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陈桥驿梦:赵匡胤传
3360000000003

第3章 高平之战(1)

为达到这一目标,赵匡胤首先要做的是:长大。

转眼之间赵匡胤二十多岁了。就算军官老爸赵弘殷的那点薪水能够养活一大家子人,赵匡胤人高马大的也不能老呆在家里晃来晃去啊,更何况这个时候他也结婚了,算是成家了,总要想办法去立一番事业才好。这几年,中原大地也正乱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后晋皇二代石重贵,不甘心当契丹人的“孙皇帝”,终于和契丹“皇爷爷”耶律德光撕破脸皮,拉开架势要大干一场。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本来就是靠当“儿皇帝”上的台,没给手下树个好榜样。结果后晋和契丹刚一动手,后晋统兵大将杜重威就投降了,也准备像他当年的主子石敬瑭那样,混个儿皇帝当当。杜重威这一投降,后晋马上就垮台了,契丹人趁机进入中原,他们嫌养儿子麻烦,打算自己管理中原。但是他们来得太早了,外族真正能较长时间地统治中原,还要等到七百多年后清初多尔衮的时代。中原人民反抗契丹人的斗争此起彼伏,耶律德光只得怅然北归,后晋另外一名大将刘知远趁机建立了后汉。天下乱成一锅粥的时候,正是用武之时,有着一身好本事的赵匡胤,要想混出个模样来,可以说正逢其时。他告别家人,提着一条大棍,开始出去闯荡江湖,寻找自己的美好前程了。

一落魄江湖行

赵匡胤从汴京出发,长途跋涉跑到湖北,找到复州(今湖北天门)防御史王彦超。这个人与赵匡胤老爸的关系不错,赵匡胤本指望凭着这层关系,可以在王彦超这里混碗饭吃。但是没想到王彦超有眼不识泰山,虽说和赵老爹是老战友,但是赵老爹在部队混了那么多年,说实话也没什么地位,不过是混了个脸熟罢了,王彦超是不是卖赵老爹一个面子还两说着呢;再打眼一看,眼前的赵匡胤风尘仆仆,二十多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大概营养没跟上,看上去也不是那虎背熊腰的,没有什么出奇之处。我这里编制也不富余,算了,随便给他几吊钱打发走了事,好歹也算对得起他老爸了。

本想在军队里大展身手,结果只不过得了几吊钱,这让赵匡胤大失所望。离开了王彦超的地盘,赵匡胤怀揣着那几吊钱漫无目标地游荡,碰巧看到有一帮子人在路边赌钱。赌博可是赵匡胤的拿手好戏,小时候他就是赌场高手,时不时地和小伙伴们逃学,躲在大人找不到的破房子里赌钱玩。现在工作没找到,手里这几吊钱又干不成什么事儿,不如就拿它做赌本,赌上几把,说不定运气好发笔大财。赵匡胤的算盘打得不错,他还真有赌神赌圣的风采,几下子就把人家的钱都赢过来了。没想到那些人欺负赵匡胤是个落单的流浪汉,大家一起哄,说赵匡胤是个抽老千的,上来就抢他的钱。赵匡胤虽然武功高强,但强龙不压地头蛇,恶虎也抵不过群狼啊,最终结果是,不仅赵匡胤赢来的钱,就连同他自己那几吊赌本,都被抢了个一干二净,更糗的是,他本人还被揍得鼻青脸肿。

这次不愉快的经历让赵匡胤耿耿于怀,后来当上了皇帝,那王彦超还在军队里做事,不过已经成了宋朝军队里的高官。有一次赵匡胤大宴群臣,在大家推杯换盏的时候,赵匡胤趁着酒意来到王彦超的座位前,问:“卿曩在复州,朕往依卿,卿何不纳我?”意思是,老兄当年在湖北的时候,我前去投靠你,想为你效力,你却不收留我,也太不够意思了吧?那王彦超听到皇帝老板这话,吓出一身冷汗来。当年是有这么一码子事,自己也实在记不清,那个上门找工作的小伙子是不是当今的皇帝赵匡胤,现在赵匡胤亲口说出来了,看来这事没有跑了,得罪了皇上,这还得了?好在这位王彦超不仅打仗在行,口才也相当不错,史书上说他马上向赵匡胤磕头赔不是,并且解释道:“当时臣一刺史耳,勺水岂可容神龙乎。使臣纳陛下,陛下安有今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我当时不过是一个厅局级干部,我那里不过是个地处偏远的小庙,哪里能装下皇帝您这尊大神?假如我当年真的留下了您,您怎么可能有今天这番大事业呢?这席话说得好,既撇清了自己的责任,又恰到好处地拍了一下赵匡胤的马屁,赵匡胤听得很舒服,哈哈大笑,连当年赌钱让人家揍得鼻青脸肿的事情也不计较了。

赵匡胤在落魄江湖的时候,真是糗事一箩筐。前面因为赌钱挨打不算,他还因为没钱吃饭,偷吃过人家和尚种的菜;没钱住旅店,在人家寺庙的屋檐下睡大觉。不过,每到赵匡胤在江湖不顺的时候,似乎总能得到来自佛教徒的帮助。比如说到人家地里偷菜那次吧,据说这菜地是一个和尚的,这和尚勤劳致富,是个蔬菜专业户,就靠着种菜卖菜来维持生计。这天他正在自己的小庙里睡大觉,做着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条金黄色的大龙,正趴在自己的菜地里啃莴笋呢!种菜和尚突然一个激灵醒了,心想这个梦奇怪呀,这龙说起来应该是水生动物啊,怎么跑到我的菜地里来了呢?再说了,龙是圣物啊,想吃什么吃不到,何至于偷菜吃呢?不行,到地里去看看吧。结果这种菜和尚到自己的菜地里一看,恰巧赵匡胤路过菜地,大概实在饿急了,从菜地里拔出几个莴苣,随便在衣服上擦擦泥土,正在那里大快朵颐呢。种菜和尚眼力不错,一下子就看出偷菜的汉子不是普通人物,再加上刚才做的怪梦,他更加相信此人绝非等闲之辈,将来一定能发达,于是请赵匡胤到屋里好酒好菜地招待了一番,希望将来得到赵匡胤的照顾。还有一次,赵匡胤经过一座庙,也被庙里的和尚看出不是普通人。赵匡胤不是没有钱吗?和尚就送他路费。赵匡胤没有坐驾,就凭着双脚走南闯北,那时候马是紧缺资源,和尚也搞不到,实在没办法,就把庙里唯一的小毛驴送给赵匡胤。流浪江湖的赵匡胤每每遇到困难,总是有和尚出手帮忙,这是有着特定历史背景的。一方面,五代时期天下大乱、生灵涂炭,不少普通老百姓无力左右自己的命运,只好寄希望于讲究因果报应四大皆空的佛教,这是他们用来对抗乱世最后的武器了。因此在五代时期,佛教拥有很大的市场。赵匡胤总是能得到来自和尚的帮助,客观上是可能的。另一方面呢,被称为五代第一明君的周世宗是位反对佛教的人士。佛教历史上有“三武一宗”四次大难,这一宗就是周世宗。而赵匡胤上台后,一改周世宗禁毁佛教的做法,实行了宽容的宗教政策,赢得了佛教徒的好感。于是他们就力捧赵匡胤,主动参与到神化赵匡胤早期历史的活动中。

送几棵莴笋、送一头小毛驴,只能说明赵匡胤生活上受到佛教徒的照顾,这还算不了什么,老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佛教徒们不仅送给赵匡胤“鱼”,而且也送了“渔”:他们还为赵匡胤做了人生规划,指引了发展方向。赵匡胤落魄时曾寄居在湖北襄樊的一个寺庙里,寺庙里的老和尚很会看相,见赵匡胤气度不凡,将来肯定有大出息,就指点赵匡胤不要到处乱闯了,一定要向北方去找发展机会。赵匡胤还真的向北方去了,他找到了谁呢?他找到的是后汉的枢密使郭威(枢密使大体相当于国防部长)。大约在公元948年到950年之间,郭威正在河北招兵,赵匡胤应征入伍,到郭威帐下当了一名亲兵。要么没有工作,要么一上手就是高起点。未来是靠什么打造的?能力加机遇,真是缺一不可。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有一个高起点的平台,这机遇来得的确比较多一些。那郭威是谁?他就是后周的开国皇帝,历史上称他为后周太祖。赵匡胤遇上他,眼前的路才豁然开朗起来,再也用不着偷菜、骑驴子了。

就在950年年底,疯狂杀戮大臣的后汉皇二代刘承祐,派郭崇前往诛杀在外地驻守的郭威,郭威貌似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得起兵造反,推翻了后汉政权,建立了后周。因为在起兵时,郭威留在京城的家人都被后汉政府满门抄斩了,郭威虽然当了皇帝,但真的成了孤家寡人,身边连一个直系亲属也没有,更不用说亲儿子了。好在有自己夫人的侄子柴荣留在身边帮忙,柴荣比较机灵能干,又是一个理财高手,将来把自己的产业传给他,还是比较靠谱的。于是郭威干脆让柴荣当自己的养子,自己从柴荣的亲姑父变成干老爸。柴荣呢也很争气,非常精明能干,本来就一直给郭威家里帮忙,后来又参军到部队上帮郭威打理军务,郭威现在把他变成自己的养子,事实上就是指望他将来接自己的班。公元953年,柴荣当上了开封府尹,被封晋王,感到工作压力太大,就专门奏请干爹周太祖郭威把赵匡胤调到自己身边当差,赵匡胤当时的具体职务是“开封府马直军使”,官虽然不大,但绝对是一支潜力股,跟着未来的皇帝当差,那叫什么?那叫“从龙之士”或“藩邸旧人”,前途自然是一片光明。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在五代和北宋,自己发达后,把身边的阿猫阿狗都提拔成高干的事情屡见不鲜。北宋的宋太宗赵光义更是这样的人,他一旦成功当上皇帝,那些在他身边跟班的司机、马厩的饲养员、大门口的保安什么的,都混上了节度使。虽说北宋的“节度使”都是虚职,但正三品,已经是武官中最高的官衔了。

赵匡胤跟了柴荣,他的好前程是完全可以预期的。果不其然,第二年(954年)周太祖郭威病逝了,柴荣当上了皇帝,这就是后来的周世宗。不用说,赵匡胤飞黄腾达的日子不远了。不过,这两三年里赵匡胤主要是靠运气好,遇到了人生路上的大贵人,官职升得很快。但是如果没有合适的舞台展示自己的才能,他大概顶多当上个高级军官,或者拿着一份干薪,过着衣食无忧的富贵生活,在历史上做一个自生自灭的路人甲,那就说不到“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的事情了。但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这就是“高平之战”。

二何来北汉

“高平之战”是谁跟谁打?涉及两个阵营三个政权,后周军队是一方,敌对方是北汉和辽国联军。实际上“高平之战”是后周皇帝柴荣和北汉皇帝刘崇之间的巅峰对决。

那北汉怎么一定要和后周争个头破血流呢?说起来还真有一段伤心的往事。这北汉皇帝刘崇,是五代后汉的开国皇帝刘知远的叔伯兄弟,当时被安排在太原做当地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太原尹。堂哥当皇帝,自己混个地方大员干干,这在五代很正常,没有什么问题,但问题是刘崇有一个儿子,叫刘赟。这个刘赟比较讨人喜欢,被刘知远亲上加亲,收作干儿子了。五代时皇帝、大将群体中,很流行收干儿子,有的人一收就十个八个,这是当时的风俗,也没什么问题。刘知远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刘承祐当了新皇帝。新皇帝和一些开国老臣之间产生矛盾,这里面的过程比较复杂,我们这里不打算详谈,简单地说吧,后汉的国防部长郭威和东家撕破脸皮,造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