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五百罗汉之谜
3349700000035

第35章 佛教人物(7)

慧能后来到乐昌西石窟,从智远禅师学禅,智远劝他到黄梅东禅寺(寺在黄梅双峰之东,亦称东山)去从弘忍受学。慧能于咸亨三年(672年)到了黄梅东山,弘忍见着他即问:“居士从何处来,欲求何物?”慧能说:“弟子是岭南人,唯求作佛!”弘忍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当时中原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如何堪作佛?”慧能说:“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和尚佛性与獦獠佛性无别;和尚能作佛,弟子当能作佛。”弘忍遂命他随众劳动。

后来,五祖弘忍要求众弟子作偈来决定衣钵传人,慧能的偈语得到弘忍的认可,于是在当夜,召慧能试以禅学造诣,传与衣钵,并即送他往九江渡口。临别又叮嘱他南去暂作隐晦,待时行化。因此慧能回到广东曹溪后,隐遁于四会、怀集(今广西怀集县)二县间,过了十余年,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因有二僧辩论风幡,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慧能便插口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动!”大家听了很为诧异。印宗便延他至上席,请问深义,慧能回答,言简理当。印宗便问:“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非就是行者?”慧能便出示衣钵,印宗欢喜赞叹,即集众就法性寺菩提树下为慧能剃发。又请名德智光律师等为他授具足戒。两个月后,慧能即于寺中菩提树下,为大众开示禅门,说般若波罗蜜法。

不久,慧能辞众归曹溪宝林寺,印宗与道俗千余人相送。那时,韶州刺史韦璩仰其道风,率同僚入山请慧能入城,于大梵寺讲堂为众说法,兼授无相戒。僧尼道俗集者千余人,门人法海编录其法语,又加入后来的法语,即世所行《法宝坛经》。从此以后,慧能在曹溪宝林寺说法三十余年。

其间,中宗曾请慧安、神秀二师于宫中供养,并问禅法。二师皆说,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可就彼问。神龙元年(705年),中宗即遣内侍薛简往曹溪召他入京。他以久处山林,年迈风疾,辞却不去。薛简恳请说法,将记录带回报命。中宗因赠摩衲袈裟一领及绢五百匹以为供养。并命改称宝林为中兴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给予法泉寺额,并以慧能新州故宅为国恩寺。延和元年(712年)慧能回至新州小住,命门人建报恩塔。先天二年(713年)圆寂于新州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岁。宪宗时赠以“大鉴禅师”谥号。从达摩六传而至慧能,故一般称他为六祖大师。

中国禅宗从达摩始百余年间皆以《楞伽经》相印证,故亦称为楞伽宗。达摩的三传弟子道信开始兼以《金刚经》等经为典据,到了慧能即以文句简单的《金刚经》代替了《楞伽经》,其目的在于摆脱名相烦琐的思想束缚,而单刀直入求得开悟。

慧能的禅法以定慧为本。他以为定是慧体,慧是定用,犹如灯光,有灯即有光,灯是光之体,这是所谓定慧一体观。他又认为觉性本有,烦恼本无,直接契证觉性,便是顿悟。他说自心既不攀缘善恶,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因此,他并不以静坐敛心才算是禅,就是一切时中行住坐卧里,也可体会禅的境界。这就不同于北宗的教人静坐看心,以为那样将心境分为两截,不能契自心性而生智慧。他教人只从无念着手,并不限于静坐一途。

03.马祖创建丛林

马祖创建丛林,百丈订立清规。马祖道一与百丈怀海这一对师徒,开启了禅宗丛林清规制度的中国化,也为禅宗后来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据说,马祖道一的老师南岳怀让曾经得到六祖慧能预言:“向后佛法从汝边去,马驹蹋杀天下人。”这一“马驹”,便是后来的马祖道一。

道一幼年依止资州唐和尚出家,受具足戒后,于开元年中,在南岳衡山传法院终日修习禅定,怀让深知他是法器,便前往诱导,问道:“大德坐禅,图个什么?”

道一回答:“图做佛。”

怀让于是取来一块砖,在道一的面前磨了起来。起初,道一并不予以理睬,但日子久了,他也觉得纳闷,便问道:“你磨砖做什么?”

怀让答说:“做镜。”

道一笑着说:“磨砖岂能做镜?”

怀让也反问他:“磨砖既然不能做镜子,那坐禅又岂得成佛?”

道一心中猛然一醒,即向怀让请教法益。怀让于是告诉道一,于无住法不应取舍。这个“磨砖做镜”的因缘,使得道一豁然契悟,礼怀让为师,亲为承侍,长达十年。

道一后来离开南岳,独自往江西开元寺驻锡课徒,以“平常心是道”、“即心即佛”大弘禅风。入室弟子有百丈怀海、南泉普愿等一百多人,世人称他的法脉为“洪州禅”。由于道一的俗姓是马,因此当时的人尊称他为马大师、马祖;道法大开之后,“江西马祖”之名也随之不胫而走。

禅法传入之初,禅宗僧侣大多栖住于律寺,时日一久,龃龉丛生,所以马祖道一便在荒山另建丛林,作为安顿禅僧之所,这便是丛林的肇始。

04.百丈订立清规

百丈怀海禅师承继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立下一套极有系统的丛林规矩——百丈清规,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即是此意。

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曾经也遇到许多的困难。因为佛教一向以戒为规范的生活,经百丈禅师的改革而为农禅生活,因此有人批评他为外道。由于怀海禅师住持的丛林位于百丈山的绝顶,故又号百丈禅师。

百丈每日除了领众修行外,必定亲执劳役,勤苦工作,对生活中的自食其力,极其认真,对于平常的琐碎事务,亦不肯假手他人。渐渐地,百丈禅师年纪老了,但他每日仍随众上山担柴,下田种地,过着自耕自食的农禅生活。弟子们不忍年迈的师父仍做这粗重的工作。因此,大众恳请他不必随众参加劳动,但百丈禅师坚决地说道:“我无德劳人,人生在世,若不亲自劳动,岂不成废人?”

弟子们阻止不了禅师服务的决心,只好将禅师所用的扁担、锄头等工具藏起来,不让他做工。

百丈禅师无奈,只好用不吃饭的绝食行为抗议,弟子们焦急地问道:“为何不饮不食?”

百丈禅师道:“既然没有工作,哪能吃饭?”

弟子们没办法,只好将工具又还给他,让他随众生活。百丈禅师的这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也就成为丛林千古的楷模!

百丈怀海在百丈山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禅门清规,这就是闻名于世的“百丈清规”,是禅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百丈怀海撰有《丛林要则》: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力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要;

待客以诚实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初传给百丈禅寺的僧众,随后流向全国各地的大小禅寺。从此以后,《丛林要则》成了历代禅僧们共同遵守的座右铭。由于《百丈清规》的制定,丛林经济得以自给自足,并有其特有的教团组织,所以在会昌法难之后,禅宗仍能一枝独秀地屹立于乱世,乃至传灯一千多年而不衰微。

05.菩萨化身寒山与拾得

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是佛教史上著名的诗僧。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寒山与拾得,行迹怪诞,言语非常,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

他们之间的玄妙对谈,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领受的,试看下面这则记载在《古尊宿语录》中的问答:

寒山问拾得:“如果世间有人无端地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厌恶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说:“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这个绝妙的问答,蕴涵了面对人我是非的处世之道,因此虽经一千多年,至今仍然脍炙人口。清朝雍正年间,寒山、拾得被追封为“和合二圣”,与丰干合称为“国清三隐”。

寒山子,又名贫子,栖身在天台山始丰县西的寒岩幽窟中,由于身居寒岩,饮食无着落,所以常到国清寺,向厨房中洗碗筷的拾得要饭吃。

拾得的身世不详,据说他年幼时被人遗弃在赤城道侧,恰巧被正在经行的丰干禅师发现,带回国清寺中,因此名为拾得。拾得原来担任斋堂的行堂工作,一日忽然兀自登座,与诸佛像对坐而食,口中嚷着:“陈如!你这声闻小果啊!”旁若无人地比画着筷子,呵呵大笑,因而被改派到厨房洗碗碟,正因为如此的因缘,他才有机会把剩下的菜肴装在竹筒里,给寒山来取用。

寒山来寺时,或在廊下踱步,或者对空谩骂,总是容貌枯悴,衣衫褴褛,头上经常戴着桦树皮做成的帽子,脚下则穿着木屐,然而在他的怪异言行之中,似乎蕴藏着许多佛理。有时候,他的荒诞行径惹得寺僧不耐,拿杖棍逐赶他,他也不以为意,反而拍拍手,呵呵大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