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导游基础知识
3388500000060

第60章 中国旅游文学(4)

2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显示塞外广阔无垠,苍凉雄浑的风光。

21.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明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以拟人手法,描绘虎踞龙盘的金陵胜地的壮丽风光。

2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以不绝于耳的悲凉的猿声,反衬出舟行如飞,心情轻快。人的悲喜交加之感,寓于江上行舟的形象刻画中。

2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红绿掩映,鸟语花香,酒旗迎风,无处不美。

24.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唐柳宗元《登柳州城楼》)

重峦层林遮望眼,江流曲折弯转。

25.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宋王安石《桂枝香》)

眺望长江,彩舟如入云端;大江浩渺,宛如银河;水洲白鹭,翩翩起舞。

2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选用几件富有特色的景物,构成一幅山水图景,表达出流落者的孤寂悲伤之情。

27.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山雨来临前,城楼风狂之景。

28.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

鸳鸯在池上夜宿,云破月出,银光泻地,妩媚宜人。

2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杜甫《绝句四首》之三)

房前屋后山水如画。

30.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张志和《渔父》)

青山绿水,万物怡然自乐,似一幅清新活泼的水乡风景图。

第三节历代名人游记

一、什么是游记?

游记是对游行游览活动经历的一种文字记述,多以散文形式出现。它是旅游文学、旅游地理、文化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游记之于地理,相当于传记之于历史;游记以地方为对象,传记则以人物为中心。中国因为疆域广阔,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故积累起来的游记数量甚多。

二、游记的数量与名称

中国到底有多少游记,至今没有人作过详尽的统计。游记的名称繁多,有称为“录”的,如《异域录》;有称为传的,如《南海寄归内法传》;有称“图经”的,如《高丽图经》;也有称为“日记”、“日录”的,如《辛丑日记》、清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正史传中,也夹杂游或游记之中又附录游记,有的同一种游记,常有不同名称,如后晋石敬瑭时代的高居晦报聘于阗时写下一卷《于阗行程录》,又称《居晦记》等,故统计游记数量就更困难了。

三、游记的起源与发展

1.古代游记的孕育

先秦两汉时期某些典籍中已有游记的萌芽,《山海经》记载“大泽方百里,群鸟所生及所解”等;再如《论语》写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山海经》和《论语》的类似记载可看做最初的游记。

2.古代游记的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杨炫之《洛阳伽蓝记》、郦道元《水经注》中的多数篇幅基本为成型的游记。

3.古代游记的发展

唐宋时期,文人辈出,游记繁多,代表作品有(唐)柳宗元《永州八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苏轼《石钟山记》。此时的游记不但有景致的客观描述,还掺杂了作者的心绪思想,让游记内容更为丰富化。

4.古代游记的兴盛

此时的游记主要有明清时期公安“三袁”的游记小品及桐城派的一些作品,如姚鼐《登泰山记》。此时的游记显现出鲜明的个人或派系风格。

5.现当代游记的开拓与新生

五四时期的游记,如朱自清《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此时期的游记基本进入白话文学阶段,内容从观山记水到寻古访幽、抒情明志,主题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四、游记的种类

根据游记的篇幅和作者的身份,可分为:短篇山水风物游记,长篇行役记(出使报告),民间专家(旅行家、探险家)游记专著三大类。

(一)短篇山水风物记

这类游记大多源于游山玩水,描述见闻风物,多数行程短、篇幅小、文笔优美,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撰的游记(见《柳河东集》),可视为此类代表作。文学家们的这类游记大多以文采见长,地理学的记录较少。如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永州八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范中淹《岳阳楼记》等。

(二)长篇行役记

因特定目的或使命远出旅行,有些历时数年,行程几万里,大多结伴而行,并按行程或逐日把沿途见闻记录下来,洋洋数万言,及至数十万言。如郑和下西洋时代随从所撰的《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古代的中国人和现在的中国人,气质颇有不同,古代的中国人比较重视文化,即使一个普通官员,奉命出使一次,也会留下一篇游记,如三国时吴国对扶南、隋代对赤土国(招抚)、盛唐对南海的交往以及元明两朝对西洋和南海的经略,曾产生大量的游记(见陈正祥《中国游记选注》,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在历代正史艺文志中,也可看到许多游记书目,如《宋史、艺文志》卷58,便著录《达奚通南海诸蕃行记》一卷。

在国外,从明清到近代,不少传教士、探险家来华,也有不少日记之类的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有英国人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1900—1916三次到中国的西域旅行,收集资料丰富,撰有《中亚行记》。

(三)民间游记专著

在古代不少文人、高僧及其他有识之士天性爱好旅行、探险、云游,长年在外面走动,著述颇丰,其中主要代表有魏晋人法显《佛国记》,唐高僧《大唐西域记》,元代《长春真人西游记》,元代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明代徐宏祖《徐霞客游记》等,在中外学术界都享有盛誉。

1.法显《佛国记》

法显本姓龚(334—420年),山西人,三岁即度为沙弥(童僧),长安为僧,二十岁受大戒,逐渐成为精通三藏(经、律、论)的大师。他在探索经律时深感“律藏残缺”,决心去天竺取经求律,瞻仰佛迹,“欲令戒律流通汉地”。后秦姚兴弘治元年(399年)3月,65岁的法显一行10人从长安出发,经张掖、敦煌戈壁,到鄯善(新疆若羌县)、塔克拉玛干沙漠、和阗,沿昆仑古道,翻越葱岭(帕米尔)高原,到达中天竺(印度)、东天竺(尼泊尔),瞻仰释迦牟尼佛诞生地,并在巴连邑学“梵书梵语梵律”,后又南下孟加拉,西行狮子国(斯里南卡)。411年乘船东归到达印尼,在返广东途中遇“黑雨暴风”漂过台湾海峡,直达青州牢山(崂山),看见大白菜方知已归祖国。前后14年,历经34个国家和地区,携回许多梵文经典,后死于荆州辛寺。

法显根据旅途见闻,经五年纂写《佛国记》,又称《历游天竺记传》、《佛游天竺记》、《法显传》,成书于义熙十二年(416年)。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中外长篇旅行传记,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旅行传记之一。全书9500多字,文词精练,内容生动。他将亲身到过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道路、山川、形势、气候、物产等自然状况及寺庙、古迹、宗教、典章、风土人情等经济生活作了扼要的描写,是研究公元四五世纪中印交通和亚洲佛教史的珍贵资料。自公元19世纪以来,它先后被译成法文、英文、日文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近人丁谦《佛国记地理考证》,日本人足立喜六《法显传考证》,均对本书作了详细的诠释。

2.马可·波罗及其游记

(1)马可·波罗的旅行

马可·波罗是公元13世纪意大利威尼斯著名旅行家,其父及叔因经商从君士坦丁堡、中亚布哈拉到达中国。1271年,尼古拉兄弟携带15岁的小马可·波罗东渡地中海,在耶路撒冷取圣灯油后至小亚细亚半岛,沿底格里斯河到达巴格达,随后到霍尔木斯,穿越伊朗高原、阿富汗,翻过帕米尔高原进入新疆,再从塔什库尔干到达喀什,沿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到达叶尔羌、和阗,再从敦煌、酒泉至宁夏,共三年半的旅程,1275年到达元上都(多伦)。此后在中国的17年中,马可·波罗很快学会了汉语、蒙语,加之处事谨慎,很快得到忽必烈的赏识,任命他巡视各地,甚至出使南洋各国。第一次南巡西南,到达河北、山西、关中、成都、建昌等区,渡金沙江抵云南(哈刺牵、乌蛮)。第二次南巡江浙闽,沿运河南下淮安、高邮、扬州、苏州、杭州、镇江、南京、福州、泉州,并在泉州任官三年。第三次奉命出使南洋,至爪哇、苏门答腊、缅甸、越南。

1291年马可·波罗一行奉命为下嫁波斯阿鲁浑汗的阔阔公主做向导,由泉州出海,过苏门答腊、斯里兰卡,经巴拿马海岸,抵达波斯湾的霍尔木斯,完成使命后经君士坦丁堡,乘船于1295年返回阔别20余年的威尼斯。马可·波罗回欧洲后,轰动西方,人称“百万君”。

(2)《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回国后,因参加威尼斯与热那亚城邦战争(任舰长),1298年兵败被俘,关在热那亚监狱,他在狱中应邀不断向狱友讲述东方奇闻,同狱的比萨城文学家鲁斯蒂谦用当时流行的法文记录下来,这就是《马可·波罗游记》。此书后译成几十种文字,上百种版本,成为轰动欧洲的奇书。

全书共分四卷:第一卷记述东行见闻(威尼斯—上都);第二卷记述蒙古大汗忽必烈宫殿、都城、政事及出使云南、缅甸和南行江浙、福建之事;第三卷记述日本、越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诸岛;第四卷记述成吉思汗后裔鞑靼汗国之间的战争及北亚。全书一共记述城市一百多个,把每地气候、物产、风俗、贸易、宗教信仰及朝政都作了详细记述。

《马可·波罗游记》中涉及中国的部分多达82章,书中对元大都及苏杭予以重彩描写。书中称杭州为“天城”“行在”,赞颂杭州“行在所供之快乐,世界诸城无有及之者,人处其中,自信为置于天堂”。南宋时称杭州为天城,苏州为地城,游记也称杭州为天城,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游记还记述中国已使用纸币和用煤做燃料,这时候欧洲尚不知道印刷和用煤。

(3)游记的影响:

游记的问世,激起了西方人对东方的向往,使西方冒险家垂涎三尺,促进了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1492年,哥伦布即奉西班牙国王国书欲往中国,达到中美和南美洲东北角,发现了新大陆(西印度群岛),开辟了欧洲到达美洲的新航线。游记对于研究中古时期地理学史、中西交通及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3.徐霞客及其游记

(1)徐霞客的旅行

徐霞客(1587—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明末江苏江阴人,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和著名旅行家。他从小就立志遍游祖国大好河山,探索大自然奥秘,他在诗中写道:“我欲倒骑玉龙背,峰巅群鹤共翩翩”,三十多年的旅行生涯中,足迹遍及19省区,行程数万千米,被人们奉为“中华游圣”。

他的行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51岁前,专游名山胜迹,去过江苏太湖,山东泰山、孔陵、孟庙,浙江天台山、雁荡山,安徽白岳(齐云山)、黄山,江西庐山,福建武夷山、九鲤湖,河南嵩山,陕西太华山,湖北太和山(武当山),广东罗浮山,山西恒山、五台山。有的地方是多次寻访,这一时期,偏重于搜奇访胜。

51岁(1636年)以后,他开始西南万里游,长期考察了我国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省区的石灰岩地貌。临行前他嘱咐儿子:“你们只当我已经死了,希望以后不要以家务事来干扰我的旅行。”这充分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崇高志向。

徐霞客同大自然斗争的生动事例,充满了他的整个旅程,他曾失足掉进激流,意外生还;也曾三次绝食,空腹而行;两度遇盗,财物被洗劫一空。“吃饭没盐巴,睡觉没草垫”;住的地方“屋上漏雨,地下潮湿,人和牲畜处一块”,甚至“睡在树林和山石之间,吃野菜野果以充饥”。总之,任何艰难都不能阻挡他前进的道路,什么危险也不能动摇他考察山川的决心。直到崇祯十三年(1640年)因疾病缠身,双足不能行走,才由云南丽江知府用轿送回家乡。

(2)《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在旅途中,不管困难多大、条件多恶劣,每天都坚持把旅游的经历和考察的情况及心得记录下来,写成《徐霞客游记》。现通行本40万字,近年在北京图书馆又发现了一部徐氏游记,虽然只有浙游日记、江游日记、楚游日记、粤游日记,但比通行本详细、具体、生动。游记的主要内容:

第一,他系统地考察了我国西南地区的石灰岩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游记对岩溶地貌的分布、类型、特征和成因都作了详细的记录、分析和研究,有比较科学的解释。这比欧洲人的同类活动要早一个多世纪。徐霞客先后到达101个岩洞,尤其对桂林、阳朔的描写非常精确,他比喻漓江山水为“出水清莲,亭亭直上”、“碧莲玉笋世界”恰到好处。

第二,他考察了湖南、广西、云南等省区的大小水道,对其中长江、南盘江、北盘江、湘江、漓江等诸水的源流进行过认真探讨。他在《江源考》中正确地指出:长江的正源是金沙江,而非岷江。

第三,游记还对一些自然地理现象做了符合自然规律的解释。他说:“路程越短,则水的流速越急。”关于河水对岩石的浸蚀作用,他认识到“江流击山,山削成壁”,“两旁石崖,水啮成矶”,“山受啮,半剖为削壁”,他还对云南腾冲地区各种地热显示(火山喷发、沸泉、热泉、温泉)的发生,做了正确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