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鹰隼突击:空中武器
3402800000008

第8章 攻击机——空中的猎豹(3)

洪都航空工业集团迫切希望继续改进强-5系列。强-5项目花的钱很少,E/F两型号也不会耗资太多,有较明显的效果。尽管如此,强-5机体本身毕竟是老旧设计,已不能满足现代空地作战的需要,在E/F型装备之后,原来的强-5预计将逐步退役,让位给FC-1、歼-7E等低档战斗机和歼-10多用途战斗机。

“全季节战机”——A-6攻击机

A-6攻击机是美国海军的双座全天候重型舰载攻击机,主要用于低空大速度突防,对敌纵深目标实施核攻击或非核攻击。

该机的原编号为A2F。1963年2月,A-6开始装备部队。1964年,第一支作战部队飞行中队编入舰载飞行联队,进驻航空母舰。1997年装备A-6攻击机的第196和第75舰载攻击机中队解散,标志着在海军服役34年的A-6攻击机全部退役。A-6攻击机先后有A、B、C、E、F和A-6E/TRAM等战斗型号。

健身型的“入侵者”

该机的机长16.69米,翼展16.15米,机高4.93米,翼面积49.13平方米,翼载557千克/平方米,空重12525千克,机内载油量72030千克,外部载油量4560千克,最大载弹量8165千克,正常速度1005千米/小时,海平面速度1035千米/小时,巡航速度765千米/小时,初始爬升率2325米/分钟,实用升限12925米,航程5220千米。

它可供选择的装载武器有70/90毫米火箭弹、28枚MK-20“石眼”航空炸弹、MK-77凝固汽油弹、13枚MK-83航空炸弹、5枚MK-84航空炸弹、20枚MK-117航空炸弹、28枚CBU-78激光制导炸弹和AIM-9“响尾蛇”空空导弹等。改造以后,可使用的武器又增加了空地导弹、反舰导弹和反辐射导弹等。

A-6攻击机特点是机翼悬臂式全金属中单翼,展弦比为5.31,机翼1/4弦线后掠角为25。在后缘襟翼前方,装有展长与襟翼相同的嵌入式扰流板。后缘襟翼外侧的翼尖下有两个挂架,普通全金属半硬壳结构。装有两台发动机的机身腹部向内凹,可带半露式军械。后机身两侧有减速板,由于打开时处于发动机喷气流中,减速板由不锈钢制成。

该机可收放前三点式。前起落架为双轮式,向后收起。主起落架为单轮式,向前然后向内收入进气道整流罩内。后机身腹部有着陆钩。

在前舱装弹射座椅,低空飞行时座椅可向后倾,以减轻乘员的疲劳。采用并列双座,轰炸领航员座席在右侧,比驾驶员座席坐稍后、稍低。座舱盖用液压系统作动向后滑动打开。

战场上的“衰机”

A-6的发展契机始于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军进行各战役检讨研究之际,发现每逢冬季来临,由于朝鲜半岛的寒带恶劣气候因素影响,美国机群全数处于无法升空的停飞状态。缺乏空中支持的联军地面部队,因此屡遭中国人民志愿军围袭,联军的伤亡必定相对增加。

美海军当局基于“冬季攻势”的惨痛实战经验,自1955年起向国内各著名飞机研发机构,征求以全天候及低空攻击为先决条件且必须拥有完善的航电设备和全天候作战能力的舰上攻击机设计。同时,美海军陆战队也需要一种有全天候作战能力、易维护、能从前线野战机场短距起降的攻击机。双方一拍即合。1956年,综合海军陆战队的要求后,美海军提出了全天候战术攻击机的具体指标。

很快,1957年12月底,在8家公司共11种设计方案中,格鲁曼公司的竞标机型脱颖而出。1958年9月,A-6开始设计和风洞试验,1959年4月与美军签订正式研制和生产合同。1960年春,8架原型机中首架出厂,同年4月19日首飞成功。经过进一步完善,1963年2月,美国弗吉尼亚州奥西纳海军航空站的第42攻击机训练中心开始接收A-6攻击机,先期进行飞行员适应性训练,1963年7月A-6正式进入美国海军服役。

A-6攻击型飞机主要是使用大量攻击武器,以低空高速突防,对敌地面目标进行攻击。由A-6改装的电子干扰飞机,主要用于通过压制敌人的电子活动和获取战区内的战术电子情报,来支援攻击机和地面部队的活动。A-6主要部署在航母上,随航母部署到各个战区。

“中岛之星”——B5N舰载攻击机

B5N是日本中岛公司研制生产的单发三座舰基鱼雷水平轰炸机,又名“97”式舰载攻击机。1935年,日本海军提出了单翼舰上攻击机的要求,由三菱和中岛参与竞标。其实两家设计的飞机比较类似,只是三菱的B5M起落架是固定的,在试飞的过程中,B5M主翼折断,竞标失败,而中岛的B5N获胜。1937年,日本海军正式装备这种机型,所以称为“97”式舰载攻击机,又名“97”舰攻。它成为日本帝国海军著名的机种之一,自始至终都参加了太平洋战争。

海上小人物

该机的翼展15.5米,全长10.3米,巡航速度263千米/小时,最大速度377千米/小时,升限为7600米,航程为1076千米,续航时间最大8小时,空重2.1吨。它的武器装备是7.7毫米机枪一门,800千克95式鱼雷一条,或800千克炸弹一颗,或60千克炸弹六颗,机组人员两人或三人。

1939年,中岛对“97”舰攻进行了改装,为其更换了马力较大的发动机。日本投降前,“97”舰攻共生产了1250架,盟国称其为“凯特”。“97”舰攻的特点是航程远、载弹量大。作为对舰攻击机,它主要携带鱼雷,由于投雷时水平飞行或缓慢下降,所以也可以携带炸弹进行水平轰炸。

“97”舰攻实施鱼雷攻击的基本投弹方式是:飞机在高度100米、距离目标1000~1500米时发射;鱼雷入水后,下潜到60米,而后浮到距离水面4~6米实施水平轰炸时,“97”舰攻为9机编队,飞行高度3000~4000米,共同投弹,以保证至少有一枚命中。

辉煌的战绩

“97”舰的历史战绩是不容小视的,1941年12月偷袭珍珠港,日军在第一攻击波中出动89架“97”式,其中49架带800千克16英寸对舰炸弹,另40架带专门改制的在普通鱼雷后增加木质附加稳定翼的浅水鱼雷。第二攻击波又出动54架“97”式,携带对舰炸弹。珍珠港事件使美国太平洋舰队受到重创。

此外,它在1942年4月锡兰附近海面击沉英国航空母舰“竞技神”号。1942年5月,它在珊瑚海击沉美国航空母舰“列克星敦”号;1942年6月,它参加了中途岛之战。这之后,由于日军损失了大量熟练的飞行员,不可能再为“97”式提供严密的掩护,加上美国先进战斗机的出现,“97”式已经不可能突破防御圈对美军进行攻击,成为过时的飞机。直到1943年,“97”舰停产,至此一共生产了1250架。

珍珠港事件是1941年12月7日清晨发生的。那一天早上,无数中岛-B5N舰载攻击机呼啸着从日本的航空母舰上飞起,冲向珍珠港边停着的美军舰艇。毫无防备的美军被炸得丢盔弃甲,一败涂地。

“维稳英雄”——AMX攻击机

AMX是意大利和巴西两国合作研制的单座单发超音速轻型攻击机。它主要用于近距空中支援、对地攻击、对海攻击及侦察任务,并有一定的空战能力。

巴尔干冲突中的功臣

1989年4月,6架生产型AMX开始进入测试单位,从而开始它的服役生涯。目前,意大利空军中使用AMX的部队包括32联队的13中队和101中队、第2联队的14中队、第3联队28中队、第51联队的103中队和132中队。

AMX联队曾因为发动机故障而在1992年和1996年两度停飞检查,但这些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海湾战争期间,AMX曾短期进驻土耳其,但并没有参加实际的作战行动。不过,AMX在后来巴尔干地区的一系列冲突中却派上了用场,该机参与了1995年的“谨慎力量”军事行动和1999年的“联合力量”军事行动。

风格简洁高效

该机翼展8.87米,机长13.58米,机高4.58米,机翼面积31平方米,展弦比3.75,主轮距2.15米,前主轮距4.74米,空重6700千克,典型任务起飞重量1075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2750千克,最大载弹量3800千克,最大使用过载-4克~+8克,最大平飞速度0.8M,实用升限13000米,起飞滑跑距离950米,作战半径520千米,转场航程3150千米。

它的设备有着独特的风格。AMX的设计目标就是简洁高效,外形流畅,能够执行战场遮断、近距空中支援和侦察任务,能够全天候执行低空高亚音速突防任务,并能在简易机场和跑道受损的情况下顺利起降。

AMX尽管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设计的战斗机,但它的设计思想力求传统,这体现了意大利传统的飞机设计理念。

与此同时,该机还是考虑了一些先进的设计思想,如放宽静稳定度并使用破损安全设计原则。放宽静稳定度可以改善飞机的机动性能,而机身结构采用冗余设计则可提高战场生存能力。

该机的一大特点就是全机的高冗余度:电气、液压和航电设备几乎都采用双重体制。并对诸如电缆和作动筒等设备进行物理隔断,以期获得较高的抗损伤能力。比如,当液压系统失效时,蓄电池储存的电能能够操纵起落架、刹车和前轮等机构。

AMX攻击机外部共有7个武器挂点:左右机翼下各有2个,每个机翼外侧挂架的最大挂载能力为454千克,每个内侧挂架的最大挂载能力为907千克;机身下有一个挂点,可挂两个炸弹架;每个翼尖可挂一枚空对空导弹。最大外挂重量为3800千克。其他的外挂物包括:炸弹、两种布洒器和两种副油箱。

AMX轻型攻击机的第一架原型机于1984年5月试飞。意大利的飞机于1988年开始交付,巴西的飞机于1989年开始交付。两国飞机的主要区别是武器和电子战设备不同。

冗余设计是通过重复配置某些关键设备或部件,当系统出现故障时,冗余的设备或部件介入工作,承担已损设备或部件的功能,为系统提供服务,减少计算机死机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