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消费心理学
3387400000055

第55章 商品价格与消费心理(4)

(二)渗透订价法

这种订价法与撇取订价法正相反。新产品进入市场初期,消费者一般不熟悉,有疑虑,可以先低价出售,以打开销路,然后再逐步渗透,扩大市场占有率,当产品为消费者所认可或形成消费习惯后,再逐步将价格提高到一定水平。这种策略主要是利用消费者求廉、求实的心理,给消费者以价廉物美、经济实惠的良好印象,吸引消费者注意和购买,扩大销售量,同时也使竞争对手感到得益不大,而不会积极仿制。这种策略适合于一些低档品、适应面广的生活必需品,也适合于一些专用性不强、替代性高的新产品。但要求产品必须具有较高的品质或特殊的优点,能够一进入市场就能打开销路或树立起良好的声誉并吸引大量购买者,从而为以后逐步提高价格打下基础。这种策略的主要问题是调高价格时可能引起消费者的反感和抵制,因此,掌握好提价时机十分重要。

(三)反向订价法

即通过预测消费者对某产品所期望或愿意支付的价格来确定零售价,由此倒算出对生产成本和费用的要求,然后再去考虑产品的质量、包装等生产标准。这种方法不是通常的依据产品定价格,而是依据价格定产品,所以被称为“量入为出”的反向订价法。

这种订价法由于适应了消费者在价格上的期望和要求,能够与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价格心理相一致,使消费者比较满意这种价格标准,所以也称之为“满意订价法”。有人认为,在目前激烈而残酷的竞争中,这种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定价方法才是能让企业的产品得到顾客的认可和接受,从而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方法。这种策略主要适用于日用品、礼品和技术性要求不高的新产品。

在商品的营销过程中,这种方法也可采用。由于消费者受价格的自我意识比拟功能的影响,对商品总有他所期望支付的价格,如果商品符合其价格期望,就可使之产生购买行为。有些价格高得令人咋舌的服装、名表、名烟、名酒仍有销路,主要就是因为符合了某些人的价格期望。

(四)引导试用法

主要是采用免费试用样品、免费咨询、有奖销售、附送赠品、提供配套服务和现金折扣等方法来减少消费者对新产品的风险心理,吸引消费者的注意,鼓励和引导其试用,还可以培养消费者对厂商的亲近感情和对新产品的信任感,为以后的购买奠定基础。国外一些企业经常采用免费试用样品的形式,让消费者通过亲身体验来发现新产品的好处,并对厂家和产品产生较深的印象和好感,同时,节省广告费用。免费的试用品,不应是高档、名贵的耐用消费品,一般是低价的、需要经常购买的日用品或副食品,如牙膏、牙刷、清洁剂、调味品等。

二、市场销售过程中的心理订价策略

在商品的市场销售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商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市场状况、商品特点等方面,根据消费者的价格心理特点,采用有效的心理订价方法,以促进商品的销售。

(一)非整数订价法

也称尾数订价法。就是给商品订一个带有零头数结尾的非整数价格。这是一种被普遍运用的典型的心理订价方法。其主要的心理功能有:

1.给消费者以订价精确的印象。非整数价格使人觉得这个价格是经过仔细核算成本和差率等费用而制订的,是比较精确合理的,从而产生一种信任感而乐于接受。相反,整数价格易让消费者认为是粗糙、概算的价格,从而产生疑虑或讨价还价的心理。

2.给消费者造成价格偏低的感觉。非整数价格与整数价格虽然相差不大,但传达给消费者的心理信息却易产生感觉上的差距比实际差距大的价格错觉。比如,97元的商品,给人的感觉是“一百元以下的商品”,而101元的商品则给人的感觉是“一百多元的东西”的概念,似乎贵了许多。

据调查,在美国,在低于两美元的商品价格中,尾数为9的较多,如:0.19美元、0.49美元、1.99美元等;在五美元以上的价格中,尾数为较“干脆”的5较多,如:9.95美元、29.95美元、38.50美元等,这样也利于计算和节省找零的时间。另外,我国和美国的商品价格尾数中,以奇数为多,因为很多人有种心理定势:单数比双数少,所以价格尾数采用奇数似乎显得比偶数便宜。

3.给消费者一种商品降价的心理错觉。非整数价格可能使人觉得是在原价上打了折扣。而且,当一种商品价格靠近某一整数线以下,同时,数字系列又趋小时,如:95元、820元、985元等,容易使消费者产生价格下降的心理错觉,从而使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在无意识中被刺激。

4.易满足消费者数字中意的心理要求。由于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对数字有不同的偏好和忌讳。比如,我国不少人觉得8、6、7是吉祥数;日本人较喜欢8、7、5、3等,讨厌4、9;西方人忌讳13。非整数订价法易于有意识地选择消费者偏爱的数字,回避其忌讳的数字,使价格数字符合其心意,而增强其购买动机。

(二)习惯订价法

这是根据消费者对某类商品价格的习惯心理而采取的订价策略。某些商品价格,在长期的购销活动中,逐步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固定性,消费者对此类商品的价格也有较稳固的习惯认识。这种价格就是习惯价格(或称通常价格)。习惯价格的商品多是一些已有消费习惯的、适应面广的、销量大的主副食品、日用工业品,如粮食、食盐、肥皂、牙膏、火柴、洗衣粉以及公路、铁路运费和水、煤、电、气的费用。采用习惯价格法的主要好处是:

1.可以给消费者价格稳定的感觉。由于形成习惯价格的商品多是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消费者对习惯价格的变化是很敏感的,即使上调幅度并不大,也可能使消费者产生强烈的反感。

2.给消费者以价格合理的感觉。消费者往往把习惯价格作为衡量价格高低和质量好坏的标准。如果商品质量等因素未变,而价格较习惯认识高,消费者就会认为不合理;如果价格下降了,人们又会怀疑商品品质有问题,或是积压卖不出去了。

因此,对习惯价格的调整要十分慎重。在提价时,应尽可能采用渐进式或变通式的方式。如提高商品的质量与功能、改变型号和品种、更换商标、改变包装,使消费者产生新的商品形象;或者在消费者感知的差别阈限内,适当降低商品的品质或减少份量,同时作好解释工作,使消费者在心理上和感情上容易接受习惯价格的上调,避免或减轻消费者对新价格的抵触情绪,并逐步形成新的价格习惯。

(三)整数价格法

或称方便价格法。多用于特别高价或特别低价的商品以及名牌品、稀罕品、高级礼品等,难于准确估计价值大小的服务性收费也多采用这种方法。主要作用有:便于记忆和宣传;方便收款找零,比如5元钱一袋的小包装儿童饼干或糖果;起到加强商品形象的心理作用,尤其对于高价的名牌、时髦商品,整数价格可赋予商品高贵的形象,显赫的整数价还可以给人以身份感和自豪感,满足个人的自尊和社会性需要。比如880元一套的西服,如订为878.50元,就会影响商品的形象和信誉。

徐刚(2002)通过实验发现,电饭煲的整数价格策略的销售量比零数价格策略低16%,而礼品的整数价格策略却比零数价格策略的销售量增长35%。这是因为消费者对电饭煲讲求“实惠”,属理性需求。而礼品主要针对以个人或组织为对象、商品购买者与使用者相分离的特殊消费群,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不是自己使用,而是馈赠他人,在商品的价格需求要考虑社交礼仪的要求。因此,尽管礼品的整数价格高于零数价格,但实验的结果是礼品的整数价格销售效果比零数价格的好。

(四)声望订价法

又称威信订价法。这是利用消费者求名、求荣心理以及价格衡量商品质量的心理功能,通过制定较高的价格来满足消费者崇尚名牌商品、名牌商店的心理而采用的一种定价策略。它可以起到抬高消费者以及商品、商店身价的心理作用。该策略适用于知名度较高、广告影响力大的名牌或高级消费品。消费高价商品是现代人身份地位的象征,如劳力士手表、Lv包等,被认为是有地位的成功人士。用于正式场合的西装、礼服、领带等商品,且服务对象为企业总裁、知名律师、外交官等职业的消费者,则都应该采用声望定价策略,否则,这些消费者就不会去购买。微软公司的windows98(中文版)进入中国市场时,一开始就定价1998元人民币,便是一种典型的声望定价。因此,企业可利用名牌、极品的声望,制定出能使消费者在精神上得到高度满足的价格。另外,声望定价策略还被运用在质量不易鉴别而消费者又特别关心质量好坏的这一类商品,如收藏品、中药、金银首饰以及餐饮、娱乐服务等行业。

当然,声望定价和其他定价方法一样,也有其适用范围和界限。正确使用必须明确其适用条件,而不能照秒照搬。在使用声望定价策略时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必须是具有较高声望的企业或产品才能适用声望定价策略;其次,声望定价策略的价格水平不宜过高,要考虑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因为消费者往往清楚价格中的一部分是为牌号、商标、信誉和服务付的款,价格太高会使消费者“望名兴叹”,转而购买替代品了。

(五)组合订价法

在经营两种以上相互关联的商品时,可以根据消费心理采取互相补充的订价方法。它适合于家俱、化妆品、文具、食品、鲜花等可以成套、配套使用的商品。一种做法是实行成套优惠价格,这样,既使消费者能得到实惠,又可鼓励成套购买而扩大销售。另一种做法是压低价格较敏感或购买次数少的商品的价格,而对配套使用的但价格不太敏感或购买次数多的商品订价提高一些,以引诱消费者购买,并获得整体和长远的利益。

(六)招徕订价法

利用消费者的求廉心理,有意识地降低少数具有习惯价格的商品的价格,甚至可以低于成本,借此招徕消费者购买,而消费者到商店购买时,往往还会顺便买走商店的其它商品,从而提高整个销售额。选用的商品被称为“诱饵商品”,它应该是消费者普遍需要、购买频率高、低值、市场价格和质量都较熟悉的商品,如日用生活必需品,以使消费者能明确意识到购买这些商品而获得的实际利益。

许多商场经常会开展优惠促销活动,并进行广告宣传。仅仅估量被广告产品的购买情况远远低估了零售促销广告的实际影响。因被广告产品吸引进入商店的顾客购买其他产品被称为“外溢销售”。研究表明,外溢销售额几乎与被广告产品的销售额相等,所以,零售店在评价价格或其他促销手段带来的利益时,应该考虑它们对商店的整个销售额和利润额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对那些做了促销广告的商品所做的贡献。

超市的定价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EDLP(Everyday Low Pricing)模式,即天天低价模式;另一种为HILO(Hi-Low Pricing)模式,即高低价促销模式。在EDLP模式中,其商品平均价格要低于HILO模式,且价格比较固定,较少发生变化;在HILO定价模式中,商品平均价格高于EDLP定价模式,但是总会有某些产品价格低于EDLP定价模式中的产品,且产品的价格经常发生变动,造成这种价格变动的原因是零售商的促销策略。一般而言,零售行业内的成本领先者往往采用EDLP定价模式,典型代表是沃尔玛。行业内,成本处于劣势的零售商往往采用HILO定价模式,通过高低价促销模式增加价格的变动,消除自身的成本劣势。但是,解志韬(2006)也发现不同超市之间采用的定价模式往往是模糊的,即无法明确判断一家超市的定价模式是HILO还是EDLP。

其中,HILO定价模式实际上就是一种招徕订价法。例如,沃尔玛、家乐福、好又多等大型超市经常对一些日常生活食品,如鸡蛋、鱼类、大米、蔬菜进行优惠以吸引消费者,而消费者前来购买这些食品时,又往往会产生不少计划外购买行为。而且还可能产生“晕轮效应”,使消费者以为这家超市所有东西都较便宜。在货品陈列上,他们会将最具有吸引力的特价品放在容易引起消费者注意的位置,其余则分散摆放在超市的各个地方,为了寻找特价商品,消费者往往会把整个超市转一遍。不知不觉中,消费者在超市里呆得时间延长,非特价品也会被他们顺便购买。

又如,有一个大型商场,货架上的商品品种齐全,每类都有一些价格相当昂贵的商品,摆放了很久,一件都没卖掉,却一直占据着一块销售区。有人可能会认为是售货员偷懒,没有及时撤掉呆销的商品。事实上,这些商品是有意保留的,目的是利用人们购买产品时的对比心理:当发现一种商品比另一种商品更贵时,通常会下意识地选择价格便宜的。这样上面提到的昂贵商品,无形中起到促进商品销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