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奇案未解之谜
3369300000002

第2章 宫廷的险恶(1)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深宫大院的皇宫里生活是险恶的。在这里,到处充斥着权利的争夺、宠幸的争夺,以致于祸起萧墙。诸如兄弟反目、儿子弑父、后宫起火的情况每朝每代都几乎难逃此劫。这些实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迪,内部的纷争必将给一个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甚至是毁灭。

嘉靖帝“红颜闹宫”之谜

一个开明、为国为民的一国之君才能治理好国家的大好河山,而一个昏庸的皇帝必然要毁掉自己的大好前程,甚至要丢掉自己的性命,嘉靖帝就是后者的一个最好的例证。明朝嘉靖年间的“壬寅宫变”(公元1542年),是中国历史上一起发生在紫禁城里骇人听闻的红颜闹宫事件。当时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为满足自己的修道和淫乐,派方士炼取“红丸”(即春药)。当时皇帝迷信,认为这种春药只有没有经历人事的宫女的月经,并且再加上夜半的第一滴露水及乌梅等药物,连煮七次,浓缩成浆,再加上乳香、没药、辰砂、松脂、尿粉等拌匀,用火提炼,最后炼为蜜丸即成药。于是,他广征道士方士之流,在宫廷中搞起了斋醮,不断扩大规模,耗费巨资。他又是好色之徒,令礼部派员在京城、南京、山东、河南等地挑选了民间女子千余人进宫。以后又多次采选宫女,多达数千人。仅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至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间四次大选,就选进一千零八十个八岁至十四岁的幼女。选这么多的女孩入宫,一是准备用以炼制“元性纯红丹”,二是供世宗淫乐纵欲。这些进宫的女子,只有少数有封号,绝大多数既被世宗淫乐,又被奴役,饱经摧残。所以,被挑选入宫的宫女都不堪苦痛。结果,就招来了一场宫女谋杀。由于此事发生在在嘉靖壬寅年(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所以后世史学家们又把这次红颜闹宫称为“壬寅宫变”。由于事涉宫闱隐私,事后统治者极力包掩此事,史籍资料也很少记载,因此,很少有人知道事情的真相。但在民间各路说法不胫而走,以致成为明代宫廷史上的一桩奇案。明朝皇帝的寝宫是紫禁城内的乾清宫。除了皇帝和皇后,其余人都不可以在此居住,妃嫔们也只是按次序进御,除非皇帝允许久住,否则当夜就要离开。嘉靖年间的乾清宫,暖阁设在后面,共九间。每间分上下两层,各有楼梯相通。每间设床三张,或在上,或在下,共有二十七个床位,皇上可以从中任选一张居住。因而,皇上睡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这种设置使安全性大大加强了。然而,谁又能防备那些守在他身边的宫女呢?就是这群宫女,演出了惊天动地的“壬寅宫变”。当时史料曾有如下记载:乾清宫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凌晨,十几个宫女决定趁朱厚熜熟睡时把他勒死。先是杨玉香把一条粗绳递给苏川药,这条粗绳是用从仪仗上取下来的丝花绳搓成的,苏川药又将拴绳套递给杨金英。邢翠莲把黄绫抹布递给姚淑皋,姚淑皋蒙住嘉靖的脸,紧紧地掐住他的脖子。邢翠莲按住他的前胸,王槐香按住他的上身,苏川药和关梅秀分别把住左右手。刘妙莲、陈菊花分别按着两腿。待杨金英拴上绳套,姚淑皋和关梅秀两人便用力去拉绳套。眼看她们就要得手,绳套却被杨金英拴成了死结,最终才没有将这位万岁爷送上绝路。后来有人告了密,周皇后来了,王秀兰叫陈菊花吹灭灯,后来又被总牌陈芙蓉点上了,徐秋花、郑金香又把灯扑灭。这时管事的被陈芙蓉叫来了,这些宫女才被捉住。朱厚熜虽没有被勒断气,但由于惊吓过度,一直昏迷着,好久才醒来。事后,司礼监对她们进行了多次地严刑拷打,对她们逼供,但供招均与杨金英相同。最终司礼监得出:“杨金英等同谋弑逆。郑金香、徐秋花等将灯扑灭,都参与其中,一并处罚。”周皇后赶到后,将宫女们制服、并下令斩首。而且,连当时服侍嘉靖帝的端妃,也一并斩首。在宫廷内发生这样的宫女谋杀在历史上还是十分罕见的,对于宫女对皇帝谋杀这一行为史学家们经过研究得出了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观点认为,红颜闹宫的直接原因就是嘉靖帝为了满足自己的修道和淫乐,大肆地炼取春药,残害宫女的身体,以至于宫女无法承受这种折磨,采取的报复行动。当时,司礼监审问宫女的口供记录中,有“咱们下手了罢!强如死在他手里”的话。据此推断,这时宫女们一定处于危险的境地,将被置于死地,反正死是难免的,不如先下手为强,拼死一搏,杀死嘉靖皇帝。而各种资料表明,事件发生前,宫女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事情,既无大错而又面临危险,推察情由,这件事很可能是嘉靖帝炼制“红丸”所致。嘉靖帝贪恋女色,纵欲无度,他自己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而愈是这样,他又愈是迷恋道教仙术,以求长生不老。一些有名的方士、佞臣,都是以进献房中秘方或炼丹药而大发横财。如陶仲文是嘉靖帝最宠信的方士之一,最初就是靠进献房事秘方得到皇帝的宠爱。嘉靖帝一次给他的赏赐就是十万两银,官至一品,兼领双俸,他的子孙也由此受益。为了投皇帝所好,当时搜集进献各种房事秘方、炼制或炮制各式春药的风气流行大江南北。嘉靖帝当时所进献的秘方和炼丹药可谓五花八门。其中“红丸”作为最流行的炼丹制药之法。还有一种“含真饼子”,即婴儿出生时口中所含的血块。据说这些药物能够起到强身健体和增强性欲的作用。

在“壬寅宫变”两年前,宫内这种炼丹之风达到了极点。嘉靖帝令方士段朝用等人炼制丹药,不惜牺牲宫女的身体,甚至年轻的生命。为了采得足够的炼丹原料,皇帝强迫宫女们服食催经下血的药物,轻则极大损伤宫女身心,重则造成失血过多甚至血崩,许多人因此丧命。此外,为了防止泄漏炼药的秘密,甚至可能杀掉取过血的宫女来灭口。可以推测,当时部分宫女亲眼目睹宫内姐妹们饱经残害,自知这种灾难早晚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因而才决定拼死一搏,她们明知无论能否成功,死是在所难免,但既然怎么都是死,不如与嘉靖帝同归于尽。第二种观点认为,嘉靖帝性格喜怒无常,许多宫女遭到了嘉靖帝的任意残害,因此宫女们便发起了这次宫变。有关史资料记载,嘉靖帝性格残暴,喜怒无常,无论是对待臣下、皇后或宫女都十分残暴。孝洁皇后陈氏仅仅因为对嘉靖帝好色有所不满,嘉靖帝便雷霆大发,后来陈氏便招来了杀身之祸,落了个和她腹中的孩子一起死去的下场。陈氏死后,嘉靖帝立顺妃张氏为后,宠爱有加。然而,嘉靖帝就因为一件小事,一怒之下废了张氏,改立德妃方氏为后。方氏在这次宫变中对嘉靖帝有救命之恩,但她处死了皇帝宠妃曹氏。嘉靖帝心有戒恨。几年后,后宫失火,嘉靖帝竟然狠心看着大火在不断燃烧,却对方氏见死不救,后来方氏就死在了那场大火的惊恐之中。嘉靖帝对皇后都能如此狠心,更何况卑微的宫女,她们的生死在嘉靖帝的眼里就更不值得一提了。朝鲜史书所载,嘉靖帝虽然贪色,但宫人只要犯了一点小小的错误,从不宽恕,痛加责打,因此多达二百多位宫女被打死。天天生活在这种恐怖之中的宫女必然会对此担惊受怕,说不定哪天这样惨无人道的遭遇会落到自己的头上,因此,她们为了自己能有好的结局而不至于被打死,于是蓄谋杀害嘉靖帝。这样,宫女们发出“咱们下手了罢,强如死在他手里”的呼声也是人之常情。第三种观点认为,是宁嫔王氏主谋发动这次宫变的。那么宁嫔王氏为什么要杀害嘉靖帝呢?自嘉靖元年大婚后,嘉靖帝一直身体很虚弱,经常气喘、咳嗽,直至嘉靖九年还没有孩子。于是在嘉靖十年,嘉靖帝在宫中钦安殿建坛求嗣,以求得到一个儿子。起初,以礼部尚书为监礼使,文武大臣轮流值班进香,但是,一直没有效果。到嘉靖十五年,请道士邵元节等主持祈坛。事情也是巧合,当年,后宫妃嫔就生了男孩,以后又生了好几个孩子。当时宁嫔王氏也为嘉靖帝生了一个儿子,但是按照皇宫里的规矩,嫔生了儿子之后,母随子贵,就会升为妃子,但是嘉靖帝却并没有给宁嫔王氏晋封,于是宁嫔王氏就心存不满。他趁嘉靖帝在曹氏宫中夜宿时,便指派杨金英等宫女将皇帝勒死以作为报复,与此同时,受宠的曹氏也受到了牵连。但是,这种观点仅仅是根据宫中经常出现后宫嫔妃为了争夺皇宠,而互相暗地争斗并且甘愿冒如此大的风险而做出的推断,然而,这种推测并没有一定的准确性,出于这种原因而杀害嘉靖帝的可能性不是很大。钦安殿第四种观点,此次宫变,与一妃一嫔有关。这种观点比较有可参考性,依正史所载,推测可能是一场政治斗争。明武宗也是荒淫无度、纵欲过度而死时,没有留下子嗣,也未留下遗嘱,临终时告诉身边太监,由太后与朝臣商议酌定立嗣之事。经慈寿皇太后与朝臣商议,兴献王之子朱厚熜被立为继承人,即明世宗嘉靖帝。论辈分世宗与武宗为堂兄弟,如按继承皇位的要求,他应尊重皇家传统,称自己生父兴献王为叔父,而尊武宗之父明孝宗为父。但朱厚熜却希望尊自己的生父为皇考,甚至想追封兴献王为皇帝。由于皇统的问题事先没有讲明,导致朱厚熜即位后朝廷争论不休,很快一场政治风波在嘉靖初年上演。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代表的一方,主张尊重明朝的皇统;而另外一些大臣,则迎合嘉靖帝私意,要求按照嘉靖帝的意思行事。明廷上下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一场史称“大礼议”的激烈争论,延续近二十年。这场斗争表面上是礼仪之争,而它的实质却是朝臣与皇帝、朝臣各派系之间的激烈的权力斗争。大礼议刚刚以嘉靖帝的胜利宣告结束,发生壬寅宫变,而且与一妃一嫔,即端妃曹氏和宁嫔王氏有关,因此,持有第四种观点的人认为,这次宫变其实就是大礼议的延续,并取得最终结果,然而,这两位嫔妃仅仅是这场阴谋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