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五百罗汉之谜
3349700000014

第14章 佛陀与菩萨(7)

前面介绍的维摩诘居士,就是大乘佛教兴起初期在家菩萨的典范。此外,著名诗人马鸣菩萨和佛教哲学家龙树菩萨,也是杰出僧侣的代表。他们开始时是小乘的学者,后来都回小向大,信仰大乘。提婆菩萨继承龙树阐释“空”理,使中观学说传诸后世;弥勒、无着与世亲,共同举扬“有”义,因此瑜伽唯识之学,为印度大乘佛学开创出另一个思想领域。这些肩负弘法重任,并实践菩萨道精神的高僧大德,对大乘佛教的兴起与发展具有划时代的贡献。

02.文学家马鸣菩萨

马鸣是中印度舍卫国娑枳多城人,出身婆罗门家族,博学又善辩。他曾与印度长老胁尊者对论,深受折服,于是皈投尊者座下,为其弟子。出家后的马鸣,深研佛法,博通三藏,到处弘法化众,极受国王器重。

在以阿毗达摩烦琐论辩为胜的部派佛教时代中,佛法很不容易深入广大群众。直到大乘时代马鸣菩萨的出现,将深奥的佛理融入音乐、戏曲、诗歌等文艺方式的作品中,不但受到一般庶民的欢迎,而且也收到了通俗教化的功效。

一次,迦腻色迦王带兵入侵中印度摩竭陀国,要求三亿金作为撤兵条件,并扬言如果没有钱,可以改用佛钵及马鸣相抵。果然,迦腻色迦王获得这两项稀世宝物,欢喜不已,但群臣却都表示不满,而议论纷纷。

迦腻色迦王为了使大众能了解马鸣的辩才与智慧,更为导引大众体悟佛理,就召集所有沙门外道,礼请马鸣升座说法,会中同时有七匹已经饿了六天的马随众闻法。马鸣说法后,大众皆闻法悟道,连这些马都感动嘶鸣,于是臣民心生感佩,景仰马鸣的高德懿行。由于群马受到感化的奇迹异象,世人就尊称他为“马鸣菩萨”。

对后世影响更大的是他的作品,他以诗作教化世人,感人至深。其两部较重要的诗歌作品是:将佛陀的一生用梵语写成叙事诗的《佛所行赞》,记述佛陀的异母兄弟难陀的叙事诗《孙陀罗难陀诗》。此外,还有三部佛教戏剧流传后世,其中以从中亚发现片断的《舍利弗故事》,为古典梵语戏剧之最重要者,也是现存梵文文学中最古老的戏剧作品。这些代表作都洋溢着热烈的佛教信仰。论述方面的著作有《大乘庄严经论》等,也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在诸作品中,以《佛所行赞》为马鸣菩萨的代表作,他是以五言偈颂来赞述佛陀由诞生到八分舍利的事迹。由于文辞优美、技巧高明、风格鲜活,在梵文文学史上,诸佛传文学无出其右者,曾广泛流传于古印度。现存有梵本十七章,西藏译本及汉译本五卷二十八品。另有日本人寺本婉雅的日译本,德国人韦勒的德译本及英国人喀畏尔、比尔等人的英译本刊行。可见其影响之广和受喜爱的程度。

03.中观祖师龙树菩萨

在印度,确立大乘佛教地位的代表性人物是龙树菩萨。在龙树菩萨的传记中,对大乘经典的出现,有一段记载:龙树曾进入一座佛塔出家受戒,不出九十日,他已读完全部小乘三藏典籍,因此不断寻找其他经典,但都苦无着落。后来,转入雪山,发现山中有塔,塔中的一名老比丘送给他“摩诃衍经”。龙树菩萨获得摩诃衍经后,精读细阅,通达实义,与外道议论,所向披靡,但仍觉未能深入佛法奥义。怅然之余,他独自静坐于水晶房中,冥想究竟。在冥想中,有大龙菩萨出现,怜悯其处境,带他到海中龙宫,打开七宝藏,取出以七宝装饰的华函,给他诸部深奥的方等经典,并授予无量妙法,龙树于是用九十日读完这些典籍。龙树菩萨所获得的“摩诃衍经”与诸部深奥的方等经,就是佛教出现大乘经典的最初记载。

龙树菩萨,被誉为“第二代释迦”, 是大乘佛教史上第一位伟大论师,传说寿高一百五十岁(或说二百岁),著有大量的大乘论典,其中最主要的有《中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等。《中论》阐发缘起性空的深义,《大智度论》采取中道立场来彰显般若真理,《十住毗婆沙论》则以深远的见解来宣扬菩萨之大行。

龙树菩萨的主要立场,见于《中论》的主张,核心思想即在《中论》第一品第一颂中的“八不偈”:“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八不偈”是基于缘起法的本质而说,所以称为“八不缘起”或“八不中道”。因为缘起法的本质是空,空即无碍,不落入空有二边,即为中道,《中论》之名即是以其阐明中道而得的。一般人观察世界的状态,皆用生灭、常断、一异、来出作为固定的观念,所以会有外道的常见及断见,凡夫的我执与小乘的法执生起;中道则基于缘起法为第一义谛,了知世间的真相莫不依因待缘而起,所以是空无自性的。然而,从俗谛上看,依旧呈现缘生缘灭的现象,却不知一切法空无自性。凡夫若执著缘起幻有的世界为实在或虚无,便落入外道的境界;又若以缘起的世界虽为幻化不实,不能如实知缘起性空,反而以为观缘起法而入涅槃境界为另一种实在,便落于小乘境界。

龙树菩萨开创的中观学说,令小乘学者深为折服,大乘学者也都奉为圭臬。他的学说透过鸠摩罗什翻译并介绍到中国来,大乘空宗的思想因而得以大为显扬,影响深远。中国大乘八宗都一致尊奉龙树菩萨为共同的祖师。

04.为教殉身的提婆菩萨

龙树的弟子很多,提婆是龙树门下最杰出的一位,继龙树之后,在南印度传播大乘空宗。佛教史上,提婆与龙树两人的思想一同被称作“龙树提婆之学”,就是印度初期大乘佛教的中观学说。

提婆是师子国人,早在提婆拜师龙树之前,便热衷印度文化,博学多闻,才辩超绝,备受当世人推崇。传说他曾挖凿大自在天神金像的一只左眼,后又自挖左眼,真心供养大自在天,感动天神。由于他只剩下一只右眼,因此世人称他为“迦那提婆”,意译是“只眼提婆”。

提婆初见龙树时,龙树令弟子盛满一钵水置放其前,提婆一言不发,掏出一枚针投入水中,在无言妙辩中,两人欣然契合,于是出家为龙树弟子。其以智辩著称,游历印度各地,大振破邪之见。

提婆为传播大乘佛法,曾感化了一位南印度国王,使他皈依佛教。这位国王建了一座法坛,请提婆说法,引起其他教派的嫉妒与不满,于是展开一场大辩论。一时,来自四面八方的各派论师云集提婆的坛场,向他挑战。提婆凭着智慧与辩才,展开长达三个月的辩论会,降伏了八方论师万余人,最后外道都成了提婆的弟子。

提婆因此扬名兴教,著有《百论》《四百论》《广百论》《百字论》等论书,阐扬空义。当他的声名达于顶峰之际,却不幸遭到一位邪教弟子刺杀身亡。原来,这位外道虽然皈依在提婆门下,但因看到自己的老师败于提婆,心中早已暗藏杀机,发誓:“你以口才胜了我们,我必以刀剑胜你;你以无形空刀杀我们,我必以真刀实剑杀你。”于是,趁着提婆在丛林静坐禅定时,一剑刺中提婆腹部。提婆无怨无恨,反而为这位邪教弟子及大众开示,并留下一首醒世的偈颂:“诸法本空,无我我所,无有能害,亦无受者。”

05.瑜伽始祖弥勒菩萨

弥勒,意译“慈氏”。依《弥勒下生经》所载,弥勒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来出家为佛弟子。出家后的弥勒,经常与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等大菩萨为伍,奉行菩萨道。由于弥勒菩萨常修慈心观,发誓不杀生,不吃众生肉,与众生结缘度化时,处处以慈为念,因此称为慈氏。

在佛陀的诸大弟子中,弥勒菩萨是唯一被佛陀预言授记,经过五十七亿六千万年后,将下生娑婆世界,在龙华树下成佛的人。那时的人将有八万四千岁的高寿,个个威德庄严,没有任何毒害恼乱的灾难,人人都慈心而快乐。弥勒的寿命也有八万四千岁,入涅槃后,他的遗教将留世一万四千年。

另据《解深密经》所载,佛陀曾以瑜伽行之教传授弥勒菩萨。佛陀入灭九百年后,中印度阿瑜遮国的无着菩萨上升弥勒住处兜率天宫,听闻弥勒菩萨宣说大乘奥义,受得《瑜伽师地论》传世。

无着返回人间后,为大众宣说瑜伽行诸法,但弟子当中有人不信这是弥勒菩萨所传的法。无着为除众疑,遂请弥勒菩萨来到人间为众说法。凡是弥勒所说的法,就被结集为颂,无着则依颂解释。

无着菩萨传出了弥勒菩萨的瑜伽论颂,在汉译中有《瑜伽师地论》《辩中边论颂》《金刚般若经论颂》《大乘庄严经论颂》四本,都注明为弥勒菩萨所造立;另有西藏译本,如《现观庄严论》等。

弥勒菩萨因此被尊为大乘瑜伽的始祖。“瑜伽”,意译作“相应”,是依调息为主,而与正理相应冥合一致的观行。于密教,盛行“三密瑜伽相应”之说。瑜伽观行者,称为瑜伽师,依瑜伽师而行的境界,称作瑜伽师地;《瑜伽师地论》一书就是从“五识身相应地”说到“无余依地”,总共有十七地。奉持该论的学派,称为瑜伽行派,无着与世亲是此派的两大论师,他们在四五世纪将瑜伽派发扬光大。

06.阐扬唯识的无着与世亲

4世纪, 北印度健驮逻国普鲁夏普拉有尸伽人家,父亲是国师,母亲名比邻持,生了三个儿子,老大是无着,老二为世亲,老三因母起名,叫比邻持子。这三人后来都出家学道,信持佛法,成了佛教有名的高僧。

最初,三人都在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出家,老三比邻持子修成了阿罗汉果,终其一生信持说一切有部。

老大无着因思唯空义不得入门,便想自杀。后虽有东毗提诃的阿罗汉宾头卢前来为他解说小乘空观,他仍感觉不能满足,于是运用神通力前往兜率天,从弥勒菩萨受学大乘空观。以后还几度往兜率天学《瑜伽师地论》等大乘之深义,并传扬于世。

老二世亲最初也在有部出家,因涉猎经量部的思想,立志改善有部的教义,而将学风保守的有部论书,整理成六百颂文的《阿毗达摩俱舍论》。这部论书体系严谨,论旨明彻,是了解部派及大乘佛教基本思想的精华作品,自古以来被视为重要的教科书。

世亲才华过人,可惜信奉小乘,不信大乘。无着晚年时悲悯弟弟经常诽谤大乘,便想开导他。据说,有一次无着装作重病,写信要世亲来探病。无着对他说:“你因为经常毁谤大乘,将受恶报,我每想到此,就担心而病倒了。”世亲因无着的真诚而深感忏悔,便想割舌谢罪。无着因此告诉他灭罪的方法:“你的舌头可以毁谤大乘,当然也能用来阐扬大乘。”世亲于是转向大乘瑜伽行派。

世亲一方面学习大乘瑜伽行,一方面确立唯识说的组织体系,重要的论著有《摄大乘论》《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三部。其他对于大乘经典,例如《华严》《涅槃》《法华》《般若》《维摩》《胜鬘》等诸经,也留下大量的释论。另有《佛性论》《十地经论》等论书,主要是借着批判其他学派义理,来彰显唯识教理。

据说,当世亲还是小乘学者时,就曾经写了五百部著作,《俱舍论》是其中的代表作。在他成为大乘论师后,又写了五百部著作,因此世人以“千部论师”来尊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