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设想原子模型的时候,受到了迈耶尔关于磁悬浮体实验的启发,迈耶尔将一些磁针插在木塞里,然后将它们放在一碗水中,这些磁针在碗上方中央一块磁铁所形成的中心磁场的作用下,会形成整齐的稳定排列。汤姆逊把这个实验与电子在原子正电球内的排列联系起来。于是,他着重考虑了漂浮在正电球中的电子数目和它们的排列顺序。为了维持原子的稳定性,他设想电子可能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经过一定的计算后,他认为当电子数少于4个,至少两个时,这些电子有规则地排列在与中心保持等距离的位置上;然而,当它们的数目超过4个时,它们就要分布在一些同心圆环或同心球壳上,这些环或壳上的电子数呈周期性排列,电子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J·J·汤姆逊的这个模型有一点像西方人吃的那种夹了葡萄干的面包,又像是一只红瓤黑子的西瓜,所以历史上被人们称之为“葡萄干面包”模型或西瓜模型。这个模型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保持了原子的稳定性并解释了元素的周期性。这个模型在当时众多的关于原子的描述中是最科学、最成功的模型,而且长时间地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它在解释光谱现象和放射性时遇到了很大困难。
就在汤姆逊构思“葡萄干面包”模型的时候,在地球另一侧日本东京大学的科学家长冈半太郎提出了另一种原子模型。
他认为原子是由许多电子围绕一个带正电的重核旋转的体系,就像土星和它的圆环一样。由于这些电子在各自的圆环上振动而发光,在不同圆环上的电子会产生不同的振动方式,具有各自不同的固定振动频率,所以就形成了分立的线光谱。但这样必须假设每个原子都要有许多电子绕核旋转,这就无法对元素的周期性给予解释。他还根据天文学上关于土星环运动稳定性的研究,得出了他的模型中环的运动方程。但他所提出的模型,远不如“葡萄干面包”模型影响大。
在以上所谈到的众多的原子模型中,我们看到了每种模型都有自己的成功之处,但每种模型又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它们中还没有一种模型能解释所有的原子所表现出的性质。所以,人们还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寻找那个合理而又科学的原子结构。英国物理学家厄内斯特·卢瑟福,一生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做了大量的科学实验,最后终于发现了确凿的理论根据,建立了迄今为止最科学、最合理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卢瑟福与他的时代
卢瑟福的祖籍是苏格兰,祖上世代为农民兼手工业者,后来迁移到新西兰。厄内斯特·卢瑟福出生在与他终生结下不解之缘的卡文迪许实验室成立并动工建筑的同一年,即1871年。勤劳、奋斗和实干的家庭,使他从小就懂得从实际出发,通过自己的脑和手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才是人生价值的真谛。
卢瑟福童年时生活在一个多子女的大家庭里,贤慧而有教养的母亲把教师之心和母爱倾注在对12个孩子的抚养上,她教育孩子们要兄弟姊妹友爱互助,让他们朗读书籍,相互倾听、启发和纠正。有时,她像教师那样把地图挂到墙上,向孩子们讲解国内外地理和时事新闻。她有一架钢琴,而且弹得很好,优雅的琴声,孩子们的歌声,使卢瑟福经常陶醉于家庭之爱和音乐的享受中。喜欢音乐和朗读后来成了卢瑟福的爱好。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在他13岁时,他的两个弟弟在佩洛鲁斯海峡的一次翻船事故中被淹死,他的父亲在岸边寻找尸体长达几个月之久。从此,家中再也听不到母亲的琴声,母亲长期处于悲痛之中,卢瑟福因此受到很大的刺激,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发奋努力,为家族争光,以分担父母的悲伤和家庭的负担。
卢瑟福在学生时代,以数学好著称。但是,把他首先引向科学研究领域的却是实验家毕克顿教授。毕克顿教授在为他写的1851年大英博览会奖学金证书中写道:“从一开始,他就对实验科学展示出不凡的素质,并且在研究工作中表现出高度的创造性和能力……”并进一步介绍卢瑟福的品德说:“就个人而言,卢瑟福先生有着如此敦厚的性情和那么愿意帮助其他同学克服他们的困难,也热爱所有曾经同他接触过的人。”
卢瑟福在坝特伯雷学习的4年中,曾多次获得奖励,同时获得了几个学位,并参加了一些学术组织,在各项活动中都表现出积极、主动热情的品格,并任过负责人。在学习期间,为了贴补费用,他曾在中学任过短期代课教师,也做过家庭教师。在大学一年级的年末,他寄住在女房东赖因齐·牛顿家里,她是一个有4个女儿的寡妇,后来卢瑟福与她的长女玛丽·牛顿相爱,并私定终身。卢瑟福是一个对父母、对师长、对朋友和爱人感情始终专注、忠诚的人,他一旦与玛丽·牛顿有了感情,便忠贞不渝,从未对别的女人产生这样的感情。1895年,大英博览会奖学金考试,卢瑟福终于被录取。为了科学上锦绣前程的生涯,他不得不与未婚妻告别,去到当时著名的科研中心——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做研究生。从此,卢瑟福正式走上了神圣的科学研究道路,就是在这条艰苦而又伟大的道路上,他以α射线为武器,成功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理论,写下了科学史上不朽的篇章。
X射线并不是核现象,但它却是导致核现象的起因,所以在我们了解α射线之前,我们的故事从X射线的发现讲起。
一提起X射线,我们马上会联想到医院里的X光室。在那里,医生可以为你透视肺部,看看肺里有没有病;手脚骨折了,医生也要叫你先拍一张X光片,看看骨头坏了没有,伤在何处,然后再进行治疗。X射线除了能诊断疾病之外,在工业、科学研究等领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这X射线在19世纪初还没有一个人认识它。
在19世纪末,许多物理学家在实验室中进行模拟雷电研究时,发现了阴极射线这种物质,当时世界各国的各大实验室都在致力于研究这种射线。在这个世界范围内研究阴极射线的热潮中,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校长伦琴也对这个问题发生了兴趣。伦琴是位治学严谨、造诣很深的实验物理学家。1895年11月8日傍晚,伦琴在自己的实验室里操作着阴极射线管,他先把阴极射线管用墨黑的厚纸包严,不让一丝光线进入,实验室里漆黑一片,他打开开关。突然,不超过1米远的小桌上有一块亚铂氰化钡做成的荧光屏上一闪一闪地发出光来,细心的伦琴没有忽略这一奇异的现象,他想把荧光屏移远一点继续试验,当他拿起荧光屏的时候,不由得毛骨悚然:一个完整的手骨的影子出现在荧光屏上,吓得他浑身冒出了冷汗。当时他还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究竟是在做实验还是中了邪魔,当他定神之后,手骨的影子也消失了。伦琴决定反复试验。于是他打开了灯,再仔细检查一下阴极射线管是否包裹好,当一切准备妥当,他又重复做了刚才的实验。啊!奇妙的光线又出现了,手骨影子又出现在荧光屏上,再一次试验成功,说明所发生的现象并非出于偶然,而是确确实实的实验事实。伦琴认识到这光线肯定不是阴极射线,因为阴极射线射程短,现在这射线能穿透过玻璃、黑纸、手,说不定是一种人类未认识的新射线。他越想越兴奋,越想要探索这新射线究竟是什么。
一连几天实验做下来,伦琴感到很累,他真想好好地休息休息,但强烈的探索欲望使他精神倍增,他又继续做起实验来了。他拿了好多东西,如木头、铁块、橡胶等一一放在阴极射线管和荧光屏之间,结果那种神奇的射线都把它们穿透了。后来他放上一块铅,又换了一块铂,终于挡住了这种射线。
伦琴的妻子一般不来实验室,但近一时期伦瑟好久没回家,为了弄清楚他究竟在干什么,她决定来探望他。一天夜里,她轻手轻脚地推开了实验室的大门,一看,自己的丈夫正伏在桌子上睡着了,她随手拿了件衣服给他披上,谁知这一披,惊醒了他,他马上站起来拉着妻子的手说:“来,给你做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把妻子的手放到一平台上,打开阴极射线管的电源开关,荧光屏上立即显示出一只手骨的图像,妻子惊奇万分,问:“是什么射线有那么大的魔力?”伦琴答道:“我也不知道,兴许是一种无名的射线吧!”这时妻子脱口说道:“还是个X!”伦琴听后,心头顿时一亮,连声说:“说得好,就叫它X射线吧!”从此这被伦琴发现的射线,就一直叫“X射线”,有时人们为了纪念它的发现者伦琴,也叫它“伦琴射线”。
X射线的发现轰动了整个世界,当时人们还仅仅把它当做一种游戏工具,后来医学家首先用它来帮助诊断病情,造福于全人类。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人们对X射线的研究,促使发现了天然放射线,揭开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奥秘,从而打破了物理学的旧观念,激起了人们探索新事物的热情。
伦琴发现了X射线,并广泛应用到医疗诊断上,这件事大大激励了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他是研究荧光和磷光的专家。他觉得X射线和荧光也许属于同一机理,都是从阴极对面的那一部分管壁发出的。于是,贝克勒尔想试试看,看看荧光物质发荧光的同时,会不会产生穿透力很强的X射线。
1896年2月的一天,贝克勒尔开始了他的实验。他取来一瓶荧光物质——黄绿色的硫酸双氧铀钾,这种物质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发出荧光,贝克勒尔想知道它们是否会同时发出X射线。他仿照伦琴检验X射线的方法,把一张底片用黑纸包得严严实实,再把一匙荧光粉倒在纸包上,然后拿到阳光下去晒一会儿。贝克勒尔将荧光粉再倒回到瓶里去,然后拿着一张底片的黑纸包进了暗房,冲洗后发觉底片感光了,它的上面是那匙荧光粉的几何影子。贝克勒尔知道,太阳光和荧光都不能穿透黑纸使底片感光。现在底片已经感光了,这说明荧光粉经太阳照射后确实能发出X射线。为了验证这个结果,贝克勒尔准备再做一次实验。可是天公不作美,从2月26日开始,连续几天阴雨。他只好扫兴地把荧光粉和用黑纸包得严严的照相底片一起放进写字台的抽屉里,等待天晴。关抽屉时他顺手把一串钥匙压在黑纸包上,边上就放着那瓶荧光物质。
3月1日天气放晴,贝克勒尔准备着手进行新的实验。细心的他在实验前特地抽出两张底片检查一下,看看是否会漏光。抽查的结果使贝克勒尔大为震惊:两张底片都已曝光,其中一张上还有那把钥匙的影子!这是怎么回事?底片是用黑纸包好后放在抽屉里的,又是连续几天阴雨,根本照不到太阳,那瓶荧光物质也不射出荧光,为什么底片会感光呢?
经过仔细的分析,贝克勒尔猜想,可能硫酸双氧铀钾本身会发出一种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也像X射线一样,能穿透黑纸使底片感光。在3月2日的科学院例会上,贝克勒尔激动地宣布了这个新发现,并声称原先他的推论是不合理的。其实,在日光照射后硫酸双氧铀钾射出的荧光中,并不含有X射线。贝克勒尔最初在阳光下做的实验,实际上也是放射性射线使底片感的光,只不过他误以为是X射线罢了。
3月2日例会后,贝克勒尔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验。他对这种铀盐晶体进行加热、冷冻、研成粉末、溶解在酸里等物理或化学上的加工,他发现只要化合物里含有铀元素,就有这种神奇的贯穿辐射。贝克勒尔还用纯金属铀做试验,发现它所产生的放射性要比硫酸双氧铀钾强三四倍。他把这种放射线称为“铀射线”。在5月18日的科学院例会上,贝克勒尔宣布,铀或铀盐会自发放射出射线(铀射线)。这是一种新的由原子自身产生的射线,这种射线的强度并不因为加热、冷却、粉碎、溶解等物理或化学上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换句话说,这种射线非常“我行我素”,不管外界对它施加何种影响,它始终如一地发出射线。贝克勒尔的这一重大发现和伦琴发现的X射线一起,敲响了人类迎接原子时代来临的钟声。
伟大的物理学家卢瑟福,有幸处于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他被时代的精神鼓舞着,时刻准备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中,去发现更多的未知世界!
“新武器”的发现
α射线是卢瑟福用以揭开原子内部奥秘的主要的也是关键性的武器。α射线在卢瑟福的科研生涯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与这一核物理学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α射线的发现是和放射性的发现紧密相联的。贝克勒尔通过照相底片的感光现象发现了铀能辐射射线,后来玛丽·居里用“放射性”这个词来描述这一现象,并通过繁重而艰巨的劳动,用巧妙的分析方法,又发现了钍、钋、镭等物体也具有放射性。尽管有新的放射性元素陆续被发现,并且开始了实际的应用,那么这些具有放射性的物质所放出的射线具有什么性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