈立夫(CC)。杨受蒋信任,就为两边嫉妒,其结果,蒋在武汉设剿匪总司令,杨被刺而死,是二陈派所为。非常国会时,议员很多还是政学会人。举例说,湖北的韩大载,陕西的刘宁武(刘治中),非常国会时很出名,都是政学会里的。简单结束,研究会、政学会的来源就是这样。

附一句点明一下,很重要。梁任公返京,后来继承人就是张君劢,大名张嘉森。跟张最好的、形影不离的就是张东荪。张东荪是教授。张教授是老实人,很有活动力,梁这派的。

谈胡适

胡适先生是留美的,聪明得很。在留美时出名于“科学社”。胡入北大,也是民国6年(1917),这时没有结婚,我也没有结婚。他进北大,我先他两个月。他跟高一涵住一起,住东城偏僻地方——竹杆巷。胡贡献不小,贡献就在过去一谈学术、讲学问,总是用文言文,而他的大功劳就是用白话文。这是大解放。当时蔡元培是校长,有人反对用白话文谈学术。章士钊反对,另一个是林琴南,公开给蔡元培写信反对。一句话,不能用白话文谈学术,白话不能表达精深的学术。蔡先生回答不管。其实这事是对的,就是要解放。当然有些文词术语可以一面用,一面加以解释。

白话文还是使学术思想得以解放。新思潮是胡适之、陈独秀打开局面的。胡这个人,思想活泼,头脑活泼,很有长处,而气魄不足。气魄还是数陈独秀。

《新青年》不是北大出版,而借北大畅销于外。编辑几个轮流编。当时鲁迅不算在北大,但也兼过课,讲中国小说史,出名文章是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狂人日记》。

这时开风气之先,不只一人,而胡适当算头一个。

写《中国哲学史大纲》,后来写不出来。虽然谈哲学、写哲学,但深入不下去。实际上,他的头脑是以浅明取胜,而哲学这东西光浅明通俗那就不行。哲学需要精深,精密而深奥,不精没有多大价值。

从前北京协和医院是美国资本家出钱办的,不但建筑好,一切都很讲究。其中有个董事会,有美国人,也有中国人,都是有名的人组成的。有这么个故事,董事开会,美国的主持者孟禄博士,中国的主持者有胡适,还有一位金岳霖。胡、金两人相遇,胡拿一篇文章,既有英文,也有中文两种文字,拿给金岳霖看。这篇文章大意是说,哲学是一个没有成熟的,甚至是可说不够好的科学(没有成熟的科学)。金点头说:“很好,很好。”胡很高兴。金又讲了一句,可惜你少说一句话,就是说,我是哲学的外行。胡适听了后,无话好说了。

总起来说,胡很有长处,能打开局面,能够轰动一时。他所以能轰动一时,正因为他能浅,而且能明,以浅明取胜。他讲中国哲学,后来写不下去,特别是与中国佛教禅宗无法谈。想谈,隔着十万八千里,想谈没法谈。

对现实的问题,所见也太浅,如流行的口号“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这些话他不取,不这样谈。他说五大魔(即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是中国的社会五大病痛。他反对“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独倡五大魔之说。胡适提倡的“少谈主义,多谈问题”,是针对***唯物史论、共产主义而言的。有人提倡基尔特主义、工团主义。不谈主义,要谈问题。他特别害怕共产党,共产党一来他就跑了。跑到台湾,胆子小。

这个人是有长有短,但有见长一面。

1985年9月5日 下午2:30-4:30

辛亥革命后,手枪、炸弹不要了,办《民国报》,在天津出版。自清朝灭亡,到如今快80年了。我们同行朋友是革命的朋友,领导是孙中山——中国同盟会。我19岁就参加了京津同盟会。那就是说,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的京津支部。一些朋友搞宣传工作。两个主要的人:一个甄元熙,他是社长(同学),广东台山人,追随孙先生的,《民国报》推为社长;另一个是编辑孙竣明(炳文),四川叙府人。不满20岁的我,写点短评之类,署名随便用两个字。因父母给我名,大名,很少用,父母取的号寿铭,报上用瘦民代字。孙大哥长我10岁,他29岁。一次,请他在扇上题字,他就给我上款写漱溟,我看到很别致,很好,从此用这两个字,与瘦民音相近,从此为报上文章的笔名。20岁起,一直沿用到今天。有时依庄子例北冥有鱼,就不用三点水了,一样。

搞炸弹,参加革命就跟着广东人、四川人,刚说的这两个人。当时报社设在天津。清廷退位前,搞手枪、炸弹很容易,当时北京各街道有会馆。在东单二条也还有一处(前孙公园后孙公园)广州七邑馆,记不清了,如此之类说不尽,记不清。那时会馆好多,现在没有了。学校毕业就是辛亥年,跟甄是同学。因北京印刷不行,所以在天津,不只我们一家。还有一家叫《民意报》,也属京津同盟会,主持人是四川赵铁桥。京津同盟会这个组织是汪精卫与李石曾、魏宸组、赵铁桥等人在北京暗中组织的。那时,汪精卫已经从监狱里放出来了。

清朝退位,是因贵族胆小,袁世凯逼他们。当时暗杀目标,一个是良弼,刺良弼的是彭家珍,后来还有要刺杀袁世凯。武昌起义,孙中山不在国内,得到消息从美国回来在南京成立政府,决定把首都迁到南京。革命派实力不行,军事、财政力量都不够。坏在袁世凯,他坚持要在北京定都。

新闻记者也在北京,采访性记者,叫外勤记者,我赶巧看着要袁世凯南下就职这一幕。当时南方派六位特使欢迎他南下。这六位特使是蔡元培、宋教仁、汪精卫、魏宸组、钮永建、王正廷等。袁世凯表面上拿话敷衍着这几位特使,暗中却耍手腕,来个北京兵变,包围使者住处。旧历正月十二(2月29日)晚上,我正陪母亲在广和楼看戏,忽然有人宣布外面兵变,不能让大家回家,当时士兵是朝天开枪,抢铺子。

六位特使回南京。只好定都北京。当时有临时参议院,在南京成立的,议员各省独立的都有,由备省都督派的代表,一省三个人。临时参议院迁到北京来。我是新闻记者,拿外勤记者证,哪儿都可去。要宣誓就职。议长是林森。我在楼上看得见。袁世凯手捧宣誓词,说话河南口音。读完宣誓词,就算宣誓了。林森领下来,经过穿堂门,到广场照相。两部分人:一部分以林森为首,各省议员;一部分在广场有位,内阁赵秉钧、许世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