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3351200000009

第9章 革命前的中国

清代在中国历史上还是比较强盛与富足的朝代,尤其是“康雍乾”三代号称盛世。但清代从开始就是一个易于僵化的政治结构,康熙以后就从盛转衰了。

思想僵化与八旗的没落

清朝这个征服王朝,一方面继承了明代的体制,另一方面又是以战争部落的征服方式,对汉人地区施以暴力,强加统治。

①今文经学派 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一个流派。今文经,指汉代学者所传述的儒家经典,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记录,大都没有先秦的古文旧本。今文经学对西汉封建制度的巩固起过作用,在清代曾成为维新变法的重要理论根据。明代已经是中国传统朝代中非常专制的一代,皇权和依附在皇权上的宦官弁髦人权,对于士子尤其不客气。因此,明代士风长期在压制之下,很难施展。

明代末年,曾经有过一段时期,江南一带的士大夫思想自由,意兴风发,东林、复社都是士大夫评论时政的团体,也和皇权有剧烈的冲突。明亡之后,清初的江南也曾经还延续着士大夫论政的习气。可是,清代以暴力压制,从此士风不竞。整个清代一直到晚季,内外挫败的局面出现之后,才有士大夫纵横论政的现象出现。

明亡之后,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提出了类似民主政治的想法,可是在有清一代不容在世上流传。要到清代晚期,儒家的今文经学派①,又再讨论寄托在古代的理想世界,其中以康有为的《大同书》最为具体,代表了一种激烈的无政府主义。这些思潮,在清代是不容讨论的,因为王朝的体制在君臣伦理下,是不许质疑的。

清代也有民间的大规模乱事,例如“川楚教乱”,就提出了另外一种理想的世界;太平天国的主张又何尝不是挂着洋招牌的中国民间理想,意图寻求一个平等的社会。而这些民变,并不能真正颠覆王朝。

满族人挟八旗武力征服中国,满汉之间是二元组织,满主汉奴,是以武力镇压的征服体制。可是八旗子弟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征战,取得蒙古和回部的领土,已经消磨了不少锐气;到乾隆时代大小金川之役①,八旗兵力已经如强弩之末;嘉庆、道光年间平定“川楚教乱”,作战的武力已经不是八旗,而是招募汉人从军的绿营。绿营是将领统帅的私兵,作战力并不强。因此,中国在嘉庆、道光以后,可说是没有足够的国防军。太平天国起事,无论是残余的八旗还是绿营都不足以平乱,而要倚赖民团性质的湘军来平定太平天国。

从以上的背景可以看出,清代本身的政治体制由于官定思想的僵化,导致了统治集团成员,包括科举取士的官员们不能应付任何变化。满族亲贵养尊处优,纨绔多而贤能少,甚至于一般的八旗满人也是过着悠游岁月,成为国家的负担而不是政权的资源。一个征服王朝的武装力量也不能保卫国家,甚至于不足以有效地维持政权。乾隆时,马嘎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贸易,乾隆大言拒绝。这些英国人也观察了中国的实力,他们回去报告说,中国的军队只不过是打着旗帜的仪仗队而已。于是,在鸦片战争时,中国的官员们不知外面世界的实情。贤者如林则徐,虽然有魏源提供一些国际知识,其实并不足以使其有足够的能力判断当时情势,作出适当的反应。而中国的武力,还是要以清初的红衣大炮架设在虎门炮台,用来抵抗英国兵船的侵入。因此,鸦片战争到英法战争一连串的挫败并不是意外,而是必然的结果。

清帝国无力应付新形势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节节挫败,丧权失地。最严重的当然是甲午之败,中国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和光绪狼狈西奔,中国以巨额赔款才换得和平。这是一个已经腐朽的大厦,禁不起一点风吹草动,更何况是狂风暴雨般的西潮挟着坚船利炮和巨大的工业生产力,一锤锤地打到古老中国的头上,中国焉得不败。当时,几乎同时溃败的古老帝国,还有奥斯曼帝国和莫卧儿帝国,两个大帝国也在西潮之下瓦解。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还不知道自己的实力完全不足以应付强大的外力侵略。有些人以为一些冲突是局部的,例如林则徐的禁烟之举,其他省份以为这是广东的事,与自己无关。林则徐自己也以为冲突的关键在于英国要求进城,而中国不允许他们进入中国的城市。三元里的民团,一时也曾拦截侵入内河的英国小兵船,于是朝野都以为中国大胜。另外一批人,例如倭仁①以为中国可以用精神力量抵抗外敌,以礼义作为抗敌的甲兵;叶名琛②在英军侵犯时,不和不战不守,不死不降不走,被英国俘虏,终于客死印度,还自以为是海上苏武。这些迂腐的观念和做法,正反映了清帝国已没有力量应付逼人而来的新情势。

多次挫败以后,中国以为可以用买来的坚船利炮整军经武,重建中国的力量。但是,甲午之战,中国多年经营的北洋舰队一败涂地。日本在中国人心目中本是东方小国,而他们明治维新之后,居然可以一举击败天朝上国,这对中国人是极大的刺激。中国人这才感觉到要更进一步地努力,甚至改变政府的结构以求自强。可是,戊戌维新失败,新党人物或死或逃亡。即使他们成功,成立一些新的政府机构,并不代表中国有能力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力。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溃败了,清政府这才有准备立宪的打算。当然,时不我待,不到几年时间,武昌枪声一响,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清政府。

从乾隆到辛亥,中国从自大走到麻木,又从麻木走到惊慌,因为惊慌而要在军备上有所更新,然后再想到“西学为用、中学为体”,最后才准备全盘革新。这整个过程正如人生病,病入膏肓了,可是病人自己不知道,还以为小小的治疗就可以解决问题。殊不知,已经支离破碎的身体实在不能再撑下去。

屡次挫败下的努力

对外的不平等条约,在中国领土上造出了一些租界,而沿海的几个港口,尤其是已经割让给英国的香港和葡萄牙人长期据有的澳门,都变成了中国人了解世界情势的窗口。传教士的外文书刊和中文的出版品,提供给中国有识之士许多新的知识。在这些地方的城市生活也是中国过去从来没有过的经验。城市之中有新的工商业,也有新的文化,甚至于新的衣食住行的方式对中国人都是刺激,使得中国人理解到,这里一切的改变都不是可以靠中央改变一些政策能够做到的。中国必须要彻底地全盘改变,才能对付外面已经改变了的世界。

回顾当时,奥斯曼和莫卧儿两个帝国,都没有时间作任何改革或者更新就一败涂地。中东地区最近发生的一连串事故,反映着这个地区二百多年来没有重新整顿自己的机会。印度到今天还是个分化的国家,有西化的上层,凌驾在一般没有太多改变的印度普通庶民之上。印度有非常现代的事物,例如,他们的印度理工学院不亚于麻省理工学院;又比如说,印度有非常精致的现代工业。但是另外一方面,印度的农村还保留着几千年来未变的面目。这两大帝国,没有机会保持自己完整的国家,一垮之后分崩离析。相对言之,中国倒是败而未散,超过一个半世纪,中国屡遭挫败却并不放弃努力,蹒跚其行,不断挣扎,居然还保持了领土的完整。这也是历史上的异数。

另一方面,辛亥革命以后,套用孙中山的话,“革命尚未成功”,到今天中国的工业革命还正在进行,文化革命在被动状态,自己还在找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辛亥革命已经一百年了,回顾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后风雨不断,没有几天晴朗。

下面几节,我们会讨论辛亥革命时期有关的社会力量和他们的参与方式。再由此讨论辛亥革命本身的成败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