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五百罗汉之谜
3349700000031

第31章 佛教人物(3)

太宗的母亲太穆太后,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在太宗十五岁时就去世了。太宗为了报答亲恩,在贞观三年,敕令以皇家通义宫为尼寺,创建兴圣寺;贞观五年,在宫内设慈德寺,在昭陵建瑶台寺;贞观八年,又建弘福寺。

唐太宗对高僧大德非常景仰,经常礼请华严宗一代祖师杜顺和尚入宫,畅谈佛法,赐号“帝心”。贞观十九年,玄奘大师自印度取经归国,与太宗在仪鸾殿上初次见面,大师陈述西行壮举,令太宗感动而兴致勃勃,两人深谈到半夜。太宗促请玄奘大师将西行十七年,经历百余国的所见所闻,撰述成书。日后,玄奘大师写下了《大唐西域记》十二卷,此举对太宗经略西域提供了有力的蓝图,大师也成为为国家开疆拓土的一大功臣。太宗因爱才若渴,屡次劝请大师还俗辅政,后经再三婉拒,太宗仍不改其礼遇之情,进而成就大师的翻译大业。

太宗晚年对玄奘大师更加信任,每日召请入宫讨论佛法,全心全意以大师为精神导师,在他指导之下,太宗潜心研读《菩萨藏经》,致力菩萨道的实践。当玄奘大师翻译完一百卷的《瑜伽师地论》时,太宗亲自为大师作序,并刻在石碑上,这就是至今闻名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文”。

贞观二十二年春天,太宗由长安移住玉华宫,召令玄奘大师由译场的弘福寺到他的临时行宫会面。他向大师询问:“什么是最大的功德?”大师便劝导皇帝度僧弘扬佛法。九月,太宗下令全国三千七百多所寺院,每一寺度僧五人,弘福寺度僧五十人。十月,设立弘法院,敕命大师在此从事翻译工作,以便就近与他研讨佛理。翌年四月,太宗驾崩前,由太子与玄奘大师陪同前往翠微宫,太宗更加专注于佛法研讨,经常被佛理的奥妙所感动,甚至懊悔与大师相见太晚,未能善加弘传佛法。

08.唐高宗促成译经大业

继太宗之后即位的高宗,与佛教之间也有深厚的渊源。他在太子时期,为感念母恩,在长安创建大慈恩寺,在寺中设有译经院。贞观二十二年十二月,大慈恩寺举行落成典礼,当时有皇帝、太子、玄奘大师和文武百官莅临,仪式极为隆重。太宗崩殂后,玄奘大师驻锡大慈恩寺八年,全心从事译经工作,译场的一切经费全部由高宗供给。

显庆元年(656年),高宗为庆祝太子李显(后来的唐中宗,从小皈依玄奘大师,法号佛光王)出生,在长安兴建西明寺,于大慈恩寺设斋供养五千僧众。两年后,西明寺落成,玄奘大师受命住持,不到半年,玄奘又回到大慈恩寺继续译经工作。

显庆元年,高宗以金银供养法门寺僧众,并下令供奉阿育王塑像。翌年,遣使迎请法门寺的佛骨,供奉于洛阳宫廷礼拜,武后还特制金银棺奉安佛骨。同年,高宗移住洛阳积翠宫,玄奘大师应邀前往,但仍从事译经工作。

这时,高宗不但关心译经情况,与大师更为亲近。后来,因为大师希望在有生之年能译完《般若经》,而请求离开长安,前往太宗过去的行宫玉华宫(后改为玉华寺),避开都市的干扰。显庆四年十月玄奘大师迁移至玉华寺,在短短四年多的时间,翻译出唯识宗的根本经典《成唯识论》《唯识二十论》,以及六百卷的《大般若经》等,麟德元年(664年)圆寂。高宗如丧国宝,暂罢朝政,为大师举行国葬。

09.武则天赏华严佛理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女皇帝。唐朝历经太宗、高宗的奉佛护法,佛教的地位已经如日中天。到了武后,更是积极护教,她自称是佛陀的虔诚弟子,其人虔诚信佛,精通佛理。

唐代从高祖、太宗以来,都是尊奉老子为祖先,将道教置于佛教之上。但武则天即位不久,下诏僧道齐行并集,将僧尼列于道士、女冠之上,以佛教五戒教育世人,以佛法辅助治国。

东晋佛驮跋陀罗曾译出六十卷《华严经》,武后认为该经所译不够详备,因此派遣使者到于阗请回梵本《八十华严》,敦请实叉难陀来华主译,菩提流志、义净助译,武后也亲临译场,并供养法师。当《华严经》译成,武后亲制御序。《华严经》促成了华严宗的兴起,也影响了中国佛教的发展。

武后不仅崇信佛法,更敬重高僧。华严宗三祖法藏受武后皈依,后依旨在太原寺宣讲新译《华严经》经旨,口中放光,深得武后赏识,敕赐“贤首大师”尊号。他一生讲述《华严经》三十余遍,有《探玄记》《五教章》《华严经传记》等三十余部六十多卷,大扬华严宗风,在武则天的护持下,华严宗更加兴盛普及。

长安元年(701年),武则天召请法藏法师在洛阳佛授记寺开讲《华严经》,讲到天帝网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六相和合的时候,武则天茫然不解其旨,法藏于是以镇殿的金狮子为譬喻,解说华严法界缘起的妙理。武则天听闻之后,豁然开解,敦请法藏把这些奥妙的佛理撰述成文,这就是华严教理中备受推崇的《金狮子章》。自此,武则天对法藏更加服膺,特尊他为“康藏国师”。武则天之后,法藏法师继续受到中宗、睿宗的尊崇。

天册元年(695年),义净三藏自天竺取得梵本经论约四百部,共有五十万夹,佛陀舍利三百粒,回到中国,武则天亲自到上东门外京郊跪迎佛经。武则天曾诏请嵩岳慧安禅师与北宗神秀禅师入宫,亲自行跪拜礼,朝夕问道,并尊慧安禅师为“国师”。慧安国师后来辞归衡岳,入灭后,武则天将他的五颗大舍利迎到宫中供养。神秀以九十高龄入宫,博得武则天的尊崇,受赐“两京法王主三帝国师”的尊号,但禅师过不惯宫廷生活,屡次上表请退,武则天不得已,为他在当阳山兴建度门寺。神秀禅师圆寂时,武则天为他辍朝五日,亲自送葬。

10.唐中宗是模范佛教帝王

从小就受玄奘大师佛法教育的中宗,有“佛光王”的法号,曾发愿出家修道。弘道元年(683年),高宗驾崩后,中宗即位,但不久就被武后废掉。长安四年(704年),武后病重,宰相张柬之等人乘机拥立中宗。翌年,中宗再度登基,立誓要中兴唐朝,下令在各州兴建一所佛寺与一所道观,分别命名为“中兴寺”与“中兴观”,后来改称“龙兴寺”与“龙兴观”。

中宗登位之后,全心全意护持佛教,在位五年间,做了不少护法崇僧的事。例如,禁止《老子化胡经》的流通;礼遇禅宗六祖慧能,赐予磨纳袈裟、水晶钵;延请高僧道亮等人入宫结夏安居,为帝传授菩萨戒;为义净法师所译的经典亲撰御序;协助菩提流志抄经;授予神秀谥号;颁赐紫袈裟与慧安禅师;礼请数名律师到宫中传戒;当实叉难陀自于阗再度前来长安时,中宗亲自到郊外迎接;迎请佛骨舍利在宫中供奉礼拜;景龙二年,中宗请画工把参与译经的高僧大德法相绘在林光殿的壁上,并亲自撰写赞辞。

中宗信乐佛法,礼遇高僧的行谊,使他在佛教史上获得极高的评价。

11.唐宣宗与黄檗禅师

中国历史上,唐宣宗颇得盛誉好评,在位虽仅十三年,但他精勤治道、惠民爱物,堪称明君,尤其从谏如流的精神,足以媲美唐太宗,所以赢得“小太宗”的美名。但他曾经一度出家多年的事,则鲜为人知。

唐宣宗名忱,封为光王,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是继唐武宗之后即位的帝王。武宗一生信奉道教,反对佛教,会昌年间大肆废佛、毁寺、迫僧,造成佛教史上最为惨痛的大浩劫。宣宗原本是武宗的叔叔,为了躲避武宗的杀害,隐遁在寺院为僧。

当宣宗还是沙弥时,有一回,见到黄檗希运禅师在拜佛,于是对禅师说:“禅师!你常开示大众说:‘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请问禅师,你现在拜佛,到底在求什么?”

黄檗禅师听了,赏他一个耳光,说:“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当作如是求。”

“你直接说当如何求,又何必动手打人?太粗气了!”宣宗申辩说。

“这是什么地方,容你在此说粗说细!”宣宗言下大悟。

这一则宣宗与黄檗禅师之间的论道故事,流传很广,成为禅宗著名的公案。后来黄檗希运禅师在大中四年(850年)圆寂,宣宗赐予“断际禅师”的谥号。

宣宗即位以后,立刻下令恢复会昌法难期间被毁的寺院,又在全国各州设立方等戒坛,使当年被迫还俗的僧尼重新受戒;大中元年及八年,先后任命知玄为“三教首座”,辩章为“左街僧录”,僧彻为“右街僧录”,统理全国寺院及僧尼事务。宣宗大力的复兴佛教,使佛教历经劫难后,再度展开蓬勃的气象。

12.朱元璋沙弥出身

历代皇帝中,与佛教寺院生活关系密切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太祖是安徽濠州人,十七岁那年,因饥荒和疫病的肆虐,父母兄长不幸相继亡故,于是入皇觉寺出家为沙弥,历时七载。

传说,有一回,他负责打扫佛殿,殿中供奉许多的罗汉像,需要一尊尊搬下来清扫,非常麻烦。因此,他便对着罗汉像大声说:“罗汉们!你们下来,让我扫扫地。”说也奇怪,那些异相百态的罗汉好像听懂了似的一个个从佛龛上走下来,等他扫完地,又一个个站回自己的位置。由于早年的佛门因缘,朱元璋即位后极力建寺度僧,刊印经书,对佛教护持有加。

太祖对于佛教的态度,以洪武十四年为界,前后有明显的差异。洪武十四年以前继承元代佛教制度,如洪武元(1368年),仿效元朝宣政院的制度,于金陵天界寺设立善世院,作为统领全国教团的机构。洪武十五年,改善世院为僧录司,设置僧官,分为中央与地方两大系统:中央有善世、阐教、讲经、觉义等职称;在地方,府设僧纲司,州设僧正司,县设僧会司。确立了中央到地方层次分明,秩序井然的佛教僧官制度。

明朝对于僧格的治理,起初是很宽大的。洪武十年,有所谓“昼讲夜禅”之说,意思是白天不论城市山林,都可以集众讲经说法;夜里则可以在闲静处坐禅,不论是僧侣,或在家居士,都不予限制。洪武十五年,太祖将元代佛寺所分的禅、讲、律三种,改为禅、讲、教三种,以便各司其职。禅者,以见性为宗,指禅宗的僧侣;讲者,以阐扬经藏旨义为主,指华严、天台、法相、净土等宗的僧侣;教者,包括瑜伽教修行及执行法事仪式等。依照这种分类,制定不同颜色、式样的僧服,加以区别。

13.建文帝一度为僧

明太祖的嫡孙建文帝,是懿文太子的长子,名朱允炆,自幼聪慧好学,性至孝,深得太祖欢心。建文帝才十岁时,父亲患了毒疮,他每天含泪服侍,用口吸吮痈疮,等到父亲病逝后,建文帝竟一连五天滴水不入。太祖病重时,性情非常暴怒,甚至殃及大臣,文帝便入宫侍奉,事必躬亲,日夜不眠不休。

洪武三十一年,据说太祖预知建文不能善终,就赐给他一个小盒子,交代他非等到急难不可时,才能打开。建文二十二岁登基,在位四年,四皇叔燕王篡夺帝位,宫中火起,建文帝在千钧一发、无计可施的情形下,打开太祖交付的小盒子,盒内放有度牒、剃刀、袈裟、僧服等出家人的衣单,度牒也填好法号,名“杨应能”,另有十锭白金。建文帝于是剃发换上袈裟,从地道潜逃。当时有两位大臣跟随建文帝一起出家,云游四海。

14.顺治皇帝尊封达赖喇嘛

清世祖顺治皇帝,六岁登基,十四岁亲理朝政,二十四岁驾崩(一说出家),是清朝入关后第一位君主。他喜欢诗词书画,在中国历史和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一生律身节俭,犹如老衲,常萌生出世思想,向往出家。

清初的佛教以禅宗最为鼎盛,禅宗又以临济宗最受青睐,顺治皇帝所敬重、亲近的高僧有天童道忞、憨璞性聪、玉琳通琇三位禅师。

道忞禅师在天童圆悟禅师门下参学十四年,是同门中最优秀的一位。顺治十六年(1659年)冬,禅师奉召入京,在万善殿觐见顺治皇帝,顺治皇帝多次亲临方丈室问法。十七年,禅师还山,帝亲自送出北门,赐号“宏觉禅师”。

性聪禅师与道忞禅师是同门兄弟,顺治十四年,诏请憨璞性聪禅师入宫,在万善殿宣讲佛法,并赐紫袈裟与“明觉禅师”之号。由于禅师曾经指导顺治皇帝参禅,因而知名于世。

通琇禅师,十九岁从磬山圆修禅师出家,二十三岁住持浙江报恩寺。顺治十五年,下谕遣使迎请禅师入京,在万善殿升座说法,后迎入西苑。顺治皇帝在日理万机之余,致力于宗门的参究,并时时向通琇禅师问法,当时禅师法筵的兴隆,无人可以比拟。顺治十七年,皇帝特地在宫中设立戒坛,拣选一千五百位僧众受菩萨戒。之后,禅师即请辞还山,先后受赐有“大觉禅师”、“大觉普济禅师”、“大觉普济能仁国师”等尊号。

据《宗统编年》记载,顺治皇帝对禅师们十分敬重,不但不要禅师称臣致拜,更经常从容谘访,握手温颜,情逾师友。帝曾自书“莫道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的警语,至今仍传诵于世。

顺治九年时,达赖喇嘛五世阿旺洛桑嘉措前来觐见,顺治皇帝以隆重仪式欢迎,在太和殿设宴款待。翌年,达赖五世回到西藏,被尊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达赖喇嘛”,这是清世祖在位十八年中的一件盛事。

顺治皇帝之祚终,究竟是崩逝或是出家,至今仍是历史上的一大悬疑,而在小说家笔下,顺治皇帝的出家,更传为一段感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