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这里曾经是汉朝6
3404300000040

第40章 摇晃的江山(4)

说得明白一点,就是怂恿皇甫嵩造反。

世间有很多政治投机者,然而像阎忠这般胆大包天的,可以说是东汉开国以来第一个。他是这样告诉皇甫嵩的:“圣人顺时以动,智者因机以发,今将军践运不抚,临机不发,将何以保大名乎?”

皇甫嵩听得一愣,问道:“何谓也?”

阎忠一一道来,基本意思是这样:短短时间,你就把黄巾军收拾了,天下震动。就算汤武在世,也没你的本事大。可是您这么大的本事,却要侍奉一个庸主,甘心不?

听到此,只见皇甫嵩假装糊涂,回了一话:“我这当臣子的,有啥不甘心的呢?”

阎忠说道:“你想想呀,当年韩信是怎么死的,就是因为刘邦曾经满足过他,他就一直念念不忘,不听蒯通的话三分天下。今天主上弱于刘项,而你权重于韩信。如果不先下手为强,估计你又是一个韩信下场。所以我强烈建议你,以你非凡之力,去建非常之功,诛宦官,除群恶,澄清天下,南面称制,这才是你应该去做的。”

听到此,皇甫嵩再也装不下去了。

只见他轻轻叹息,说道:“得了,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黄巾军新结易散,比起当年的秦项两军差得远。况且,人未忘主,天不佑逆。如果你再给我虚造一些不世之功,估计连今晚都熬不过去了。算了吧,此事到此为止吧。”

阎忠无话,独身逃亡,从此杳无音信。

这就是人臣皇甫嵩,被喻为汉朝最后的战神,却以正直之身,为汉朝站最后一道岗。

尽管他被捧杀过,被侮辱过,但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信念。人身在此,天地可鉴,面对汉朝,庸主自惭,而他将无愧于心,无怨无悔。

五、黄巾军命运休止符

皇甫嵩为国立功,让刘宏的人生顿然多了几分意思。在他看来,人生是有趣的。他有三公,张角也有三公,不过牌还是老手会打,张角那三公,终究被他给灭了。他可能以为,张角的三公灭了,天下应该平静了。

相对以前来说,天下是平静了。但是,在平静的背后,不仅有皇甫嵩的功劳,也有朱俊的一份血战之功。

原来是这样的,当皇甫嵩努力围攻张角的时候,黄巾军将领张曼成,以赵弘为元帅,纠结十余万人,攻陷宛县(河南省南阳市),以此为根据地。

宛县这个地盘的重要性,我们是知道的,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年,高祖刘邦就是破了宛县,才高歌猛进,杀进了咸阳城;王莽末年,刘秀等造反兵起义,也是以宛县为主要跳板,跳进了长安城。

现在,黄巾军盘踞此地,难不成也要学习刘姓祖宗的打法,闯到洛阳城来改朝换代?那时皇甫嵩在忙别的活儿,腾不出手来,刘宏只好派了另外一个人。

这就是皇甫嵩曾经的搭档,朱俊。

刘宏拜朱俊为镇贼中郎将,联合荆州州长一起攻击黄巾军。朱俊出去了,一去就是两个月,从六月到八月,一直都在忙活。但是,就是不见忙出成绩,刘宏都急坏了。

刘宏急,中央各部门都急。于是有人建议,朱俊拿不下,不如把他换下,派别人去打。这话正中刘宏下怀,他准备换人,可就在这时,有人却站出来说,陛下,这人不能随便换。

说这话的人,是司空张温。

张温,字伯慎。这家伙做过汉朝卫尉,后来经宦官曹腾推荐,当了大司农,不久又拜为尚书。在刘宏那里,汉朝三公除了杨赐这等牛人,其他的基本都是花钱买官的,张温的司空一职,是花了不下五百万钱才拿下的。

不是所有花钱买官的人都是官场混混。眼前这个张温,尽管因为花钱买官成为别人的话柄,但他做事挺勤快,也替国家出过不少力。比如现在,他就主动站出来,替朱俊说话了。

张温告诉刘宏:名将不是一天炼成的,当年秦国的白起、燕国的乐毅,都是历经多年,才炼成了名将。朱俊征伐颍川黄巾军有功,大家有目共睹,所以你得给他成长的时间和机会。再说了,临阵换将,犯了兵家大忌啊。

说得很靠谱,顶得刘宏半天说不出话。

说不出话,那是之前他就犯过傻。卢植打广宗城时,本来还好好的,就是听了小黄门左丰的话,才把董卓换上去,结果怎么样,董卓还是不行。如果不是皇甫嵩及时把张角灭了,说不定他的肠子早悔青了。

听了司空张温的话,刘宏决定不换人了。他就忍忍,看朱俊到底能不能给他带来惊喜。

果然不久,好消息传来。

朱俊对宛县发起了进攻,斩掉黄巾军主帅赵弘。刘宏一听,心里欣欣然,不由庆幸起来。然而他没高兴片刻,又有消息传来了。

这次传来的是坏消息:宛县又被黄巾军拿回去了。

消息没错,朱俊的确又被赶出宛县了。赶他出城的人,是黄巾军将领韩忠。

此时,朱俊正站在城外,远望着宛县,就像饥饿的狼看着可口的猎物,口水都要流下来了。望了一会儿,他就知道这棋该怎么下了。接着,只见他集中兵力,主攻宛县西南城角。

韩忠见政府军来势猛烈,也于西南城角集中兵力应战。朱俊一看,心里一笑——大傻瓜,竟然真的上当了。

接着,只见朱俊亲率一支精锐部队,悄悄地摸到了东北城角。他们神不知,鬼不觉地攀上了城墙,从背后袭击韩忠。

朱俊这招,汉朝很多名将都玩过,叫声东击西。只不过,朱俊换了个方向,叫声西击东,一样的道理。

韩忠无奈,只好退守内城。内城很小,也挡不了多久,韩忠就派人传话,说麻烦大侠们不要打了,他们愿意投降。

属将们听了这话,就马上告诉朱俊,说他们都投降了,咱们就不打了吧。

朱俊却果断地说道:“不行,这战必须打下去。”

众将很是疑惑。

朱俊接着说:“杀降不祥,这话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秦朝末年,天下乱势,百姓没有固定的君主,这时候就要多拉拢人心,不必杀降。”

今天这情况就特殊了,全国上下,咱就一个铁杆皇帝,如果我们接受他们的投降,势必鼓励那些安分守己的人去造反。他们会以为造反成了,就当王,如果不成,就投降,反正都可以保命,这等于是帮助他们成长。

所以,我们必须杀进城,把他们通通干掉。

出来混,能打耍狠,都是基本功,更重要的还要学会吹牛粉饰。朱俊这嘴一喷,一切杀人的不利条件都被他盖住了。众将只好听话,跟着他往前冲。

奇怪的事,就在这时出现了。朱俊下了几次命令急攻,可一连几次的冲锋,就是攻不进区区内城。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朱俊带着疑惑,登山远望,看了半天,终于明白是什么原因了。

原来,他的大军把韩忠的部队逼疯了。

还记得吗?当年王莽派人来攻打昆阳城时,昆阳城的造反兵说要投降,结果政府军不同意投降,要开打。没想到,这一打,让刘秀捡了一个便宜,一战就把政府军打败了,还打出了赫赫功名。

今天,难道朱俊也要重蹈当年的政府军后尘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当年,替王莽率军出征的,是个脑子只剩一半的王邑将军,俗称半脑将军。朱俊不是王邑,他马上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朱俊把司马叫来,说道:“我告诉你,为什么我们屡攻就是进不了内城。那是因为,我们把他们的退路堵死了,他们不得不万众一心,死战守城。现在,只要我们宣布撤退,韩忠以为解围时刻到了,就会率军出城。只要他们一出小城,士气衰落,咱们就可以趁机打他个措手不及了。”

司马按朱俊说的,把命令传达下去,撤兵后退。

果然。政府军一后退,韩忠就急不可耐地冲出城来了。然而,他一出城,后悔都来不及了。前后都是政府军,把他们围住了。退路被堵住了,前路也没有了,只有挨砍的份儿了。

这一战,朱俊斩杀及俘虏造反兵万余,不久,再杀万余。至此,黄巾军的全部主力,基本被皇甫嵩和朱俊这两个大腕清理干净了。

这是刘宏人生中,最值得庆贺和兴奋的日子。然而不久,前线传来了一个沮丧的消息,扫了他的兴。

把刘宏搞得不爽的人,竟是他的老相好,中常侍张让。

真是一个没趣的家伙。有人抓到他的把柄,说他有与黄巾军勾结的嫌疑。如果这事成立,张让就是典型的吃里爬外。一个天天围着你拍马屁的人,都能吃里爬外,这世界还有什么安全可言?

一想到这里,刘宏很是郁闷。没人知道,在他内心深处,多么渴望这是一场误会。

是不是误会,那得问抓住张让把柄的人。可能张让都没想到,那个要跟他过不去的人,直指他死穴的人,不是什么老江湖,而是一个可怕的政治新手。